
会员
记忆的碎片
苏良更新时间:2019-05-21 09:59:25
最新章节:春日随笔(代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记忆的碎片》是一本笔记类文集,主要取材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反映了地域文化之一角,世道人心之不同。作者文笔简约,故事隐藏在文字背后,将大幅想象空间留白给读者,耐人寻味,值得品读。
品牌:Jndx_@2024
上架时间:2017-06-01 00:00:00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Jndx_@2024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苏良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生生不息:甘肃文化的传承·甘肃丝绸之路文化(第三卷)
本书分为史海钩沉、辉煌文化、节点明珠、未来展望四个篇章。史海钩沉部分介绍丝绸之路甘肃段简史及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时代价值;辉煌文化部分从建都设郡、佛陀之光、乐舞蹁跹、马背文明、商旅往来、石窟艺术、长城文化、周秦光华、绚丽彩陶九个视角,系统梳理甘肃丝绸之路的宏大文化脉络;节点明珠部分介绍甘肃丝绸之路沿线节点城市的历史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未来展望部分提出甘肃丝绸之路发展的前景及构想。文化19.8万字 - 会员
凉州文化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本论文集主要收录了2018年凉州文化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发表的论文,共43篇。内容涉及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凉州历史文化、丝绸之路、西北历史文化,以及凉州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学者们利用传世文献以及武威地区出土的汉简、墓葬、石窟、碑刻材料,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威的历史和丝绸之路文化等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跨学科的学术解读。文化50.2万字 - 会员
丝路东段北道地名文化
本书是作者采取文献梳理和实地考察结合的方法进行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地名文化研究的一次尝试。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陇山开始,到玉门关、阳关结束,作者对考察沿线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和社会人文要素类地名计160余条,逐一进行考察和实证。由于作者自身的学术积淀和研究方法难以达到对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地名文化巨细无遗的程度,因此疏失在所难免。其中错误和未尽之处,敬祈海内智识,不吝赐教。文化19.8万字 - 会员
城市的文化记忆与文学书写:以兰州为例
文学作品是建构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文学作品中的城市形象是构成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人们城市文化经验的重要资源。小说、散文、诗歌中的兰州城市形象具有迥异的审美特质,也具有相同的精神诉求。本著作展示了书写兰州城市文化的作家阵容,梳理了兰州城市文化记忆在小说、散文、诗歌中的艺术表现,解读了诸多作家个性化的城市审美观念,也阐明了文学作品在城市文化精神凝聚中的积极作用。这是第一部专门探究兰州城文化24.4万字 - 会员
闽都文化与多维传播
本书作者深入体验地方文化,挖掘人文底蕴,形成对闽都古城的洞察与辨识;回过头来在创作与传播上,运用独特的”文化眼”,进行探究、拿捏与表述,尝试以多种形式与笔触,诸如辞赋碑铭、摩崖题刻、长廊文化、题记随笔、卷首前言、词曲音乐、楹联牌匾、图文读物、宣言祭文及影视作品等,试图从多种维度、多副笔墨,解读与阐释闽都文化。文化22.4万字 - 会员
海南历史文化(特辑)
《海南历史文化》是海南大学主办的以海南历史文化为中心的专业性学术刊物,在国内相关学术领域,特别是地方史研究和唐、宋、明、清等断代史研究领域产生了影响。本期为特刊,是为庆祝海南省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暨海南大学海南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成立十周年而选取的有代表性的专家论文成果汇编,共分为“历史渊源”“文化嬗变”“黎族研究”“地方文化”“移民文化”“历史人物”“海洋文化”7个部分。文化27.1万字 - 会员
清代河湟地区文化共同性研究
清代河湟地区在行政上基本实现了内地化,各民族交往频繁,文化互动类型丰富。本书以官方正史、地方史志、私家著述和档案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清代河湟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研究,探讨了该地区族际交往、文化互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指出“交融性而非区隔化”是其文化发展的核心特征。国家意志、地方利益和民族诉求的趋同促成了清代河湟地区各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语言艺术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同性,文化18.1万字 - 会员
带上一本书,去哈尔滨
这里有浓缩欧洲百年建筑精华的中央大街,这里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声光影色的表达者——和平艺术电影院,这里有旋律优美的“哈夏”音乐会,这里有魔幻又惊艳的冰雪大世界,这里还有风靡网络、口味独特的面包饮料“格瓦斯”。这里曾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最前沿,这里曾是引领时尚潮流的第一线。……作者以深沉的情感、灵动的笔触、独特的视角、诗意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哈尔滨的冰雪浪漫、音乐之风、建筑特色及文博旅游、美食文化等,文化8.9万字 - 会员
北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创新研究
社会变革、科技进步、开放融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的传承与传播渠道、方式、方法面临巨大挑战。唯有对传统文化内涵做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全新阐释、构建科学合理的传承新渠道、全方位借助利用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传播手段和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新时期变被动为主动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中创新文化管理制度,解放文化生产力是关键。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最终要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体现。本书通过分析、总结、归纳古今中文化22.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