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君难论下

这篇文章与“上论”为姊妹篇,并由之承接而来,结构也与之相仿,但在论述上更为曲折,并融入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对时政的影射。

文章首先立论:用人之难,未若听言之难。然后阐明听言之难不在于谀言、直言、忠言、巧辩的分辨,而是对似是而非之言的取舍。那么,什么是似是而非之言呢?作者随之举出赵括之言和李信之言以为证实。文章论述至此,几与“上论”如出一辙,但作者并未简单地去归纳如何听言,而是借古喻今,另辟新论。

作者指出,秦赵二主之所以失败,“非徒失于听言,亦由乐用新进”所致,因为“新进之士喜勇锐”,“而人主之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语则易合”。这里直指当时的宋仁宗,仁宗宝应前后,李元昊叛乱,河湟之地尽没西夏。仁宗因边军屡屡败亡,而急于起用讲求进取之士,夏竦便是这些人物的代表。作者借“括虚谈无实而不可用,其父知之,其母亦知之……外至敌国亦知之,独其王不悟耳”之语,激愤地喊出“此莫大之患也”,希望仁宗有所醒悟。(当时,西夏曾轻蔑地以数千钱购求夏竦之头。)

【原文】

呜呼!用人之难难矣,未若听言之难也。

夫人之言,非一端也。巧辩纵横而可喜,忠言质朴而多讷,此非听言之难,在听者之明暗也。谀言顺意而易悦,直言逆耳而触怒,此非听言之难,在听者之贤愚也。是皆未足为难也。若听其言则可用,然用之有辄败人之事者;听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此然后为听言之难也。请试举其一二。

战国时,赵将有赵括者,善言兵,自谓天下莫能当。其父奢,赵之名将,老于用兵者也。每与括言,亦不能屈,然奢终不以括为能也。叹曰:“赵若以括为将,必败赵事。”其后奢死,赵遂以括为将。其母自见赵王,亦言括不可用。赵王不听,使括将而攻秦。括为秦军射死,赵兵大败,降秦者四十万人,于长平。盖当时未有如括善言兵,亦未有如括大败者也。此听其言可用,用之辄败人事者,赵括是也。

秦始皇欲伐荆,问其将李信,用兵几何。信方年少而勇,对曰:“不过二十万,足矣!”始皇大喜。又以问老将王翦,翦曰:“非六十万不可。”始皇不悦,曰:“将军老矣,何其怯也!”因以信为可用,即与兵二十万,使伐荆。王翦遂谢病,退老于频阳。已而信大为荆人所败,亡七都尉而还。始皇大惭,自驾如频阳,谢翦,因强起之。翦曰:“必欲用臣,非六十万不可。”于是卒与六十万而往,遂以灭荆。夫初听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王翦是也。

且听计于人者,宜如何?听其言若可用,用之宜矣,辄败事;听其言若不可用,舍之宜矣,然必如其说则成功。此所以为难也。

予又以谓秦、赵二主,非徒失于听言,亦由乐用新进,忽弃老成,此其所以败也。大抵新进之士喜勇锐,老成之人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语则易合,闻持重之言则难入也。

若赵括者,则又有说焉。予略考《史记》所书,是时赵方遣廉颇攻秦。颇,赵名将也。秦人畏颇,而知括虚言易与也,因行反间于赵曰:“秦人所畏者,赵括也。若赵以为将,则秦惧矣。”赵王不悟反间也,遂用括为将以代颇。蔺相如力谏,以为不可。赵王不听,遂至于败。由是言之,括虚谈无实而不可用,其父知之,其母亦知之,赵之诸臣蔺相如等亦知之,外至敌国亦知之,独其主不悟耳。

夫用人之失,天下之人皆知其不可,而独其主不知者,莫大之患也。前世之祸乱败亡由此者,不可胜数也。

【译文】

唉!用人之难,的确是很难,但是仍比不上听言之难。

人们所说的话并不会相同,能言善辩、高谈阔论常常让人欣喜,忠厚质朴则往往被认为是思虑愚笨,但这不是听言难的地方,而在于听取者是贤明还是昏庸。阿谀奉承顺人心意的言辞容易让人感到愉悦,正直刺耳的言辞常会惹人发怒,这也不是听言之难,而在于听取者是贤能还是愚笨之人。这些都不足以称为难。像那种似乎是正确的见解,但采用之后却往往坏了国家的大事;似乎是不可取的见解,但是只有按照他的意见才可能成功,这些方可称为听言之难。这里试举出一两个例子。

战国时期,赵将中有个叫赵括的,善于谈论用兵之道,自称天下没有能够与他匹敌的。他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名将,曾经久经沙场,每次与赵括辩论起来,也不能使他屈服。然而赵奢从始至终都不认为赵括有才能,他曾感叹道:“赵国如果任命赵括为将,一定会败坏国家的大事。”后来赵奢去世,赵国便任命了赵括为将。他的母亲亲自去见赵王,也说赵括不可以任用。赵王不听,仍旧任命赵括为大将并派他率领部队去攻打秦国。结果赵括被秦军射死,赵国军队大败,向秦国投降的人多达四十多万,被活埋于长平。这是因为当时没有像赵括那样善于谈论用兵的人,也就没有像赵括那样大败的人了。赵括就是那种采纳了似乎正确的见解,结果坏了国家大事的例子。

秦始皇想要讨伐楚国,向他的部将李信询问需要用多少军队。李信正当年轻气盛,回答道:“二十万就已经足够了。”秦始皇听后十分高兴。又向老将王翦问同样的问题,王翦说:”必须要六十万士兵。”秦始皇听后不太高兴,说:“王将军老了,怎么这么胆小!”因此认为李信可以任用,随即给他二十万军队,派他去讨伐楚国。王翦于是称病退休到频阳。不久李信被荆人大败,失去了七名都尉败阵而归。秦始皇十分惭愧,亲自去频阳向王翦道歉,要求王翦复官并且率兵讨伐楚国。王剪说:“如果一定要任用我,非六十万军队不可。”秦始皇给了他六十万军队让他前往,于是楚国被灭。这就是开始听着似乎是不可取的见解,但不按照他的意见去做就不能成功的例子,王翦就属于这种情况。

那么,向别人征求意见的人应当怎么办呢?听到那种似乎是正确的意见,采纳它是当然的,但采纳后却往往使事情失败;听到那种似乎是不可取的意见,舍弃它是当然的,但是只有照此做才会取得成功。这就是为什么说听言难的原因。

我还认为,秦、赵两国君王,不只是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方面有过失,还由于他们喜欢重用年轻敢为的人,忽视舍弃阅历多经验丰富的人,这才是他们失败的原因。一般年轻敢为的人勇猛有锐气,而阅历丰富的人一般比较老成持重。所以那些渴望建立功业的君王,听到勇猛有锐气的谈论就容易赞评,听到老成持重的谈论就难以接受。

至于赵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讨论。我粗略地查阅了《史记》中的记载,当时赵国是派遣廉颇攻打秦国。廉颇是赵国的名将,秦国人都害怕他,而知道赵括善说大话容易对付,所以对赵国施行反间计说:“秦国人畏惧的是赵括,如果赵国任命赵括为将,那么秦国会很惧怕的。”赵王不明白这是秦国的反间计,随即任用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竭力劝阻,认为不能这样。赵王不听,结果导致失败。从这件事来说,赵括善虚谈而没能力是不可以任用的,他的父亲了解他,他的母亲了解他,赵国诸位大臣如蔺相如等也了解他,甚至国外敌对的国家也知道这一点,只有赵王不能醒悟罢了。

用人方面的过失,到了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某人不能够胜任,而唯独他的君主不知道这一点的程度,这是极大的祸患。以前历代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灾祸动乱失败灭亡的,难以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