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话百年:师生回忆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葛继振 唐仲武 李瑛 刘秀琴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海淀区办的第一所公立中学,是在1952年由培元学校和在蓝靛厂开办的中学班合并而成的,在万泉庄选了新校址,盖了新校舍。在当时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指引下,全体教职员工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努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并学有特长,因此除了认真做好课堂教学以外,在社团、科技、体育、艺术等各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当时的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起了很大作用,使学生的自治能力得到加强。当时的学生会最早始于蓝靛厂中学班。

学生会组织活动

蓝靛厂中学班成立后,学生的住宿、伙食等生活问题及课外活动都依靠同学们自己管理,共青团支部成立后,上级委派吕自敏老师负责。当时的学生会主席是唐仲伍,副主席是王淑敏(兼学习委员)。学生会自己组织了合唱队、朗诵组、体育组、无线电小组等。学生会除了负责组织同学的生活以外,还组织学习经验交流活动,以及寒暑假的勤工俭学活动、慰问活动等。与培元学校合并后,培元校区也成立了学生会。

建校初期,由于新的两层教学楼的使用,初、高中学生人数及班级增多,1954年学生会主席由蒋保玉同学担任。20世纪50年代末,学生会由教导员老师负责指导。学生会由主席、副主席及各部部长组成,成立了宣传部、文艺部、体育部等。1958年后,学生会在留校工作的刘秀琴老师的指导下,李瑛同学担任文艺部部长,带领学生会骨干干部,课后组织全校学生学唱革命歌曲、学跳集体舞;组织每年的文艺汇演及新年文艺联欢晚会;每周末晚上组织电影晚会,会前组织积极分子卖电影票,负责会场秩序,会后将票款汇总后交给学校或电影放映队。校领导对学生会非常信任,广大同学也非常支持学生会的工作。

当时学校团委、少先队、学生会的干部和积极分子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发展了一大批骨干力量,为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理科科技类活动

理科学科活动有物理小组、化学小组、生物小组、地理小组、数学小组、测量小组、气象小组、地震小组;理化生学科还有实验小组、教具研制小组等;科技方面还有无线电小组、报务小组、广播小组、电工小组、地震小组、船模小组等。当时的辅导老师有王家骏、吴玉云、韩功鹏、洪中柱、王宗荫、李荫昌、谢建国、赵松、葛继振、殷发善、严安生等。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小组为学生们提供了课堂以外的科学知识,还提高了学生们的实验动手能力,同时活动中制作了大量教具,有力地支持了课堂教学与学习。例如,硫酸生产流程模型、盐酸生产流程模型、高炉模型;大量的生物标本模型(海生物标本,胎儿标本,多种鸟类、昆虫标本,多种植物标本,以及大豆、蝗虫等多种生物模型);物理教具有电磁振荡示教板、无线电发射与接收示教板、串并联电路示教板、磁场分布教具、五灯电子管收音机示教板(此教具作为礼品送给了当时苏联的友好学校)。其中无线电小组和广播小组最为活跃,学校广播系统的安装和维护都由无线电小组的同学负责。建校后第一任无线电小组的辅导老师是培元中学来的齐宝光老师,后来还有赵松老师及留校工作的葛继振老师等。20世纪50年代,无线电小组技术最好的李瑞东同学负责辅导初中的小同学。小组的李瑞东和王淑敏毕业后考入北京邮电学院学习,李瑞东毕业后留在邮电学院当教授。1958年,为了向党献礼,赵松老师辅导无线电小组的葛继振和林立同学制作了一架香烟盒大小的半导体收音机,《北京日报》刊登了收到的近百封索要电路图的来信。

测量小组除学习测量知识和技能以外,还承担了本校和农村分校的建筑测量任务,以及万泉庄大队、魏公村大队的建设测量任务,为农村绘制平面图,有力地支援了工农业生产。

艺术文学类活动

文学艺术类小组有:朗诵小组、播音小组、诗歌小组、话剧组、童声合唱团、大合唱团、男声小合唱组、女声小合唱组、民乐队、钢琴小组、鼓号队、管乐队、舞蹈队、美术小组、播音组、幻灯组等。当时的音乐教师是苏人振、黄定配、荣志、王文珍等;语文教师有王芝却、赵跃良、任素珍等;美术老师有陈润玉、肖兵等;留校工作的李瑛、罗绍祥及工人王平师傅等都是文艺小组的辅导老师,为学生特长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蓝靛厂中学班时的合唱团,聘请当时的教导主任高云,排练了《黄河大合唱》,成为后来十多年十九中的保留节目。

有很多学生毕业后走上了专业道路,例如,中央乐团的毕文华(1957届)、李大中(1958届);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主管音乐教师进修的赵其佩(1957届);当时合唱团的男高音陆振德,退休后还在辅导社区的合唱团。可以说中学时代发展的特长让学生受益终身。

体育类活动

有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垒球队(以上球队分为校队、年级队和班队)、田径队、体操队、红十字小组。学校每年举办两次运动会,冬天举办长跑活动;平时经常举办年级式班级的球类对抗赛;有时还举行老师与学生的球类比赛。当然学校代表队与校外的比赛和表演更是经常举行。当时的体育老师有周继、赵振琦、陈新、蒋志恩、赖取成等。

以上各类课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扩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发展了学生的特长。中学时代发展的特长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人留连忘返,受益终身。

 

【作者简介】

葛继振,男,生于1939年。1953—1959年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就读,毕业后留校。后担任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实验室的管理员,从事实验教学工作。1989年,调入海淀区青少年科学技术馆任馆长及党支部书记。1996、1997年荣获北京市青少年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

唐仲武,男,1935年出生。1956年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毕业后留校。曾担任团书记、总务主任等职。1968年,调入101中学任副校长、团支部书记。1976年,调入海淀区五七大学。20世纪80年代调入海淀区教育局组织复建海淀区工读学校等。

李瑛,女,1955—1961年就读于北京市第十九中学。1961年留校工作后任少先队总辅导员。1963年转入教务处工作,1965年毕业于电大中文系,曾任教务组长。

刘秀琴,女,1937年出生,1955—1958年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读高中。毕业后留校担任学生教导员。1977年,调入海淀区教委党校工作。1979年,调入海淀区教育局负责教育系统的计划生育工作。1987年,调入海淀区向群学校任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