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一起叫团伙,心在一起叫团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找对人做对事,先战友后同事(2)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启发了哪些没有傲人学位、资历的人,你们不需要为这方面的欠缺而自卑,不要因此而压抑自己、束缚自己,更不要因此成为放松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借口。

有一句话说得好,“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放开在学位、资历上的顾忌,不断在企业这所大学中去修习,用心锻炼并提升自己的实际才干与能力,全力以赴将工作做到最好,这样锤炼出来的员工,对于团队来说,同样也是无价之宝。

搬开同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垫了铺路石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要善于合作,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德鲁克的意思是,在一个高度合作的社会之中,要真正获得成功,就必须先融入团体,然后将精力集中在自身最擅长的事物上,才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数一数二”和不可替代者。

在松下电器公司里,招聘、选拔人才的时候是十分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的,那些眼高手低、特立独行的罗宾汉式的员工,不管他有多大的才能,松下幸之助一概把他们拒之门外。任何企业都不需要“罗宾汉”,善于团结与分享的员工才是“成功至宝”。这是因为在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往往也帮助了自己。

印度谚语所说:“帮助你的兄弟划船过河吧!瞧,你自己不也过河了!”在工作中多帮助一下别人,你也会得到同样的帮助。

刘德华为了拍出有探索价值的电影,帮助年轻人上戏,让新导演执导,他全力以赴,不惜亏本。在他的资助下,陈果执导的《香港制造》获得了金像奖最佳电影。刘德华常说,自己就是由新人过来的,也曾被雪藏过,那种处于最底层、迫切渴望被人发现的心情,至今难忘。“给别人机会就是成就自己”,对于挖掘和培养新人,刘德华不遗余力。只要有时间,他便会出席一些艺员训练活动,言传身教。正是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使刘德华受到了同行和广大观众的尊重,也使他在演艺界这么多年始终长盛不衰。

刘德华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事实上,人活于世,不要总是想着自己,而应该学会爱护和帮助别人。一般情况下,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强大。在某些人的固有思维模式中,总是认为帮助别人就意味着自己吃亏,别人得到的东西就是自己失去的东西。其实,有时帮助别人只是你的举手之劳。即使有时需要你在帮助别人时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比如耗费自己的精力、体力,耽误自己的时间,但是,这种牺牲是非常值得的,因为别人肯定会给你相应的甚至更多的回报。

联邦快递亚太区总裁陈嘉良在谈到团队合作精神时,提起了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段时间,每一个长假期以前,那些高级经理都会早一点放假。陈嘉良和几个高级领导发现了这一问题,他们觉得丢下员工在公司单打独斗很不公平。因为在放假以前货量特别多,员工们很努力去为公司的客户服务,但是管理者却在员工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丢下他们在公司独自奋斗,自己却去安享假日生活。为此,陈嘉良特意召开会议和经理们商量此事,最后,他们通过了在长假期以前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提早放假的决定,相反,高级管理人员应该到不同地方跟员工去碰面,对他们鼓励,早上买一点早点给他们吃,让他们知道在前线去工作不是单打独斗。

陈嘉良说:“我们是一个团体,我们用实际行动表示,我们会支持员工,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开心,他们才会愿意去克服很多困难。”实际的支持也是一种合作,而且是最有效的内部合作。

有一个成语叫“狼狈为奸”,狼善奔袭,狈善计谋,狼依靠狈的头脑,狈依靠狼的体能,二者合力,干起坏事来无往不胜。所以,这个成语本意是个十足的贬义词。但是,任正非却给这个词赋予了新的解读,他所倡导的团队理念之一就是“狼狈文化”,他要求华为内部要形成“狼狈组合”,既要有富有进攻性的狼,又要有精于算计的狈,真正实现前线市场员工的“狼性”和后方支援员工的“狈性”之间的互补。正是这种紧密团结、高度协作的团队理念,使得华为的团队在市场上独树一帜,实力强悍,他们从签合同到实际供货只需要短短四天时间,这种极高的效率不仅让竞争对手心寒,也让客户惊叹。

不仅理念如此,现实的情况也是如此。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每个人在某方面工作时间长了,在那一块就会熟悉一些,精通一些。“你的后院,是他人的前厅”,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你不擅长的事情,或许你的同事很擅长;而你的同事不那么专业的事情,你或许就是专家。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完美的个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由各方面“专家”汇聚而成的组织却可能组成完美的团队。一个人单兵作战做不到的事情,一个团队却很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完成。个人融入团队,团队凝聚众人,这样才会有更强的战斗力。

作为华为的总裁,任正非自己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看重团队精神,不搞“个人英雄主义”,他喜欢融入华为这个大团队,而不喜欢别人把他看作高高在上的总裁。华为历年在培训新员工时都会提醒新人,见到老板不要刻意恭敬地叫“任总”,这会让他反感,只要像见到其他员工一样平和相待就好。正是因为有这种强烈的团队意识,有这种群体奋斗的“狼狈文化”,华为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搬开同事工作中的绊脚石,有时恰恰也为自己铺垫了铺路石。我们不能处处想着自己,要着眼于未来,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回报于你,这样就成就了你自己,使自己获得了成功。

人是利益动物,趋利避害,名缰利锁,很难免俗。在职场中,明处摆着竞争机制,暗地里藏着微妙的人事纠葛,当成为竞争对手的时候,一个员工很难去欣赏另外一个员工,自然就会互不理睬,甚至互相拆台,不愿意与对方合作。其实,每个团队都似一个大家庭,每名成员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只有放下小利,诚心合作,才能让团队整齐划一,协同对外,获得共同发展的机会。

当然,企业里从不乏“太见外”的员工,他们游离在团队之外,相信自己远甚于相信别人,他们崇尚自己打拼,崇尚一个人的冲锋陷阵,认为靠别人的帮助与协作做出来的成果就称不上是真正的成果。这些员工在完成一些不太艰难的任务时还能胜任,但一旦有重大任务,他们是很难做成的。

所以,在这样一个讲求合作共赢的社会中,太见外,很容易被孤立,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撑多久呢?所以,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固有成见,学会用团队的力量实现共赢。

落后者紧抓机会,优秀者自造机会

要发挥团队每一个人的潜力,除了团队领导要在选人、用人、育人方面下功夫之外,团队成员自身的积极主动,自创机会也非常重要。

俞敏洪曾经给新东方的员工们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学生,刚从一所很普通的学校毕业,没有太大的优势,英语也比较一般,他到新东方求职,被安排了一份收发耳机的工作。他接受了这份工作,每天派发耳机的时候,他就想,如果自己能在做好工作之余,再把英语练得比以前好一点,没准能得到更好的机会。于是,他一边认真仔细地工作,一边旁听老师们的授课。这样过了两年,他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而且,在旁听很多老师授课的时候,他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很多教学技巧。他觉得自己比以前成长了很多,应该够资格也够能力上讲台讲课了。

于是,他找到俞敏洪,提出自己要当英语老师的想法。俞敏洪吓了一跳,他想一个收发耳机的人怎么有能力当英语老师呢?这个人很执拗,他坚持一定要俞敏洪试着听他讲一回课。

俞敏洪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了他一次机会,结果发现,这个人跟两年前相比,真的大不相同,不仅英语水平精进很多,而且在授课技巧上也很有自己的风格。于是,俞敏洪批准了,这个收发耳机的人,真的成了新东方的授课老师,后来还成了新东方的名牌老师,再后来又成了新东方一家分校的校长。

没有人给他提供机会,但他从一个落后者抓住了机会,并让自己成为了一个优秀者,给自己创造了机会。

2011年1月,新一年的华为大学干部高级管理研讨班开课了。和很多公司一样,华为也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但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华为对自己员工的培训并不是免费的,学费也不是象征性地收一点,而是全额缴纳。

华为为什么要这么做?原来,不免学费,为的就是以此将自主学习的员工从员工大军中筛选出来,不喜欢学习的员工是断然不会为这样的事情“破费”的。至于学费高昂,为的就是让交了学费的人心疼,这是一笔“巨款”,交了学费不学习,这笔钱就浪费了,学费在这里起到了一个有效的督促作用。然而,华为大学的昂贵并不只有这些,任正非明确表态:“以后的收费标准可能会越来越高,交学费、停薪就是要让你有些心痛,有痛的代价你才会更努力。”

推行这样一种企业的学习方式,华为又意在何方呢?华为正处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企业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来进行支撑。“我们要从过去的培养制和苦口婆心的培育方式,转变成你爱学就学,不学我们也不会给你穿小鞋,我们关键是看你工作干得好不好来确定你的去留,而不是看你爱不爱学习。历史上不好好学习最后成了伟大人物的例子很多,学习不要强求。”任正非如是说道。主动学习方式筛选下来的,大多都是精英级别的人物,华为需要普通员工,但未来的道路上更需要这类精英员工。

用这样的方式设立华为大学,任正非的目的有三个,第一就是提升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将这种能力转化为企业的效能,提升效益;第二,有偿办学的模式,能够将员工的学费作为改善企业大学办学条件的资金,让学员与时俱进的同时,企业大学自身的教学能力也能够有相应的提升;第三,这是华为吸纳优秀员工,为未来进行干部储备的最好方式,相当于为管理层进行人才推送的服务。

企业有责任对员工进行培训,但企业培训与学校培训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企业的天职不在于培养,而在于以薪水的形式,让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作为员工,应该用有别于学校教育的眼光来看待企业培训。

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像华为一样,有着这么系统的岗内培训系统;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以华为这样的视角来考虑员工的价值提升。更多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岗位需求是,有能力就上,没能力就靠边站,你愿意花钱,也没有地方给你进行培训。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员工自己对自己进行时时充电,让自己时时刻刻处于“有竞争力”的优势下。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机遇的时候一举将其握在手里。

用学习代替拼命,用知识改变命运。在很多时候,主动学习就是在自造机会,就是在开始一段追求卓越的旅程。

研究发现,在进行“有效充电”的时候,要着重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学会挤出时间学习。一般来说,八小时的工作时间里,不应该成为私人专用的大块“充电”时间,否则就有“假公济私”的嫌疑。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的是那些零碎的非工作时间,比如在车上时,在等待时,可用于学习,用于思考,用于简短地计划下一个行动等等。而且步入工作之后,这种零碎学习应该成为主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因为零碎时间内学的东西内容少,容易被记住,因而也就腾出了大量的整块时间做相对专业的培训。

第二,千万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追求成功没有错,但是不可以急于求成,幻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在各个方面都取得成绩,老板就会给自己一个重要的领导岗位,急功近利只会让自己失去耐心。这样一旦自己在短期内的努力,没有马上得到回报,甚至遇到困难,就会无所适从,抱怨怀疑,甚至会失去坚持下去的动力,觉得工作没有了前途,这样的心态永远都不会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