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实体:从传统粗放经营向现代精益经营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实体经营转型升级是唯一出路

“互联网+”与“工业制造4.0”“智能制造”“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概念都被看作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引擎不断催生着大众创业的热情,并且在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面对来自这类新兴行业的冲击,作为曾经的经济支柱,传统企业的发展却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不转型,企业难逃被淘汰的命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选择转型也就意味着无论是企业的思维方式、战略方向、商业模式、组织方式、业务流程、管控措施、利益分配方式,还是运营方式都需要做出巨大的变革,当中的风险可想而知。甚至有人认为,未来五年是传统企业抓住数字全球化的最好时期,一旦错过,企业就将面临被淘汰。

翻阅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其中多次提及政府将继续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扶持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对比前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国家在政策层面扶持传统实体企业转型的力度正在逐年加重,这也给各个面临转型的传统实体企业带来信心。但是,“如何转型”依旧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巨大难题。

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有赖于我国传统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尽快提升自身的功力与修为,实现企业由粗放式经营向科学化、系统化精益经营的转型,实现由传统粗放经营企业向现代精益经营企业的转型,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对企业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摆在中国企业家和企业经营者面前的必然选择!

一、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在今天看来,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众多企业人士的不懈努力,中国企业已逐步融入全球经济,大批中国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也进一步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展望未来,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将在21世纪进一步展现其生命力与创造力,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企业在经历了初生的考验和竞争的洗礼后开始走向世界,但与经历了300多年市场经济发展的西方现代企业相比,中国更多的企业俨然还是尚未成熟的孩童,面对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面对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面对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路在何方”?

我国较早成立的民营企业,现在多数已经走完创业阶段。在该阶段,民营企业家依靠个人能力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业务基础的初步建立。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社会环境的演变、国民经济的发展、科技知识的创新、人们需求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发展变化,企业及企业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未老先衰,在经历创业与成长的阶段后,本该收获发展时期带来的果实,但却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见图1-1)。

图1-1 企业生命周期图

(一)从宏观层面来看

随着全球市场的震荡、经济环境的巨变、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主要有如下七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经济增速方面: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或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第二个特征,发展方式方面:发展方式由规模型的粗放式增长转向效率型的集约式增长。

第三个特征,产业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由中高端向中低端转换。

第四个特征,增长动力方面: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第五个特征,资源配置方面: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转向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第六个特征,经济福祉方面:经济福祉由先富先好型转向包容平等型。

第七个特征,新兴科技方面:移动互联、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兴科技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并颠覆各种传统行业的发展。

但是从全球市场来看,宏观层面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有如下九个方面的特征:

(1)全球市场自由化思潮的激荡。

(2)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

(3)金融体系的极不稳定。

(4)移动互联等网络的冲击。

(5)数据革命的颠覆与创新。

(6)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不断涌现。

(7)劳动力等全要素成本的不断增长。

(8)草根创新创业规模空前。

(9)传统行业的变革与转型。

(二)从微观层面来看

1.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

很多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但也有很多供不应求的现象,特别是高技术的新功能产品等。大家都在说海淘,比如电饭煲、化妆品,海淘的产品一年达万亿美元,这说明我们的有效供给不足。另外资金过剩,实体企业融资难,这又是一对矛盾。现在我国的货币发行连续有十年左右,M2都是12%~14%,我国的GDP增长实际上没有这么高,高的为10%,GDP达10%的时候M2增长超过16%,现在的GDP增长是6%~7%,M2增长是12%~13%,实际上现在资金是很富裕的,到处都是钱,但是没有好的项目,没有好的标的。实体企业特别是没有转型的实体企业融资是非常难的,所以现在很多钱没地方去,大家说房地产这么火爆,但房地产问题很多,它变成了一个投资品,而不是居住品了。房地产市场目前还是很热,但是这个市场不会永远这样热下去,我们国家还是要发展实体经济的。

2.消费者消费层次与消费习惯的改变

传统消费群体和独生子女,80后、90后、00后的消费层次不同,消费习惯不同,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网购主力军大部分是90后,像40后、50后、60后、70后这些“老人家”消费是很谨慎的,与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完全不一样。

3.传统商业模式和“互联网+”的影响

很多传统的商业模式都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通过信息不对称赚取利润,就是这个地方的产品价格是什么样的,到消费地的价格又是什么样的,消费者是不知道的,聪明的经营者就知道,如在河南卖大蒜一斤1元,在广州卖大蒜一斤5元,普通的消费者不知道这个信息,这就是不对称的,经营者知道,从这儿买,算算路费,再算贷款利息,一斤赚1元就干了。但是互联网不一样,互联网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极大地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现在买东西上网一搜,同一个品种排出来一大堆,跨区域、跨时空信息的交流使很多传统的商业模式失灵,如果企业还认识不到这一点,还不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改造企业的商业模式,那么估计企业现在不破产,离破产也不远了。

因此,中国当下的传统实体经营企业谁转型升级得好,谁就发展得好。不转没有未来,转型迫在眉睫!

(三)实体企业转型的战略四问

在给企业做培训咨询时,作者经常提到企业以及人生的“战略四问”,又叫“黄金四问”,即这辈子我们到底要干什么?凭什么?有什么?缺什么?面对企业转型,也可以用“黄金四问”叩问企业家的内心。

1.我们到底要干什么

做企业到底是要做什么?不知道有多少企业家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折射出的实际上是一个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取向、思维方式和心智结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未来。道理很简单,信仰决定未来!你要到哪里去、你能到哪里去都是由你的基本价值观决定的。

做百年企业?或许我们想不了那么远,基于现实对未来进行可预测性的判断可能最为务实。定准方向、做好当下才是根本。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诸多企业相继产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得到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这也给很多企业带来了困惑。在各种诱惑面前,一些企业逐渐迷失自我,不清楚企业将来的发展方向,在企业自我定位上模糊不清,在做主业时摇摆不定。当看到其他人大把赚钱自己却还在艰苦耕耘时,内心往往郁结不畅。做机会可能很容易、很痛快,而做能力却很累、很辛苦。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企业,它们的主业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换一次,而换着换着,这些企业就会逐渐地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它们把自己给换没了。

对于企业未来到底要干什么,企业家一定要想清楚。当然,如果自己的人生追求、理想抱负只局限于成为一个生意人或商人的话,那也可不多想它。

2.凭什么

定位好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确立目标后,接下来就要思考“凭什么”这一问题。凭当初创业时的满腔热情,凭个人单拼的能力和勇气,还是凭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商业机会……今非昔比,当下已不是三十几年前的世界,在当今这个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又该凭什么去面对未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小民营企业从无到有,凭借企业创始人独到的眼光、过人的胆量、坚强的毅力,或者企业创新的产品、独到的关系等各种机会、能力和资源,还尚可带领企业从哺育期走向成长期。但对于充满创业激情的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和高管而言,尽管其个人能力极强,却大多没有接受过规范化训练,更没有受过系统而科学的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专业训练,他们习惯于依照自己的判断,靠自己总结的经验和自认为正确的做法来管理企业。他们崇尚实干、崇拜品质能力,痴迷产品和营销……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外界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领导人渐渐地发现,靠吃老本儿的那种资源与能力早已难以应对。与此同时,企业经营管理出现瓶颈,很多事情不尽如人意,自己“一言堂”地下命令也开始失去作用,尽管自己比以前更加努力、更加投入,但结果却总是不那么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开始慢慢意识到个人力量的弱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范围!

时至今日,商业社会发展已远远超出早期的预估:市场竞争的激烈局面、客户需求的日益变化、IT的飞速发展、金融机制的不断创新、物流供应链的逐步升级……面对这些,我们的企业凭什么去实现更远的目标?

3.有什么

当企业定下目标,知道自己凭借什么可以发展时,接下来就要问自己,企业现在有什么?也就是企业现在有哪些资源和能力去支撑未来目标的实现?

经过创业期和成长期的发展,企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和各种能力。但是,面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我们固有的资源或能力是否匹配,是否能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企业的发展?在企业转型之际,企业家和企业高管务必弄清企业核心的资源与能力在哪里,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并增强自身的优势力量。目前,中国民营企业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发展机遇近在咫尺,但往往因欠缺核心资源或能力而与其失之交臂,错失良机。

4.缺什么

如果企业缺的仅仅是资本,或许今天的企业就不会活得如此艰难了!受各种因素影响,企业不可能完全具备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与能力。找准目标、定好方向,在明确企业“有什么”的基础上围绕企业发展清晰地知道自己缺什么,并深入思考获得的方式和手段。

与已发展上百年的西方企业相比,我们欠缺的还很多。

有的企业老板缺乏对规则的敬重,讨厌规则,对于由大量文字构成的规则、流程、制度和标准,本能地持怀疑甚至抵触的心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成功人士,又不见得成功。

作者想说的是,对企业及企业家来说,无论缺什么,最不能缺的就是企业以及企业家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决心和信心。目前,许多企业会请一些咨询公司做企业发展等各方面的咨询方案,而且咨询费用不菲。作者以多年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来看,借助咨询公司的智慧和方法或许能为企业提供帮助与支持,但企业的发展仍需靠自身,尤其是企业家更应站在企业未来发展的高度上审时度势、放眼全局、统筹把握,带领企业以一种积极进取、不断学习、迎难而上的精神去开辟新的境界。

二、转型意味着痛苦,但也意味着重生

(一)转型的痛苦

对于企业以及企业家来说,每一次蜕变都是一次痛苦的转型或重生,承受不了痛苦的企业,可能就无法看见下一次的日出。只有那些享受“痛并快乐着”的企业,才是当今市场上真正的赢家。每天死去的企业与每天诞生的企业,如物质守恒定律般,完成着推动人类前进的轮回。

企业转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个高瞻远瞩、胸怀宽广、有远大抱负的企业家不会因为转型所带来的痛苦而停止前进的脚步。从心灵最深处的蜕变到企业机制的改变,是一次彻底的重生。

当企业度过艰难的创业期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进入成长与发展期。由于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增加,企业必然会面临随之引发的企业战略、业务模式、组织体系、管控措施、运营机制、企业文化等一系列问题。转型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是企业必须要迈的一道坎儿,也是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必须不断经历的一次次痛苦历程。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都希望通过成功转型使企业重新走向新的辉煌。但事实上,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过程,成功实现转型。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企业转型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在试图建立起一套崭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时候,未能首先建立起一套新的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新的管理方式,而是仍然采用旧式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操作一场新的管理革命,最终导致管理变革不伦不类,只能以失败告终。其实,企业家的素养或者说心智模式才是企业转型的真正关键所在!要想实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成功转型,企业家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驾驭企业、驾驭变革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开阔心胸、拓宽视野。所以我们在这里呼吁的是一种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往往是企业家自己内心深处所迸发出来的,绝非人云亦云。要知道,这个世界缺失的不是钱,商业社会缺失的是企业家的梦想、企业家的价值观和企业家的精神。作者曾经给一家科技型企业做过咨询顾问,短短两个月下来,发现所有问题几乎都出在企业老板一个人身上,对未来方向的缺失、对企业文化的忽视、对管理错位的纵容……缺乏一个企业家应有的眼界与心胸。

企业转型是一次重新获取能量和力量的过程,这种力量往往来自知识。

知识是时间的函数,能力是知识的函数。持续深入地学习且从学习中领悟、吸取知识并将其转化成一种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打破自己、重塑自己”的过程!尤其是在企业转型时期,持续而有效地学习是一件艰苦的工作,也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每位做企业的人都应该清楚,作为一名现代企业家,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多么可怕!未来企业必将长期面临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市场经济又将给企业管理的内涵和范围带来更深刻的变化。作为企业的掌舵人,企业家自身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为了企业的发展,也为了使自己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家要不断学习、超越自己,提高自身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应变的策略和能力,方能实现有效的管理。

当然,学习过程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于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来说,一面要专注自己的本职工作,一面要不断学习充电。但是学习又是必需的,并且学习速度必须与这个社会进步的速度成正比,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瞬间变化的速度,让大家不得不警醒,不得不与时俱进,更不得不努力去学习、去进步。牢记,学习的理由永远比学习的内容重要!

尽管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驰骋的空间,但是,我们与国外的企业家相比,经历得少,学习得少,处理困境的能力也要差一些。

从历史上看,低文化程度企业家的成功都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第一代企业家(原始积累时代的英雄)需要的是胆识而不是知识。这一时期市场经济运行并不规范,企业规模不大,不需要很多的科学管理。企业成功靠的不是文化或经济学理论(也许有知识的文人缺乏胆识反而不能成功),而是靠有胆量、敢冒险,能及时抓住机会。“第一桶金”的来源往往不是知识。

但是,当市场经济逐渐成熟之后,第一代企业家开始产生分化。这时经济运行越来越规范,企业越来越大,对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管理的需要也就越来越迫切。仅仅凭天才、经验和胆识打天下的时代已然过去,知识在企业管理与经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当下互联网技术、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技都在严重影响着企业经营活动,整个企业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而要改变现状,适应发展,则需要整个企业进行转变。

我们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能展翅高飞;必须要经过一个历练的过程,才能化蛹为蝶,在蜕变中获得新生。

(二)重生的机会

在现代金融资本、互联网和新兴科技的发展时代下,在市场经济萧条的背景下,我们要通过转型利用好企业发展和重生的四大机遇。

前两年,大家都在谈论“风口”这个词,有一句话也随之流行:找到了风口,连“猪”都能飞起来。然而,当风口消失的时候,结果又如何呢?摔下来的还是那些“猪”。

近年来,那些摔下来的“猪”和还想飞到天上的“猪”,普遍会谈论另外一个话题:如何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

对企业发展而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经济是复苏还是萧条,我们都需要进行企业转型,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机会。

1.好企业从来不会“靠天吃饭”

例如,很多中高端餐饮企业因为反腐,所以衰落。这个理由不成立,如果这个理由成立的话,最应该倒闭的是那些奢侈品品牌,因为它们的产品比那些度假村的消费还要高。然而,反腐已经好几年了,路易·威登(LV)、普拉达(Prada)并没有倒闭,巴宝莉也并没有生意不好,它们在中国的生意照样做得很好。

如果一家企业把自己的命运与官员的腐败联系在一起,那它根本就不是一家合格的企业。可谓“活得可怜,死得悲哀”!

2.时代发展和经济萧条带来的四大机会

(1)竞争强度降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和经济萧条时期,多数企业会采取暂停投资、削减费用来节约开支。这样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就是市场竞争的强度大幅度降低,这会给那些平时没有能力与大企业抗衡的公司提供机会。目前,多数行业都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在主流市场,大型企业扎堆儿,中小企业根本没有机会。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有一天,市场竞争的强度降低了,竞争不那么白热化了。对于那些千方百计寻找市场切入点的企业而言,还有比这更好的机会吗?

(2)市场杂音降低。在市场激烈竞争和经济下行的环境下,多数企业压缩费用,企业的促销活动也会随之减少,市场环境变得比较安静。品牌传播,怎么传播?就是把品牌的最大价值通过一个清晰而干净的信息传达给目标顾客,让他们在第一时间记住我们、消费我们。在一个广告满天飞、促销满地跑的市场环境里,当你扔进1000万元,可能连一点浪花都看不见,真的是打水漂了。

然而,当市场环境突然变得相对安静的时候,你再扔进1000万元做广告会如何呢?效果会大大不同。所以说,在市场萧条的情况下恰恰是传播品牌的大好时机,尤其是对新品牌而言,可能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

(3)增值服务降低。很多企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降低服务标准。然而,当那些企业这么做的时候,平时被“娇生惯养”的消费者会答应吗?当他们的消费体验被大打折扣的时候,不满情绪就会接踵而来。

什么是机会?消费者不满就是天大的机会。当你翻开中外营销史,你会发现,多数新品牌的崛起都是他们利用消费者对老品牌的不满而做起来的。早期的日本家电,服务不行,消费者不满,海尔抓住这个机会崛起了;近期的电商,配送不行,消费者不满,京东抓住这个机会崛起了;而现在,多数行业都将出现消费者不满,是不是一批新品牌崛起的大好机会呢?

(4)新品曝光降低。在市场竞争残酷的经济萧条时期,多数企业有一个共同采取的措施,就是暂缓新品上市。也就是说,所谓的“时机不对”会让这些企业取消或推迟新产品上市计划。

对那些“审美疲劳”的消费者而言,这又是一个“噩耗”。天天在商场、超市,居然看不到一款新产品了,正在这个时候,突然一个企业新品亮相,把它们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价值端到消费者面前的时候,是否会让消费者眼前一亮呢?

想想“网约专车”是怎么起来的,就是人们对出租车行业审美疲劳而导致的。正在这个时候,一群年轻而帅气、言谈举止文明又得体的帅哥和他们配置良好的高级轿车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时候,人们的需求被唤醒了,愿意接受这个“新鲜东西”了。“网约专车”因此一举拿下租车行业的半壁江山,对整个传统出租车行业形成了威胁。

3.转型思维,成就大业

现在人们开车都喜欢用手机地图,因为无论是高德地图还是百度地图,都有强大的“躲避拥堵”功能。躲避拥堵就是典型的转型思维,跟那些主干道上拥挤的车辆反着走、绕着走。

在市场上,这种思维同样适用。当人们都一哄而上的时候,你要撤退;当人们都等待观望的时候,你要出手。相信,效果一定会很好。

1994年,墨西哥遇到了经济危机,当时几乎所有企业都在缩减在墨西哥的投资,但是可口可乐却及时实施转型,趁机加大在墨西哥的投资力度,赢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增长;1998年,金融危机席卷亚洲,多数企业同样减少投资、缩减开支,但是三星却恰恰相反,它实施企业的转型战略,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一举成为多个品类的龙头老大;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到中国,毫无例外,多数企业同样做“削减”的事儿,但是肯德基却实施转型确定新的战略和发展方向,它们反而加大在华投资,吸引消费,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己快餐老大的地位。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我们有转型的决心,这样才能创造机会成就大业。

三、自我变革是企业持续领先的根本动因

百度的李彦宏曾在他的一封内部邮件“改变,从你我开始”中讲述了百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要走的路线,指出不应该快速追求净利润,而要将更多的钱投入在新业务和创新上。2013年年底,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发出了一份内部邮件,称“天变了”。“以前,我们对别人、别的行业呼吁,天变了。今天我们发现自己头顶上的天也变了,我们脚下的稳健土地也在变化。这不是因为对手,而是因为我们的客户和市场,因为新技术的革命在变。变化是一种必然,当然,拥抱变化和挑战变化,也必须是我们每个阿里人的能力和底气!经过15年的发展,今天的阿里已经具备了挑战变化的魄力和决心,但我们绝对不能轻视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很有可能是由于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的疏忽和不求进步,2013年成了我们最后一个好年。昨天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阿里人,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昨天的成功很可能会成为我们的包袱,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会。这个国家马上要兴起波澜壮阔的改革和复兴。我们从来不是为红包、为年终奖而战,而是为未来而努力,为由于我们,中国十年后的不一样而努力。”

“你要么是破坏性创新,要么你被别人破坏。”这是海尔CEO张瑞敏在2013年海尔商业模式创新全球论坛上援引“创新之父”克里斯坦森的一句话。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网大潮,曾自言“如履薄冰”的张瑞敏更是如临深渊,而年逾六十耳顺的他毅然开始了在管理和组织上的自我颠覆。张瑞敏为什么要颠覆海尔?怎么颠覆?海尔张瑞敏在访谈中说道: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我们之前所有的,包括百年老店、基业长青,都是建立在工业时代的基础上的。一百年来,从通用到福特汽车等,他们为全世界的企业管理,提供了无数的案例、规则、经验。但是这些东西,到今天这个时代,还能不能用?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如果没有变革的基因、变革的特点、变革的追求,我们就会被时代淘汰。企业的变革没有终点。没有所谓成功的企业,只有这个时代所允许你存在下来的企业。无论是百度还是阿里巴巴,也无论是华为还是海尔,在“大互联”时代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必须不断地自我变革,以适应动态发展的变化,如此才有可能持续成功下去。敢于自我否定、自我颠覆是优秀企业必备的竞争法宝。是的,再不改变,我们就老了;再不创新,组织就老了。每一位卓越的企业家都在自我燃烧,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移动互联网变革浪潮中,唯有拥抱变化,才可能赢得未来。

任正非对企业内部说过:华为30年的大限将至,想不“死”就得新生,进行企业的自我变革。

(1)华为公司想不“死”,就要新生,要增强组织的血液循环,给优秀干部专家赋予新能量,然后走上战场、承前启后、英勇奋斗。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华为三十年的大限快到了。华为公司想不“死”就得新生,企业的组织、结构、人才……所有一切都要变化。如果不变化,肯定不行。如果华为抛弃这代人,重新找一代人,这是断层,历史证明不可能成功,那么只有把有经验的人改造成新人。华为通过变化,赋予新能量,承前启后,传帮带,使新的东西成长起来。

(2)让组织换血,加强血液循环流动,才能延缓公司垮台的过程。

华为的队伍永远要有新生的血液往前冲,而不能干部流动板结化、干部结构老化,新生血液包括华为的那些愿意接受新事物、新观点,能保持持续学习能力和意愿的各级高级主管与专家。那些经过历史考验的人,也要进行转型,华为尊重历史上做出贡献的人,但不要忽略了华为要的是胜利,要的不是平衡。胜利的基础就是谁能打下“上甘岭”,就优先选择谁。

把大量干部不断输出到前方,有两个好处。第一个,让前方的干部有危机感,随时有人替代他,他就会努力干。第二个,给喷涌的新鲜血液一个提升的机会,换血,加强血液循环流动,加速选拔有一线成功实践经验的人、有综合能力的人。

公司这个集体是没有生命的,但是,是由有生命的人组成的,公司的血液不断地在更新,这就会延缓华为公司垮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