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10个领先者的突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996年的三大危机

朱明虬把思美传媒不断成长的动力,归结为其个人在1996年广告行业创业所经历的三次前所未有的危机:

1.一名业务经理嫁到山东去了,一个创业元老离职了。朱明虬第一次感到团队稳定的重要性,“如何留住核心岗位和核心员工?”这也是其他创意公司困扰至今的“人才难题”。

2.年底,朱明虬出了一场车祸,伤筋动骨。可创业公司离不开创始人,春节假期一过,朱明虬就打着纱布去上班了,心理却在琢磨,“老板是最大的业务员,导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长不大”。

3.大客户突然中止1997年的合作,“如何分散客户方面的风险,保证业务的持续性?”

1996年之前,朱明虬广告公司最大的客户是雅倩化妆品有限公司。这是广东汕头的一个家族企业,原来一直是弟弟负责,思美广告与他打交道两三年,一直代理其在浙江的广告。1996年底,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哥哥开始管理公司,更换了新的广告代理商,于是,朱明虬丢掉了这个大客户。

当时朱明虬一年做到近2000万营业额,仅雅倩一家就占了800万。这个大客户的意外丢失,对其业绩造成“腰斩性”的打击。虽然客观上是因为客户内部原因,导致合作关系终止,但是这件事却惊醒了朱明虬,他开始意识到“过于依赖某一两家大客户对于公司业务的潜在风险”,脱离单一的化妆品广告进行业务多元化拓展,是不是能够分散这种风险?

朱明虬痛定思痛,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跨出去这个行业,寻找多一些的机会。”

1996年前后,正是中国保健品行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保健品广告铺天盖地。朱明虬通过前期积累的人脉关系,成为万基洋参的广告商,不久又拿下了可口可乐在浙江地区的广告代理权。

当时,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广告投放由各区域公司负责,基于国外建立的成熟的合作关系,区域公司一般交给国际性的广告商代理。本土广告公司拿什么竞争?可口可乐在杭州有工厂,负责整个浙江的投放,朱明虬报了一个有竞争力的折扣,才拿下这笔生意。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本土化妆品公司纷纷被跨国巨头收购,雪藏者不计其数,对原来的本土化妆品广告代理商带来沉重打击。跨国化妆品公司进入中国后,习惯于将广告交给有合作关系的跨国广告公司,本土广告商在化妆品广告领域几乎全线溃退。

值得庆幸的是,雅倩带来的“鲶鱼效应”,使朱明虬开始追求业务多元化,避开了化妆品广告的低潮。虽然丢了一个雅倩,却换来万基洋参和可口可乐两个大客户,1997年,思美广告业绩飙升到4000万。

另一方面,与可口可乐的合作关系,抬升了朱明虬的视野,朱明虬开始用更加成熟和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个行业,作出大量日后看来颇富先见之明的决策,最关键的一项决策,便是采购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