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常见昆虫
蝴蝶和蛾
全世界不管哪里的人,总是能即刻认出蝴蝶和蛾这些既迷人又无害的昆虫。它们出现在从高山顶到最黑暗的丛林,再到沙漠,甚至在我们的家里,是真正的四海为家的群体。其中有些属于最华美的昆虫,很多还都与难以置信的传说联系在一起。当有人收藏那些令人恐惧的爬虫的时候,全世界的人们都在愉快地观赏着这些既不叮人又不咬人的蝴蝶和蛾的成虫。
蝴蝶和蛾属于鳞翅目,这一名称暗示了这个群体的主要特征:鳞翅目的学名“Lepidoptera”来自希腊语“lepis”和“pteron”,前者的意思是“鳞”,后者的意思是“翅膀”。翅膀和身体上层叠的鳞片将鳞翅目与其他昆虫目区别开来。与鳞翅类昆虫关系最亲近的是毛翅目的石蚕蛾,其翅膀上覆盖有鳞状的茸毛。鳞翅目昆虫也是变形概念的例证:从毛虫变成蛹再变为翅膀大大的、常常体被鲜艳色彩的蝴蝶或蛾,这一系列转变如此戏剧性、突然且令人震惊。
灰蝶科中,“假头拟态”这种现象很常见。后翅尖上延伸出的细长突起与邻近的黑斑结合,看起来像上面有眼睛和触角的“头”。当蝴蝶不停地扇动翅膀的时候,这种假象非常逼真。
知识档案
蝴蝶和蛾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鳞翅目
18万~20万种,分属127科和46总科。
分布 世界上有植被的地方均有分布,一直到雪线。
体型 成虫的翅展为0.3~32厘米。
特征 成虫的翅膀上通常覆盖有层层叠叠的鳞片;特化的鳞片(常如纤毛状)包裹着身体的其余部分和附肢;大部分种类有长长的、司吸吮花蜜功能的喙,或称为“齿舌”;通常的防御手段包括鲜艳的警戒色或伪装花纹、刺或刺激性的纤毛、有毒物质或讨厌的味道,以及伪装成其他有毒种类。
生命周期 属于完全变形,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无翅的幼虫(毛虫)通常有适合以植物为食的咀嚼式口器。
蝴蝶是昆虫世界里的表现艺术家。图中这只来自马达加斯加的皇家蓝彩蝶身上那豪华的服装具有结构化的特点,是特殊形状的鳞片光反射的结果。
图中是热带蛾翅膀上独特的交叠鳞片。翅鳞片是特化的纤毛,也是蛾和蝴蝶翅膀上彩色花纹的成因。
蛾和蝴蝶所属目是昆虫界中最大的目之一(最大的是甲虫家族),包含约20万个种类,其体型多种多样,令人目不暇接。从翅展仅有3毫米的最小的蛾,到翅展达32厘米的南美夜蛾,鳞翅目成员的成虫和幼虫均具有相同的身体结构。作为一个群体,它们的化石记录可以上溯到约1亿年前的中白垩世时代。但这个推测可能低估了这一目的实际年龄,因为鳞翅目昆虫的化石非常稀有,而且大部分是以昆虫的琥珀残片出现,已知最早的琥珀就是翅鳞片。蝴蝶和蛾与开花植物关系密切,有推测中白垩世时鳞翅目昆虫多样性和种类的增多也反映出开花植物的进化及此后的数量激增。
翅膀上的鳞片
形态和功能
翅膀上覆盖有鳞片是鳞翅目昆虫最显著的特征,当你抓着一只蝴蝶或蛾的时候,你会很容易看出这点。沾到手上的细细的粉末就是由极微小的鳞片组成。不光是翅膀上,鳞翅目昆虫身体其他部位也覆盖有这种物质,其头部的鳞常状如茸毛,且笔直地竖着形成一簇簇的,或者就如鳞状或片状那样平平地覆盖在头壳上。附肢也常多毛,但这些“毛”实际上也是特化的鳞。大部分鳞翅目昆虫,其翅鳞片的上下表面之间有一个空洞(内腔),但大部分低等蛾的鳞是实心的。
覆盖在鳞片下的翅膀为玻璃般的透明结构,就像其他昆虫那样,鳞翅目昆虫有发达的网状翅脉,刚从蛹中羽化的成虫的翅脉像水泵一样充满了空气和液体。一旦翅膀硬化,翅脉就起着支撑的作用,使翅膀在扑扇的时候仍可保持其形态和硬度。慢镜头显示,当鳞翅目昆虫在飞行的时候,翅膀有很大的弹性,而管状的翅脉在其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它们飞行的时候,两对翅膀会在同一时间、同一方向(与蜻蜓不同)上相击,表现得像一只翅膀一样。前翅与后翅连接的方式成为一种分类的标准,将鳞翅目分为两类。那些最低等的种类,前翅的背面有一个简单的膜质瓣连着后翅的前缘。但鳞翅目的大部分成员长有一个特殊的结构,由后翅前缘上的一组粗短的刚毛形成的刺或翅缰构成,这个特殊的部位被前翅后缘下一个专门的抓扣结构把控着。大多数蝴蝶没有翅缰。
1.很有韧性的深色白眉天蛾能容易地在沙漠稀疏的植被中生存。2.长舌头的马达加斯加天蛾常盘旋着吃东西,而蝴蝶则是停留在花朵上。3.冬青大蚕蛾是阿特拉斯蛾中的小群体,全部来自亚洲,是蛾世界里的巨人。4.维纳斯转蛾仅见于非洲南部,幼虫在树干里取食。5.这只亮丽的东非的蛾习惯在大白天飞翔,翅膀闪烁着彩虹般的光,维多利亚时代的人造珠宝常使用这种款式。6.海湾豹纹蝶属于毒蝶亚科。这一类蝴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用喙采集花粉。7.黑脉金斑蝶是唯一一种每年从南到北双向迁徙的蝴蝶。8.当这只雄性大闪蝶收起翅膀的时候,敌人会被翅膀底部的暗淡色彩所愚弄。
有一种叫“香鳞”的特殊鳞片可在大多数雄性鳞翅目昆虫身上发现。这种特化的鳞片能贮存化学气味或信息素,帮助翅膀上的腺体散发气味,并在求偶时散播给雌性。许多种类中,起同样作用的特化鳞片聚成一束束的,像刷子或铅笔。这些刷子通常装在腹部一侧的小袋中,在求偶的时候会伸出来把气味散布出去。许多雌蛾都会利用气味来吸引异性交尾,这种气味要么通过身体末端的一簇鳞片散发开来,要么通过挤压一个专门的气味腺达到目的。这种行为称为“召唤”或“召集”,一只雌性个体利用这种途径,能引来一大批的雄性。
成年鳞翅目昆虫的头部形状大致相同。3个最显眼的特征包括触角、齿舌或喙,以及大大的复眼。鳞翅目昆虫的触角比较有特点,起鼻子和味蕾的功能。成虫的触角在结构和长度上各不一样。那些低等的种类,触角由短而简单的几节组成,但在较高级的群体中,触角上通常生有细密的茸毛,或者触角的分节延伸为长长的细丝,形成“梳子”(栉齿状的),因此触角外观很像羽毛。栉齿状的触角出现在很多毒蛾和皇蛾中,这些群体有很精密的嗅觉协助交尾定位系统,雄性有大型栉齿状触角,而雌性的触角结构很简单,这种性别二态性反映出雄性需要能从下风处远距离侦查到未交尾过的雌性发出的极小量信息素。对欧洲皇蛾进行的试验显示,雄性能从1.6千米或更远的距离之外探测到雌性的存在。人们已经制造出某些蛾害虫的雌性气味,并在果园中使用这种气味引诱、消灭雄蛾。
除了鳞片之外,鳞翅目成虫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司吸吮功能的喙,或称为“齿舌”。不用的时候,喙通常卷起来位于头部下面,取食的时候会伸出来。喙有纵贯的通道,使得这一器官具有柔韧的吸管一样的功能,能吸食液体,尤其是花蜜。喙的长度不一,低等的小翅蛾科成员的喙完全缺失,而代之以可用来吃花粉粒的咀嚼式上颚。基于这个原因,有些学者拒绝把小翅蛾科归入鳞翅目中。
在其他科中,例如毒蛾科成员没有喙,而成虫也压根不进食。或者像微小的微蛾科成员,喙可能存在,却极短。天蛾的喙最长,它们能从管状花卉的深处把花蜜吸出来。会盘旋于花前采蜜的蜂鸟天蛾属于长喙天蛾属,其学名的字面意思是“大大的舌头”,成虫齿舌的长度与它采蜜的花朵的深度有关。那些短舌头的仅限于在开放式的花冠比如毛茛科植物上进食。鳞翅目昆虫与齿舌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得达尔文在1822年预言应当存在某种能对花朵深达30厘米的彗星兰授粉的蛾。后来,这一预言得到证实,一种蛾的确长有与彗星兰花深匹配的喙。鳞翅目和显花植物的共同进化使蝴蝶和蛾与花朵之间产生了无数紧密的关联因素。
鳞翅目成虫的眼睛由1.2万~1.7万个独立的小眼面或小眼组成。每一个小眼面都是一个独立的光学单元,能看到景物的一部分,眼睛结构越复杂,视觉越敏锐。许多白天出没的蛾和蝴蝶具有极佳的视力,能看到运动中的物体并分辨多种颜色,其视觉范围延伸至光谱的紫外线区,但对于光谱红色端不敏感,因此有些收集蛾的人会在夜晚利用红色光观察进食中的蛾却又不会惊扰它们。鳞翅目成虫依靠其视力,能辨认图案、形状和颜色以达到进食、求偶和躲避天敌的目的。除了明显的复眼,成虫还有数个单眼朝向头部后方,这些单眼常常隐藏在鳞片中,其功能尚不太清楚,但应该与评估光线强度有关。
许多燕尾蝶毛虫很像鸟粪。这只亚洲的半大的大燕尾蝶毛虫伸出了它的臭腺——叉状的防御器官,能释放出有毒气体。
图为阿根廷的一种蛾毛虫的3对附肢不起眼地集中在头部附近(顶部),粗短的伪足则在身体中部和后部清晰可见。
鳞翅目成虫的胸部有3对附肢和2对翅膀。附肢并非只是简单地用来行走,还扮演着味觉和声音探测器的角色。每条附肢的末节都生有一个感觉凹点,专门用来探测湿度和宿主植物中某些化学物的糖含量。因此,让一只蝴蝶伸出喙来进食的最佳途径就是用一个被糖溶液醮湿的薄片去碰触它的“脚”。你能观察到一只将要产卵的雌性蝴蝶会用它的附肢检查叶片,以便确认它是否能为毛虫提供食物及适合幼虫生长的环境。大部分鳞翅目昆虫取食的植物品种很有限,每一种都因不同的化学成分而有所区别。
容纳于胸腔中的发达的飞行肌肉起着伸缩胸部弹性外骨骼和上下拍打翅膀的作用。在寒冷的天气里,许多种类通过晒太阳或颤动的方式规律地调节自身的体温,以便使飞行肌肉维持较高的温度。成虫身体的其他部分与典型的昆虫结构没什么两样,具有分节的腹部和管状的肠道,以及神经系统和气管。
毛虫和蝶蛹
发育阶段
鳞翅目昆虫在幼年阶段会经历一系列身体结构和习性的变化,以适应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的转变。幼虫,或称为毛虫,均具咀嚼式口器(只有极少数例外),这是唯一适合它们的口器,因为它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进食。此时是生命周期中的成长阶段,幼虫表现得像进食机器。进食不仅仅和幼虫的生长有关,还与有翅成虫的需要有关——由于很多成虫完全不进食,食物的储存必须在毛虫阶段完成。
大部分毛虫有真附肢和伪附肢两种附肢,有些种类其附肢部分或全部缺失。真附肢有3对,生在头部后面的3个体节上——毛虫的胸部。此外,通常还有5对肉质伪附肢,或称为腹足——腹部第3~6节上各有1对,最末1对(肛门附近)长在第10节上。锯蜂(膜翅目)的幼虫与鳞翅目的幼虫非常相像,但前者的第2腹节上总有1对附肢,而且伪附肢的数量也通常多于5对。利用基部的一圈钩状物,即“趾钩”,鳞翅目幼虫每只伪附肢都能抓住植物的茎或叶片的表面。蛞蝓毛虫没有腹足,而代之以黏糊糊的足底和吸盘。尺蠖蛾幼虫中间的2~3对腹足缺失,仅留下了后一对腹足,因此它们是用“翻筋斗”的方式前进。
大多数毛虫能用口器附近一对特殊的腺体吐丝。丝的用途各种类不一,有的用丝将进食管连在一起,制作蛹茧。仔细地看一下毛虫的头部,会发现其有一对极小的短棒状触角,且两侧各有一组单眼,或眼点。对于幼虫,它们并不需要有像成虫那么好的视力,仅用这些单眼去感觉光线的强度和颜色就足够了。
黑白相间的条状纹是一种警戒色。通过组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群体,这些乌干达雨林中的“翻筋斗”的蛾毛虫传达了一种强烈的“不得接近”的讯息。
对除了花粉别的什么都不吃的蝴蝶来说,花粉里所含的营养实在有限,这只马来亚花裙蛱蝶每天都需要大量进食才能保证日常活动所需的热量。
图中这些吃叶子的圆黄掌舟蛾毛虫,每天也必须吃下大量没什么营养的食物才能获得生长所需的蛋白质。
脆弱的毛虫极易被捕食,但大部分毛虫都会利用一系列策略中的任一种来保护自己:要么使自己融进周围的环境中去,要么钻进植物组织里去躲起来,或者像蓑蛾虫那样用丝或植物材料给自己做个壳。它们也会利用颜色或外形,或二者结合起来的方式把自己藏起来。最普遍的做法是简单地利用绿色植物的阴影把自己的身体轮廓隐蔽起来,因此毛虫的腹部是浅绿色,比背部的颜色浅。当它们趴在叶片上时,鸟类等捕食者难以将它们与植物区别开来。表皮外层下源自于植物的色素构成了幼虫的体色,并随着幼虫蜕掉旧的表皮进入下一龄后随之改变。有些种类,其体色的变化令人吃惊,比如燕尾蝶毛虫的体色好似鸟粪,但随着它们成长并蜕变为大型的毛虫后,身体就呈现出黑色和黄色的带状花纹。这些变化表明,随着毛虫体型的增大,单一的防御策略会隐含风险。假扮成鸟粪只对小毛虫有用,但体型大得多的毛虫需要更安全的防御办法,比如差劲极了的味道。
将外形与颜色相结合是一种极佳的隐蔽方法。尺蠖蛾的幼虫很像小树枝,为了尽量接近实物,它们的身体上甚至还有污迹和瘤突。这种幼虫夜间出来进食,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伪装成小树枝。
毛虫们普遍的防御手段是身体上满布的尖毛或尖刺,对捕食它们的很多鸟类和蜥蜴来说,这些玩意会把它们弄得很痛,此后它们一般就会避免捕食此类毛虫。但所有策略中最有效的一个是利用食物中的植物毒素作为防御手段。这种办法也伴有风险:在每只鸟或蜥蜴学会将某种行为或鲜艳的色彩花纹与危险警告联系起来之前,总有一两只毛虫会成为牺牲品,然后捕食者才会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在蛹或蝶蛹中,有咀嚼式口器、没有翅膀的幼虫会经历向有翅成虫的转变。那些最低等的蛹有功能性上颚,能在羽化前弄破茧。毛顶蛾科成员的这种上颚非常大。大部分群体的蛹是简单而坚硬的纺锤形,褐色,活动仅限于腹节的偶然扭动。某些种类的蛹期会持续一年或多年。蛾的蛹常被一个丝质的壳保护着,有的被埋在地下,有的则在植物的组织中。
蝴蝶的蛹通常暴露在外,仅靠外形和颜色来防御敌人。大部分蝴蝶的蛹,在蛹壳末一节的一个小丝垫上有一串钩形物,蛹就被这串钩子给吊起来。当毛虫最后一次蜕皮的时候,依靠某种特技般的轻拂动作,这些钩子就被附着在蛹上,并露出蛹壳的底部。为了伪装,许多蝶蛹上都装饰有亮金属光泽的花纹、刺、角和其他结构。羽化中的蛾或蝴蝶首先弄破坚硬的壳,把空气吸入消化道;从蛹中出来后,有时会经过一段漫长的爬出地面或爬到矮树丛上的旅程,成虫利用空气使翅膀膨胀后再把它们“晾干”。在从毛虫到成虫的转变过程中,它们的体内堆积了大量的废弃物,在羽化的时候,这些废弃物,或称为蛹便,会以液体的形式流出来。
交尾的时候,雄蝴蝶将精囊注入雌性体内,与它们体重相比,精囊的分量着实可观。这些凤蝶科的蝴蝶来自马达加斯加,它们的尾部相连,是蝴蝶交尾的典型姿势。
越过植物的防线
食性
鳞翅目昆虫是与植物一起进化的,在植物和以植物为食的昆虫之间,一直有着持续不断的战争。有时,植物对昆虫的抵抗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刺或坚硬的叶片。但真正的战争是看不见的,双方的军事行动在植物化学水平上展开着。
大多数鳞翅目昆虫依靠相对少数的植物为食,且都是幼虫期吃过的那些,如果缺少了这些植物,它们就会饿死。这种反应部分是习性使然,部分是生理使然。在确认植物化合物的混合方式之前,毛虫是不会开始进食的。但如果宿主植物化合物被加入营养基,毛虫会上当。把这种人工物质当作食物——一种大批培养试验(如病毒学试验)研究用幼虫的方法——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所有的植物均含一种或多种对动物来说是有毒的化合物,可能对消化过程形成阻滞,或对食草动物造成其他不利影响。不同种类的鳞翅目昆虫已掌握了对付不同类型的植物化合物的本领,或者克服毒素,或者将毒素储存在自己体内作防御之用。除了食谱上的植物之外,别的品种的植物,它们不会去吃,即使吃下去,它们也没办法消化。
蝴蝶的生命周期包括一系列非常特别的变形。毛虫从卵中孵出,成长时经历数次蜕皮,最后进入蛹期——蜕掉最后一次幼虫期的皮,然后成虫就从不能动弹的蛹中出现。左图展示了全过程。
欧洲的一个种类——沼泽豹纹蝶,很好地说明了植物化合物和食物之间的联系。在英国,这种蝶的食物是山萝卜,这种植物含有一类叫做环烯醚萜苷的次生化合物,已被证明会使成年的蝶变得极难吃。同样的化合物还出现在一些其他的植物科中,如果在实验室里进行测试的话,沼泽豹纹蝶的幼虫会吃一些野生环境中没有的其他种类的植物,还长得挺健壮。苦心经营植物毒素是植物为驱赶蝴蝶的普遍性防御机制,反映了植物和蝴蝶之间以化学“军备竞赛”的方式进行着紧密的共同进化。
毛虫从所吃的植物中获得所有必需的营养成分,且进食量非常大,以摄取足够的蛋白质。有些种类的毛虫必须从卵期就开始储备食物。很少有成年的蝴蝶能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蛋白质,在产卵或修复身体组织的时候,它们得依靠幼虫期就开始储备的食物。但某些蛱蝶种的蝴蝶是特例:这些分布于热带美洲中南部的蝴蝶吃花粉粒中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并利用特化的齿舌把这些物质分离开来。这种蝴蝶存活的时间长达130天,多数时间都在产卵。相反,大多数蝴蝶,尤其是那些温带的种类,由于所吃的食物缺少蛋白质,仅能存活1周或2周多时间。
保护卵
哺育和繁殖
鳞翅目昆虫的卵在形态和形式上极其多样。产卵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会很随意地产下数千粒卵,有的则会小心翼翼地产下少量卵。蝙蝠蛾曾产卵1.8万粒,而弄蝶仅产卵20~30粒。大部分鳞翅目昆虫长有一个简单的产卵器,能把卵产在植物上或植物附近。有些种类的产卵器较长且可以伸缩,会把卵产在裂缝中,或把卵注入植物的茎中(如许多小型的穿孔蛾)。有些种类,卵直接在输卵管中孵化,这样的雌性实际上是产下活体幼虫,这种现象首先在澳大利亚谷蛾身上被发现。
鳞翅目昆虫的卵非常能适应气候的变化,有许多温带的种类所产的卵能越冬,并在来年春天孵化。有些,如阿波罗绢蝶和深棕色豹纹蝶,幼虫在卵壳中孵化后,会一直蛰伏着度过冬天。
这只“袖珍”蛾(小翅蛾科)很像一片褶皱的枯叶——昆虫为了躲避敌人而采取的多种策略中的一种。模仿的精确度反映了鸟类和蜥蜴敏锐的视力,也从侧面反映了它们承受的强大的自然压力。
1.黄后翅蛾利用色彩亮丽的后翅惊吓袭击者。2.受到惊扰的时候,有眼斑的天蛾会展开翅膀露出一对大大的眼状斑来吓跑敌人。3.在云杉和松树上栖息的白边蛾尺蛾科成员和幼虫。4.白天活动的地榆蛾(斑蛾科),其华丽的警戒性红色花纹在警告敌人它们是有毒的。5.衣壳蛾幼虫以织物为食,会在衣服上蛀出我们熟悉的洞。6a.黑色桦尺蛾在树干是暗色的污染环境中也能繁盛起来,而在较清洁的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同一种类的杂色蛾(图6b)。7.桦尺蛾的幼虫,即尺蠖,长得像小树枝。8.这种突出蛾栖息在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
对鳞翅目昆虫来说,处于卵期的它们非常脆弱,因此会普遍采用一系列防御措施保护自己。卵最常受到的攻击来自一种寄生性黄蜂。当这种黄蜂最后孵化为成虫离开时,还会在它寄生的卵上留下一个小孔。因此有一些蛾会在每一粒卵上都点上一个圆形的黑点来愚弄这种寄生黄蜂。不过最常用的策略是把卵伪装起来——用其自身的颜色或用其他可供伪装的东西把卵裹上一层。侍从蛾把一窝卵产在小树枝上后,会分泌出一种很快就变硬的黏性物,并把它涂在卵上,在这种黏性物的作用下,这些卵就变成硬硬的一块了。有两种枯叶蛾,都会产下少量看上去有裂纹的卵——色彩对比强烈的黑白花纹破坏了卵的圆形轮廓,以此来迷惑那些捕食者。
许多鳞翅目昆虫的卵都带点毒性,比如有几科的蝴蝶产下的大个且色彩鲜艳的卵,斑蛾科的斑蛾也是如此。这些种类的幼虫所吃的植物中含有毒素化合物,毒素会一直留在体内直到成年,最后进入卵中,这招对付蚂蚁非常有效。
许多蛾都有保护色,而且通常会选择一个适合隐蔽的背景环境。这只来自欧洲的角状蛾一整天的时间都在死树叶子上度过,以此来增加其伪装的效果。
除了运用毒素这种方法外,有许多种类的蛾会用其他办法让卵变得难以下口。比如棕尾蛾,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卵,会用厚厚的毛刺把卵武装起来。切根叶蛾亚科的蛾子把这种策略运用得尤其熟练,它们幼虫的毛刺中含有致命的毒素,雌蛾从蛹期开始起就长出这种毛刺,产卵后会给卵也盖上一层。
有些植物上长有与卵相似的部分,目的就是为了阻止雌性蝴蝶在它身上产卵。某些西番莲科植物就具有这种特性,其卷须和叶片上都长有很像卵的黄色小水泡,以阻止袖蝶属雌性蝴蝶在这些部位产卵。澳大利亚的兰羽蝶选择那些常有蚂蚁出没的植物作为食物,这种蝴蝶的毛虫(不同龄)营群居生活,蚂蚁会保护它们免遭一些小型昆虫敌人的袭击,作为回报,毛虫会分泌一种甜甜的液体给蚂蚁吃。
全世界的蝴蝶都喜欢往那些泥泞或潮湿的地方去,这种习性称为“湿地吸水”,在热带种类中尤其普遍,并且仅限于雄性。开始昆虫学家们认为这些蝴蝶在寻找水源,但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雄性会这样。最近,事实开始浮出水面:那些燕尾蝶和白蝴蝶是为了摄取钠。成虫羽化后,两性的蝴蝶由于肌肉和神经功能的需要,必须使体内维持足够的钠含量。交尾时,许多雄性射入雌性体内的精囊都含有大量钠,雌性可用这些钠弥补其因产卵而失去的部分钠,而雄性为了补充丢失的钠,就得到因地表水的蒸发作用致使钠含量高的地方去摄取钠盐。湿地吸水这种行为会出现变化,但不大为人所知,比如有些雄性蝴蝶从干燥的石头、沙砾层,甚至动物的尸体上摄取盐分。有很多科的种类用它们沾上唾液的长长的喙涂抹干燥的物体表面,然后把溶解的盐吸收。
苏拉威西岛的尺蛾是一个大型属的成员,这种蛾体被警戒色,来自亚洲和澳大利亚。这只雨林地面上的样本大概是刚从蛹中羽化的,翅膀刚膨胀起来。
每一种蝴蝶都有自己独特的繁殖途径。大部分雌性蝴蝶一生会交尾多次,然后在食物充足的时候产卵。其他,比如有些阿波罗绢蝶一生只交尾1次。交尾后,雄性会用自己的分泌物做成的小塞子堵住雌性的生殖孔,以阻止对方再与其他雄性交尾。
潜叶虫和拟态
小型蛾
鳞翅类昆虫学者常常分为几大阵营,如研究小型蛾类的(微鳞翅目昆虫)和研究大型种类的(大型鳞翅目昆虫)。这种划分只是称呼不同,并没有切实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不过,相对来说低等的蛾通常体型较小,较高等的种类体型较大。而且,体型反映了它们的生活方式:小型蛾类,毋庸置疑地,是从小型幼虫发育而来的,而小型幼虫能占据的栖息地与那些大家伙们所占据的多有不同。小型幼虫倾向于像潜叶虫那样在种子、虫瘿、果实、茎、花或叶子的里面进食,而大型幼虫则通常是暴露在外的进食者,即我们所知道的典型的毛虫,并且把它们生命周期的这一阶段都花在啃吃叶子上。这种生态学上的分化不仅仅表现在幼虫(通常还包括成虫)的体型上,在身体结构和习性上也有反映——在食物内部进食的那些种类,腿一般都退化了。
现今还存在的最低等的蛾类的确很少,而且多年以前人们就确信第一代蛾也很小:保存在黎巴嫩的琥珀中的一个标本来自至少1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让人振奋的是,这个化石标本属于微鳞翅目昆虫,从其结构上来说属于最原始的蛾。在这个广泛分布的家族中,成虫长有显著的咀嚼式口器,而不是典型的鳞翅目昆虫那样的吸吮式口器。这种蛾会到花头那儿去找花粉粒吃,吃的时候用颚部研磨花粉。在鳞翅目的高级成员中,进化为喙的口器各部分在微鳞翅目昆虫那里变为一个微小的退化器官的遗迹。微鳞翅目昆虫的幼虫能在落叶堆中发现,在那它们大概以腐屑残渣或真菌菌丝为生。
有两个其他的蛾群体——澳大利亚的贝壳杉蛾(食杉蛾科)和近期发现的南美异石蛾属异石蛾科成员,也没有喙。这两个群体的幼虫在植物组织内部取食——贝壳杉蛾在贝壳杉(贝壳杉属)的种子里,而异石蛾属的成员则在南美山毛榉树(加山毛榉属)的叶子里面充当潜叶虫。
潜叶现象在较低级鳞翅目昆虫中广泛存在。由于潜叶虫住在叶片的外表层(表皮)之间,它们的附器大多退化或消失。
潜叶现象是侏儒蛾的特征。尽管不常见,这一科的昆虫实际上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如果仔细检查一下橡树和山毛榉树的叶子,你就会发现不少潜叶幼虫留下的痕迹。由于昆虫啃吃植物的组织,毛虫取食含叶绿素(使叶子呈现绿色)细胞的那一层后,就会在叶子上形成看得见的沟槽或斑。许多潜叶虫专吃某一种植物,因此,如果你能确认留有记号的叶子属于哪一种植物,那么通常就能够通过那些空空的“矿脉”辨别出该潜叶虫的种类。
1.亚历山大女王鸟翼凤蝶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2.长途跋涉后,红线蛱蝶会借着风势滑行,而不是采用通常的鼓翼动作。3.阿波罗绢蝶能在高纬度地区生存,但是现在处境濒危。4.同样属于濒危物种的一种灰蝶科成员目前只在圣地亚哥和加利福尼亚地区存在。5.斑马纹蝶翅尖上醒目的条纹像触角,能转移敌人的注意力。6.当枯叶蛱蝶收起翅膀的时候,它很像一片死树叶。7.橙色苜蓿粉蝶在北美很常见。8.大红蛱蝶是一种分布很广泛的种类,幼虫以荨麻为食。
鳞翅目昆虫的潜叶习性也许已经进化了不止一代。在鞘蛾科成员中,幼虫首先表现出潜叶习性,但在此后的数龄中,它们会自己织茧保护自己,进食也是在茧壳里进行。日蛾科成员的幼虫在它们营潜叶生活的末期,会从叶子上割下椭圆形的一片片,然后做成一个化蛹的壳。
与日蛾科有亲缘关系的曲蛾科中,包括著名的丝兰蛾属的丝兰蛾,这种蛾见于北美和墨西哥,与丝兰花关系紧密。雌蛾在丝兰花的子房中产卵,然后会用收集来的花粉为丝兰花授粉。这种花长出种子后,部分发芽,部分被蛾幼虫吃掉。这样,双方彼此依傍着生存下来。
有些幽灵蛾或蝙蝠蛾(蝙蝠蛾科)属于一些体型最大的鳞翅目昆虫,但它们与这一目中小型昆虫的关系远比跟大家伙们的关系要密切。蝙蝠蛾的幼虫常在植物根部或树干里面取食生活,有一个澳大利亚的种类,在某种植物的茎部和根部留下的洞深达50厘米。最美丽的蝙蝠蛾之一当属维纳斯,或叫银星幽灵,是一种仅见于南非海角地区海岸森林的蛾,其幼虫在烂木树干里挖洞。在羽化前的短暂时间里,蛹会从树干中钻出来。刚羽化出来的蛾颜色为深紫色,夹杂着银色的斑点。
许多体型较小的蛾都是浅褐色的,例如臭名昭著的谷蛾所属的衣蛾科成员众多,多半是黄褐色或灰色,只有少数有多彩的体色。细蛾科那些纤巧的小蛾子,其长穗状的翅膀上常常生有眼状斑和彩色带状花纹。很难想象这些小型蛾身上复杂的图案和多样的色彩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如果确实有的话。
但透翅蛾身上的图案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伪装成黄蜂和蜜蜂。它们的翅膀上几乎没有鳞片,就像黄蜂翅膀那样透明;身体上长有黄蜂或蜜蜂那样的条纹,外形也与它们很相像,甚至还能像它们那样发出嗡嗡声。当然,透翅蛾没有刺,它们只是利用拟态摆脱敌人。
另一个色彩鲜艳的蛾类群体是斑蛾科,其中包括了地榆蛾和林蛾。像透翅蛾一样,它们也是白天出行的昆虫。相比透翅蛾依靠拟态逃生,斑蛾科成员却是用鲜艳的颜色告诉敌人,它们的味道极差。有些种类身体组织内储存有极具威力的毒素,如氰化氢。与其他有毒的鳞翅目同类一样,它们的毒素也是来自于植物食物。
飞舞的巨人
大型蛾
大型蛾中最低等的一科是木匠一样的蠹蛾科。幼虫通常会往树里钻,它们的俗称由此而来。芳香木蠹蛾,也叫山羊蛾,据说是因为这种蛾闻起来有山羊的味道。这个品种分布很广,在欧洲、北非、亚洲的中部和西部都能见到。它们通常得花上3~4年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
更大一些的皇蛾(大蚕蛾科)属于最引人注目的一类,所有的皇蛾在翅膀上都有明显的眼状斑纹。巨大的乌桕大蚕蛾属于最大型的鳞翅目昆虫之一,翅展达到30厘米。皇蛾没有喙,每只触角都像把梳子(双栉形的),幼虫身上有肉质的、名为头节的突起。在南非,可乐豆木蛾的幼虫是人们的一种主食,这种迷人的毛虫,其白色的底色上有艳丽的红、黄和黑色花纹,以可乐豆树的叶子为食,当地常有晒干的、具有浓郁坚果味的“可乐豆虫”作为食品出售。与皇蛾关系亲密的是蚕蛾科,后者包括著名的家蚕蛾,这种蛾的幼虫织茧时吐出的丰富的蚕丝作为商业用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
有些大型种类看起来不太像蛾,却比较像蝴蝶。比如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不包括非洲)的蝶蛾科,这一科的成员很少,部分种类的后翅上有亮闪闪的色彩,而前翅的色彩则属于保护色;其他有些据说会伪装成味道难吃的蝴蝶种类。像蝴蝶那样,蝶蛾科的成员也有棒状的触角,也许这两个群体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白天出没的燕尾蛾(燕蛾科)与燕尾蝶惊人的相似:除了亮丽的色彩,燕尾蛾的后翅上也有燕尾蝶那样典型的“尾巴”。
几乎所有的蛾幼虫都是食草动物,但偶尔地也有真正以食肉为生的生活方式。有些种类吃介壳虫或其他同翅类臭虫。唯一已知会埋伏捕食的是一种巴狗蛾的幼虫,巴狗蛾属于庞大的尺蛾科下的一个属,与燕蛾科关系较近。许多尺蛾幼虫都具有保护色,且像小树枝。一般来说,这是它们躲避天敌的办法,但有些种类会利用它们的保护色去积极地捕捉猎物,比如有一种的毛虫用腹部末端的抱握器抓牢物体,身体的其余部分保持笔直静止,当有合适的猎物进入捕猎范围时,它们就会迅速出击。尽管这一属的昆虫分布很广,却只有夏威夷岛上的种类具有这种捕猎的习性。
图中这只蛱蝶是南美的种类。其所属的珍蝶亚科是泛热带的一个亚科,以体被鲜艳的警戒色而著称。图中这只正在花朵上进食。
这只褐色翅尖的弄蝶是弄蝶科分布在非洲的一员,当它们的翅膀展开的时候,看起来像鸟粪。
以超强的飞行能力著称的蛾类当属天蛾,其中有些能飞很远的路程,部分具有跨洲分布的能力。分布最广的一种是骷髅天蛾——名字来源于它胸部骷髅状的纹饰。这种蛾的成虫常四处搜寻蜂窝找蜂蜜吃。像许多其他天蛾一样,它们也有长长的喙。天蛾科的幼虫在其腹部末端附近长有一个明显突出的角。
切根虫和粘虫属于鳞翅目中影响最恶劣的害虫,二者都是夜蛾科成员的幼虫。非洲粘虫攻击谷类作物的叶子和茎秆,有时它们大量云集在一起进行破坏活动。除了某些色彩艳丽的鹿蛾外,所有夜蛾科的昆虫在胸部都长有“耳朵”,基本上由能感知声音振动的膜组成。夜蛾大概就是用耳朵感受捕猎中的蝙蝠发出的高频超声波,一旦听到后就赶紧设法躲避。灯蛾科的某些种类,自己就会发出超声波。许多灯蛾的味道不佳,它们所发出的声音信号可能是起着警告蝙蝠的作用——与那些在白天用鲜艳的色彩标明味道的飞行昆虫一样。
夜蛾科包括数千种外形差不多的蛾,具有两种特别古怪的习性,一种是关于幼虫的,一种是关于成虫的。如有些种类的毛虫有列队前进的习性,会在夜晚一个跟一个地排成一长列去找食;有些种类的成虫,舌头取代了喙去吸吮花蜜以及在果实上打眼;有一个亚洲的种类会吸家畜的血。
最美丽的昆虫
蝴蝶
我们一般认为蝴蝶是白天活动的昆虫,有棒状的触角和色彩艳丽的翅膀,而蛾类是褐色的,触角的形状多变,而且是夜行性的。上述差异成为把鳞翅目分为异角亚目(蛾)和锤角亚目(蝴蝶)的根据,但这并非客观的分类。首先,有些蛾,如地榆蛾和林蛾(斑蛾科)以及南美的蝶蛾科,都是白天活动的,而且体被鲜艳的色彩,触角也是棒状的。其次,一项关于它们结构方面的详细研究表明,许多“蛾”(即使没有那些特征)相比其他蛾类,与蝴蝶的亲缘关系实际上更近一些。因此这种区分一般视为鳞翅目的一种自然原始的分类。
在所有昆虫中,多彩而常见的蝴蝶总是能吸引博物学者和普通人。维多利亚时代,那些热衷于对自然界编目录的狂热者总是热情地把注意力贯注在蝴蝶上,于是迄今为止,已有超过1.77万个种类(包括弄蝶科蝴蝶)被记录在案,每年还有更多的种类被补进去。尽管知道很多蝴蝶种类,对蝴蝶本身和它们的幼年生活,人们依然所知有限。
凤蝶科包含一些最令人难忘的昆虫,如燕尾蝶、鸟翼蝶和阿波罗绢蝶,全都因它们的美丽和体态著称。这一科中体型最小的成员,翅展就达到50毫米左右,而亚历山大女皇鸟翼蝶,雌性的翅展足有280毫米,是已知最大的蝴蝶。所有的种类都具有亮丽的色彩,且体内常常含有从食物中获得的毒素,因此它们的味道不佳,或者具有毒性。后翅上长有典型的长“尾巴”的燕尾蝶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尾巴是它们精心设下的骗局的一部分,许多栖息中的成年蝴蝶用尾巴假扮触角。许多种类“尾巴”根部有眼睛般的斑纹,增强了与某些昆虫头部的相似度。任何袭击猎物的鸟类或蜥蜴首先会攻击猎物的头部,因此常常可以看到野外出现尾部受伤的燕尾蝶,这表示它们的伪装已经让某个敌人上当。其他有些种类则依靠黑色、黄色、红色和白色的花纹去标明它们的毒性。并不是所有具有显眼花纹的蝴蝶都有毒,有些是专门假扮那些真正有毒的种类。
弄蝶
组成弄蝶总科的弄蝶与其他科蝴蝶很不同,有些学者认为它们是与“真正”的蝴蝶不同的一群。其俗称暗指它们快速的、猛冲一般的飞行。而且它们在身体结构上具有很多不同的特征,比如有蛾类那样的触角——尖端变细,这与一般意义上的蝴蝶不一样。蛾类与弄蝶间的关系非常近,比如南美的大弄蝶亚科在过去就被认为是蝶蛾科的一部分。通常,弄蝶的体色较暗,但体色发亮的新热带区一类弄蝶身体是亮闪闪的蓝色,是个例外。
许多种类的幼虫用丝把自己固定在植物的管状部分中取食,蛹期也是在松散的丝茧中度过的,这两个特征都是与其他蝴蝶有区别的——其他科的蝴蝶,幼虫和蝶蛹都暴露在取食的植物上。大体上,弄蝶都食草,这大概能反映出弄蝶与那些在更高级的植物出现以前与植物的共同进化。
庞大的粉蝶科家族成员常常是局部地区数量最丰富的蝴蝶。这一科中的某些常见蝴蝶常常大批聚在一起,在河边的沙地上饮水,如图中这些阿根廷的粉蝶科成员。
鸟翼蝶总是受到收藏者的追捧,如今它们已受到国际法的严格保护,并禁止人们对这些日渐稀少的美丽昆虫的交易。许多种类的鸟翼蝶中,雄性和雌性显示出令人吃惊的性别二态性。具有鲜艳闪亮色彩的雄性在向体型相对较大、色彩暗淡的雌性求爱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鸟翼蝶仅见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平时在它们的丛林家园中不容易见到,除非它们被吸引到粪便或腐肉上进食。
阿波罗绢蝶是寒冷气候区凤蝶科的典型代表,这些健硕的皮革状蝴蝶都是缓慢、笨重的飞行员,栖息在欧亚大陆和美洲的北部山区。它们圆圆的淡色翅膀上生有特别的红色或黄色的大斑点,表示它们的味道不佳。其中有一种名为爱珂娟蝶的蝴蝶被发现于珠穆朗玛峰海拔5640米处的斜坡上,是有记录的栖息地最高的蝴蝶品种。
粉蝶科中包括一些世界上数量最丰富且最常见的蝴蝶,如白粉蝶、粉蝶、硫磺蝶等,均是人们很熟悉的蝴蝶。从这些蝴蝶的名字就可看出来,白色和黄色是它们翅膀图案的主要色调。十字花科和豆科植物是它们的主要食物。粉蝶科的幼虫大部分没有绒毛,主要依靠保护色保卫自身安全。大多数种类的雄性和雌性在翅膀的花纹上有性别二态性,但最有趣的差别是我们眼睛看不见的。蝴蝶能看见光谱中的紫外线端,如某些粉蝶和硫磺蝶,它们看上去一致的黄色中隐藏了一种花纹,利用紫外反射色素,使两性能彼此区别。粉蝶科中还包括一些世界上最伟大的旅行者,大白粉蝶就是欧洲著名的迁徙动物,成虫每年都会远远地迁徙到北部地区。有些种类见于整个热带地区,包括数种常见的移居者,迁徙时总是数千只云集成群。
体型较小、色彩鲜艳的蓝蝶,或灰蝶科成员是一个见于世界各地的大家族,被粗略地分为3个主要群体:蓝蝶、细纹灰蝶和铜色灰蝶。这些全都是小型昆虫,通常体被金属光泽或鲜艳的颜色。细纹灰蝶采用与燕尾蝶相同的抗敌计策:后翅上长有1~2对精巧的尾巴和眼状斑。在野外采集到的这种蝴蝶的标本,鲜有尾巴是完整的,证实了它们迷惑敌人的效果。湿地吸水现象出现在成年的蓝蝶和细纹灰蝶中,它们常常云集成群,在泥泞的小水坑边吸取盐分。
许多灰蝶科的幼虫具有与蚂蚁共生的习性。有些品种长有特殊的幼虫腺体,能渗出蜜露,这对蚂蚁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甜液。这种共生关系与蚂蚁和某些蚜虫间的关系很像,这两者中的蚂蚁,为了回报蝴蝶馈赠的蜜露,会保护对方免受敌人的侵袭。在极端的例子中,二者的关系可以发展到某些住在蚂蚁巢穴中的毛虫竟然以蛆为食的程度。
图为巴西雨林里的一种蛱蝶正在潮湿地面上进食。这种蝶俗称“80”,因为它们翅膀上有醒目的数字般的花纹。像所有刷足蝶(蛱蝶科)一样,它们用两对附肢爬行。
当一只无毒的蝴蝶长得像有毒的种类的时候,就会采用名为贝氏拟态的防御策略,但其种群的数量必须比模拟对象少:如果它们数量过多,敌人就会逐渐注意到二者在可食性方面的区别,而保护性的拟态也会失去作用。在非洲,雌性仿燕尾蝶为了避免种群的数量受到限制,演化出了3种形态(图中显示了其中2种),每一种都模拟另一种有毒的斑蝶。然而,这种蝶的雄性却仍只具有一种样式,因为变化的外形会减少它们成功交配的机会。
同样的关系也发生在灰蝶科的一个近亲群体——蚬蝶,或蚬蝶科中。灰蝶科的幼虫一般都长得像蛞蝓,其宽而扁平的身体在毛穗的帮助下隐蔽于环境中。这个群体的食物包括各种草、灌木和树木。
蛱蝶科大概是最庞大的蝴蝶家族,俗称刷足蝶,其得名于成虫缩小的前肢——它们并不起附肢的作用,且常常覆盖着厚厚的一层层鳞片,很像刷子。这一科中包括许多很容易通过它们的俗称辨认的种类,如眼蝶、豹纹蝶、皇蝶等。这一科中最典型的代表来自蛱蝶亚科,其中包含了一些在所有蝴蝶中色彩最艳丽、翅膀的形状和大小最多样的品种。其中最著名的是南美的三色紫玫瑰蛱蝶和蛱蝶,其发亮的、色彩斑驳的胸部与腹部漩涡般的黑色、黄色和白色的环状图案形成强烈的对比。在热带的蛱蝶中,有金属光泽的体色很普遍,但都比不上雄性闪蝶,当它们沿着南美丛林中的道路和河岸缓缓巡行的时候,其电流般的闪亮蓝色好似闪光灯一样。与它们同处热带和新热带丛林的是巨型的鸮蝶(猫头鹰蝶),这种蝴蝶后翅的底面有又大又逼真的“眼睛”图案。在这些最大型的南美蝴蝶中,一旦受到惊扰,它们会用身体上的眼睛图案去吓唬敌人,以强化它们拍打翅膀时发出的沙沙声的效果。
最迷人的非洲蛱蝶,其鲜艳的花纹和复杂多样的“尾巴”常使人把它们与燕尾蝶弄混。这种健硕的蝴蝶喜欢吃腐烂的果实,鳞翅类昆虫学者常利用这一点来捕捉它们。许多非洲稀树大草原的蝴蝶种类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季节二态性:在潮湿和干燥的季节中,这些蝴蝶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和花纹。非洲也是珍蝶亚科昆虫的主要栖息地,对于鸟类和其他动物来说,这种蝴蝶的成虫很难吃,并且很多珍蝶都具有相似的色彩和花纹,以给敌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缪氏拟态)。而其他种类的蝴蝶,为了给敌人留下相同的印象,也会模仿珍蝶的图案(贝氏拟态),比如眼蝶科成员。
蛱蝶科中有一些种类曾被划到别的科。斑蝶亚科,俗称虎蝶或者乳草蝶,对敌人来说,它们都是有毒的食物。这类蝴蝶的幼虫通常以含有强心脏毒素的马利筋属植物为食。
王斑蝶具有所有斑蝶的特征:幼虫体色鲜艳,有毒;成虫体型甚大,飞行速度缓慢,有警戒色,身体非常坚硬——一只鸟去啄食它的话,会立刻明白自己犯了个错误。这类蝴蝶是有规律的迁徙动物,会穿越大洋和大洲长途旅行,这一特性使得新大陆的王斑蝶也出现在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北美,王斑蝶每年春天会有规律地从南飞到北,然后在秋天的时候,它们的后代又会飞回去。直到最近我们才开始关注这些蝴蝶过冬的地点,长期以来,它们选择的公共过冬地是美国南部的树上。最近,人们又在墨西哥北部的松树林中发现了这种栖息的蝴蝶——没有一个人预料到这些蝴蝶会进行如此盛大的集会。王斑蝶的迁徙习性尤其让生物学家们感兴趣,因为这种蝴蝶总是在长途跋涉后来到同一个栖息地点冬眠,而这种能力一般只出现在较高等的生物(如鸟类或哺乳动物)中。有人曾对单个的王斑蝶进行跟踪,这只蝴蝶于数天内就前进了1900千米,它的行进速度不一,最多一天可飞行130千米。也有人指出这些蝴蝶群体返回到墨西哥的公共栖息地是最近才有的现象,是人类大规模砍伐森林的直接后果。
蛱蝶科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大概是眼蝶亚科,这类蝴蝶一般体色暗淡,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而且几乎全是食草动物。它们身体上的眼状斑点发展到了极致,对转移鸟类和蜥蜴的攻击注意力非常有效。其中许多栖息在古北区,在那里,一些眼蝶是高山区的优势物种。这些小型蝴蝶利用它们的深棕色体色吸收阳光的热量,使它们比别的蝴蝶种类多了一些优势。
蝴蝶和蛾总科
下表通常用于区分鳞翅目的蛾和蝴蝶。除非有特殊说明,这些总科里的昆虫在全球均有分布。
蛾
小翅蛾总科(原始具颚蛾)
1科,约120~150种。是最原始的蛾类群体。成体很小,有咀嚼式口器,以花粉为食;幼虫生活在落叶构成的沃土中,以腐殖质为食。
贝壳杉蛾总科(贝壳杉蛾)
1属(贝壳杉属)2种。分布在澳大利亚及西南太平洋地区。毛虫在贝壳杉的种子中进食;成虫没有“舌头”。
异石蛾总科
1属(异石蛾属)约9种。分布于南美洲温带地区。毛虫食用南山毛榉叶子;成虫没有“舌头”。
毛顶蛾总科(毛顶蛾)
约24种,多数属于毛顶蛾科。分布在全北区。体型微小;幼虫通常为潜叶虫。
棘蛾总科(原始举肢蛾)
至少有4种小型蛾。分布于古北区(包括欧洲、亚洲北部、阿拉伯半岛北部以及非洲的撒哈拉以北)及南美洲地区。幼虫为潜叶虫。
冠蛾总科(澳大利亚原始举肢蛾)
6种小型蛾。分布于澳大利亚。成虫有无功能的口器;幼虫情况未知。
卵翅蛾总科(原始铃蛾)
10种已命名的中型蛾(翅展可达27毫米)。点状分布,部分在东南亚地区,其余在澳大利亚和南美洲地区。
扇鳞蛾总科(新西兰原生蛾)
14种小型蛾。分布于新西兰。幼虫生活在潮土上的丝状结构中,以腐殖质为食。
蝙蝠蛾总科(幽灵蛾和蝙蝠蛾)
大约520种小型到大型的蛾,有非功能性口器;幼虫常在植物的根部或者茎部进食。包括维纳斯蛾等。部分种类雄性的求偶行为不太常见。
微蛾总科(侏儒蛾及相关蛾类)
大约900种微型蛾;幼虫一般为潜叶虫。包括微蛾科和茎潜蛾科等。
曲蛾总科(切叶蛾、丝兰蛾及相关蛾类)
超过590种小型到极小型蛾,多数具有“金属”光泽;幼虫多为潜叶虫(如日蛾科成员)。也包括丝兰蛾(丝兰蛾属;丝兰蛾科)和长角蛾(长角蛾科)。
古蛾总科(冈瓦纳古陆蛾)
大约60种小型蛾。分布于南美洲及澳大利亚。幼虫早期为潜叶虫,后期将叶子编织成进食的“帐篷”。
冠潜蛾总科(卷叶蛾)
超过80种小型蛾。分布于北美洲、大洋洲。
伪螟蛾总科(伪螟蛾)
4种微型蛾。分布于澳大利亚、中国、印度。
谷蛾总科(衣蛾、蓑蛾及相关蛾类)
约4200种小型或极小型蛾,包括衣蛾(蕈蛾科)、蓑蛾(蓑蛾科),以及其他几科幼虫为潜叶虫的蛾。
细蛾总科
超过2000种小型蛾;幼虫是多种植物的潜叶虫。
巢蛾总科(巢蛾及相关蛾类)
超过1500种的微型蛾。幼虫的习性包括潜叶、钻食茎秆,是一种严重的谷类作物害虫、群集在丝网中进食。
麦蛾总科(潜蛾和相关蛾类)
超过1.625万种的小型蛾类,分为15科。包括潜蛾(鞘蛾科)以及幼虫潜入草茎中的种类(草潜蛾科)。
斑蛾总科(地榆蛾、林蛾及相关蛾类)
超过2600种的小型或中型蛾类;成虫通常在白天出现,体色鲜艳且常有金属光泽,是有毒性的警告。幼虫同样具有鲜艳的颜色,具有化学性(斑蛾科)或物理性(刺蛾科)防御功能。成员包括斑蛾和林蛾(斑蛾科)及“蛞蝓”幼虫(刺蛾科)。
透翅蛾总科(透翅蛾及相关蛾类)
超过1350种小型或中型蛾类;通常在白天出没,利用透明的翅膀、图案及体色模拟黄蜂;幼虫食根或蛀食。有一科类似蝴蝶。包括透翅蛾(透翅蛾科)。
木蠹蛾总科(木蠹蛾及相关蛾类)
包括大约680种小型到超大型蛾类,最大的翅展可达236毫米;幼虫食茎秆或木头,例如山羊蛾(木蠹蛾属)。包括木蠹蛾(木蠹蛾科)。
卷蛾总科(卷叶蛾)
超过6200种的小型到中型蛾类;幼虫多数待在茎秆内,或者在用丝卷起来的叶管里进食。
拟卷叶蛾总科(蚬蝶蛾)
超过400种的小型蛾类,前翅常有金属光泽的斑纹。幼虫多为果树的害虫。
蛾的幼虫
伪蛾总科(伪地榆蛾)
超过60种;成虫为小型到中等大小的微型蛾;幼虫以树的各部分为食。
豆蛾总科(豆蛾)
大约17种的小型蛾,与伪蛾总科是近亲;幼虫群居在织在豆科植物上的丝网中。
谢蛾总科(毛足蛾)
8种小型蛾类;幼虫以数种草本植物为食。
粪蛾总科(果实虫蛾)
超过310种的小型蛾类,幼虫通常在种子、水果、枝条或虫瘿内部进食;多数将特定树木作为宿主植物。
邻绢蛾总科
超过80种的小型窄翅蛾类,与果实虫蛾是近亲,以草本植物为食。
羽蛾总科(羽蛾)
大约1000种的小型蛾类,长有个性化的羽毛状分开的翅膀;部分科具有“正常的”翅膀(单羽蛾亚科)。包括在食物外部及内部进食的幼虫群体。
翼蛾总科(多翼蛾)
大约150种翅膀分开的小型蛾类,是羽蛾的近亲。幼虫一般蛀食花蕾、种子和果实,有些种类会制造虫瘿。
伊蛾总科(伊蛾)
超过245种的小型到中型蛾类。幼虫在某些种类的植物外部进食,包括泛热带地区的针叶树。
欧蛾总科(欧洲金蛾)
含6个已命名的中型种类,是色彩艳丽,带金色斑点的蛾类。共1科(南欧蛾科)。分布于北非到地中海一带。
鸵蛾总科(柚蛾)
大约18种身体健硕的中型蛾类。分布在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区域。其幼虫露天进食,或在一些植物上用丝编织出一个“帐篷”,在里面进食。一般认为柚木驼蛾是数种热带硬质树木的害虫。
网蛾总科(画翅叶蛾)
超过1000种中型到大型蛾;成虫一般图案精美,有些类似枯叶;幼虫在植物茎秆内部取食,或在利用叶子编成的“帐篷”里进食。
蝴蝶正在花间翩翩起舞。
瓦蛾总科
包括2种的中型蛾,与网蛾总科是近亲。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幼虫情况未知。
螟蛾总科(螟蛾和羽蛾)
已发现的超过1.6万种,而未发现的估计也有这么多。成虫腹部有鼓膜——“耳朵”;一般为小到中等体型;幼虫一般在各种植物的组织内部或者外部进食,也有少数食腐。
栎蛾总科(负袋蛾)
约200种粗壮的中型到大型蛾;幼虫常常具有鲜艳的色彩,居住在叶子构成的“帐篷”内,幼虫后期会建造由叶子碎片和丝网构成的轻巧的壳。
枯叶蛾总科(枯叶蛾)
含超过1600种小型到大型蛾,翅宽大、体色暗淡,身体大且覆盖着绒毛;一些种类的雄性个体在白天活动;幼虫体型大且多毛,或者沿着体节有硬的刚毛“垂片”。
尺蛾总科(尺蠖蛾)
超过2.05万种中到大型种类;色彩及翅型多样,包括从暗淡的到带有非常鲜亮“尾巴”的种类。幼虫具有“翻筋斗”步态,外形通常与小树枝非常像。包括燕尾蛾、巴狗蛾等。
钩蛾总科(钩蛾)
共675种,与尺蛾总科是近亲;成虫小到大型,还包括一些色彩鲜艳、在白天活动的种类;俗称源自其内弯的翅尖;幼虫在叶子“帐篷”外面或者在其中隐蔽地进食。
蚕蛾总科(蚕蛾、皇蛾及其相关蛾类)
超过3500种的中到超大型蛾类,包括乌桕大蚕蛾——蛾类中最大的一种;幼虫食性广泛,有时群居;蛹一般在由丝或者松散丝线单元组成的茧内。包括皇蛾(大蚕蛾科)、天蛾(天蛾科)、蜂鸟天蛾(长喙天蛾属)、鬼脸天蛾、乌桕大蚕蛾、蚕蛾、欧洲皇蛾,以及濒危的草原天蛾等。
旧大陆蝶蛾总科
共60种中型到大型蛾类,常日间飞行,类似蝴蝶。分布于东方及马达加斯加区域。已知的幼虫包括以蕨类植物为食的种类。
喜蝶总科(美洲蝶蛾)
大约40种1科。分布于中、南美洲。成虫为小型体型,主要在夜间活动。与蝴蝶是近亲。
夜蛾总科(夜蛾)
蛾类最大的群体,有超过7万个种类;成虫小到大型,外形、颜色、生态习性各异。关键特征是成虫胸腔的鼓膜器官,这是用于侦听蝙蝠捕食中发出的超声波的“耳朵”。幼虫形态习性各异,通常为杂食性。包括突出蛾(舟蛾科)、灯蛾(灯蛾科)、夜蛾(夜蛾科)、毒蛾(毒蛾科)、鹿蛾(鹿蛾科)等。
吸食花粉的蝴蝶
蝴蝶
蝴蝶共有5个科,分别归入2个总科:弄蝶总科和凤蝶总科。
弄蝶总科(弄蝶)
1科(弄蝶科)。大约3500种小到中型蝴蝶,身体结实,具有窄而尖的翅膀,触角尖;飞行距离短而迅速;有些具有短的“尾巴”;翅膀通常具有闪亮的斑纹。亚科包括弄蝶亚科(超过2000种)、花弄蝶亚科(1000种),绒毛弄蝶亚科(75种,分布在非洲、印度到澳大利亚地区)。幼虫一般生活在草或类似植物叶子组成的“帐篷”内。
凤蝶总科(蝴蝶)
超过1.36万种,共4科(凤蝶科、粉蝶科、灰蝶科、蛱蝶科)。
凤蝶科(燕尾蝶及其相关蝶类)
大约600种。包括燕尾蝶(550种)、阿波罗绢蝶(54~76种),以及1种墨西哥种类。体型中到大型,善于飞行,通常具有大“尾巴”以及亮的斑纹。种类包括亚历山大女皇鸟翼凤蝶——已知最大的蝴蝶,以及濒危的斯里兰卡玫瑰蝶。
粉蝶科(白粉蝶、硫磺蝶及其相关蝶类)
大约1000种。包括白粉蝶以及粉蝶亚科中的700种,含白粉蝶种的大菜粉蝶;硫磺蝶和黄粉蝶(黄粉蝶亚科中的250种),含斑缘豆粉蝶种;新热带区的白粉蝶的近100种等。中等体形;翅膀底色通常白色或黄色,有些相当鲜艳,许多种类有迁徙习性。
蛱蝶科(刷足蝶)
大约6000种,约占蝴蝶总数的1/3。目前认为该科包含10个亚科:蛱蝶亚科(约350种),含龟斑蝶及南美洲三色紫玫瑰蝶等;猫头鹰蝶亚科成员分布于热带,包括鸮蝶;眼蝶亚科(最大的亚科,含有2400种),含括喙蝶亚科(12种);毒蝶亚科(400种)包括北温带地区的豹纹蝶等;副王蛱蝶亚科(1000种);螯蛱蝶亚科(400种),是非洲主要的一个强壮的蝴蝶群体;小紫蛱蝶亚科(430种),含紫闪蛱蝶;摩尔浮蝶亚科(230种),分布在新大陆热带地区以及亚洲、澳大拉西亚热带地区;绢蛱蝶亚科(8种),分布于远东地区;斑蝶亚科(470种),含王斑蝶和皇后斑蝶、新热带区的虎斑蝶等。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地区,在热带地区也有。体型为中到大型,色彩非常艳丽;习性多样,前肢均特化,有刷状的毛作为化学感受器。
灰蝶科(蓝蝶、蚬蝶以及细纹灰蝶)
超过6000种,目前分为5个亚科:灰蝶亚科(4000种),该亚科包括蓝蝶、细纹灰蝶(线灰蝶属),以及红灰蝶(红灰蝶属);蚬蝶亚科(1250种),该名称来自它们的身体图案中有金属光泽的斑点和线条;蓝灰蝶亚科(530种),包括非洲和中国的“灰蝶”;蚜灰蝶亚科(150种),其幼虫捕食蚜虫;以及分布于远东地区的银灰蝶亚科(18种)。灰蝶一般为小型个体,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主要生活在雨林;许多种类的翅膀的颜色是具有金属光泽的蓝色;幼虫食性多样,包括蚜虫、苔藓,以及与蚂蚁共生等。
栖息在树叶上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