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防痛防流感:中医教你增强免疫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健“后天之本”以提高免疫力

中医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先天之本在胎儿离开母体的那一刻就确定了,以后的生长强壮需要后天之本——脾胃的功能活动来保障。

脾和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结构上相互联系,功能上密切合作。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腐熟食物,以降为顺”,“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以升为和。在体为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主受纳、腐熟。受纳,是接受和容纳;腐熟,是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是收纳的前提,所以胃失通降,则食欲不振、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浊气在上还可见口臭;若胃气上逆,则可出现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

脾主运化是说脾把经胃腐熟的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脾的运化功能旺盛,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就强,化生的精、气、血、津、液充足,脏腑、经络以及筋骨、皮毛、肌肉得到充足的营养,则各系统生理活动正常,身体正气足,免疫力强;若脾失健运,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机体消化吸收能力失常,导致精、气、血、津、液生成不足,营养供应不足,时间久了,还会出现消瘦、倦怠乏力等。这个时候,机体各系统功能活动减弱,身体抵抗力也下降了。

脾主升清是指脾可将运化的水谷精微上输于头目心肺,以滋养清窍,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如果因为某些因素导致脾不升清,则清窍失于水谷精微的滋养,可见倦怠乏力、头目眩晕;清阳不升、水谷并走大肠,则可见腹胀、泄泻等。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脾主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及时转输到肺和肾,通过肺和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若脾失健运,则会导致体内水液停滞,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严重时还会出现水肿。

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的固摄作用就强;若脾失运化,气血生成不足,气的固摄能力减弱,则可见出血。脾气主升,习惯上将便血、尿血、崩漏、皮下出血等下部出血称作脾不统血。一般出血时间较长,颜色较淡,治疗也以补脾为主。另外,脾气主升,还能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若脾气不足,气虚下陷,则可见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出、脱肛等。治疗也以补中益气为主,如经典方补中益气丸。

人在感受外邪、饮食失宜、情志不遂或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影响下,脾胃功能就可能出现异常。一般脾病多虚,有气虚,有阳虚,也比较容易出现脾为湿困;胃病多实,常为寒热、饮食所伤。脾胃比较常见的症型:脾气虚,脾阳虚,湿邪困脾,胃阴不足,胃肠积热,食滞胃肠,寒邪客胃,肝气犯胃等。

强健脾胃,提高免疫力,我们应以“本草”为先,坚持食疗,辅以经络疗法。


本草方


【脾气虚】

症状: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沉重无力,倦怠嗜卧,消瘦,或有大便溏薄,肢体浮肿,内脏下垂等,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治法:补气健脾,提高免疫力。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若挟湿者,以参苓白术散加减。


【脾阳不足】

症状:腹胀腹痛,喜温喜按,形寒肢怯,食欲不振,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大便稀溏,面色无华或虚浮,或见肢体浮肿,带下量多清稀色白,舌体淡胖或有齿痕,苔滑,脉沉无力。

治法:健脾温中,提高免疫力。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脾虚湿困】

症状:腹胀,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身倦无力,或恶心呕吐,腹部满闷不舒,口中黏腻,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重着,或肢体浮肿,苔厚而腻,脉缓。

治法:健脾祛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注意:若兼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脉沉而迟,可用实脾饮加减,以健脾温阳利水;若兼见胃下垂,久泻久痢,子宫脱垂,脱肛等气虚下陷症状,则以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补气健脾祛湿。


【胃阴不足】

症状:胃脘隐痛或烧灼痛,饥不欲食,口干舌燥,烦渴喜冷饮,或见干呕呃逆,心烦不寐,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而数。

治法:养阴清热,益胃生津。

方药:益胃汤加减。


【食滞肠胃】

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若症状较轻,也可用保和丸加减。


【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突然发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沉紧或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减。


【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痛,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到烦恼、发怒事发作或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或越鞠丸加减。


饮食疗法


【党参山药薏米粥】

原料:党参5克,山药、薏仁米各12克,粳米50克,陈皮3克。

做法:党参、山药洗净切小丁,薏仁米、粳米洗净,加入适量自来水同煮,煮开后10分钟,加入洗净切碎的陈皮,再煮15分钟左右即可。每日2次,连用14日。

功效:健脾益气,提高免疫力,强身健体。可用于脾气虚,食欲不振,免疫力低者。


【木耳红枣粥】

原料:黑木耳6克,红枣10枚,粳米50克。

做法:黑木耳、红枣、粳米分别洗净,加水适量,煮熟即可。

功效:益气健脾,增强免疫力。用于脾气虚,食欲不振者。


【薏米山药莲子汤】

原料:薏仁米、山药、莲子各30克。

做法:以上三味洗净,加水适量,用文火熬成粥。早、晚食之。

功效:健脾益气,化湿止带。用于脾虚兼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稠无味,绵绵不断者。


【铁棍山药粥】

原料:铁棍山药10克,黑芝麻5克,雪梨1个,大米50克,冰糖适量。

做法:铁棍山药去皮、洗净、切丁,大米淘净,雪梨去皮、切丁,加入黑芝麻、适量水、冰糖同煮,米烂即可。

功效:健脾补虚,滋阴养肺,益心安神。用于脾失健运,体质较弱者。


【益脾饼】

原料:茯苓、红枣各30克,白术15克,干姜2克,鸡内金、炒山楂各10克。

做法:茯苓、白术、干姜、红枣、鸡内金、炒山楂混合打成细粉备用;面粉300克发酵后,混入药粉,再加少量油和盐,做成饼形,烙熟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益气,开胃消食。用于食欲不振,食后胃痛,慢性腹泻,或有慢性肠胃病者。


【砂仁藕粉羹】

原料:砂仁3克,木香1克,藕粉、白糖各适量。

做法:将砂仁、木香共研细末,与藕粉、白糖加适量开水调成糊即可。每日1次,连服5日。

功效:疏肝理气、健脾止泻。用于溃疡性结肠炎、腹痛即泻、情绪紧张、胸胁胀痛、脘闷纳呆者。


【沙参玉竹瘦肉汤】

原料:北沙参、玉竹、山药各15克,百合10克,瘦猪肉100克。

做法:瘦猪肉洗净、切丁,与上药加水煮熟,加入少量盐调味。饮汤食山药、百合、瘦肉。每日1次,连用7日。

功效:养阴生津,益胃补虚。用于胃阴不足,津液亏虚者。


【芡实燕麦粥】

原料:芡实15克,燕麦20克,大米50克。

做法:芡实洗净,加水浸泡4~6个小时,大米淘净。砂锅内加水和芡实烧开,加入大米煮至芡实开花,加入燕麦再煮3分钟即可。可据个人口味加入少量盐或冰糖。每日1次。可长期食用。

功效:补脾益气,补肾益精,聪耳明目,久服可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


【茯苓赤小豆薏米汤】

原料:茯苓10克,赤小豆、薏仁米各20克。

做法:上药洗净,锅内放入适量水同煮,至赤小豆开花即可,喝汤吃豆。每日1次,连服7日。

功效:健脾祛湿、解暑消肿。用于脾虚湿盛的水肿病、脚气足肿、眼睑浮肿、食欲不振、皮肤疮疖等。


【人参黄芪粥】

原料:人参6克,黄芪15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人参研末待用,黄芪水煎2次,合并煎液;大米淘净投入黄芪药汁中大火烧开,再加入人参末,小火煮粥25分钟,加白糖调味即可。每日1次,连服14日。

功效:补气强身,延年益寿,提高免疫力。适用于气虚体弱见五脏虚衰,久病体弱,气短自汗,脾虚泄泻,食欲不振,气虚浮肿等病症者。


【茯苓粥】

原料:茯苓粉30克,粳米100克,红枣20枚。

做法:红枣洗净加水煮至枣烂,连汤放入粳米粥内,加入茯苓粉,再煮沸即可。顿服,或分2次服。可长期服用。

功效: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安神养心,提高免疫力。用于脾胃虚弱,抵抗力低下,腹泻,烦躁失眠等。


经络疗法


【艾灸中脘穴】

取穴: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13.33厘米(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

操作方法: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

功效: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灸疗可改善胃疾。

【艾灸足三里】

取穴: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下10厘米(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操作方法: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功效: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用于正气不足,免疫力低下者。

从胎儿离开母体那一刻,先天之本就不能改变了,人出生后,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来供应。脾胃功能强健、气血充足,免疫力也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免疫力也弱。

强健脾胃来提高免疫力,除了上面的方法,平时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饮食有规律,不偏食,不暴饮暴食,不过度贪凉饮冷,并多参加如慢跑、乒乓球、太极拳、瑜伽等体育锻炼。适当的锻炼能加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并能改善胃肠自身的新陈代谢,使脾胃更加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