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第一籽教你挑橄榄核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 说话不露怯收藏者必知的橄榄核雕历史与由来

核雕艺术是东方文化重要的承载,也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橄榄核雕艺术的形成,也是我国自秦汉至明清时期,文化、艺术积淀、孕育、创新而成的结果。核雕艺术收藏,说到底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了解核雕艺术的历史与由来,是藏友交流、藏品购置时,说话不露怯、不外行的重要保证。

有趣:为什么那么多橄榄核雕作品都是小舟小船?

明清两代是我国古代文明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明朝中期的萌芽和发展,促使中国的手工业、商业得以空前活跃和壮大。据《明史·兵志》中记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明史·郑和传》也有记载,郑和航海船队中,最大者为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要说这支船队,在当时绝对是实实在在的海上“巨无霸”。造大船,明代可谓前无古人,有意思的是,雕小品也堪称后无来者。橄榄核雕艺术在当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核雕艺术的产生可谓源远流长,有一种说法是在南宋时我国南方的广东福建因航海时祈求平安,即用具有椭圆形类似船型的乌榄核,雕刻成小船挂在大船上,寓意一帆风顺。只可惜,这一说法,至今因无实物可考,只可作为一家之说。但从古至今橄榄核雕总以雕小舟为最经典之造型,或寄予平安之意、或文人寄情于山水之意,勉强可作为佐证。

据史料记载,清代乾隆时期四方盐商云集扬州,城中商民杂处,一度多达数十万家。从世界经济史范围看,当时西方最重要的商城佛罗伦萨,其规模都远不如扬州。扬州盐商中有不少人附庸风雅,亦儒亦商,大多商而兼士,著有诗集,所谓“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这些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达都为橄榄核雕艺术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中国是最早的人口过亿的国家,其国力从西方研究资料中可知,明代至清代中晚期,国民的生产总值一直占全世界的1/3。昌盛的国力、雄厚的文化底蕴及雅俗之融合的土壤适合孕育发展出更多艺术门类。此时市场对普通艺术品剧增的需求已基本饱和,大众经历了艺术品市场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部分精神和经济层面达到一定高度的文人雅客开始求新、求异,需要充分展示个性但又不过分张扬,雅俗共赏的橄榄核核雕艺术应运而生了,并迅速壮大。

橄榄核雕船

此作品于2011年12月18日在北京翰海四季拍卖中,以7475元成交。该作品雕工为满工圆雕,造型优雅且人物栩栩如生,以现在的市场行情看,当时的成交价堪称“捡漏儿”

贵得有道理:橄榄核雕在古代那是达官显贵才能玩儿的

目前,关于核雕的最早记载为宋朝中期,距今1000多年了。核雕艺术到明代中期盛行,当时下至黎民百姓,上至达官贵人,甚至皇亲国戚都钟情于核雕。皇宫里还邀请民间核雕高手,为达官贵人们定制雕刻桃核制品作为项链坠和衣饰物。

Tips:橄榄核雕艺人在明代的“皇家待遇”

明代的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记载:“若我明宣德年间,夏白眼所刻诸物,若乌榄核上,雕有十六娃娃,状米半粒,眉目喜怒悉具。又如荷花九鸶,飞走作态,成于方寸小核,可称一代奇绝。”在方寸之间的橄榄核上雕刻半粒米大小的娃娃,还能看出来他们各自的表情,实在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也难怪后世对夏白眼尊称为橄榄核雕“圣手”了。而更绝的是,在信息流通并不十分发达的明代,他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成了名人(这在古代是相当难的),其作品早已成为留世的宝物,追逐者众多,一点儿都不夸张的是,就连皇帝朱瞻基都是他的粉丝,对他极为赏识。

❶明代“核雕三绝”

核雕正式走入艺术殿堂当推明清两代,而引发核雕等文化艺术品在明清时期的迅速发展和艺术升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元代时期的匠户制度所带来的影响。

由于历史制度变革,元代确立“匠户”制度,当时各种手工业以不同门类专设工匠管理机关,并以工匠聚集并集中生产为主,类似于现代的工业化生产。此制度不但提高了各类手工艺品的产量,也极大地刺激了各类工艺的兴起、细化并促进技法不断提高。

明代洪武初期,对于匠户的户籍,完全根据元代的旧籍,不许变动。明代中早期,虽然工匠有匠籍,而且世袭不替,但已趋于瓦解,从而进一步使各手工艺术品门类日益互启互促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到了明代晚期,此时“匠户”制度名存实亡,明代的“匠户”制度虽然有束缚匠人的身份之弊端,但是一些技艺特出的匠人若能受到皇帝的赏识也能官至卿吏,一些著名的工匠不但以自己的技艺建立家业,并且社会地位与文人平起平坐,分庭抗礼。

社会地位的变化激发了不少有为工匠户们在技法上力争上游,努力提振家声,进而获得开明之士的尊敬与推崇。明代不少职业匠人不但读书识字,更积极于获得文人的认同,以期与文人交往。在此社会背景下,最终诸多手工艺品门类升华到文化艺术品的高度。核雕工艺也在此时期进入了新的境界。

说起核雕发展不能不提到明宣德帝朱瞻基,明史记载宣德帝曾亲自雕刻核雕以自娱自乐。这是唯一有记载的最高统治者关注并亲自尝试制作的工艺品门类。在明宣德时期社会的发展和其治国理念转变,一改洪武、永乐时期的社会肃杀严肃之气,大力推广平民娱乐性、文化性的社会之风。在此期间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传世著名的宣德青花瓷、宣德炉、宣德蛐蛐罐等皆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核雕因难于保存,所以尚未发现有定论的宣德时期的实物,但通过《虞初新志》中记录的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原文,可知当时工艺之精。

此案背面刻有“崇祯庚辰仲冬制于康署”款,是目前有记载的明代家具中,所见不多的有落款的家具,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明代“匠户”绝非毫无社会地位,文人制作的理念已经开始融入到设计、制作环节中。核雕艺术,是文人制作理念影响下的一个集中体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看橄榄核雕作品时,往往能看到其中的诗、书、画、印等元素的原因

“崇祯庚辰仲冬制于康署”款

此香筒在中国嘉德2006年春拍中,以49.5万元成交。从香筒的工艺看,圆雕、透雕、浅浮雕等雕刻手法均用于上,表明这一时期的雕刻技法已经十分成熟。虽然如今很难看到明代橄榄核雕作品流传于世,但从这件竹雕香筒上,我们也不难看出,为何后世会有《核舟记》如此优秀的作品问世了

明宣德 铜鎏金甪端熏炉

此炉有“大明宣德年制”款,在2014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估价高达350~450万港币,最终以334.96万港币成交,创下了熏炉的拍卖纪录。“甪端”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头有一角,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而且只陪伴明君,专为英明帝王传书护驾。显然,这件香炉在当时为帝王之物,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明代手工艺品的制作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玩儿橄榄核雕的人,大多都知道大名鼎鼎的王叔远所雕刻的《核舟记》,但遗憾的是,这件作品我们现在看不到原物了,有太多的语言形容这件核雕作品之精,我觉得还是将魏学洢先生的几句原话放上来,更能让人直接感受这件作品构思、工艺的精绝:“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而可能从那时起,核雕艺人便将雕刻一件“东坡赤壁游”作品,当作是自己的“考试”,以他们的方式向先贤致敬。

文中溢美之词可证明在明代上层统治者的重视下,核雕已是名家辈出,核雕技法相当娴熟,艺术性很高的重要的艺术门类。社会上广泛视核雕为珍玩奇品,达官名士皆争相重金求之。《核舟记》描述的正是明代天启年间虞山(今苏州常熟)核雕艺人王毅(字叔远)所作橄榄核雕“东坡赤壁游”作品,那让人惊叹的炉火纯青技艺。

核雕是明代微雕艺术的一大特色。明代的周晖在《续金陵琐事》中记载:“成化间,一乐工能刘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饭灯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注意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一舟必需白金一两”意思就是“一件刻好的小船摆件,必需要一两银子才能买到”。在当时而言,已经是绝对的巨款(一两白银可买米两石左右,即300多斤)。而“好事者竞趋焉”可见当时对奇珍精巧之物追求的火爆。

史书记载中的最早的橄榄核雕刻为明代。明代张应文所著《清秘藏》一书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巧匠,“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

虞初新志

明代王叔远、邢献之精雕于桃核,夏白眼精雕于橄榄核,可谓“明代核雕三绝”,可惜这三位大家的作品传世绝少,如今在市场中,几无可见。

❷清代橄榄核雕技艺精湛

清代更将核雕作为重要艺术门类加以编制,为皇家制作御用文玩赏器。内廷造办处专设立了“微刻匠役”,在内廷有“仙工”之称。清代造办处艺匠陈祖章的核舟一件传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宋起凤《核工记》也同样描述了当时的核雕技艺的高度: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羞塞冻丕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敞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壮,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轶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么,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文中展现了清代“仙工”的绝技,通过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桃核坠子的内容,突出了古代微雕工艺者精湛的构思、高超的技艺和卓越的成就。

同时民间也在士大夫与商贾的赞助下努力不懈,使得雕刻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康熙年间,苏州有位姓金的老者,善雕核舟,有“刻棘镂尘之巧”。核舟下配有雕刻精湛的象牙、红木底座,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别具雅味。清乾隆年间,核雕艺人陈祖章、杜士元,被人称为技高艺绝的“鬼工”。陈祖章的代表作“东坡夜游赤壁”核舟,舟长不及二寸,有篷有窗,人物除苏东坡外,有客人、客妇、艄公、书僮等七人,人物神态刻画精致,神态超逸。舟底刻有《后赤壁赋》全文,其刀笔功夫令人叹为观止。

清代 橄榄核雕老叟捕鱼图人物把件

清代 橄榄核雕 老叟捕鱼图 人物把件

此核雕作品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老翁美髯、皱纹尽现,袒胸露肚,腰带飘逸灵动,十分可爱。渔翁手指关节、指甲,鱼鳞、鱼鳍鲜活灵动,技艺之精湛让人赞叹

清道光年间,苏州核雕艺人沈君玉,在一枚橄榄核上雕一位驮背老人,头戴棕帽,颔下蓄须,衣服肩部有补缀,手拿折扇,扇上刻有四句诗,无论是扇上的诗文,还是衣服上的褶纹,全都清晰可辨,分毫不差,足见其雕刻技艺的高超。

清末民初随着列强侵略而国力日衰,我国优秀的手工艺术品均呈现百业凋零之态,核雕虽因小巧、亲和,尚有一定的传承和发展,但在解放初也已到了濒临失传之境地。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老一代领导人的重视和关心下,政府对各艺术门类的老艺人们给予了细心的呵护和关怀,使老艺人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段历史时期焕发了新的艺术青春,不但创作了一批相当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作品,还打破以家族传承的陈旧观念毫无保留地广传技艺于后人,他们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极左的思潮影响,很多的优秀文化艺术门类遭到了巨大的冲击,核雕在这个历史时期也被定为“四旧”之物加以禁止,造成很多优秀的艺人不能再继续从事创作,更造成了那些深爱核雕这门艺术的爱好者群体的逐渐消失,以至于在改革开放之初,现在已名成身就的核雕大师的作品在当时少有人识,只能放置于地摊兜售,但正是他们对核雕艺术的执着、坚持和核雕本身内在魅力终于再次迎来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再次奠定了它应有的艺术价值地位。

清中期 核雕无双谱手串(15粒)

这件橄榄核雕无双谱手串,在2007年北京翰海春拍中的估价仅为6000~8000元,成交价却高达70400元,老的核雕作品的价值,日益被人们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