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论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7章 公冶长第五(2)

惰气、暮气,是进步需要克服的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华杉详解

宰予是孔子的学生,很有才干,特别是能言善辩,还经常跟孔子顶撞争论,惹老师生气。这回呢,跟我们上大学时经常干的一样,昼寝,上课时间,没在教室,躲在寝室睡大觉,被老师抓住了,孔子暴怒: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杇”(wū),是泥工抹墙的工具。孔子骂宰予,是朽烂的木头,没法雕刻,粪土污秽的墙壁,没法粉刷。

“于予与何诛?”“诛”,批评、指责。对你宰予,我真的是找不到话来说你!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孔老师还不解恨,改天,又拿宰予来说事儿:以前我对人啊,他说啥,我就信啥。现在我对人啊,听他说啥,我不着急相信,等等看,他是不是真像自己说的那样做。是谁让我有这个改变的呢?就是宰予!

宰予,真的是把老师惹毛了。

范氏注解说,君子治学,在于孜孜不倦,死而后已,唯恐自己功夫下得不够。宰予大白天躲在寝室睡觉,自暴自弃,夫子痛斥他这样。

胡氏注解说,宰予不能以志帅气,学习的意志力不够,就倦怠了。这是宴安之气胜,而儆戒之气惰也。历代圣贤,无不以懈怠荒宁为惧,勤励不息以自强,所以孔子深责宰予。

学习进步,事业发展,最大敌人就是惰气、暮气,所以要以志帅气,这志,一是志向,二是意志力,有这两个志,则闻鸡起舞,孜孜不倦。没这两个志,就容易犯困、倦怠了。

原则本身就是我们的最大利益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华杉详解

朱熹注解说,“刚”,是坚强不屈的意思,最是人所难得。所以孔子说“吾未见刚者”——我没见过真正刚强不屈的人。

同学们就说,申枨(chéng)应该算是吧!

申枨,是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大家认为他应该算是刚强的人,因为他非常好学,每次和人辩论,从不让步,态度十分强硬。

孔子说:“枨也欲,焉得刚?”申枨啊,他也是个有欲望的俗人,他怎么能刚呢?

程颐注解说,人有欲则不能刚,刚则不屈于欲。

谢氏注解说,刚与欲正相反。能胜物叫刚,所以能伸展于万物之上。为物所掩叫欲,所以常屈于万物之下。自古有志者少,无志者多,所以孔子感叹说他没见过。

这就是成语“无欲则刚”的来历。

儒家讲的无欲,不是佛家、道家讲的无欲,四大皆空,啥都不要,而是两层意思:一是坚持原则,二是志向远大。

坚持原则,是认理不认利,以义理为主,合乎义理的就做,不合乎义理的就不做,不为利益变通。原则本身就是我们的最大利益、全部利益。但人们通常认识不到这么深,或为物欲所诱,就放弃了原则。

志向远大,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志有定向,一切自足,不为外物所屈,就能拒绝诱惑,始终不偏离自己的目标,不打乱自己的节奏。这是一种积极、一种主动、一种自由,也是一种进步的效率。

为什么孔子说子贡无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华杉详解

子贡评价自己,说我这个人哪,我不愿意别人加之于我的事,我也不会加之于别人。这是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听了就说:“子贡啊!那可不是你能做到的!”

孔子认为子贡没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子贡不是那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者君子。

子贡是什么人呢?子贡是才高八斗的人,本章前面说了,孔子评价子贱是君子,子贡赶紧问:“老师!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是瑚琏之器”,评价他是国之大宝、大器,但还不是君子。因为君子不器呀!

子贡的才干,和后来战国的苏秦张仪差不多,都是巧舌如簧,纵横捭阖。他的最高外交成就,是连环游说五个国家,让他们相互攻伐。当时是齐国要攻打鲁国。子贡为了救鲁国,去游说齐国攻打吴国,把祸水引向吴。齐国被他忽悠了,但是说我的军队已经开到鲁国了,怎么能转头去打吴国呢?子贡说,没关系,我来办。他又跑到吴国,游说吴王夫差去救鲁国。夫差说确实该救,但我怕越国乘我空虚来攻。子贡又出使越国,游说勾践假意加入吴国的盟约。转头子贡又出使晋国,游说晋国挡住吴国北上的势力。

故事很长很复杂,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吴国打败了齐国,救了鲁国。晋国又打败了吴国。吴国败后,越国乘机灭了吴国。所谓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夫差,背后有子贡的故事在。而鲁国平安无事,得以保全。《史记》记载说:“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不欲自己的祖国被攻,就把祸水引向吴国。他当然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了。

四书的学习顺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华杉详解

朱熹注解说:“文章,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

“文章”,是文辞和彰显出来的东西,子贡感叹说,老师的道德文章,大家都能听到。老师讲性和天道,大家就难得听到了。

这大概是子贡治学日深,孔子也跟他谈论得越深,他听到老师的至论而发出的叹美之词。

孔子讲的东西,都是日用常行,虽然也讲知天知命,但多是存而不论,很少深入去讲抽象的哲学,所以大家难得听到。性和天命,四书中在哪里讲呢,《中庸》讲,开篇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专门讲这个。

四书的学习顺序,《大学》是第一本,是最浅显的,是入门书。曾国藩说,如果你要说自己是读书人,那你一定读过《大学》,因为那是第一本书,如果没读过《大学》,就不要说自己是读书人。

《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叫八条目,讲“止定静安虑得”,这是讲学习学、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给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大学》学完了,读《论语》,这都是小孩子就会读的,浅显的日用常行的道理,基本的价值观。

《论语》之后是《孟子》,《孟子》更深了,也开始探讨心性之学。陆王心学,上溯根源就在《孟子》。

最后是《中庸》,《中庸》很艰深,基本都是哲学至理,文字首先就很难读懂,然后如果阅历不够,思想深度、高度不够,读懂文字也理解不了啥意思。

子贡感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在《中庸》里就讲得非常系统了。

学习一是要信服,不服老师你就别学;二是不要急于学“新东西”

原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华杉详解

子路听到什么道理,就要马上去实践。如果还没来得及实践,唯恐又听到一条。

这一句,非常生动,非常深刻,但在《论语》中好像不太起眼,各家注解笔墨都不多,或者是落在子路的性格上,说他勇,勇于实践。大概也比较急,急于实践。

我们好像看见子路在那儿捂着耳朵:“您别说!您别说!我上一条还没来得及做到呢!”

这就是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行合一。如果你没有做到,学他来干吗呢!我们读书学习,要字字句句切己体察,放自己身上琢磨,放具体事上研习,这才叫学而习之,才能真正把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学到手,用到具体事情上,进步在自己身上。

学习之病,太多了!我们个个都自称爱学习,却都没有学过怎么学习。相反,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首先摧毁我们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然后再学习,那还能学到啥?

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了三代人,融入每个人的血液,浑身都是批判老师的战斗力,跟老师斗争,把老师问倒,自己学到什么,反而不是关注重点。所以我们经常看讲座,老师讲完后,提问环节就是舌战群氓,下面抢话筒的,没有一个是深究义理学问的,都是来挑战老师的。这都是从小就被教坏了。

批判是学习的死敌,没有批判性学习这回事。你听到一句话、一个道理,放自己身上想想看,有没有教益。关注自己,批判别人,不能带来自己的进步。

学习必须首先得信、得服,得真心信服老师,再去读老师的书,听老师的课。不服,不如不要去,你服谁,你就去学谁。

谁都不服?那你已经天下第一了,你就不用学了。

最可怕就是又要去学人家,对人家又不服,那是浪费时间。

第二,学习不要急于学“新东西”。有人一听人家讲,就撇嘴说:“哎呀!我看他讲的也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东西!”说这话,就是没有学习学。要听新东西干吗?以前的都会了、做到了?你看人家子路,他是怕听到新东西,因为前面的还没做到,又灌进去一些新的,更干扰磨练上一条。

这就是知行合一。

聪明的人常常不够勤奋,地位高的人往往耻于下问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华杉详解

孔文子死了,谥号为“文”。子贡觉得他不配,问老师,孔文子凭什么谥号为“文”呢?

“文”作为谥号,根据谥法:

经纬天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赐民爵位曰文。

全是好词儿,属于美谥,盖棺论定。孔文子,名圉(yǔ),是卫国的大夫,我们今天称他为孔文子,就是因为他死后卫国国君赠他谥号为“文”。子贡觉得给孔圉这个鉴定太高了,因为他觉得孔圉人品不行,配不上这谥号。

孔圉是能臣干臣,也是强悍之臣。卫国太叔疾逃到宋国,娶了宋国公子子朝的女儿。后来子朝家又出了问题,子朝的女儿跑了。孔圉让太叔疾休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没想到太叔疾又去勾引前妻的妹妹,另外修了一个宫殿来安置她,变成了有两个妻子的现实。孔圉大怒,要发兵攻打太叔疾,被孔子劝住了。孔圉把女儿强行要回来,又把她嫁给太叔疾的弟弟遗。

子贡觉得孔圉这么彪悍之人,谥号为文,被尊称为孔文子,不恰当,就问老师。

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认为谥号为文是恰当的。因为孔圉很聪明,聪明的人常常不够勤奋。孔圉是既聪明,又勤奋,敏而好学。孔文子是卫国大夫,权势很大,地位很高。地位高的人往往傲慢,看不起别人,孔圉则能不耻下问。所以不管他是什么人,就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个突出优点,正对得上谥法中“学勤好问曰文”这一条。

孔子一直是很欣赏孔圉的,他能劝住孔圉的怒气,大概两人交情也不错。孔子曾经讲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没有败亡呢?”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可见孔圉也是安邦定国之臣了。所以不管孔圉有什么过分的事,孔子始终还是记着他的优点。

子产的四条君子之道,也是领导力之道

原文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华杉详解

子产,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称公孙,郑穆公之孙,贵族子国之子,郑国相国。他仁厚慈爱、轻财重德、爱民重民,执政期间在政治上颇多建树。被清朝的王源推许为“春秋第一人”。

孔子评价子产,子产有四条是符合君子之道的:

一是“行己也恭”。恭谨持己,有善不矜,推贤让能,自居谦退。

二是“事上也敬”。恭敬地事奉君上,内修国政,外睦诸侯,小心谨慎,始终恭敬、谨慎、不懈怠。

三是“养民也惠”。教养人民有恩惠。子产养民,于民有利之事必为之兴,于民有害之事必为之除,件件都为人民留心,而有厚下之深恩。

四是“使民也义”。役使民众,有规矩,有法度,合乎时宜。

儒家思想,用现在的观念去看,很多地方都是讲领导力,这四条也是领导力。

第一条,自己的修养,要温良恭俭让,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处处压人一头,越是有功劳、有能力、有权势,越是谦逊。

第二条,对上要恭敬。你也有你的下属,你要他们对你恭敬,你就要对你的上级恭敬。你没有上级了,对客户、对老师要恭敬、谨慎、不懈怠,这样大家都学会恭敬、谨慎、不懈怠。

第三条,对下要关心,要时时替人着想。有一件对大家好的事情,赶紧去做。有一件对大家有害的事,赶紧去除。

第四条,用人要爱惜,有情有义有节制,不要把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通宵加班,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人的幸福是第一位的,把大家的身体都搞垮了,人都逼自杀了,过劳死了,来换得企业经营的领先,那是不义。

子产执政二十三年。他执政期间,郑国的形势,用他的话说,是“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国际形势,郑国比较弱小,夹在齐、晋、秦、楚等大国之间。各国争霸,使郑国兵连祸结,灾难深重。这是国小而逼。国内形势,豪门大族,争权夺利,相互倾轧,鸡犬不宁,这是族大宠多。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下,子产以此四条君子之道,和经天纬地、安邦定国的才能,让郑国大治,并在国际上成为一个受尊敬的国家,他自己也成为千古圣贤。

和朋友相处之道:不管多熟,始终对对方保持尊敬

原文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华杉详解

晏平仲,姓晏名婴,字仲,谥号平,一般也称他为晏子。齐国的贤大夫,享有极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