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与道路选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代的工业化道路也由此被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烙印。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另一方面,我国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挑战,加快信息化进程是我国在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如何选择适宜的发展道路,特别是适宜的工业化道路,才不会导致我国再次失去发展的历史机遇,就成为摆在我国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重大课题。

自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伟大战略构想以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成为我国新时期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和根本路径。由此,“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也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研究与讨论的热点,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然而,由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国内对于什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如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化。基于此,本书在对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试图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以期为建立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体系做出一些贡献,为实际工作和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

全书共由3篇14章构成。第一篇是理论篇,由3章构成,分别阐述了工业化理论、信息化理论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在工业化理论部分,本书在归纳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工业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即“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工业产业化+服务产业化”,为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奠定了基础。同时,本部分还对工业化的阶段划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西方发展经济学工业化理论及我国工业化理论的演变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在信息化理论部分,本书对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信息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剖析,提出信息化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够促使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理论是本篇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在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基础上,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及发展领域进行了深入剖析。本部分紧紧抓住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从生产力构成的三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角度对信息化、工业化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行了理解,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劳动者演变的角度来看,就是劳动者信息素养不断提高,信息活动从业者不断增加的过程;从生产工具的角度来看,就是传统能量转换工具的智能化步伐加快,并引发从工业社会向服务经济转型,从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型的过程;从社会资源的角度来看,就是信息日益成为与能量、材料同等重要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并由于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和社会资源变化引发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本部分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认为结构优化与内生增长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经济学基础,产业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现依据,传统产业信息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核心焦点。进而,本部分按照推动主体的不同,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3种机制——企业主导机制、市场推动机制及政府引导机制。

第二篇是国际篇,由6章构成。本部分首先对全球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现状及趋势进行了研究,认为全球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有5个方面的背景,并表现出4个方面的特点。5个方面的背景分别是: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产业集群化特征进一步凸现,国际组织作用日益突出。4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全球产业结构处于不断调整与演变中,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型,福特制生产向柔性生产方式转变。在此基础上,本部分还就全球重点行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进展及主要国家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进行了总结。其次,本部分分别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践进行了研究,包括融合发展的背景、历程、举措、成就及经验启示,以为探索我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第三篇是国内篇,由5章构成,主要是对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状及未来发展之路进行探讨。首先,本部分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归纳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分析了我国工业化面临的基本问题和主要任务,从而明确了我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其次,本部分对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前期探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包括4项重点工作,即根据我国工业化任务明确信息化发展战略方针,围绕我国工业化需求完善信息化组织体系,结合我国工业化发展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政策规划体系,组织实施加快工业化发展的信息化重大工程及项目。在此基础上,本部分还分析了我国前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所取得的5个方面的成效,即信息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信息化有效提升了制造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信息化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转型,信息产业成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业化成为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同时,本部分还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行业,如装备制造业、钢铁工业、石化工业、金融业、物流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前期实践,总结了重点区域,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及河北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前期探索和实践。再次,本部分在分析当前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道路选择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我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应该把握四项原则:应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应把与产业融合作为切入点,应在政府引导下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作用,必须注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进而,本部分提出了我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包括加强信息化与“三农”的融合,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加强信息化与制造业的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加强信息化与服务业的融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强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融合,促进信息社会的建设;加强信息化与城镇化的融合,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最后,本部分对我国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建议,包括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宏观指导,建立和完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完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创新服务环境,培育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市场机制,造就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一代人才队伍。

综上所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个崭新命题,对它的认识和研究必将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本书得到了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科技情报所等单位的支持和领导的关怀。周宏仁、高新民、王安耕、曲成义、华平澜等专家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徐愈、秦海、赵小凡、董宝青、刁石京、杨春艳、辛仁周、欧阳武、单立坡、范世涛、杨煜东、安筱鹏、李光乾、黄颖等同志给予了很多具体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和敬意!尽管本人在写作过程中尽了最大努力,力图使论证更加充分和科学,结论更具有操作性,但由于受到研究框架、数据获取及本人学识和研究能力等条件约束,本书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真诚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作者

2008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