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严格来说,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5世纪到17世纪中期的重商主义时期,属于经济学思想的早期孕育阶段;第二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的古典经济学时期,属于经济学的形成时期;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今,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阶段。

西方经济学说经历了古代经济思想、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后,逐步演变为现代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我们一般通称为西方经济学。

1.3.1 经济学的孕育——重商主义思想与重农学派

1.重商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在西欧各国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重商主义(Mercantilism,15~18世纪中期)原指国家为获取货币财富而采取的政策。16~17世纪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商业资本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封建自然经济瓦解,国内市场统一,并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对外贸易的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产生了。从17世纪开始,在英、法两国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思想,出现了不少宣扬重商主义思想的著作,并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

重商主义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即社会财富主要来源于流通领域;增加社会财富的方法就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即利用国家的力量限制进口,增加出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反映了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但其研究内容只限于流通过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2.重农学派

于18世纪50~70年代初出现的以魁奈和杜尔戈为主要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包括自然秩序和纯产品学说。

自然秩序是重农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重农主义者认为,和物质世界一样,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但社会的自然秩序不同于物质世界的规律,它没有绝对的约束力,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意志来接受或否定它,以建立社会的人为秩序。后者表现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法令规章等。重农主义者认为如果人们认识自然秩序并按其准则来制定人为秩序,这个社会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如果人为秩序违背了自然秩序,社会就处于疾病状态。

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他们的全部体系都围绕着这一学说而展开,一切政策也以之为基础。重农主义者认为财富是物质产品,财富的来源不是流通而是生产,所以财富的生产意味着物质的创造和数量的增加。在各经济部门中,他们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因为只有农业既生产物质产品,又能在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中表现为物质财富的量的增加。工业不创造物质而只变更或组合已存在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也不创造任何物质财富,而只变更其市场的时间、地点,并且二者都是不生产的。农业中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的差额构成了“纯产品”。重农主义者以“纯产品”学说论证了农业是一个国家财富的来源和一切社会收入的基础,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是这种观点与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不相适应的。1776年《国富论》的出版给重农学派以致命的打击,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上,斯密的经济思想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思想。

1.3.2 经济学的形成——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

17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和法国的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日益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这时,封建制度还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面临的任务是对封建势力作斗争。这种斗争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使财富迅速增长,探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由此,从17世纪中期开始,英法两国一批学者开始有目的地探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寻求对经济现象的理论与解释。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洛克、达德利·诺斯、蒙德维尔、大卫·休谟、詹姆斯·斯图亚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约翰·斯图亚特、约翰·穆勒、西尼尔和法国学者让·巴蒂斯特、萨伊、西斯蒙第等。其中以亚当·斯密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他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他批判了重商主义只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他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指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他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以及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把它视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

大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重要完成者。他在1817年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他强调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财富在社会各阶级间分配的规律,认为全部价值都是由劳动生产的,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由此,他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对立。此外,李嘉图还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对外贸易的比较成本学说等。古典经济学发展到李嘉图时达到了顶峰,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上升发展的时期,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矛盾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探索。总体来说,古典经济学阶段存在于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也是经济学的形成时期,是整个经济学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把经济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体系的科学。

第二,以研究国民财富如何增长为中心内容,确立了物质财富观,认为增加国民财富主要来自于社会分工和增加资本积累这两个生产途径。围绕这一点,全面系统研究了经济增长、价值、价格、收入分配等一系列经济问题。

第三,从人是利己的“经济人”这一基本假设出发,论述了由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可以把个人利己行为引向增加国民财富和社会福利的行为。

第四,提出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论。

1.3.3 微观经济学的建立——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经济学中具有广泛影响、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奥地利学者门格尔,英国学者马歇尔、杰文斯、罗宾孙,法国学者瓦尔拉斯,意大利学者帕累托,美国学者克拉克、张伯伦等。

新古典经济学发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19世纪70年代初出现在西欧国家的“边际效用学派”,以倡导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为共同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支派:一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派,其主要代表为奥地利的门格尔、维塞尔和帕姆巴维克等;一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数理学派或称洛桑学派,其主要代表有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和帕雷托。边际效用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是克拉克,他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当代经济学家把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出现称为“边际革命”,即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这个学派运用的边际分析方法,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认的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为英国剑桥学派的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他也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人。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综合了这一时期各学家、特别是上述三人的研究成果,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他运用一系列数学方法从供求角度分析市场价格,以解决资源配置、资源报酬等问题,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较为系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最终使之成为了有代表性的、广泛流行于西方的经济思想。马歇尔主张市场自发调节,颂扬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和谐、高效率,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自马歇尔提出微观经济学后,已经经历了多次的补充。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原来的以完全竞争市场类型为条件的微观理论受到挑战,于是在1933年,英国的罗宾孙、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填补了微观研究中的一大漏洞;另外,20世纪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进一步完善了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之后关于市场失灵与微观政策调节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总结。当然,由对寡头垄断市场分析引申的博弈论以及与企业产权分析相联系的制度经济学可以说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

新古典经济学存在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阶段。新古典经济学家们从新的角度论述自由放任的思想,创立了边际效用论,引发了经济学上的“边际革命”。其基本观点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不像古典经济学只重视对生产的研究,新古典经济学转向了消费和需求,明确把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论述了价格如何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力图证明以价格为中心的市场机制的完善性。

第二,以边际分析为基础,把消费—需求分析与生产—供给分析、竞争—垄断市场、分配理论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

1.3.4 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时期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阶段,典型代表人物为凯恩斯。

1929年爆发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状态,失业问题严重。经济学关于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传统说教丧失作用,西方社会迫切需要新的经济理论来解决失业和经济危机。正是为了适应这个需要,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对传统理论和政策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和批判,抨击“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萨伊定律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观点,提出了反传统的经济学体系。凯恩斯针对30年代的大危机和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把产量与就业联系起来,从总需求的角度,全面分析了国民收入的决定,并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危机产生的原因。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它主要是由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收益预期、流动偏好和货币供应量决定的。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存在失业和萧条,就是因为这些因素交相作用而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据此,凯恩斯明确了以国民收入决定为理论研究中心,建立了一个以国家干预为中心,以治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失业为目标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出放弃自由放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财政金融政策,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通论》的出现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震动,史称“凯恩斯革命”。这本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美国经济学者,把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综合在一起,构成了现代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主流的思想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20世纪50~60年代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促成了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但是随着国家干预经济不断引起一系列的新问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陷于困境,受到各式新经济自由主义流派的挑战。各种观点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具有各自的论点和论证方法,但是,他们都以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生活、主张在不同程度上加强市场机制作用为共同特征。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问题不断出现,经济学家所面临的问题愈来愈复杂,所研究的范围也愈来愈广泛。一方面,从带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论经济学中不断分化出带有应用性和独立性的部门经济学、专业经济学等分支学科;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经济学科内部各个分支相互交叉的学科以及经济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学科之间彼此联结的边缘学科。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化,对分析的精确性要求愈来愈高,出现了研究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的学科;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为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系统的历史依据,出现了各种经济史的学科;为了追溯和总结经济理论本身的发展演变,出现了经济思想史的学科。同时,众多的经济学流派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别性,既相互交叉地研究同一课题,又各有侧重地研究不同的经济领域。这样,就在社会科学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门类分支繁多的经济学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