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分道扬镳

公元89年,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因骄奢犯法,趁北匈奴被鲜卑击溃之际,“自求击匈奴以赎死”,率汉与南匈奴、东乌桓、西戎氐羌联军“骁骑三万”北伐,大破北匈奴于稽洛山,“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而还”。北单于率残部“度金微山(阿尔泰山),西走康居”,逃至“西海上”——笔者窃以为是里海或黑海,因为根据稍晚的古罗马地理学者托勒密著作记载,在公元2世纪初,黑海的北岸已有疑似“匈奴”的游牧民族活动。随后汉使吴汜、梁讽“及单于于西海上,宣国威信,致以诏赐,单于稽首拜受。讽因说宜修呼韩邪故事,保国安人之福。单于喜悦,即将其众与讽俱还,到私渠海,闻汉军已入塞,乃遣弟右温禺鞮王奉贡入侍,随讽诣阙。”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派甘英经安息西行,“穷临西海而还”,也当与北匈奴的这次西迁有关。

甘英从“西海”返回东汉后1年,即公元98年,罗马人迎来了他们最善战的皇帝图拉真。在其20年的统治时间内,貌不惊人的图拉真一共发动了4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而其中耗时最长,成效也最大的,当数公元101~102年和105~106年间的两次达西亚战争。通过这两次远征,罗马帝国控制了欧洲最大的金矿,在多瑙河北岸建立起一个巩固的军事基地,并将当地的达西亚土著完全同化,其后裔至今仍自称“罗马尼亚人”。在解除了北方边疆的安全隐患之后,图拉真便挥师东征西亚,将阿拉伯人、帕提亚人和波斯人杀得落花流水,长驱直入,一直打到波斯湾和里海,将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张至空前绝后的巨大规模。

可惜好景不长。图拉真死后,罗马帝国的亚洲版图日渐缩水,而其欧洲边境也屡受骚扰。公元150年前后,原先居住在维斯瓦河流域的格皮德人和东方的哥特人由于经济和人口方面的压力,开始大举南下,向达西亚行省以东的多瑙河三角洲地区迁徙(详见本书第三章)。和其他日耳曼民族一样,他们此时的武器也不外是长矛、利剑和标枪,只有部分人拥有木制盾牌,而弓箭和盔甲的携带者更是少之又少,骑兵的数量几乎为零。然而,数量和身体的优势使得这些人成为中欧不可战胜的力量,他们所过之处无坚不摧,勃艮第、汪达尔、查特、夸狄、马可曼等日耳曼民族纷纷落荒而逃,涌入西南方的多瑙河中游平原避难,给罗马帝国的北部边防制造了极大的压力,民族大迁移的预演就此开始了。一般认为,哥特人与格皮德人的南迁最终截止于公元196年,因为由维斯瓦河三角洲通向黑海和多瑙河的“琥珀之路”在那年中断了,而它是哥特人与格皮德人在维斯瓦河流域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与此同时,在易北河下游平原上,几个西日耳曼部落也渐渐融合起来,给内忧外患中的罗马帝国又制造了一个新的劲敌——阿勒曼人(意思是“全体人”)。时至今日,在法语中,德国仍然被叫做“阿勒曼尼亚”,而德国人则被叫做“阿勒曼人”。

随着哥特人出现在多瑙河上,他们与罗马人之间的接触也日渐增加。后来,一些哥特人甚至渡过多瑙河,到南方的墨西亚和色雷斯行省打工,甚至与当地人通婚,生儿育女。在色雷斯行省,从这些有哥特血统的孩童之中,诞生了臭名昭著的罗马皇帝马克西明。马克西明的父亲是一个名叫米卡的哥特人,而母亲则是一个名叫阿芭芭的阿兰人。马克西明是一个身材魁梧的巨无霸,号称有8罗马尺(2.4米)高,因为力大无穷,所以被罗马皇帝塞维鲁选进了自己的近卫军。后来,他屡立功勋,在军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最终当上了近卫军司令,于是在公元235年发动政变,杀害塞维鲁的族孙亚历山大·塞维鲁,自立为罗马皇帝。截至公元238年军人倒戈,将马克西明杀死之时,他实际统治了罗马帝国长达三年之久。

马克西明之死给罗马帝国带来了短暂的混乱,哥特人的仆从民族喀拉巴阡人趁机入寇,给达西亚行省的罗马驻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新任罗马皇帝戈狄安三世为了腾出手来抵御萨珊波斯人的攻势,只得接受屈辱的和约,基本上放弃了达西亚行省,并同意向以哥特人为首的东日耳曼民族联盟纳贡。作为交换,哥特人也派出军队,随戈狄安三世远征波斯。但在波斯军队的奋勇反击面前,起先势如破竹的罗马-哥特联军节节败退,戈狄安三世也在撤退过程中不明不白地丢了性命。残余的罗马军队面对波斯人的包围,匆忙地选举他们的近卫军司令——阿拉伯人菲利普为新任皇帝,后者在耻辱的割地赔款之后,才得以从西亚前线脱身。

公元248年4月21日,是罗马的建城千年纪念日。正在这个大喜的日子里,作为罗马皇帝的阿拉伯人菲利普却收到了坏消息:哥特人突然开始进犯墨西亚行省。这其实并不应该令他感到意外,因为就在该年的早些时候,菲利普公开宣布,作为罗马建城千年庆典计划中荣耀的一部分,他决定取消应当每年缴付给哥特人的贡金。这一决策显然过于草率了。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哥特人已经拥有了黑海沿岸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汪达尔人和赫鲁利人匍匐在他们的脚下,斯拉夫人和夸狄人的君主降为他们的奴仆,马可曼人和喀拉巴阡人向他们称臣纳贡,格皮德人、西徐亚人和萨尔马特人与他们联盟。在哥特人看来,个人向政府纳的税与交付给黑社会的保护费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弱小的一方向强大的一方购买自己人身安全和权利所必需的款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如此,弱国如果不肯纳贡的话,那么强国就理所当然有权采取必要的行动,以使对方认识到这项费用的意义之所在。正当他们在多瑙河北岸集结重兵,并开始试探性的进攻时,本应负责抵抗他们的罗马军团将士们却突然集体哗变,拥立他们的司令官帕卡提安努斯为帝,并准备联合哥特人,向意大利进军。但在一位出身潘诺尼亚,名叫德基乌斯的元老的策划下,帕卡提安努斯很快被自己的部下刺杀。作为奖赏,菲利普立即下诏,加封德基乌斯为墨西亚行省的新任总督。

虽说自己官运亨通,但德基乌斯可没有时间来庆祝,因为他正面临着一个极其危险的烂摊子:一方面,曾参与帕卡提安努斯叛乱的将士们还惊魂未定,他们随时都可能再次闹事;另一方面,哥特人并没有因为帕卡提安努斯的死,而放弃对罗马帝国的入侵计划。事实上,墨西亚的很多地区都已经被他们的小股部队洗劫了。尽管德基乌斯没有参过军,但因为长在邻近的潘诺尼亚,他对墨西亚的当地情况比较了解,头脑很灵活,手段也很丰富。一些忠诚度不可靠的部队被解散了,在数目上处于劣势的罗马军放弃多瑙河防线,城戍部队改守面为守点,野战部队改盯人为区域联防。这个新战术在整体上是很成功的,但有一点可能德基乌斯没有考虑到:部分被解雇的罗马士兵因为退伍后的生活没有着落,居然投靠了日耳曼敌军,向他们出卖了罗马军的部署情报。受此鼓舞,哥特王奥斯特罗哥塔决定大干一场。

公元248年盛夏,奥斯特罗哥塔率哥特、西徐亚等六族联军,号称30余万,水陆并进,穿越多瑙河三角洲,向罗马军设在黑海岸边的主营马尔西安堡(在今保加利亚旅游胜地瓦尔纳附近)扑来。大敌当前,德基乌斯镇定自若,他命令部下坚壁清野,使敌人找不到足够的物资来制造攻城器械。奥斯特罗哥塔见久围不下,于是分兵攻击周边小城,也没有得到多少收获。对峙数月后,日耳曼联军终于粮尽撤退,罗马野战部队在他们归途中的山谷里连续伏击,又消灭了相当数目的敌人,把奥斯特罗哥塔一举赶回了多瑙河北岸。此次大捷让罗马将士们对德基乌斯这位文官的领兵才能心服口服,他在部队里的威望大增。不久后,德基乌斯被部下拥立,紫袍加身,于公元249年10月在贝罗卡战役中杀死了阿拉伯人菲利普与皇储菲利普二世,成为新的罗马皇帝。

奥斯特罗哥塔在败给德基乌斯之后,一度面临重大的麻烦:格皮德国王法斯提达看到哥特人的实力已经被削弱了,于是计划起来抢夺东欧的霸权。他先是击败了北方的勃艮第人,然后就向奥斯特罗哥塔宣战,两军在多瑙河下游平原上恶战了一场。结果,哥特人略占上风,法斯提达撤回了喀拉巴阡山脉以西。奥斯特罗哥塔在此后很快去世,可能是在战斗中负伤所致。奥斯特罗哥塔出身于“阿马龙根”,也就是哥特人中最高贵的“阿马尔”贵族家庭,这个姓氏来自他的祖先阿马尔。他自己名字的意思似乎就是“东哥特人”,在他死后,哥特人也真的彻底分裂成了东西两部,双方的势力范围以第聂斯特河为界,东哥特人住在河东,由“阿马尔”家族领导;西哥特人则住在河西,由“波罗的”家族领导。哥特人突然分裂的原因至今还不清楚,或许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分两次南迁的不同部落,或者因为他们的生活习俗有差异,也可能是因为罗马人有意在其中挑拨离间,就像两汉对南北匈奴、隋唐对东西突厥那样。

奥斯特罗哥塔死后,克尼瓦成为他的继承者,时间大约是在公元249年。当时,德基乌斯正忙着在罗马进行文化建设和社会改革,并镇压方兴未艾的基督教,边防不免有所疏漏。看到有机可乘,为了报奥斯特罗哥塔战败之耻,克尼瓦重新会合了喀拉巴阡人和其他日耳曼民族,于公元250年再次进犯罗马帝国。喀拉巴阡人负责攻击重返达西亚的罗马军队;哥特军兵分两路,其中一部分直捣色雷斯,将色雷斯总督普利斯库斯包围在该行省的首府菲利普堡;而克尼瓦自己则率7万大军,沿多瑙河岸西进,进围罗马帝国墨西亚舰队和西徐亚舰队的主泊地诺瓦城。防守该城的是德基乌斯的心腹猛将——上墨西亚总督伽卢斯,他成功地挡住了哥特军的进攻,克尼瓦于是转而攻击尼科波利斯城。德基乌斯皇帝得知墨西亚和色雷斯告急,立即带上自己的长子兼皇储赫伦纽斯(此时已经被德基乌斯封为“恺撒”和“帝国首席青年”),率军从罗马出发,昼夜兼程地赶往巴尔干,寻克尼瓦军主力决战。这时,求胜心切的他大概没有想到,作为常胜将军的自己,此行竟然会有去无回。

德基乌斯很快抵达尼科波利斯城,措手不及的克尼瓦立即解围,但还是被追上来的罗马军在伯罗阿城附近击败了。德基乌斯以为哥特人已不足虑,于是北上攻击进犯达西亚的喀拉巴阡人,并且打了几次大胜仗,差不多收复了整个行省。与此同时,罗马发生了叛乱,一个名叫李锡尼的人自称皇帝,直到公元251年3月才被德基乌斯的亲信瓦勒里阿努斯镇压下去。克尼瓦看准这个机会进军色雷斯,与自己的南路军合围菲利普堡。德基乌斯知道哥特人的这个动向之后,连忙从达西亚南下,翻越崇山峻岭,去救援菲利普堡。但他来得已经太晚了:看到情况已经绝望,菲利普堡里的一部分罗马士兵决定拥立他们的总督普利斯库斯做皇帝,以便与克尼瓦谈判;另一部分则干脆开城投降,哥特人一拥而入,刚刚披上紫袍的普利斯库斯被杀,菲利普堡沦陷了。哥特军洗劫了这座富庶的都市,在获得足够的战利品后士气大增。看到情况已经恶化,德基乌斯只得重新北上诺瓦城,与伽卢斯合兵一处,准备在敌人从色雷斯返回的山路上伏击他们。5月,哥特军走进了包围圈,结果被打得大败。为了庆祝这次胜利,罗马元老院批准皇储赫伦纽斯晋升为“奥古斯都”,德基乌斯留在罗马的次子霍斯提里亚努斯也被封为“恺撒”,父子三人同秉朝政。

但克尼瓦的主力部队仍然没有被消灭,两军继续在墨西亚北部山区周旋。德基乌斯企图在敌人进入多瑙河平原之前全歼他们,双方的决战在公元251年7月上演。一开始,罗马军连续消灭了从正面冲上来的两股哥特军,但克尼瓦却出人意料地率领自己的精锐部队从他们身后绕了出来。为自己的生存而拼死恶战的哥特军前后夹击,罗马军阵脚大乱,刚刚晋升为“奥古斯都”的先锋赫伦纽斯太子被流箭射中心窝,死在他父亲的面前。据说,当德基乌斯看见了这残酷的情景时,为了鼓舞士气,他咬着牙喊道:“没有人会为此悲伤!仅仅一个军人的死亡,不是帝国的什么严重损失!”话虽如此,但出于父亲的天性,他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因此带头拼命进攻,决心要么杀死克尼瓦,为儿子报仇雪恨,要么就干脆也一同牺牲好了。克尼瓦见对方攻势猛烈,于是伪装撤退。当杀红了眼的德基乌斯把敌人追到一座名叫阿布里图斯的城镇时,周围巷道里突然伏兵四起,他力战阵亡,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在战场上被蛮族杀死的罗马皇帝。

德基乌斯的死讯传来,他的部下随即拥立了伽卢斯总督为帝。为了能够立即返回罗马,避免元老院另立新君,伽卢斯赶紧与克尼瓦讲和。双方签署的条约内容是:两国从此结盟,互不侵犯;哥特人有权带走自己在巴尔干掳掠的所有战利品和战俘;罗马帝国恢复每年支付给对方的贡金。但哥特人很快撕毁了和约,在要求提高贡金未遂后,再次联合其他日耳曼民族南侵,直接导致了伽卢斯皇帝在公元253年的败亡。不久,罗马皇位便落入了瓦勒良和他的儿子伽利埃努斯之手。

公元254~259年,伽利埃努斯在莱茵-多瑙河前线多次击退日耳曼人,但无数的日耳曼民族还是源源不断地越过罗马长城,进入高卢和巴尔干。公元257年,三万法兰克人穿越整个高卢和西班牙,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一直挺进到他们心目中的乐园毛里塔尼亚,才被瘟疫、酷暑和追兵所消灭;公元259年,斯维比族的朱通部落居然翻越阿尔卑斯山脉,一直打到了罗马城下,但由于缺乏攻城器械,没有攻城便撤退了。从莱茵河前线快速返回的伽利埃努斯在米兰城郊截住了这些胆大妄为的日耳曼人,并且将其彻底打垮。他后来自我吹嘘,说其只用一万兵力便击溃了30万敌军,元老们于是齐声赞颂他是亚历山大大王以来最出色的军事天才。次年春天,伽利埃努斯又深入敌境,在今德国巴伐利亚西部的奥格斯堡大破马可曼人,并救出了几千名罗马战俘。马可曼人被迫投降,以罗马帝国盟军的身份移居到潘诺尼亚北部,负责抵御其他日耳曼民族。马可曼国王阿塔努斯还把他美丽的公主琵琶嫁给伽利埃努斯为妻,双方从此开始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