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1],革车[2]千乘,带甲[3]十万,千里馈粮[4],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5],车甲之奉[6],日费千金[7],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8]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9],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10]。夫钝兵挫锐,屈力[11]殚货[12],则诸侯乘其弊[13]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14]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15]。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 [16],粮不三载[17];取用于国,因粮于敌[18],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19],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20]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21]。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22]。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23],甲胄、矢弩[24],戟楯、蔽橹[25],丘牛、大车[26],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27]食于敌。食敌一钟[28],当吾二十钟;萁秆[29]一石[30],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31]。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32]而乘之,卒善而养之[33],是谓胜敌而益强[34]。
故兵贵胜,不贵久[35]。
故知兵之将[36],生民之司命[37],国家安危之主[38]也。
【注释】
[1]驰车千驷(sì):战车千辆。驷:原指驾一辆车的四匹马,这里作为量词。驰车:我国古代作战时用的一种大型战车,驾驭的时候速度很快,因此又称快车或轻车。驰车千驷是说套四匹马的轻型战车上千辆,泛指战车众多。
[2]革车:我国古代作战时用的一种用皮革缝制的篷车,是专门用来运输粮食、器械等各种军需品的,又称之为辎重车。
[3]带甲:穿戴盔甲的士卒,这里泛指军队。
[4]馈(kuì)粮:运送粮食。馈:原意是馈送,这里是运输的意思。
[5]胶漆之材:古代弓箭甲盾制作和保养必须的胶和漆,这里泛指所有制造与维修作战器械的物资材料。
[6]车甲之奉:千里行军车甲修缮的花费。奉:供给、补充。
[7]日费千金:每一天都要花费大量的钱财。
[8]其:代词,代指上段的十万之师。
[9]钝兵挫锐:兵器钝坏,锐气受挫。这里是说因为军队长期在外,导致军队疲惫,士气受挫。
[10]国用不足:国家财力难以维系。
[11]屈力:军队力量消耗,丧失锐气。
[12]殚货:指物资耗尽。殚:竭尽。货:物资。
[13]乘其弊:趁着兵疲气沮、财力枯竭的时候。弊:弊端、弱点。
[14]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用兵打仗只听说哪怕指挥笨拙也要追求速胜的,没听说过追求技巧而久拖战事的。
[15]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长期用兵而有利于国家的情况,是没有出现过的。
[16]役不再籍:不再按名册继续征发兵役。役:兵役。籍:名册,这里作动词,指征兵。
[17]粮不三载:征收粮食不超过三次。三:三次,这里指多次。载:运载、运送。曹操注云:“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指出征时,第一次运粮到敌境,以后就因粮于敌,等到军队得胜回国时,再运第二次粮食到国境迎接,不做第三次的运粮。
[18]因粮于敌:从敌国那里取得粮食。
[19]国之贫于师者远输:国家因为军队出动而贫困的原因是远途运输。师:军队。远:远程运输。
[20]近于师者:军队驻地附近。
[21]丘役:按丘征集役赋。丘:春秋时期,丘为征收军赋的基层单位。
[22]中原内虚于家:国内百姓家家贫困不堪。中原:泛指国内。内虚:内部空虚。家:家庭。
[23]罢(pí)马:疲病的战马。罢:通“疲”,疲惫。
[24]甲胄(zhòu)、矢弩:泛指装备战具。甲:护身的铠甲。胄:头盔。弩,用机括发箭的弓。
[25]戟(jǐ)楯、蔽橹:同上文的甲胄矢弩一样,也泛指装备战具。戟:古代合戈矛为一体的兵器。楯:盾牌。蔽橹:古代战车上用于防卫的大型盾牌。
[26]丘牛、大车:指牛拉的辎重车辆。
[27]务:追求,务求。
[28]钟:我国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1钟等于64斗。
[29]萁秆(gǎn):豆秸。秆:禾茎,在这指牛马食用的草料。
[30]石(dàn):我国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1石等于10斗。
[31]取敌之利者,货也:想夺取敌军的资财,就要用实物奖赏士卒。
[32]杂:混杂,混编。
[33]卒善而养之:善待被俘的敌军,给以食物供养。
[34]胜敌而益强: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更加强大。
[35]兵贵胜,不贵久:用兵作战强调的是取得胜利,而不是强调旷日持久。
[36]知兵之将:懂得用兵的将帅。
[37]司命:原意是古星名,这里借喻为命运的掌握者。
[38]主:主宰。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作战,一般的规律是要动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甲兵十万,还要运送军粮至千里;里里外外的费用,招待使节、宾客的费用;制造和维修作战器材的物资,车辆兵甲保养的花消;每天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动用这样庞大的军队作战,就必须求速胜。旷日持久作战会导致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就会让军队战斗力耗尽;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就会使国家财力难以为继。如果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战斗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别的诸侯国就会乘机而发起进攻。到那时,即使有再高明能干的人,也无法挽回危险的局面了。所以,用兵打仗只听说哪怕指挥笨拙也要追求速胜的,没听说过追求技巧而久拖战事的。战事拖得太久而对国家有利的时候,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因此,不完全了解用兵之害的人,也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用兵之利。
善于用兵的人,士兵不会再次征集,粮草不会多次运送。武器装备是国内运去的,粮食饲料则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应就可以十分充足了。
国家因行军打仗而导致贫困的一个原因,是要远程运送物资。远程运输必然使得百姓贫穷。军队驻地附近,物价必然高涨,物价一高涨就会使得国家财力枯竭。国家财力一枯竭,就必然会增加徭役赋税的征用。军力耗尽,财力枯竭,国内便会出现十室九空的贫穷景象。人民群众的财产,将因战争而耗去十分之七;国家的财富,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病,盔甲服装、箭羽弓弩、枪戟盾牌、车蔽大橹的制作,辎重车辆的征调,而耗去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的供应问题。得到敌国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粮食;耗费敌国的一石草料,相当从本国运送二十石草料。
要想让士兵英勇杀敌,就必须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要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要先对士卒进行物质奖励。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敌人战车十辆以上的,就要先把奖励给他,并且将被缴敌车换上我军的旗帜,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要善待被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充足的供养,这就是所说的战胜了敌人,也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用兵打仗重要的是速战速决,而不要旷日持久地作战。
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帅,是人们生死的掌握者,是关系国家安危的最重要的角色。
【解读】
“作”,有“制造”“兴起”的意思。“作战”在这里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战争,而是说为战争做的准备,指战争开始之前的筹划发动,当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本篇继《计篇》而来,在“慎战论”的指导下,分析战争对经济的依赖关系及其破坏力(“用兵之害”),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速战论”思想(“兵贵胜,不贵久”),力求在敌国就地解决给养(“因粮于敌”)的战略原则和以战养战(“胜敌而益强”)的具体方法。在逻辑思路上是《计篇》“五事七计”的延续扩展,但考察分析的重点转移到了经济领域,是孙子朴素唯物论精神的具体体现。
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是敌对政治集团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奥地利名将莫德古古里曾说过:“作战的第一要素是钱,第二要素是钱,第三要素还是钱。”话说得有些偏激,但道理却是对的。当今世界上,美国与以其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对不听话的国家和政治力量,动辄便以武力相威胁,施以“军事打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拿得出也花得起支撑现代化战争的昂贵军费。2500年前的孙子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十分了不起。
孙子以动用十万之师为例,具体分析了用兵打仗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战前准备阶段,从士卒的招募、训练,到武器、装备的制造,从内政、外交的开支,到后勤供应的费用,每天都要耗费数目巨大的资金(“日费千金”);战争进行中,武器、装备的维修补充,粮草及其他战争物资的远程运输,还需要大量的经费(“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没有做好财力、物力的充分准备,当权者绝不可轻言用兵。俗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物质条件是战争的先决条件。
孙子的时代,发动战争(或被迫参与战争)都是为了谋求(或维护)一定的利益,通过战争而扩充疆土、巩固政权、占有资源、掳掠财物,或者争得有利地位、掌握主动权等,是有利可图的。战争势必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财力的消耗,必然破坏经济,久战不决更会增加赋役,影响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最终导致国力枯竭、人民贫困,国运将难以为继。同时,持久用兵造成的不利局面,将为别的诸侯国提供乘虚而入的可趁之机,到那时,局面就很难收拾了。因此,用兵者仅仅看到战争的好处是不够的,更应该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害处,并将有害的方面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从而使战争的好处增加到最大的可能。要达到“增利减害”的目的,关键是争取速战速胜,而不宜久拖不决。这里,对战争利害的认识,闪耀着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光辉,“速胜论”体现了孙子务实重利的朴素唯物论的思想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孙子极力倡导“速胜论”,是从进攻一方的角度而言的,《作战篇》从始至终说的都是在境外对敌国实行战略进攻,并没有包括在战略防御中应该采取的相应策略。因此,实行战略防御的一方,无疑可以采取持久抗击的战术,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实行战略进攻的一方,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旷日持久,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无可非议。孙子本人指挥的吴军破楚入郢的战斗,就是速战速决的很好范例。吴军在孙子指挥下,长驱深入楚地数千里,迂回至楚军背后由北而南攻击郢都,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很快取得了胜利,结束了战斗。然而此战斗隐含着极大的冒险成分。后世军事家指出,如果当时楚军及时封锁北部的三关要塞,吴军将处于前后夹击、腹背受敌的被动地位。孙子尽管成功了,但战术运用并不稳妥,因此“兵贵神速”,是孙子此战得胜的主要因素。
基于速战速胜的原则和对战争破坏经济生产的深刻认识,孙子进而对用兵者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从战略上讲,努力使战争不要持久延续,“役不再籍,粮不三载”,以免造成财力枯竭、赋役加重、民不聊生的局面;二是从策略上讲,重视从敌国就地解决粮食供应和军需补充,“以战养战”,最大限度地减少本国经济实力的消耗。
“以战养战”是孙子军事谋略中极具光彩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战争胜利的有效保证。“因粮于敌”,在敌国解决粮草供应,不仅可以减轻本国经济负担,而且还消耗了敌国的财富资源,实际效益远远超过了粮草本身。“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孙子在这里作了一个1∶20的效益计算,充分说明“因粮于敌”的重要。事实上,有史以来交战国都重视“因粮于敌”原则的运用和变化。俄国实行全面坚壁清野,使远征到达莫斯科城下的拿破仑无法“因粮于敌”,终于在饥寒交迫中败退而去。这一战例从反面证明了“因粮于敌”的重要性。
另外,强调重视从敌军中补充武器和兵员,化敌用为我用。鼓励士兵夺取敌人战车,用以武装自己;优待被俘的敌军士兵,不断补充自己的兵员。这样做,在补充自己的同时更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其效益与“因粮于敌”等同,甚至更大,因为优待俘虏还能产生瓦解敌人军心的作用。“以战养战”原则的正确运用,可以造成越战越胜、越胜越强、越强则越胜的态势,形成良性循环而确保胜利。
“兵贵胜,而不贵久”,是基于战争对经济力量的依赖和战争利害关系的分析而得出的必然结论。然而,真正要做到“速胜速决”,成功地实施“以战养战”,实现“胜敌而益强”,关键的因素在于领兵打仗的将帅。没有深知用兵之利害、正确执行既定方针的将帅,不仅不能速胜速决,反而有可能造成危局,使国家人民遭受巨大的灾难。因此,孙子最后特别强调了将帅的作用,“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这在“五事七计”强调将帅“五德”和才能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使战前的准备更为周密圆满。因此单从为文立言的角度而论,《作战篇》也是十分精彩的。
【案例】
军事篇:北魏拓跋焘灭夏
《作战篇》中,孙子提出打仗讲求的是一击必胜,速战速决,尤其是历经远途去攻打其他国家的时候,粮草不如敌国充足,士兵也因为长途跋涉而感到疲惫,所以唯有立刻进攻,方可得胜。一则敌方看我方历经千里来到自己的城下,认为我方必会身心疲惫,无心恋战,因而轻视我们,掉以轻心。再者,趁着我方粮草充足,在兵临敌城的时候,鼓励士兵们带着决一死战的信念,冲向敌营,部队士气便会空前高涨,作战时也会格外英勇。这样的话,获得胜利是不难的事情。在统万城之战中,就是因为魏主拓跋焘勇敢果断,亲帅3万骑兵直逼夏国统万城下,迅速出兵,掌握时机,一击得胜,而大夏自大轻敌,作战失策,由此亡国。
北魏与大夏统万城之战,发生于我国历史上东晋十六国时期。西晋灭亡之后,中华大地出现了割据分裂的局面。当时,南方为东晋政权统治,而北方则出现了众多的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以及汉族贵族建立的独立割据政权。北魏与大夏便是众多割据政权中的两个较为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
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政权,由于北魏统治者能够接受汉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吸收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知识,重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注意军事与生产双管齐下,稳定其统治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因而渐渐强大起来。
那时,后燕是当时黄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北魏则处于后燕势力的包围之中,北魏通过与后燕的多次艰苦作战,削弱了后燕的势力。公元396年,北魏攻占了后燕重镇晋阳、常山、信都、中山,给后燕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不久,后燕灭亡。北魏发展成为当时北方一个较强的割据政权。
强大起来的北魏,在将自己的势力向南扩展的同时,也开始着手统一北方。发生于公元427年的北魏与大夏国统万城之战,就是北魏为统一北方而发动的。
大夏国建立于公元407年。当时,北方已有南燕、后燕、北燕、北凉、北魏、后秦等独立的割据政权。夏主赫连勃勃是匈奴族人,在建国之前,曾经投奔后秦的高平公破多罗没奕于(鲜卑族),谋得后秦骁骑将军的官职,并被破多罗没奕于招为女婿。后来,赫连勃勃在高平打猎时,设计袭杀了岳父破多罗没奕于,把破多罗没奕于的领地及部属并入了自己的势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夏国。
赫连勃勃建国后,没有将高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而是以流动袭击的办法蚕食后秦疆土,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不久,东晋刘裕灭了后秦,赫连勃勃趁势占领了后秦岭北镇戍郡,夺取了长安。在较强的军事力量支持下,赫连勃勃的统治得到了巩固与发展,成为北魏的劲敌,阻碍着北魏对西北地区的统一。
赫连勃勃在其统治得到巩固、疆土渐渐扩大的基础上,决定将国都定在统万城(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公元413年,赫连勃勃征用岭北胡汉各族10万人民修筑都城统万城。他驱使人们用蒸熟的土筑城,筑成后他用铁锥刺土,如果刺进一寸,就杀掉筑城的人。在他的暴力与高压下,统万城筑成后非常坚固,其“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赫连勃勃妄图以坚城抵挡外族侵略,使其残暴的统治得以延续。
公元425年8月,夏主赫连勃勃病死,诸子争位,互相攻战。次年,赫连昌争取到王位继承权,但此时大夏内部矛盾更为尖锐,北魏便乘此机会发动了灭夏之战。
公元426年9月,北魏主拓跋焘命大将溪斤率兵5万,攻夏之蒲坂(今山西济西),进而袭击关中、长安(今陕西西安);自己亲率骑兵2万出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渡黄河袭击统万城。夏主赫连昌率军迎击,战败退回城内固守,魏军分兵四处掳掠,驱牛马10余万,掳夏居民万人而归,作了一次试探性的战略进攻。
这年12月,溪斤率魏国南路军夺取了长安。次年1月,赫连昌派其弟赫连定领兵2万南下,企图夺回长安恢复关中,结果两军相持在长安附近。魏主拓跋焘乘夏军兵力被牵制在关中的有利时机,决定动用近10万大军再次袭击统万城。
5月,拓跋焘率军西进,以3万骑兵为前驱,3万步兵为后继,3万步兵运送攻城器具。北魏军从君子津过黄河,至拔邻山(今内蒙杭锦旗境内)筑城休整,原附属于夏的今内蒙南部与陕北地区各游牧民族首领都纷纷降于北魏。这时,北魏主拓跋焘忽然改变步、骑兵齐进的原进军计划,决定率轻骑3万以最快的速度直抵统万城,然后诱敌出战,将敌人消灭。
对这一决定,拓跋焘部下有所不解,他们认为:统万城坚固异常,夏军必定固守城内,3万骑兵先驱到达根本无法攻破坚城;最好还是等步兵到达后,带上攻城器具,再去攻打。
拓跋焘解释说:“用兵攻城,在军事上是下策,是不得已才用的办法。现在若等步兵、攻城器具都齐备了再去攻城,敌军见我势众,必然据城固守,不敢出战。我军攻城不下,旷日持久,必定粮尽兵疲,城外没有可供掳掠的东西,势必陷入进退两难的不利境地,因此不如现在以轻骑直抵城下,敌人见我军步兵未到,必然意志松懈,我们再以疲弱示之,诱其出战,必能一举歼敌。再则我军离家两千余里,又隔着黄河,粮草运输困难,所以只适宜于采取轻骑决战,以争取速胜。以现有的3万骑兵攻城,当然力量不足,但是用于决战,则绰绰有余。”拓跋焘说服了部队,遂督军前进。
6月,魏军行至统万城。拓跋焘将大部队隐蔽在统万城北边的山丘深谷中,以少数兵力至城下挑战。夏军坚守城池不与北魏军决战。这时,夏军一将领狄子玉前来投降魏军,泄露了夏军的作战意图:夏主赫连昌已派人调赫连定回援,而赫连定认为统万城非常坚固,魏军短时期不可能攻克,他打算在长安打败溪斤以后,再回援统万城,对北魏军形成内外夹击,将魏军一举歼灭。因此,夏主赫连昌采取了固守待援的方针。
此时,恰巧魏军中有一名犯了罪的士兵逃到了夏军内,告诉夏军说:“魏军粮草已尽,辎重在后,步兵也没有到达,应该迅速出击攻打魏军。”赫连昌听了此话,深信不疑,于是亲率步骑3万出城迎战。
拓跋焘见敌军出城迎战,喜不自禁。为诱夏军深入并助长其骄气,魏军向西北方向佯作退却。夏军见敌人败退,便出城追击北魏军。
这时,天气突变,骤然刮起东南大风,飞沙满天,雨随风至,夏军利用顺风追击,趁势猛攻魏军,形势对魏军很不利,但拓跋焘坚定地指挥作战。他除派兵正面迎击敌军外,又将骑兵分为左右两队,绕道截断夏军后路,从背后顺风向夏军发起反击,将不利变为有利。激战中,拓跋焘身先士卒,虽身中飞箭,仍带伤奋勇杀敌。在魏军前后攻击、拼死力战下,夏军被杀1万余人。大势已去的赫连昌来不及回城,率残部逃往上葙(今甘肃天水市),北魏军乘胜攻破统万城。
这时,赫连定也没能攻下长安,听说统万城失守也退逃至上葙。北魏军取得了统万城之战的最后胜利。
不久,北魏军进军上葙,夏国灭亡。
在这次战争中,鲜卑族北魏主拓跋焘对于孙子“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思想有着较深刻的理解,作战指挥果断灵活,避免了陷入旷日持久、进退两难的境地,较好地完成了这次攻坚战,推动了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
商业篇:李嘉诚“神速”赢大利
战场上求速度,快速出击,才能快速得胜。其实不止在战场,在商场也是同样的道理,试看商战中的获胜者,哪个不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的,他们正是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的行动,才创造了成功的奇迹。著名的香港商人李嘉诚先生一贯以稳健著称,但在必要的时候,他也是个充满激情快速决断的能手。
李嘉诚成立长江公司之后,为打开市场,他让公司设计出印制精美的产品广告画册,然后他通过港府有关机构和民间商会了解到北美各贸易公司的地址,将产品广告画册一一寄了过去。
果然,没多久,就有了反馈。北美最大的贸易商之一——S生活用品贸易公司收到李嘉诚寄去的画册后,对长江公司的塑胶花样品颇感兴趣,决定派采购部经理前往香港,以便“选择样品,考察工厂,洽谈进货”。
李嘉诚收到来函,立即与美方取得了联系,表示“欢迎贵公司来港参观、洽谈、选购”。交谈中,对方简单询问了香港塑胶业的几个大厂家,并提出要求:一周之后,就前来参观,若有时间,还希望李先生陪同他们的人走访其他几个塑胶厂。
S公司的言下之意很明显,意思是他们将会考察香港整个塑胶行,再从中选一家或几家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也就是说,合作的机会并非给长江一家。
李嘉诚知道这家公司是当时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销售网遍布美国、加拿大。所以这一次,他下定决心要赢得这个合作机会,不仅要赢得合作的机会,他还要让长江公司成为北美S公司在港的独家供应商。
李嘉诚深知自己产品的质量是全港一流的,但论资金实力、生产规模,却不敢在全港同业中称老大。在以往与欧美批发商做交易的经历中,李嘉诚知道外商很看重公司的生产规模,就因为自己资金缺乏,生产规模有限,所以许多业务都落空了。
在香港有数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塑胶公司,单看工厂的外貌就令人肃然起敬。长江公司的工厂格局,还未摆脱小作坊式的模样,不论生产规模还是工厂的外貌,都会给来自先进工业国家的外商一个不好的印象。
时间只有短暂的一周,李嘉诚召开公司高层会议,宣布了令人惊愕而振奋的计划:必须在一周之内,将塑胶花生产规模扩大到令外商满意的程度。
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李嘉诚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一年,李嘉诚正在北角筹建一座工业大厦,原计划建成后,留两套标准厂房自用。现在,他必须另租别人的厂房应急。为了抢时间,他委托房产经纪商代租厂房,李嘉诚看过位于北角最繁盛的工业大厦后,当即拍板租下一套标准厂房,占地约1万平方英尺。迁厂扩充规模所需要的资金,除小部分自筹外,大部分是他以筹建工业大厦的地产作抵押从银行贷的款。
这是李嘉诚一生中最大、最仓促的冒险,他孤注一掷,几乎是拿多年营建的事业来赌博。李嘉诚一生作风稳健,可这一次,他别无选择,要么彻底放弃,要么全力以赴。有过企业经营经历的人可以想象出,一周之内形成一个全新规模的企业难度有多大。旧厂房的退租,可用设备的搬迁,购置新设备,新厂房的承租改建,设备安装调试,新聘工人的培训及上岗,工厂进入正常运行……都得在一周内完成,哪一道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使整个计划前功尽弃。
但是,对于一个决策者来说,一旦看准了的项目就要勇于投入。此刻的李嘉诚,不但具有冒险的勇气,更具有充沛的热情和快速的行动。
李嘉诚和全体员工一起奋斗了7个昼夜,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李嘉诚紧张而不慌乱,哪组人该干什么,哪些工作由谁负责,每一天的工作进度如何等等,全在日程安排表中标得清清楚楚。就这一点,可见李嘉诚的冒险并非草率行事。
S公司购货部经理到达那天,设备刚刚调试完毕,李嘉诚把全员上岗生产的事交予副手负责,自己亲自驾车到启德机场接客人。港岛与九龙,隔着一道称之为维多利亚港的海峡,那时还没有海底隧道,港岛九龙的汽车一般不流通。李嘉诚为了表示诚意,驱车乘轮渡过海去机场接人。
李嘉诚已为外商在港岛希尔顿酒店预定了房间。在回程的路上,李嘉诚问外商:“是先住下休息,还是先去参观工厂?”这一方面是表示诚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拖延时间,能够让公司有再多一点时间进行准备,毕竟一周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可是,外商也是一个高效率的人,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先参观工厂。”李嘉诚不得不调转车头,朝公司方向驶去。他心中忐忑不安,全员上岗生产会不会出问题?汽车驶进工业大厦,李嘉诚停下车为美商开门,听到熟悉的机器声响以及塑胶气味,李嘉诚心里才踏实下来。
外商在李嘉诚的带领下,参观了全部生产过程和样品陈列室,由衷称赞道:“李先生,我在动身前认真看了你的宣传画册,知道你有一家不小的厂房还拥有先进的设备,但没想到你们的规模竟然这么大,这么现代化,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你们的生产管理也是这么的井然有序。我并不想恭维你,但我必须要说,你的工厂完全可以与欧美的同类企业媲美!”
李嘉诚说道:“感谢你对本工厂的赞誉。我可以向你保证我们的产品质量和交货期限。你已经看过我们的报价单,如果长期购货且购货批量大的话,价格还可以再谈。总之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问题,请你们绝对放心。”
“好,我们现在就可以签合同。”美国人性情直爽。
李嘉诚一生对商业充满热情,早年他在香港商界全力打拼,如今虽然功成名就,仍然勤勉工作,奋进不息。他对时机的勇敢把握,造就了他事业上的成功起步,为他后来富甲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商场同战场一样,只有“兵贵神速”才能取得胜利,赢得商机。
东汉·曹操:“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
唐·李筌:“先定计,然后修战具,是以《战》次《计》之篇也。”
宋·王皙:“计以知胜,然后兴战而具军费,犹不可以久也。”
宋·张预:“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运粮草,约费用,以作战备,故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