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一)西医治疗方法及服药原则
服用降糖药的基本原则
1.服用降糖药物时起始剂量宜小不宜大
根据患者血糖水平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尤其对于年老体弱者、初次就医者以及患有多种疾病者。
2.大多专家认为,当一般治疗剂量的单一药物达不到良好血糖控制时
不宜再盲目增加剂量,而宜及早选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不同药理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一种药加倍,不如两种药搭配”,通过药物的协同作用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及最少的不良反应。但也有专家认为,不管是何种药,只要其效果好又对患者适合就应该坚持用下去。
3.经过足量、联合服用降糖药物治疗
血糖仍达不到理想控制水平,即可以认为是口服降糖药物失效,应及时加用胰岛素治疗,可联合用药亦可单独用胰岛素。
4.一般说来,中药降糖作用较弱,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可作为糖尿病的一种辅助治疗
但是中药也绝非无任何毒性作用,至于说到中药根治糖尿病之说更是无稽之谈。所以,中药也不可随便应用,也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辨证施治、科学选用。
5.二甲双胍类的代表药物是盐酸二甲双胍
它的药理作用主要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各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都推荐二甲双胍作为Ⅱ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它可使体重下降,减少肥胖Ⅱ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降低死亡率。单独服用二甲双胍不会导致低血糖,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但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逐渐加量可使症状减轻。罕见的严重副作用为诱发乳酸酸中毒,所以禁用于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6.拜糖平
α-糖苷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拜糖平,)伏格列波糖(倍欣)和米格列酮,该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糖友。服用时应和第一口饭一同嚼碎后服用,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它不会增加体重,有使体重下降的趋势,可与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或胰岛素合用。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等,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单独服用本类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如果出现低血糖,治疗时需使用葡萄糖或蜂蜜,因其抑制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所以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
7.优降糖
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发挥药理作用,是Ⅱ型糖尿病的主要用药,除格列美脲外均需在餐前半小时服用。磺脲类药物起效慢、作用时间长,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低血糖,特别是老年糖尿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还可导致体重增加。
8.文迪雅
该类药可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其常见的副作用是体重增加和水肿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还可能增加骨折和心衰发生的风险。
(二)中医民间疗法
1.汤剂疗法
汤剂疗法,又称糖液疗法,它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一种或数种药物有机地配伍组合而成方剂,加水(亦有加醋或酒者)煎煮一定时间或浓度,经过滤渣取汁,制成汤液饮服的一种治疗方法。汤剂是中医临床治疗方法中应用最早、范围最广、灵活性最大、针对性最强的一种疗法,因而也是中医学最主要的疗法之一。
(1)降糖益胰方
[组成]炒苍术20~40克,炒白术15~30克,淮山药30~50克,生地黄20~40克,熟地黄15~30克,玄参15~30克,北沙参30~40克,玉竹20~40克,五味子15~25克,桑螵鞘10~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健脾实胃,止渴抑饥,降糖益胰。主治糖尿病。
[加减]渴重重用沙参;饥重重用生地;尿多重用桑螵鞘;胃热化火生痛酌加连翘、野菊花;脾阴不能滋肺而生肺痨,加鱼腥草、百部、白及;脾虚不能化湿而聚湿为水肿,酌加云苓、党参、泽泻;脾虚肝旺、气滞血瘀而致肝肿大,酌加桃仁、鳖甲、丹参;脾虚血亏,血不养目,视力减退,酌加夜明砂、谷精草、枸杞子;脾虚失摄,双目出血,加女贞子、旱莲草、太子参;脾虚致泻加黄连、苡米仁;脾虚生痰,血脂过高,加山楂、首乌;脾虚,心悸失眠,加枣仁、阿胶等。
[疗效]治疗80例。治疗前,血糖220~280毫克19例,180~220毫克61例,治疗后血糖150毫克41例,100~120毫克39例。
(2)消三多方
[组成]人参5克(党参倍量),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黄连9克,阿胶9克,白芍15克,天花粉9克、山药15克,黄精15克,蒸何首乌15克,麦、门冬各9克,地骨皮9克,鸡子黄2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补肝肾,养阴润燥,益气清热,生津止渴。主治消渴症。
[加减]偏于上消加百合9克、乌梅9克,偏于中消重用生石膏至50克、知母15克;偏于下消重用山药30克、麦冬25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9克,旱莲草30克。
[临床疗效]治疗50例,均服药30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及24小时尿糖定量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23例,有效(症状明显减轻,空腹血糖及24小时尿糖定量较前下降30%以上)21例,无效(治疗3个月以上未达到有效标准者)6例。
(3)胜甘方
[组成]山萸肉30克,五味子20克,乌梅20克,苍术20克。
[用法]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分早、中、晚3次饭前温服。
[功用]功能涩精缩尿,降血糖。主治肾虚型糖尿病。
[疗效]治疗110例,显效(24小时尿糖定量在5克以下,空腹血糖比正常值增高部分下降60%以上或空腹血糖降至7.15mmol/L左右)25例,占22.7%;有效(24小时尿糖定量在5~10克之间,空腹血糖下降幅度虽小于60%,但大于20%)69例。
(4)贾氏降糖方
[组成]生地、熟地、菟丝子、川连、天冬、麦冬、玄参、大腹皮、云苓、知母、五味子、山萸肉、党参、黄芪、生石膏、沙参、山药、天花粉、地骨皮各等份。
[用法]制成浓缩合剂。每日3次,每次50~80毫升。3个月为1个疗程。
[功用]功能益气养阴,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主治气阴两虚型兼有合并症的糖尿病。
[加减]阳明热甚者先予白虎汤加减;阳虚者加用金匮肾气丸,肉桂、附子各10克;合并高血压者加天麻、钩藤后下,有冠心病者加瓜蒌、薤白。
[疗效]治疗33例,满1个疗程者24例,满2个疗程者8例,2个疗程以上者1例。结果显效(空腹血糖基本正常,24小时尿糖阴性或<5克,确有症状消失,减少胰岛量的50%左右)11例,占33.33%;有效(空腹血糖下降20%左右,症状明显好转,尿糖定量减至原有的50%)12例,占36.36%;无效10例,占30.30%。总有效率为69.69%。
(5)清热和血降酮方
[组成]生黄芪40克,山药30克,玄参35克,苍术20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黄柏15克,栀子20克,当归20克,赤芍15克,生地30克,川芎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清热毒,和血脉,复元阴,消酮体。主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加减]头晕头痛加夏枯草、钩藤、生石决明、菊花;胸闷刺痛加红花、赤芍、丹参、山楂;渴饮无度加天花粉、玉竹;恶心、呕逆加降香、竹茹、生代赭石、旋覆花;小便频多加五倍子、桑螵鞘、覆盆子;疮疡疖肿加蒲公英、银花、马齿苋、紫花地丁。
[疗效]治疗22例,非胰岛素依赖型17型、胰岛素依赖型5例;按尿中酮体多少分类,轻型(尿中酮体+)9例,中型(尿中酮体++)8例,重型(尿中酮体+++)5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2例,合并结核1例,合并肾病1例。显效16例。
(6)石瓦汤
[组成]干葛根15克,天花粉15克,太子参15克,生鸡内金10克,石瓦(屋上陈旧老瓦,年代越久越好)150克。
[用法]先将古瓦洗净捣碎,蒸煮1小时左右,弃渣取水煎上药。
[疗效]治疗5例,血糖、尿糖转阴,症状消失,临床治愈有4例,好转1例。
(7)三黄消渴方
[组成]黄芪40克,生地黄30克,天花粉25克,黄精20克,生石膏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益气养阴生津。主治气虚乏力、口干津伤之糖尿病。
[加减]阴虚火旺加知母;气阴两虚加玄参、麦冬、太子参;阴阳两虚去生石膏,加制附子、肉桂、枸杞子;血脂高者加葛根、郁金、蒲黄、丹参;血糖下降者加苍术、玄参。
2.丸剂疗法
此方法简单、实用,患者服用方便,易于携带,可以坚持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有:
(1)蜜丸:亦称“炼蜜丸”。采用蜂蜜为赋形剂制备的丸剂。蜜丸服用方便,并可减少药物对胃部的刺激,是临床最常用的丸剂剂型之一。
(2)糊丸:采用米糊、麦糊(今多用糊精)为赋形剂制备的丸剂,成形后经过干燥,成为干燥的固体,其崩解速度慢于水丸和蜜丸。
(3)水丸:亦称水泛丸,即以水作黏合剂,用人工或机械的泛丸法制成,其崩解时间较蜜丸和糊丸为迅速。水丸由于不另加赋形剂,故以同样重量比较,水丸的药物效价大于蜜丸和糊丸。
(4)蜡丸:系用蜂蜡为赋形剂制备的丸剂(与仅将蜂蜡为壳包护丸药者不同)。蜡丸方中的药物多含有毒性物质,在普通水溶液中不能完全崩解,但在肠中能徐徐释放并发挥其疗效。
(5)益气阴降糖丸
[组成]红参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黄芪15克,葛根15克,黄精20克,大黄3克,黄连3克,五味子3克,甘草3克。
[用法]研末水泛为丸。每日3次,每次15克。
[功用]功能益气养阴,补脾益肾。主治气阴两虚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疗效]治疗20例,自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尿糖、血糖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总有效率为85%。胰岛素释放曲线高峰,治疗前呈延迟反应型,治疗后呈正常反应型。
(6)甘芍降糖丸
[组成]甘草8克,生白芍40克。
[用法]甘草、白芍煎汁浓缩成浸膏,再烘干制成丸剂。每丸相当于药4克。每日剂量相当于生甘草8克,生白芍40克,制成12丸,分3次服用。3个月为1疗程。
[功用]和中缓急,敛阴泻火,甘酸合用补血通气而除燥。主治糖尿病。
[疗效]治疗214例,间用本方治疗180例,显效54例,有效67例,进步12例,无效47例,有效率为74.2%;与其他降血糖药物联合治疗34例,有效率为79.4%。用药前血糖均值为213.16毫克%,用药后降至166.66毫克%,平均下降46.50毫克%,经统计学处理,P<0.001,有非常显著意义。
(7)消渴平丸
[组成]黄芪、人参、天花粉、知母、葛根、天冬、五味子、沙苑子、丹参各等份。
[用法]制成丸剂。每日3次,每次6克,1个月为1疗程,连续服药3个疗程。
[功用]功能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清热泻火,益肾缩尿。主治消渴症偏盛、阴津亏耗或久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者。
[疗效]治疗333例,其中血糖升高331例,治疗后正常59例,好转209例,无效63例。有效率为80.96%;胆固醇升高107例,治疗后正常29例,好转31例,无效47例,有效率为56.07%
(8)降糖素丸
[组成]兴安杜鹃3~5克,丁香1.5~3克,五味子9~12克,干姜1.5~3克。
[用法]制成丸剂。1个月为1疗程。
[功用]温养五脏,生津止渴,降逆和中。主治心腹气冷、寒包火之消渴症。
[疗效]治疗153例,治疗3个疗程,总有效率为62.09%。其中21例轻型糖尿病,服药3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0.47%。
(9)降糖扶正丸
[组成]生黄芪9克,黄精9克,太子参9克,生地9克,天花粉6克。
[用法]制成丸剂,每丸含生药2.3克。每日3次,每次6丸。3个月为1疗程。
[功用]功能益气养阴,扶正培本。主治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疗效]治疗348例,其中气阴两虚组、阴虚热盛组、阴阳两虚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1.4%、65.5%、13.3%。气阴两虚组290例中,单用本方治疗132例结果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及24小时尿糖定量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72例,占54.5%;良效(症状明显减轻,空腹血糖及24小时尿糖定量较前下降30%以上)36例,占27.3%;无效(治疗3个月以上未达到有效标准者)24例,占28.2%。合并应用西药降糖药158例,结果显效76例(48.1%),良效52例(32.9%),无效30例(19%)。
3.散剂疗法
散剂疗法是一种或数种药物的干燥粉末,按处方剂量规定,均匀混合后内服或外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1)参蛤降糖散
[组成]人参25克,蛤蚧2对,生地、生山药、桑葚子、花粉、黄精、黄芪、生石膏各100克,枸杞、天冬、葛根、山萸肉、白术各50克。
[用法]上药共研成极细末,每2.5克装胶囊6个,备用。每次服12个胶囊,1日3次,以温开水吞服。
[疗效]屡用均有特效。
(2)黄连降糖散
[组成]黄连、人参各1份,天花粉、泽泻各2份。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3克,1日服3次,开水送服,或淀粉纸包服。
[疗效]治疗65例,临床治愈11例,好转51例,无效3例。
(3)甘露消渴散
[组成]熟地、生地、党参、菟丝子、黄芪、麦冬、元参、山萸肉、当归、茯苓。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或装胶囊,备用。每日服3次,每次服1.8克,3个月为1疗程。对虚热偏盛者或时值盛暑,可用生石膏30克,水煎送服,或加用川连10克,温水顿服;舌赤者加青黛3克冲服。
[功用]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主治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疗效]治疗102例,显效30例,有效57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5.3%。
(4)金参消渴散
[组成]金钱草30克,炒党参12克,生黄芪12克,肥玉竹12克,枸杞子根12克,麦冬12克,大熟地12克,天花粉12克。
[用法]制成散剂。1个月为1疗程。
[功用]功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养阴保津,滋肾温阳,滋阴固肾。主治多饮、多食、多尿等症。
[疗效]治疗50例,总有效率为92%。一般服药1个疗程,三多症状消失,尿糖转阴,血糖下降快。
(5)恒山降糖散
[组成]葛根90克,天花粉90克,麦门冬30克,粳米30克。
[功用]滋阴降糖。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3~6克,每日3次。
[疗效]屡用均有特效。
4.各种中医体针特技疗法
(1)体针疗法
又称“毫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十四经络上的腧穴施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体针疗法,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
疗法一
[取穴]主穴:脾俞、膈俞、足三里。配穴:多饮、烦渴口干加肺俞、意舍、承浆;多食易饥、便结加胃俞、丰隆;多尿、腰痛、潮热、盗汗加肾俞、关元、复溜。
[针法]得气后留针15分钟,出针前重复运针1次再指押。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冬季采用皮下埋针法。同时控制饮食,原用降糖药随针刺见效而逐渐减量至撤除。
[疗效]治疗本病24例,显效(血糖降至130毫克%以下)11例(其中单纯用针刺8例),良好和改善(分别较治疗前下降100和50毫克%以上)各4例(单纯用针刺者各2例),无效5例。
疗法二
[取穴]
[1]常用穴:脾俞、膈俞、足三里。
[2]备用穴:胰穴、地机、阴陵泉、复溜、太溪、三阴交、肺俞、肾俞、关元、华佗夹脊。
胰穴位置:6~8胸椎旁压痛点。
[针法]常用穴每次均取,备用穴每次取2~3次,可轮流选用。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十数下再慢按紧提十数下,并结合捻转。留针30分钟,出针前再行手法1次,出针后指压针孔。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停针3~5天后,再继续下一疗程。
[疗效]疗效判别标准: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血糖含量降至130毫克%以下;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血糖较治疗前下降50~100毫克%;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或稍减轻,血糖含量下降不足50毫克%。
共用上法治疗234例,有效率在71.4%~96.0%之间。其中58例按上述标准评定,显效25例(43.1%),有效20例(34.5%),无效13例(22.4%),总有效率为77.6%。
(2)耳针疗法
耳针和其他针刺一样,具有镇痛、增强免疫、调节躯体内脏功能等作用。耳针疗法的优越性较多,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应用范围广泛。目前耳针的应用范围已涉及200多种疾病,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疾病都可以用耳针治疗。不仅能治疗功能性疾病,而且可以治疗器质性疾病以及病毒、细菌、原虫性疾患。二是可以弥补体针的不足。三是安全可靠,简便易行。应用耳郭上的穴位治病,没有涉及重要器官,操作安全,便于留针,可避免由于药物服用欠妥、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原因而引起药源性疾病。耳针的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尤适于广大山区、农村、边疆等地区的需要,因而深受医务人员及患者的欢迎。
取穴1
1.常用穴:胰胆、内分泌。
2.备用穴: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
[针法]常用穴每次均取,备用穴选1~2穴。第1疗程可用针刺法,双侧均针,留针20~30分钟,隔日次,治疗10次。第2疗程起,可视症性,改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380高斯强度)压丸法,每次贴敷一侧耳穴,每周2次,左右耳交替,3个月为1疗程。
[疗效]耳针法对消除自觉症状效果较好,亦可治疗多发性毛囊炎、皮肤瘙痒等糖尿病并发症。耳针法主要用于轻症糖尿病患者,据观察,经5~10次治疗后,尿糖可逐渐减少或转为微量,但空腹血糖控制较慢。本法对重型糖尿病患者效果差。
取穴2王不留行籽耳压法
[取穴]
[1]热郁脾胃,症见消谷善饥,形体消瘦者取脾胃组,以滋养胃阴、清热润燥。[1]脾、任4、口、上腭或下腭。[2]胰、胰腺点、任2、任4。[3]脾、胃、任2、任4,神门。[4]脾或胃、任2、任4、饥点。[5]胃、小肠、大肠、直肠下段、肛门。
[2]肾阴亏损,症见尿频清长、尿似浮脂者取肾组,以滋阴补肾。[1]肾、任1、任5、肾上腺。[2]肾、膀胱、任1、任5、督4或督5。
[3]肾、肾上腺、神门、子宫或命门。[4]肾、任1、任2、渴点。[5]肾、肾募或肾俞、督5。
[4]肺阴被灼,症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者取肺组,以养阴清热。[1]神门、心、任2、神门。[2]肺、任1、任2、渴点。[3]肺、大肠、小肠、直肠下段、肛门。
[5]肾阴亏竭、心火偏亢,症见五心烦躁者取心组。[1]神门、心、任2、任5、额上或枕小神经。[2]神门、心、皮质下。[3]心、小肠、直肠下段、肛门。
[6]肝火郁络,症见皮肤瘙痒、月经不调者可加取肝组。[1]肝、任2、任2、神门。[2]肝、胆、任2、任4、督6。[3]肝、小肠、直肠下段、肛门。
[用法]按不同病症选取组穴。先用耳穴探测仪或探棒找出穴位敏感点,将王不留行籽置于0.5×0.5cm见方的小块胶布中间,行耳郭皮肤常规消毒后,对准所选耳穴贴压,按压片刻后,嘱患者自行按压。每日10余次,每次每穴40下,3~5天换1次。
取穴3绿豆耳压法
[取穴]心、肾、肝、脾、颈、三焦、胰腺、肺、神门、肾上腺、内分泌等。
[用法]每次选取3~5穴,将半粒绿豆置于0.7×0.7cm见方的胶布中间,找出穴位敏感点后,以绿豆光面对准穴位贴压。每日按压5~7次,每次每穴1~3分钟,两耳交替应用,3~5日换1次。
取穴4菟丝子耳压
[取穴]主穴:胰胆、内分泌、肾、三焦。配穴:耳迷根、胃、心。加减:有感染时加耳尖、屏尖;皮肤瘙痒加肺、荨麻疹区、神门;性功能障碍加卵巢(精宫)、皮质下。
[用法]每次主穴选2~3个,配穴1~2个。用探棒找出穴位敏感点后,将菟丝子置于0.6×0.6cm见方的小块胶布中间,以75%酒精行耳郭皮肤消毒后,准确地贴压在所选耳穴上。每日按压10次,每次每穴2分钟,3日1换。
取穴5黍米耳压法
[取穴]脾、肾、三焦、胰腺、肺、内分泌等。
[用法]找出穴位敏感点后,将黍米置于0.5×0.5cm见方的胶布或伤湿止痛膏中间,对准穴位贴压,按揉使之有酸、麻、胀、痛感为度,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每日7~10次,每次每穴1~3分钟,3~5日换1次。
注意事项
[1]严重心脏病者不宜采用,更不宜强刺激。
[2]严重器质性疾病及伴严重贫血者不宜采用。
[3]外耳有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不宜采用。
[4]妊娠妇女、有习惯性流产史宜慎用。
[5]消毒应严密,一旦耳郭感染较难痊愈,因耳郭血液循环差,严重的可导致耳郭肿胀、软骨坏死、萎缩、畸变,故应积极预防。
[6]使用中应防止胶布潮湿或污染,以免引起皮肤炎症。
[7]个别病人可能对胶布过敏,局部出现红色粟粒样丘疹并伴有痒感,可加用下屏尖穴或改用毫针治疗。
[8]一般孕妇可以用耳压法。
(3)脊背疗法
脊背针疗法是用特制的粗针在背部正中线及其他部位上沿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由古代九针中的大针发展而来。《灵柩·官针》篇中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古人将针具按长短、大小、粗细及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用途而定名。本疗法在我国东北民间流传较广,本世纪70年代有进一步发展,曾名为“赤医针疗法”。
脊背针针具有如下三种:
[1]钢针:用不锈钢制成,呈钉形,针尖不宜太锐,一般要求针柄长17毫米,针身长63毫米,针锋长2毫米;针身直径粗1毫米,针柄直径粗1.2毫米。
[2]套管针:用直径1~1.2毫米的不锈钢管制成。在针体侧壁钻3~4个孔。如无特制的针具,也可以用硬膜外穿刺针刺钻孔代替。此种针具的特点,主要是便于针刺或留针过程中注入药液。
[3]毫针:0.5寸及3寸的毫针,常应用于屏尖穴、后合谷穴。
临床应用
[取穴]
[1]主穴:胸6穴(位于第6胸椎棘突上缘)。
[2]配穴:腰1穴(第1腰椎棘突上缘)、腰4穴(第4腰椎棘突上缘)。
[用法]取端坐位,两臂交叉于胸前,头部前倾,两肩下垂,使背部皮肤紧张。医者对准穴位,右手持针,针尖向下,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肤,顺脊柱向下沿皮下刺入1.5~2寸。
注意事项
[1]脊背针针具粗、刺激强、针刺前应让病人有思想准备,防止晕针和意外事故。
[2]体位要舒适,可采取坐位或卧位针刺。坐位时可采取低头、两肩下垂、要背挺直的姿势。
[3]进针后沿皮下透刺,不可直刺深入内脏和脊髓。
[4]妊娠期及有严重出血倾向者,不宜采用本法。
(4)芒针疗法
芒针是一种特制的长针,一般用极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因形状细长如麦芒,故称为芒针,运用芒针以防治疾病,称芒针疗法。
芒针是在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基础上发展而来。早在《灵枢·九针论》中就有“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的记载。《扁鹊心书》《医学纲目》等医籍中亦有关于芒针治疗方法的记载。芒针疗法以它独特的方法和显著的疗效,深受人们的欢迎。
[取穴]
[1]上消:上脘、阳池。
[2]中消:中脘。
[3]下消:关元。
[针法]上脘直刺,阳池透大陵,中脘透天枢,关元透曲骨。
注意事项
[1]患者如初次接受芒针治疗,要耐心地说明芒针特点,消除恐惧心理。
[2]体位要舒适固定,不可随便移动。
[3]取穴宜少而精,手法宜轻而柔。
[4]诊断不明的急性病,切勿滥用芒针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5]掌握芒针治疗禁忌。如心、肺、肝、脾等处禁针;囟门、眼球、鼓膜、喉头、气管、胸膜、睾丸、乳头等处禁针;胸背部不宜直刺;项后诸穴,如风府、风池切忌身上斜刺,以免伤及延髓。孕妇一般不宜芒针治疗。
(5)温针疗法
温针疗法是针刺后在针柄上安置艾炷,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到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即有记载,提出了“温针”的概念,并谓:“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说明那时已将温针疗法列为灸法之列。
[取穴]常用穴:阳池、胰俞、三焦俞。胰俞穴位置:第8胸椎下旁开1.5寸。
[针法]常用穴均用,取双侧。先将纯艾条切成1.5~2.0厘米长之艾段,另备鲜橘皮若干,越薄越好,如无鲜橘皮,可用蒸橘皮于温水中泡软后备用。将橘皮剪成约2×2厘米大小之片块,再从边缘至中心剪一长约1厘米的切口。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5~2.0寸长毫针,阳池穴直刺,胰俞和三焦俞略斜向脊柱刺入,施平补平泻手法,针感显著后留针。然后,将艾条段插在针柄顶端,艾条段顶部与针柄顶部宜平齐,再把剪好之橘皮套进针身贴近皮肤,橘内皮朝皮肤侧,橘皮与艾段间隔一硬纸片,以防艾火灼伤肌肤。然后在艾段之下端点燃。需用泻法者,可吹火助燃,用补法者则令其自燃。燃尽取针,出针前亦可再施平补平泻手法1次。每日施针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疗效]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或基本痊愈,症状消失,体重增加。其中,血糖降至120毫克%以下,尿糖阴性者,为临床痊愈;血糖降至140毫克%以下,尿糖阴性者,为基本痊愈;显效,血糖含量下降,尿糖减少,症状基本消失;无效,血糖不降反增高,尿糖未减,症状仍存在。
以上法共治200例,结果临床痊愈或基本痊愈为24例(12.0%),显效162例(81.0%),无效14例(7.0%),总有效率为93.0%。
注意事项
[1]温针灸所用艾炷,一定要牢牢地装在针柄上,这样才能防止施灸中因艾炷掉落而烫伤皮肤,或导致床单、被褥、衣物以及软椅等物品的损坏。
[2]施行温针灸所扎的针一般深度不宜超过针身长度的1/2,否则由于施灸时产生的热力会很快通过针体传递至病人皮下,从而导致灼伤皮肤。
(6)火针疗法
火针是将针尖烧红后迅速刺入体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早在《灵枢·官针》篇中就记有:“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唐代王冰注:“焠针,火针也”。以后,《伤寒论》中也论述了火针的适应证和不宜用火针医治的病候。《千金翼方》有“外疖痈疽,针惟令极热”的论述。《针灸大成》总结了明朝以前使用火针治病的宝贵经验。近代以来,本疗法的治疗范围有不少发展,它不仅对虚寒性痈肿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可用于某些疑难杂症及皮肤病的治疗。
[取穴]肺俞、胃俞、肾俞、胰俞。
[针法]用1号针快针法,服药者针3个月后减药。
注意事项
[1]在血管和主要神经分布部位不宜施用火针。
[2]针刺后,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暂停沐浴,以防感染。
[3]针后局部发痒,不能用手搔抓,以防感染。
[4]针孔处理:如果针刺0.1~0.3寸深,可不做特殊处理;若针刺0.4~0.5寸深,针刺后用消毒纱布敷贴,胶布固定1~2天,以防感染。
(7)脉冲电针疗法
脉冲电针疗法是在古老的针刺疗法基础上,应用各种脉冲电针仪在刺入人体有关穴位的毫针上导入脉冲电流,用电刺激加强针刺得气感应,以针电的综合效应达到治疗目的,从而提高针刺疗效的一种方法。
电针疗法在1934年已有报道,但受当时电子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未能推广应用。20世纪50年代的蜂鸣式电针仪与电子管电针仪,亦因存在多种缺点而难以普遍推广。20世纪至60年代中期,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生产出了半导体电针仪后,由于它具有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等特点,电针疗法才得以在临床上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成为一种深受病人欢迎的新疗法。
疗法一
[取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用法]采用疏波,给予较强刺激,每次30分钟,隔日1次。
疗法二
[取穴]耳穴之下屏尖、下脚端、脑、肺、胃、肾。
[用法]每次取2~4穴,给予疏波,中等刺激量,通电20分钟,每日1次,两耳交替使用。
注意事项
[1]对危重病人、恶性肿瘤晚期患者、败血症及过度虚弱、疲劳、酗酒醉汉、精神极度恐惧者等,一般不宜施以本疗法。妊娠3个月以上,不可电针小腹、腰骶部;5个月以上者,不要轻易电针治疗。
[2]电针疗法的针感较为强烈,对患有严重心脏病者取穴时应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如以双侧合谷穴为一对通电极的配置方法应尽可能避免。
[3]电针扶突穴可刺激迷走神经而出现心率、血压的变化,如出现期外收缩、血压下降等症状,应及时中止治疗或减少电刺激量。
[4]电针使用的针具应经常检查和更换,以防止折针及电极与针体接触不良。输出导线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铜丝折断,从而使输出电流忽有忽无,应注意随时检查和更换。
[5]不同型号的电针治疗仪输出的电刺激参量(电压、电流、频率、波形等)各不相同,因此必须熟悉和掌握其性能及操作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人的反应随时调整其工作状态,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宜;在接近患者最大治疗量时,调节输出旋钮时尤须注意。
(8)激光针疗法
激光针疗法是应用医用激光仪输出的激光束代替毫针来刺激穴位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
激光针疗法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疗法。1960年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问世,1961年又诞生氨氖激光器。由于激光具有单色性好,相干性好,聚焦好,瞬间功率大,能产生热效应、光压效应、光化效应、电磁效应等等一系列的特征,很快就被应用于临床医疗。1961年始首先应用于眼病治疗,1963年始用于癌症的临床研究,但多限于烧灼、切割、气化范畴。1973年制成的氨氖气体激光光针仪能够发射出波光为6328埃的红单色激光,功率在1.5毫瓦左右,光斑直径为1~2毫米。当它照射穴位时,可穿透组织达到10~15毫米深。如此的深度可直接作用到人体的大多数穴位。实践证明,它有抗炎、增加代谢、促进组织生长等作用。随着光导纤维的出现,使激光束可通过能任意弯曲的光导纤维导向穴位,使用时更加方便。氨氖激光光针仪诞生后,相继出现了氩离子激光针仪、二氧化碳激光针仪、氪离子激光针仪、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光针仪等等。目前国内外已应用激光针治疗内、外、妇、儿、神经、皮肤、五官等科疾病。
[取穴]肺俞、胰俞、胃俞、肾俞。
[用法]用20~25毫瓦的氦—氖激光器照射,每穴照射5分钟,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激光束亮度极强,氦氖激光的亮度可达太阳亮度的8倍,操作人员与接受面部激光治疗的患者均须戴防护眼镜。
[2]二氧化碳激光器射出10.6万单位的长波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不能用眼看或手试,以防灼伤。
[3]在激光辐射的方向上应安置必要的遮光板或屏风。
[4]操作人员应定期体检,特别是检查视网膜。
(9)磁场敷贴穴位疗法
磁场敷贴穴位疗法,又称磁针疗法,是应用磁场代替毫针刺激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早在2000多年前,传说古代名医扁鹊曾用过磁石治病。西汉初期,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也记载过磁石的特性及其治疗的疾病。这些记载都是将磁石作为煎剂内服。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真磁石豆大,塞耳中,口含生铁一块,觉耳如风雨声即通”,产生了磁石外治疗法。
近代把磁场和经络学说相结合起来,开创了磁针疗法。近年来又出现了磁珠耳穴敷贴疗法、旋转磁场治疗仪。目前常见的磁针疗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用几百高斯至几千高斯,不同规格的磁钢或磁珠,敷贴体穴或耳穴。第二种是将某种强度的磁钢,装在一个圆盘上,用电动机一口咬定动圆盘旋转,产生旋转磁场,作用于穴位。第三种是用50周交流或脉动直流电通过带铁芯的线圈,产生交变或脉动磁场,敷压在穴位上。磁针疗法对一些常见病进行过的大量实践,有一定疗效。
[取穴]足三里、胰腺体表处。多食加中脘;多尿加关元。
[用法]应用脉动磁疗仪或交变磁疗仪,每次治疗3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1周。
注意事项
[1]本疗法无明显禁忌证,对白细胞总数在4000以下及体质极度衰弱、高热等患者慎用。一般先用弱磁场磁片,少贴穴,做探索性治疗,如有副作用时即停止治疗。
[2]本疗法的治疗剂量,往往是由磁片的场强和数量、面积、场型、磁场梯度等量的总和构成,而决定应用多少治疗剂量,则应以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病程等为依据。新生儿无论患什么病,剂量应最小,如用100高斯磁片,最多不超过4片。具体剂量还需结合临床灵活应用。
[3]本疗法常见的副作用如头昏、乏力、心悸、疼痛加重等。这些反应出现后,绝大多数不需要特殊处理,停止1~2天或改变一下磁疗方法,即可消失。有少数患者,如继续治疗而致副作用持续加重,即停止磁疗,副作用亦会自行消褪,一般不会留下不可逆转的后遗症。
(10)艾条炙疗法
艾条炙疗法是用艾条或药条点燃后,熏烤腧穴或患处,通过温和热力来刺激皮肤以防止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经明清医家范培兰、陈修园、叶天士等人倡用而流传。最早见于文字者,明初朱权《寿域神方》,但其时艾条并不掺入药末。至李时珍《本草纲目》、杨继洲《针灸大成》,始在艾绒中加入麝香、穿山甲、乳香等药末。发展到现代,本疗法为针灸中一种常用疗法。
[取穴]
常用穴:[1]足三里、中脘;[2]命门、脾俞、身柱;[3]气海、关门;[4]脊中、肾俞;[5]华盖、梁门;六大椎、肝俞;[7]行间、中极、腹哀;[8]肺俞、膈俞、肾俞。
备用穴:口渴甚加金津、玉液、内关、鱼际、少府;易饥加大都、胃俞;多尿加然谷、涌泉、复溜。
[用法]每次选常用穴1组,备用穴随证加配。也用隔姜灸法。艾炷直径为1.5厘米,高2厘米,重0.5克。鲜姜片厚3~4毫米,直径2厘米。每穴灸治10~30壮,每次治疗时间约为210分钟。备用穴中,金津、玉液用毫针或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亦用灸法。常用穴轮流选流选组,隔日治疗1次,50天为1疗程。
常用穴亦可用黄豆大艾炷作无疤痕着肤灸,但须注意避免烫伤造成感染。因感染之生,重者可在以灸痕为中心直径3~5厘米范围内出现溃烂,很难治疗,应严加注意。
[疗效]以上法治疗15例,经两个疗程后,有效9例(血糖降低15毫克%以上),无效6例,有效率为60.0%。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有效病例的糖耐量曲线及血浆胰岛素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短期随访表明,2例病人获持久疗效,多数病例仍需药物维持。坚持针灸治疗可以减少用药量,血糖浓度也较稳定。
注意事项
[1]艾条炙疗法虽属灸法一类,但其施灸时远离皮肤,因此即使在颜面、五官、大血管处,也可酌情使用本疗法,故临床上使用范围较广。
[2]施灸时要注意避免燃烧后的残灰掉落在皮肤上而导致烫伤。
[3]对一些皮肤感觉迟钝的患者以及小儿患者,治疗过程中要不时用手指置于施灸部位,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便于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避免烫伤。
(11)隔姜炙疗法
隔姜炙疗法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一姜片进行施灸以防病治病和保健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疗法最早可见于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 “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钱厚搭于灸之。”本疗法至今沿广泛应用于临床。
[取穴]
主穴分8组:[1]足三里、中脘;[2]命门、身柱、脾俞;[3]气海、关门;[4]脊中、肾俞;[5]华盖、梁门;[6]大椎、肝俞;[7]行间、中极、腹哀;[8]肺俞、膈俞、肾俞。
配穴:上消证,胃热较甚者,加大都、脾俞;下消证,肾虚者,加然谷、涌泉。
[用法]艾炷为1.5×2厘米,重0.5克。鲜姜厚3~4毫米,直径2厘米。每穴艾灸10~30壮,每次用1组穴,轮换使用,隔日1次,50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继续施行自行建立的饮食控制方法,并食用降糖药。治疗2个疗程。
[疗效]治疗本病18例,有效(血糖降15毫克%以上,临床症状减轻)9例,无效4例。对有效者随访2个月,2例获持久疗效,其余病例仍需药物维持。
注意事项
[1]本疗法应选用新鲜姜片,这样即保证施灸时能达到最显著的药理效应,又能发挥良好的导热作用。
[2]姜片不宜过薄,也不宜过厚。过薄灼热感太强,达不到隔姜灸的疗效;过厚热力不能渗透,同样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3]灸炷的大小宜在姜片直径以内为好,过大易引起皮肤灼伤。
(12)推拿疗法
推拿,又称“按摩”、“按”,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经络腧穴学说)指导下,通过在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施用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本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综合效应,又有不受设备、器械等条件限制,不干扰或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等特点,因而千百年来一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防止,并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治疗规律的学科。
推拿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古代人在生存竞争中遇到意外损伤时,由于用手按抚体表患处而达不到疼痛减轻或缓解,从而逐渐发现其特殊的治疗作用,并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这一独特疗法。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载述:按之法出自我国中州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生活安逸,环境潮湿,民众“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的缘故。唐代王冰认为“按,谓抑按皮肉;摩,谓捷举手足”,说明本疗法既有在体表的按摩搓揉手法,又有举足投手的肢体活动。《内经》还对本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作了介绍,指出各种痹证、痛证、痿证及某些急症可以按摩治疗,而腹部有脓肿者则应禁止施以切按手法,反映了先秦时期对本疗法已有相当深入的认识。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抢救虢太子“尸厥”暴疾时,曾成功地运用了推拿等治疗方法(《周礼注疏》),这是有关本疗法医治实例的最早文献记载。我国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见《汉书·艺文志》,已佚),也成书于秦汉时期。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介绍了前胸按压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心肺复苏术和膏摩治疗方法;《肘后备急方》有爪掐人中治疗晕厥患者的急救法。隋唐时期设立了按摩专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职别,并在太医署展开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嗣后各朝代均将推拿列为临床专科,促进了推拿疗法的普及和发展。明清时期,在全面总结推拿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推拿治疗方法,形成了诸多不同的流派。
[处方][1]按揉肺俞;[2]按揉胃俞;[3]揉、擦肾俞;[4]摩中脘;[5]揉气海;[6]按揉手三里;[7]拿合谷;[8]拿按内、外关;[9]按揉足三里;[10]揉按三阴交。
[加减][1]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而量多者加:点按大椎,拿按尺渗。[2]多饮易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者加:拿揉丰隆和承山,点按太冲,掐揉内庭。[3]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腰膝酸软、色晦暗者加:擦大椎,按揉登门,拿按太溪和昆仑,按涌泉。
注意事项
[1]应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必须辨证论治,正确施用手法。
[2]对有结核性可化脓性骨关节病症,以及肌肤破损、烫伤、肿瘤或正在出血的局部,不宜进行推拿。
[3]妇女怀孕期或月经期,在腹部和腰骶部慎用推拿手法。
[4]在病人空腹状态下或剧烈运动之后,不宜立即施用推拿手法。
(13)呐气疗法(即古老的气功疗法)
气功疗法是通过自我锻炼内气或接受他人的外气,以“气”调整机体病理状态的一种疗法。它包括内气法与外气法。内气法又分阴阳功法和五行功法,外气法又分输气法和抽气法。气功疗法具有平秘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及扶正祛邪等功效。
气功疗法源远流长。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应用气功导引治疗湿痹诸疾。《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这不仅论述了气功的调神、调息与调形三大特点,而且也指出天人相应及阴阳学说对气功疗法具有指导作用,为气功疗法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素问·遗篇刺法论》首次举例介绍了气功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说明内伤病可以用气功疗法。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及:“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说明外感病也可用气功疗法,并强调了气功疗法具有防止邪气传变的作用。汉末名医华佗创立的“五禽戏”,中表面上仅是模拟虎、猿、熊、鸟、鹿的动作习性,而其实质则是模拟木、火、土、金、水等五行特性,以同气相求及生克制化原理来调整形体、协调五脏。从此,气功疗法以阴阳五行方法论为指导,衍生出了众多套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陶弘景总结六朝以前的气功疗法经验,创立了“六字诀法”,并且详细论述了辨证调气法。隋·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一书中,于绝大部分证候下,载有导引吐纳治病的方法。可见气功疗法在隋朝时的应用范围已相当广泛,并已纳入了辨证诊治体系。在唐朝医学名著《外台秘要》中,王焘常于处方之前,先列导引吐纳治病方法。他所列出的气功疗法,以简明扼要见长,生克化来于初学气功者,故对气功疗法的普及起到了促进作用。宋《云笈七签》已载有“布气与人疗病”的方法,证明外气疗法在宋朝就已经存在。明·陈继儒主张在练功中,要辨别虚实寒热,随证施治。他在《养生肤语》中说:“却病之本,有行动一法,虚病宜存想收敛,固密心志,内守之功以补之;实病宜按摩导引,吸努掐摄,外发之功以散之;凡热病,宜吐故纳新,口出鼻入以凉之;冷病宜存气闭息,用意生火以温之……”这是运用阴阳学说指导气功疗法实践的典型示例。明朝傅仁宇和王肯堂还各自在其著作中记载了气功治疗眼科病的经验,使气功疗法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容更加充实。清朝沈嘉澍把气功疗法与药物疗法进行了比较,他在《养病庸言》中强调:“导引之功,百倍于医药,不可不知,不可不上紧学。”陈梦雷编辑的我国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五脏证治部分均把导引法作为治疗措施之一,可见其对气功疗法之重视。近代许多学者不仅从临床运用角度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气功疗法,而且从理论上对其治病保健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初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论证了气功之气的物质基础,对气功疗法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临床应用
功法一:呐气穴位按摩法
按松静功站式姿势(脚与肩同宽,屈膝、落胯,收腹提肛,松腰虚腋,含胸拔背,垂肩坠肘,松腕,悬顶,舌上抵,目平视轻闭合)站好,安静3分钟。作中丹田开合,即双手从体侧向中合拢按于丹田(脐下一寸三分),作三个长嘘吸,要深细长匀,双手背相对向外分开二尺许,再反转掌心相对,合回至丹田处,作三个回合。
[1]承浆穴按摩:接起热中丹田开合后,两手中指指尖轻置于承浆穴上,先正(左转)后反(右转),各按摩18~36次,然后三按三呼吸松3次)。随后两手自然松开放下。
[2]中脘穴按摩:两手相叠,手心向里,内外劳宫穴相合(男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相反),置中脘穴上,先正(左转)后反(右转),各按摩18~36次,然后三按三呼吸(手掌呼按吸松3次)。
[3]关元穴按摩:按摩关元穴,方法同上。
[4]期门穴按摩:两手分开置于胁下,以手心抚于期门穴上,先正(两手由外向内转)后反(两手由内向外转)各按摩18~36次,然后三按三呼吸。
[5]肾俞穴按摩:两手内劳宫穴置背后腰侧肾俞穴上,先反(由外向外转)后正(由外向里转),各按摩18~36次,然后三按三呼吸。
该功能调松静,自然呼吸即可,但以腹式呼吸为佳,按摩时速度不应太快,最好呼吸1次按摩1周。按摩时圆周不要划得太大,以手指或掌心不脱离该穴为是。练功时间: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小时。病重时可取坐位或卧位。
功法二:呐气宣导法
[1]静卧悬腰行气
解开衣服,放松腰带,安静仰卧,腰部伸展悬空,用骶骨背着床席。两手自然置于体侧,双目微闭,舌舐上腭。用鼻作深、细、匀、长的呼吸。
[2]引肾搅海咽津
接上式,用舌在唇齿之间,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搅动9次,再由上而下,由右至左搅动9次,鼓漱18次,将口中产生的津液分数口徐徐咽下,并用意念将其下引到丹田。再静卧数分钟。
[3]缓收行功
接上式,起立,步出户外,在空气新鲜、树木较多、环境幽静的地方缓缓步行。在一种愉悦轻松的心境下,步行120~1000步左右。
按:中医古籍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记载的一种消渴候气功宣导治疗法,适用于以口渴多饮、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上消”患者。功理在于宣导肾津以止消渴。本法不可在饭后和饥饿时进行。
功法三:呐气虚明功
1.调身
取仰式。平仰卧于床上练功。头颈正中,枕于枕上,枕之高低以下颌略含为度。五官躯干要求均同坐式。上肢自然伸直,或肘关节略曲,手心向下,左右手分别放于身体同侧床面上。依据下肢所处姿态,又分三式。
(1)开踵仰卧式:下肢舒伸,足踵分开与肩同宽,足尖自然外展,呈八字形分开。
(2)合踵仰卧式:足踵靠拢,足尖呈八字形分开。
(3)屈膝仰卧式:膝关节屈曲约120度,膝腘部下方,以绵软之物垫实。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尖呈八字形分开。如果将臀部垫高,则称屈膝高仰卧式。
2.调气(聚散呼吸法)
先天之息,始于腹内丹田,不论吸气呼气,皆宜以神驭气,绵密而运。吸气时,气随膈肌降落抵会阴而止,日久气聚腰骶,聚中有散,散无止处;呼时,继吸气之散而散。因病之需,也可吸则气由外围聚充丹田,呼则弥散,为了加强实腹效应,吸时尚宜配合提肛收腹动作(逆式呼吸)。意会真元穴内气聚散变化,令人意恬神怡。
3.调神(意守运丹法)
意守真元内气任运之形象或感觉。
功法四
1.一步功
坐,站均可,排除杂念,心不外驰,注意鼻尖少时,即可闭目内视心窝部,用耳细听呼气,勿令粗糙,同时意念随呼气趋向心窝部,吸气则须任其自然。反复行之,直气即在心窝部集中起来。要求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次20分钟。
2.二步功
当练到丹田一呼气即觉心窝部发热时,在呼气时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自然地向丹田推进。每日3次,每次25~30分钟。
3.三步功
当练到丹田有明显感觉时,让呼吸有意无意地停留在丹田。每日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4.四步功
意守丹田40天左右,真气充实到一定的程度,有了足够的力量,即沿脊柱上行。若行到某处停下来,不要用意念勉强向上导引,待丹田力量继续充实,自然渐渐上行。如果上行到玉枕关再停下来,内视头顶就可以通过了。每日酌加练功次数,每次40~60分钟左右。
5.五步功
原则上还是意守丹田,如百会穴出现活动力量,也可意守头顶,可以灵活掌握。每日3次,每次60分钟以上。
按:练功必须要循序渐进,顺乎自然,又要耐心求进,持之以恒,自能成功。督脉通后,病情就会明显好转,血糖与尿糖趋向正常,自觉精力充沛、十分舒适。
功法五
脱衣仰卧床上,安心定神,排除杂念,舌抵上腭,全身放松,舒伸腰腿;腹式呼吸,努力鼓小腹,吸气5次;然后屏气,吐气,同时意念血糖下降。每日早、中、晚各练功1次,每次30~60分钟。
功法六
在床上或坐在凳子上,宽衣松带,从容入座。先安置两脚,或单盘,或双盘,一般自然盘坐。接着安置两手,把右掌的背叠在左掌上,贴近小腹,轻放在腿上,然后左右援身体7~8次,端正身体,脊柱勿挺勿曲。头颈也要端正,令鼻与脐成一直线,不低不昂,开口以吐腹中秽气,吐毕舌抵上腭,再轻闭两眼,正身端坐。若坐久微觉身体有俯仰斜曲,应随时轻轻矫正。坐毕以后应开口吐气十数次,令身中热气外散,然后慢慢摇动身体,动两肩胛及头顶,再慢慢舒放两手脚,再以两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周遍抚摩头部,以及胸、腹、背、手臂、足、腿,至足心而止。然后呼吸调整到极缓极轻,长短均匀,意守着丹田,10~30分钟。练功最好在子时(夜间23~1时)与寅时(3~5时),地点最好是在净室,每天练3~4次,每次30~40分钟。本功法一般一个月左右见效,3~4个月可以全面控制症状,以后每天仍宜坚持练功20~30分钟,以巩固效果。
功法七
以卧式为主,坐式为辅,全身放松,两眼微闭,舌抵上腭,用吸一呼一停呼吸法,意守丹田,默念字句:“自己静”,即吸时默念“自”,呼时默念“己”,停时默念“静”,唾液增多,可分为三口随意念送入丹田。练功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天练功3~5小时。
功法八
松静站立,两眼微闭,舌抵上腭(唾液分泌增多,口渴症状很快缓解)。吸气时,腹部尽量向外凸起,直至不能再凸起时;然后呼气,腹部逐渐向内凹陷,尽量向脊柱靠近。深长细匀的呼吸,促进阻膈肌运动幅度加大,呼吸50次左右以后,然后不要管呼吸,而意守心窝部达到入静。练功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次30~60分钟。
按:练本功法在唾液分泌增多时,口渴症状很快缓解。此呼吸方法使胃部及胰腺均受到膈肌上下运动时的按摩作用,使胰岛细胞功能相应增加。入静可以调节血糖浓度,练功时糖耐量增加,这可能是肝糖原合成加速而分解减少的结果。另外,练功时,机体是一种积极地调整过程,如迷走一胰岛素系统活动增加,而交感一肾上腺系统与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可能相应降低。
功法九:呐气玉蟾吸真功
(1)调身:调身就是摆好姿势。不同的姿势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因而有不同的功能作用。用高约一尺至一尺二寸的凳子坐好后,腿膝以弯成90°为宜,又膝分开与肩同宽,右手握拳。不要用力把拳握死,拳心不能中空,左手抱在外面,大拇指放在边上,四指要并拢。双肘放在膝盖上,额头放在拳心中间,但不要用力,眼睛闭上,全身放松(女子左手握拳,右手抱在外面,其他都相同)。
(2)调心:即调整心理、精神状态,使之入静。练功开始,想象自己一生中最愉快的事,脸微微带着笑容,抱着身心愉快的心情练功,认真地做到意守呼吸,雷打不动。
(3)调息:调息就是调整呼吸。它主要是为调心。调息则心定,心定则息越调。用意识调整呼吸,使心息相依。思想集中在肺部的呼吸活动上。运气开始,先随意吸一口气做准备。练功开始先吐气(即呼气),吐气时用口慢慢地、深深地吐尽,又慢慢地用鼻把气纳入(即吸气)肺部。吸气时先自然吸气,后再加力吸,等气吸到八九成时,停止呼吸约两秒钟,停止呼吸两秒时不要用力屏气。再来一个短吸,随后马上以深、长、细缓的方式呼气,直到把气深深地吐尽,吐尽又吸。这样不断地呼一吸停两秒一短吸一呼,循环10分钟,一般要练到全身发热,或手心出汗。
(4)收功:不睁眼(先抬起头,双手相擦十余次)。再擦脸十余次,随后睁开眼睛,双手向上伸伸懒腰,深叹一大口气,“唉”一声,然后两手分开放下。
功法十:呐气莲花座功
(1)调身:盘腿而坐(也可自然地坐在凳子或沙发上)。男左女右,男的以左腿放在下面(外侧),女子相反;男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女子相反;双手(手心向上)手心合手背,轻轻放在小腹(即丹田)前,双手臂放松,放在两腿胯上;胸部内含,双肩放松自然下垂,姿势完全处于休息状态,腰略伸直。用气功术语说,全身松弛,含胸拔腰。
(2)调心:口微闭,舌顶上腭,不准动,双目微闭,面带微笑(以此放松面部肌肉),心中想到一生最愉快的事,抱着十分高兴的心理状态,投入气功锻炼,集中思想要做到雷打不动。
(3)调息:调息要求(呼吸)用鼻呼鼻吸,呼吸时是不能使耳朵听到自己的呼吸声音的,有意识地指挥肺做细而长、侧俞穴不迫的深呼深吸。这样约3~5分钟,便进入第二呼呼吸阶段,即把有意识的呼吸改为有意识的呼(呼气时好像全身架子散了一样),当气呼尽后,吸气时自由地吸,即有意识地呼、无意识地吸。这样又连续3~5分钟,最后进入第三阶段,自然呼吸阶段,10~20分钟。重病可练30~40分钟。最少不能少于10分钟。
调息三阶段示意表示如下:
[1]有意识的深呼吸约3~5分钟。
[2]有意识地呼、无意识地吸约3~5分钟。
[3]自然呼吸10~20分钟或更长时间。
这三阶段中,都用鼻呼吸并都做到意守呼吸,在运气时必须做到全身放松,雷打不动,闭合双目,同时舌顶上腭(停止口液的分泌),以达到真睡的目的。当口渴时舌头可不顶上腭而顶在门牙时,上下活动前后伸缩(慢些)以增加唾液。
[4]收功:方法与“玉蟾吸真功”同,即:擦手、擦脸、举手、叹息。
功法十一:呐气内脏跳动功
在真气提阳功的基础上,一口气做数次提阳功。呼吸方法与提阳功一样。不同的是,把胃等内脏放松到最低程度,如此提起放下连续不断重复,就起到了内脏上下跳动的作用。
本功是运动内脏最佳功法。如有消化不良、糖尿病等内脏虚弱之症,非此功不能奏效,对男、女性功能下降也有特效。
注意事项
[1]练功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一般宜宽衣解带,选择空气新鲜且幽静的练功环境,尽量避免外界干扰。
[2]按照中医辨证确立治则,根据治则选择适宜的意念、呼吸及形体功法,组成套路,进行练功。病机不变,则宜固定套路练功。
[3]正确掌握功法。意念功不能过于浓重,呼吸功不能过于勉强,形体功应当考虑体质情况。如果出现练功偏差,应当及时调整功法或请气功医师予以纠正。
[4]本疗法均具有一定的偏性,治疗应当以平为期,切忌矫枉过正。
[5]应用本疗法时,应当停止性生活或减少性生活的次数。
[6]精神病患者,一般不宜用本疗法。
[7]妇女月经期,一般避免意守小腹部位。
(14)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气熏蒸患处,等温后以药液淋洗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药液的淋洗又能使疮口洁净,祛除毒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疗法起源甚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载有熏洗方8首。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熏洗之。”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有“渍之”、“淋洗”的论述。唐代《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熏洗疗法已推广应用于痈疽、瘾疾病。宋代《太平对惠方》有熏洗方163首,其中眼科24首、阴疮、阴部湿疹24首,扭伤骨折11首。金元时期张子把熏洗疗法列为治病之大法。齐德元《外科精义》著有“溻渍疮肿法”专论:“疮肿初生,经一二日不退,即须用汤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溻渍之,其在腰腹背者淋射之……稍凉,则急令再换,慎勿冷用。”明代《外科正宗》《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外科启玄》《奇效神书》等著作中都有所阐述。清代吴尚先将熏洗分为熏洗、蒸洗、淋法、坐浴和烫熨等法。本疗法主要是通过温热药液熏洗浴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有别于熏蒸疗法单纯用药液的热蒸气熏蒸治疗疾病。
[1]川桂枝、生附片各50克,紫丹参、忍冬藤、生黄芪各100克,乳香、没药各24克。加水5公斤,用文火煮沸后再煎20分钟,倒入木桶,待温度降至50℃时浸泡患足,木桶外可套一只比其高15厘米左右塑料袋,袋口扎在腿上以保持温度。每次浸泡30分钟,每晚1次。每剂药可反复应用5日。治糖尿病肢端坏死。
[2]消渴合并脉痹药浴方:此为治疗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炎方。症见上肢或下肢痛、麻、全身乏力,口干,形体消瘦,舌红少苔,或白黄相兼苔,脉多沉弱而数。此因燥热伤津耗液,脉络失养所致。药用:透骨草30克,络石藤50克,生地50克,当归30克,羌活50克,威灵仙30克,豨莶草50克,红花25克,天花粉50克。水煎熏洗。
[3]泽兰、川芎、赤芍、地骨皮各15克,水蛭10克,鬼箭羽、丹参各20克,金银花30克,野菊花15克。水煎洗患肢,治疗糖尿病肢端坏死。
注意事项
[1]药物煎煮加水要适量,太多则浓度降低。蒸煮时间据药物性质而定。芳香性药物一般煮沸10~15分钟,块状和根茎类药物则须煮沸30分钟。
[2]应用时药液温度要适宜,防止烫伤皮肤。
[3]熏洗后要用干毛巾擦干患部,并注意避风和保暖。
[4]妇女经期和妊娠期不宜坐浴和熏洗阴部。
[5]熏洗药不可内服。
(15)饮食疗法
食物疗法,简称“食疗”,是指应用具有药理作用的食物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之说。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找寻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现存最早的二千年前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许多食物作为药物记载,其中包括谷、米、木、草、禽、兽等,具体的如有大枣、芝麻、葡萄、核桃、百合、莲子、蜂蜜、山药、赤小豆、龙眼肉、食盐、葱白等。唐代的《千金要方》中收载食物约有150种之多,强调“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认为“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才堪称“良工”。又说“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历代流传的食物疗法专著有《食疗本草》《食性本草》《食医心境》《饮膳正要》《食物本草》《食鉴本草》《随息居饮食谱》等300余部之多,现存的约有16部,可见古代医学界对食物疗法的重视。
食物疗法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历史悠久,且流传广泛,如以食物疗法为基础的药膳、药茶、药粥、药饮等。都是食物疗法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食物疗法不断得到发扬光大,推陈出新,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欢迎。
在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中,放在第一位的是控制总热量。总热量的控制对每一位糖友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一种进口的食物都要热量,无论是无糖食品还是普通饮食,我们都应该严格控制。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决定每天应摄取的热量呢?这个总热量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简单得说就是量出为入,消耗的就是你应该摄取的。除此之外,决定总热量的因素还有年龄、性别、体重等。年纪轻、男性、消瘦、体力活动大者每天摄取的热量可稍偏大。而正处于儿童期、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的糖友,每天摄取的总热量,特别是蛋白质摄入量应更多一些。肥胖、老年人、静坐生活方式者每天摄取的总热量就应相应的减少。具体的计算方式,我们称之为饮食热量计算三部曲,大家可以根据公式计算一下自己每天所需的热量。
第一步,学会计算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如李先生身高170厘米,体重85斤。他的标准体重为170-105=65公斤。
第二步,认真评价目前的体重状况。
如果实际体重在标准体重的±(10%~20%)之间,则属于超重或偏瘦的范畴。换标方法为(实际体重公斤数-标准体重公斤数)÷标准体重公斤数× 100%,而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为肥胖,低于20%为消瘦。
我们再来计算一下李先生的体重状况:(85~65)÷65×100%=31%,超过20%属于肥胖。
第三步,做好每日总热量计算。
不同体力劳动热能的需要量
每日所需总热量=理想体重×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的热量
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饮食的总热量,是不是我们每天只要总热量不超就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呢?这就涉及我们饮食原则的第二项:平衡膳食。平衡膳食就是各种营养物质摄入要均衡。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脂肪占总热量的20%~25%,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20%来分配。其中1克糖(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产生16.74千焦(4千卡)热能,1克脂肪产生37.48千焦(9千卡)热能,由此可以根据我们所计算出的总热量合理分配。但这种计算方式要稍微复杂一些,对于有些糖友来说有些难度。糖友也可以根据我国营养协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来安排膳食。所以说糖尿病饮食也是健康饮食,并不是糖尿病的专利。
这个膳食宝塔是我们一天当中各类食物的总量,简单来说糖友可以按这个膳食宝塔来合理分配饮食。每日6克盐、25克油、30克大豆、1袋牛奶、1两瘦肉、2两鱼肉、1个鸡蛋、一斤蔬菜、4两水果、5~8两主食。(注意这里所说的重量都是说实物的生重,在没有烹调以前的重量,并不是做熟了以后的重量。比如主食5~8两是说生面粉、生米的重量,1两的生面做成馒头后重约1.5两,1两的生米做熟后重约2.5两。)如果想更加具体、更加个性化的话还可以请专业的糖尿病营养师帮助自己制定一下。
一般主食的量要相对固定,除重体力劳动外,每日女性摄取200~250克、男性摄取300~350克主食为宜。副食中肉、蛋、乳类可以相互交换,50克瘦肉=80克鱼、虾=1个60克的鸡蛋=125克牛奶、110毫升无糖酸奶;
25克黄豆=50克豆制品=100克白豆腐=400毫升豆浆,每天变换花样及口味的主要是这一类食品。在总热量控制、膳食平衡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饮食习惯灵活安排食谱,定时定量吃饭,每日至少3餐,每餐都应主、副食搭配。热量可以每餐平均分配,也可以按1/5、2/5、2/5来分配。菜以清淡为好,采取蒸、煮、炖、烩、拌、氽等烹饪方式,少用油炸、油煎、烧烤、红烧的方法。简单说就是:主食定量,有粗有细,少吃多餐,远荤近素,戒烟限酒,甜食不吃,水果少吃。
此外还要多饮水,千万不要限制喝水,否则会引起血液浓缩、血栓形成、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代谢产物排泄障碍等多种不良后果,每天饮水量要达到1200毫升左右,即使没有渴意也要及时补充水分。
第四步,要知道食品等值谷薯类交换成分表
等值谷薯类交换表(每份谷薯类供蛋白质2g、碳水化合物20g、热能90Kcal)
等值蔬菜类交换(蛋白质5g,碳水化合物17g,热能90Kcal)
等值水果类交换表(蛋白质1g,碳水化合物21g,热能90Kcal)
等值大豆类交换表(蛋白质9g,脂肪4g,碳水化合物4g,热能90Kcal)
等值奶制类交换表(蛋白质5g,脂肪5g,碳水化合物6g,热能90Kcal)
等值肉蛋类交换表(蛋白质9g,脂肪6g,热能90Kcal)
等值油脂交换表(脂肪10g,热能90Kcal)
第五步,糖尿病病人一定要科学进食
[1]改变用餐顺序:饭前先吃一些生菜,黄瓜或西红柿等可以生吃的蔬菜当水果吃,但二者不可同时吃,否则互相影响营养吸收。饭前先喝汤,然后再吃主食和蔬菜。
[2]改变用餐方法:吃饭时要一口一口吃,不宜狼吞虎咽,最好吃主食时每口饭嚼20~25次后再咽。应专心的吃,不要边吃边看电视或干活,饭要一次盛好,不要一点一点盛饭。吃完碗中的饭立即放下筷子离开餐桌。
[3]改变用餐习惯:少细多粗,少稀多干,少荤多素,少肉多鱼,少油多清淡,少盐多醋,少酒多茶,少吃零食,少量多餐,少吃多动。
[4]改变用餐品种:不要吃富含淀粉的食物,如果吃要减少主食的量。应吃带叶、茎类的蔬菜,少吃根、块茎类的菜。喝汤时撇去汤面上的油。吃鸡肉去掉鸡皮和肥肉。吃带刺的鱼比鱼块好,可以减慢进餐速度,增加饱腹感。血糖控制好的患者可在两餐中间吃水果,但不宜喝瓶装的果汁。
[5]改变烹调方法:用氽、煮、拌、蒸、卤等方法做出的菜比炒、煎、炸等方法做成的菜好,可以减少油脂的摄入量。不吃油腻和油炸的食物。吃肉丝比吃肉片和红烧肉好。吃带骨头的肉比吃炖肉好,既满足食欲,吃进的肉量又不大。吃清蒸鱼比红烧鱼好。
[6]营养治疗是糖尿病整体治疗的一部分,也是糖尿病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饮食治疗的个体化使之适合于每个糖尿病患者,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应根据包括文化、种族和个体意愿及经济等情况而定。糖尿病患者健康饮食的常青树应是:营养学中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作为膳食纤维(谷类、薯类、豆类、山药、芋头、粉条等)。蛋白质来源:鸡、鸭、鱼、虾、猪、牛、羊肉、蛋豆及豆制品。脂肪摄入:饱和脂肪(“坏”)——升高血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好”)——可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同事提高高密度胆固醇。饱和脂肪来源:黄油、油脂/猪油、牛肉、羊肉、家禽的皮、热带植物有。多不饱和脂肪来源:玉米油、向日葵籽油、红花油、鱼油、静脉用脂肪乳剂等。单不饱和脂肪来源:橄榄油和橄榄、菜籽油、花生油和花生、鸭梨。
[7]糖尿病患者不宜一味减少主食的量,不然能量需要就要通过蛋白质类和脂肪类食物来满足,造成膳食中某些营养素过少而其他营养素过多,这样的饮食结构是失衡的。通过谈判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都是十分不利的。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产生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60%~65%,假如一个中等体型和等活动量的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的总能量为1600千卡,那么其碳水化合物所占的能量就是1600×60%=960千卡,而每一克碳水化合物产生的能量为4千卡,那么960÷4=240克,这就是每天所需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如果按主食中大约含有75%的碳水化合物来计算,那么一个中等体型和中等活动量的糖尿病患者每天所需的主食量是240÷75%=320克,约合6两主食。
[8]俗话说地好,“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糖尿病综合治疗中,饮食治疗是最行之有效、最基本的治疗措施管好自己的嘴是治疗糖尿病的第一要务。一日三餐中的食物将直接影响血中葡萄糖浓度和血糖升高的速度,任何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都须进行饮食治疗,要控制血糖、尿糖。使之接近或达到正常值,防止或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同时供给充足营养、维持正常体重。轻型患者经饮食治疗,一般不需服药或仅少量服药,血糖、尿糖即可恢复正常,症状消失;中重型患者,坚持饮食治疗,可减少用药,促使病情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否则,即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也不会取得满意的疗效,而且疗效也不宜巩固。
匀着吃:
[1]每天至少定时进食三餐。
[2]三餐饮食均匀搭配。食物要多样,谷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蔬菜水果都要吃,米、面、杂粮、薯类粗细搭配。
[3]用胰岛素或曾发生过低血糖的患者,应在正餐间外加2~3餐,可用糖尿病专用配方膳、代糖饼干、低值奶、藕粉等,加餐量应从三餐中定量分出,不可另加量。
[4]血糖不稳不饮酒。酒精是纯热量饮料,1ml可产生7千卡热量,且易使血糖产生波动,空腹饮酒发生严重低血糖,且醉酒往往掩盖低血糖的表现,会延误治疗。
(16)糖尿病病人的运动疗法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也在与运动。体育运动是治疗糖尿病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所以,体育锻炼对糖尿病患者有很大的益处,这些益处至少包括:
[1]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人发现,糖尿病患者通过体育锻炼,高血糖和糖耐量异常有所改善,在血糖降低的同时,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也下降,说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这种改变即使不伴有体重下降也可以出现。
[2]降低血糖和血液的黏稠度,调节血脂:体育锻炼可增加糖尿病患者对血糖及血脂的利用,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其血糖、血甘油三酯、血胆固醇和血液黏稠度有所下降。一般餐后快走半小时可降血糖1~2mmll/L。对大部分人来说太极拳最为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但对于血糖对高者,如餐后血糖在20mmol/L左右者就暂不建议做餐后的过度运动,同时对于那些血糖波动较大者,如空腹血糖6~7mmol/L,而餐后血糖升到20mmol/L左右者,也不主张做过度的运动,以防造成血糖的更加增高或更大的血糖波动。反过来说,对于体重过低者也不主张做过度的运动。
[3]有利于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控制:锻炼除了降糖、调脂、降黏外,锻炼还能使患者红细胞的变应有所增强,使各种脏器的血液及氧气的供应改善,这些都有利于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控制。
[4]减轻体重,增强体质:体育锻炼能使糖尿病患者体内多余的脂肪组织得以清楚,肌肉的量和体力有所增加。对于一些肥胖者,当体重减少10斤则可降血糖50%,超过一种降糖药的作用。而对于一般体重者运动疗法也相当于一种降糖药的功效。
[5]给患者带来信心和生活的乐趣:通过体育锻炼患者可以增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信心,感到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同时由于社会交往的增多,使他们增添很多生活的乐趣。
所以,许多患者一旦投入体育锻炼的大军之列,就会欣然前往,乐此不疲了。
[6]运动的即时,尤其是急性运动时常能降低运动时运动后的血糖水平,运动2小时后可见到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组织的葡萄糖摄取增加,这一作用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长期规律运动可使单次运动的效果累加,葡萄糖利用的改善可维持数月,糖化蛋白下降1.0%~1.5%,从而使血糖长期得到控制。运动亦有“记忆效应”。运动时肌肉的收缩需要能量,耗能增加7~40倍,最初运动所消耗的能量物质主要是血糖和内源性糖原,血糖随着运动的持续而下降,要经过一定的运动时间后肝糖原异声和脂肪分解成为主要能量物质。运动时胰岛素分泌虽减少,但由于肌肉收缩其血流供应增加,血流增快及毛细血管普遍扩张。因此,到达肌肉组织的胰岛素并未减少。运动还可使胰岛素与肌细胞膜上的受体况的信心,感到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同时由于社会交往的增多,使他们增添很多生活的乐趣。所以,许多患者一旦投入体育锻炼的大军之列,就会欣然前往,乐此不疲了。
[7]运动的即时,尤其是急性运动时常能降低运动时运动后的血糖水平,运动2小时后可见到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组织的葡萄糖摄取增加,这一作用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长期规律运动可使单次运动的效果累加,葡萄糖利用的改善可维持数月,糖化蛋白下降1.0%~1.5%,从而使血糖长期得到控制。运动亦有“记忆效应”。运动时肌肉的收缩需要能量,耗能增加7~40倍,最初运动所消耗的能量物质主要是血糖和内源性糖原,血糖随着运动的持续而下降,要经过一定的运动时间后肝糖原异声和脂肪分解成为主要能量物质。运动时胰岛素分泌虽减少,但由于肌肉收缩其血流供应增加,血流增快及毛细血管普遍扩张。因此,到达肌肉组织的胰岛素并未减少。运动还可使胰岛素与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新近研究发现运动可促进肌肉的活动因子(一种类胰岛素结构的肽类,具有类胰岛素样作用)的释放,增强胰岛素的作用。
长期慢运动可使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反应减弱,同时,增加对糖的利用和分解能力,有利控制血糖和改善代谢能力。研究表明,经6个月运动可使己糖激酶活性增加35%,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加75%。经长期运动,机体糖原合成酶活性提高,肌糖原的储存能量增强,血糖波动减少,这样有利于维持糖代谢稳定。长期运动对糖耐量低减和具有一定胰岛功能Ⅱ型糖尿病(空腹血糖≤11.1mmol/L)以及伴有高胰岛素血症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尤为有效,有改善其糖耐量的作用。运动不仅可将当时的血糖,而且运动结束后血糖还会持续下降,中等量运动的降糖作用可持续12~17h。
[8]散步疗法是一种既简便又廉价的锻炼方法,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不需要锻炼器械。便于长期坚持。适合于各类型的糖尿病患者。
散步的种类:(1)慢速步行:每分钟走60米。(2)中速度步行:每分钟走80米。(3)快速步行:每分钟走90米。最佳散步方案:轻度糖尿病患者可采用中速至快速步行,每天可选择几种步行方案:20分钟走1600米或1800米,30分钟走2400米或2700米。重度糖尿病患者可采用慢速到中速步行,每天可选择几种步行方案:20分钟走1200米或1600米,30分钟走1800米或2400米。
注意事项:(1)散步宜在饭后进行:步行20分钟以上才可起到降血糖的作用。(2)散步时不宜穿皮鞋和高跟鞋,最好穿运动鞋或旅游鞋,衣服合体、宽松。(3)应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散步,并尽可能选择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的场所。(4)足部有炎症,感染或水肿的患者不宜散步。(5)10分钟后心率应在(220-年龄)×(60%~70%)之间,这样散步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6)步行十应直视前方,背挺直,收紧小腹,膝盖弯曲90度,以膝盖为支点摆动。(7)同时步长尽可能跨至身高(厘米)-100厘米以上为佳。
慢跑运动简便易行且不受年龄限制,中老年人都可以参加。
适用范围:医生认可适合慢跑的糖尿病患者。
最佳慢跑方案:(1)每次慢跑15分钟,跑1000~3000米,每周2~3次,连续进行12周,动强度较弱,这种慢跑方式适合从未进行过慢跑和身体较弱的糖尿病患者。(2)每次慢跑30分钟,跑2000~6000米,每周2~3次,连续进行12周,运动强度中等骗弱,这种慢跑方式适合已进行上一慢跑方案满12周的糖尿病患者。(3)每次慢跑60分钟,大约跑6000米以上,每周2~3次,连续进行12周,运动强度中等偏强,这种慢跑方式已进行上一慢跑方案满12周的糖尿病患者。
注意事项:(1)不要在饭后立即慢跑,也不宜在慢跑后立即进食。慢跑宜在每天上午9~10点和下午4~5点进行。(2)慢跑时最好用鼻子呼吸,避免用口呼吸;慢跑时脚步最好能配合自己的呼吸,可跑2~3步吸气,再跑2~3步后呼气。(3)慢跑前做3分钟准备活动,如活动活动四肢、手腕和脚踝;慢跑结束前,要逐渐减慢速度或改为步行,切忌突然停止或蹲下休息。(4)从短距离慢速开始,做到量力而跑,不要弄得过分疲劳或使心脏负担过重。(5)跑步时,两臂以前并稍向外摆动比较舒适,上半身稍向前倾,尽量使全身的肌肉放松,一般以脚尖着地为好,步伐不要太大。(6)进行慢跑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而盲目延长距离或加快速度,也不要随意间断或偶尔跑一次,这样达不到运行治疗的目的。
游泳时一项全身运动,几乎所有的肌肉群和内脏器官都要积极参与活动,能增强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使身体得到全身的锻炼。
使用范围:游泳适用于大多数糖尿病者,一般认为Ⅱ型糖尿病肥胖者和血糖在16.7mmol/L(300mg/dl)以下者以及Ⅰ型糖尿病稳定期患者均适宜。
运动量的掌握:掌握游泳运动量最为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患者游泳后脉搏的变化情况来衡量。(1)小运动量:游泳后脉搏频率每分钟70~80次。(2)中运动量:游泳后90~110次。(3)大运动量:游泳后120~140次。年轻立壮的糖尿病患者,每周大运动量的游泳锻炼不应超过2次;中年患者宜进行中等运动量的游泳锻炼;老年患者宜进行小运动量和中等偏小运动量的游泳锻炼。只有科学地掌握了运动量,才能使每次游泳达到锻炼的目的,又不致发生过度疲劳和使身体产生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1)双脚出现皮肤损伤、溃烂的患者不宜游泳,以免造成感染。(2)游泳时间最好选在餐后半到一小时后,不可空腹及睡前游泳。空腹游泳容易导致低血糖。饭后立即下水游泳,容易出现呕吐、胃痉挛或腹痛等不适感。(3)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及糖块、饼干等含糖食物,以备发生低血糖时能马上得到救治。(4)患者人水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可以做广播体操或各种拉伸肌肉和韧带的动作。做好准备运动后再下水游泳,能防止头晕恶心、抽筋或拉伤肌肉。(5)游泳后应立即擦干皮肤表面的水,穿好衣服,以免受凉,同时可简单活动活动四肢,有助于消除疲劳。(6)双肩不要过度活动,防止肩部肌肉损伤。
(17)糖尿病病人的音乐疗法
治病的方法很多,其中音乐就可以治疗疾病,音乐能够给人带来美妙的享受,各种不同的音乐带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音乐保健法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自然疗法。音乐有很多功能,包括:使人体分泌一种生理性物质,调节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让人富有活力、精神焕发。音乐节奏与节奏与旋律能使左脑休息,刺激右脑活动,对创造力、信息接收力等潜在能力有激发作用。音乐能使血脉畅通,促进消化道活动,加速排除体内废物,有助于疾病的康复。选择曲目的原则:选择的音乐节拍约等于人的心率,节拍太快会让人紧张,节拍太慢又让人产生倦怠感。时间:一个疗程一般为1~2个月,也可以3个月作为一个疗程。每周5~6次,每次约30分钟。
(18)糖尿病病的药茶疗法
药茶疗法是指应用某些中药或具有药性的食物,经加工制成茶剂以及汤、饮、乳、露、汁、浆、水等饮料,用于防治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
“茶剂“是中国传统的特色饮料形式,也是药茶疗法的主要剂型之一。茶剂的基本原料为茶叶。茶叶既是饮料,也是药物,作为药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两千年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茶作为一味重要的药物,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传说神农氏尝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顾况在《茶赋》中总结茶叶的功效为“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茶最能降火。总之,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茶叶,认为它具有清热解毒、止渴利尿、提神醒脑、清心明目、消食助运等功效。药茶除用茶叶作为基本原料外,更广泛地应用其他食物及中药坐位原料,如菊花、决明子、生姜、紫苏、薄荷等。以复方形式至层的午时茶,近代的各种减肥茶和广东的各种凉茶等,也属于药茶范围。
[1]蚕茧茶
【配方】蚕茧50克。
【用法】将蚕茧剪开去蛾蛹,煎水,取汁。代茶饮。每日1剂。
【主治】糖尿病口渴多饮,尿频量多,尿糖检验持续不降者。
[2]丁香茉莉花茶
【配方】丁香、茉莉花、绿茶等。
【用法】市场有售,亦可向厂家购买。不拘时,频频饮之。
【主治】头晕目眩,神疲体倦,胃热口臭,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
[3]蜗牛茶
【配方】大蜗牛(活者)12个,清水或矿泉水1000毫升。
【用法】将活蜗牛放入水中24小时后,取浸泡蜗牛的水不拘时,代茶饮用。
【主治】糖尿病。
[4]蕹菜玉米须茶
【配方】蕹菜梗100克,玉米须50克。
【用法】上2味共加水同煎,去渣,取汁。代茶常服。
【主治】糖尿病。
[5]糯稻杆茶
【配方】糯稻秆10克。
【用法】上药切碎炒焦,布包,沸水泡。代茶饮。
【主治】糖尿病口渴。
[6]菝葜茶
【配方】菝葜叶30克。
【用法】上药洗净,切细,煎水,取汁。代茶饮。
【主治】糖尿病。
[7]菟丝子茶
【配方】菟丝子15克。
【用法】上药碾碎,布包,放入茶杯中,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主治】肝肾阴虚之消渴症。
[8]消渴茶
【配方】麦门冬、玉竹各15克,黄芪、通草各100克,茯苓、干姜、葛根仁各30克,菝葜24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粗末,搅令匀。另外取黄白株皮白皮根切细,煮取浓汁,和入上药末,捻成饼子,每个15克,中心穿孔,暴晒干,挂置通风处。每次取1个,放炭火上炙令香熟勿焦,捣成碎末,煎代茶。也可放少量食盐。
【主治】症见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口干舌燥,小便多。
[9]养胃茶
【配方】北沙参、麦冬、生地各15克,玉竹5克,冰糖适量。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水煎,取汁,入糖令溶。代茶饮。
【主治】上消症及热症伤阴烦渴等症。
[10]皋芦叶茶
【配方】皋芦叶,每日1把。
【用法】洗净,切碎,水煎,取汁。代茶饮。
【主治】消渴症头痛烦热等。
[11]祛烦养胃茶
【配方】鲜石斛15克,熟石膏12克,天花椒10克,南沙参12克,麦冬6克,玉竹12克,山药、茯苓各10克,广陈皮3克,半夏5克,甘蔗100克。
【用法】水煎,去渣,取汁。代茶频频饮之。
【主治】中消。
[12]枇杷根茶
【配方】枇杷根100克。
【用法】水煎,取汁、代茶饮。
【主治】糖尿病。
[13]花粉茶
【配方】天花粉125克。
【用法】上药制为粗末,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每日15~20克。
【主治】消渴之身热、烦满、大热;亦可用于肺燥咯血等症。
[14]田螺茶
【配方】田螺数百只不限。
【用法】水浸一夜,取水煮沸,每日一换水。渴即代茶饮之,或煮田螺吃肉饮之。
【主治】糖尿病。
[15]生地石膏茶
【配方】生地30克,石膏60克。
【用法】先将石膏打碎,同加水煎汤,取汁。代茶饮,每日服1剂。
【主治】糖尿病之口渴引饮。多食善饥等症。
[16]石斛冰糖茶
【配方】石斛15克,冰糖适量。
【用法】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主治】消渴引饮。
[17]乌梅茶
【配方】乌梅50克。
【用法】开水冲泡,代茶缓缓饮之。
[18]止消渴速溶饮茶
【配方】鲜冬瓜皮、西瓜皮各1000克,瓜蒌根250克。
【用法】先将冬瓜皮、西瓜皮削去外层硬皮,切成薄片;瓜蒌根捣碎用冷水浸透,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煎煮1小时,去渣,再以小火继续加热至浓缩。将要干锅时,停火,晒干,压碎,装瓶备用。每次10克,沸水冲化,代茶饮。
【主治】糖尿病。
[19]双瓜花粉
【配方】冬瓜皮、西瓜皮各15克,天花粉12克。
【用法】稍加水煎,宜经常代茶饮之。
【主治】糖尿病。
[20]木槿根茶
【配方】木槿根32~64克。
【用法水煎数沸,去渣,取汁。代茶常常饮之。
【主治】消渴。
[21]玉竹乌梅茶
【配方】玉竹、北沙参、.石斛、麦冬各9克,大乌梅5枚,冰糖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末,水煎,取汁,加冰糖另溶。代茶饮。
【主治】上中消及热病伤阴烦渴、夏季汗多口渴等症。
[22]瓜蒌根冬瓜茶
【配方】瓜蒌根、冬瓜适量。
【用法】炖汤,取汁,不拘时,代茶频频饮之。
【主治】症见肺胃燥热,烦渴多饮,饮不解渴,饮水无度,善饮形瘦,口干舌燥,舌红脉数。
注意事项
[1]辨证施茶。
[2]应长期少量饮用,不可一次大量饮用,否则有害无益。
(19)糖尿病病人醋蛋疗法
醋蛋疗法是用醋蛋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以鸡蛋及醋为主药配方治病,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载有以醋及鸡蛋为主药的“苦酒(醋)汤”,即以“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开孔去黄),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用以治疗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可认为是最早而最有名的醋蛋处方。醋在古代又名苦酒、酢、酢酒等,应用醋治病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学典籍如《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食疗本草》《普济方》《本草纲目》中都有关于醋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方面的论述,以醋组成的方剂多达上千首。而历代医学典籍如《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世医得效方》《活幼新书》《本草纲目》等关于鸡蛋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方面的论述亦甚多,用蛋治病的中国也有数千年的历史。
近年来,醋蛋治疗在民间有很大的发展,广泛应用于保健强身及内、外、妇、儿各科病症的治疗,方便易行,深受欢迎。
[1]取鸡蛋3只,打碎后加入香醋100毫升,调和,放置1~2天,再加食醋150毫升,搅匀。每日清晨服用15毫升。
[2]取淮山药30克,浓煎,取汁150毫升,打入鸡蛋1只,加醋15毫克,煮沸后食用。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对醋和鸡蛋过敏者,不宜应用本疗法。
[2]溃疡病和胃酸过多患者,不宜应用本疗法。
[3]每日食用的醋蛋液要适度,不宜过量,过量食用反而对健康不利。
[4]本疗法所用的醋,应选用优质食用醋;所用的蛋类应为新鲜者。
[5]把配制好的醋蛋液应妥善保管,及时食用,防止变质。
(20)糖尿病病人蜂毒疗法
蜂毒疗法又称蜂螫疗法,是利用蜜蜂毒素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疗法虽无专著记述,但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习用,是在蛇毒、蝎毒、蜘蛛毒疗法基础上发展而来。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就载有蛇毒治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记载了蜘蛛毒疗法。蜂毒疗法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逐渐为医家所重视,并应用于临床,现已将蜂毒制成射液用于治疗。
取肺俞、照海、肾俞、胰俞、三阴交等穴,用蜂螫。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注意事项
[1]接受蜂毒疗法者,治疗结束后应休息10分钟以上,不宜治疗后即进行活动。
[2]治疗前不得吃得过饱,治疗期间不宜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
[3]凡初次接受治疗者,出现较轻的疼痛,局部略有红肿,不必惊慌,更不要轻易停止治疗。如出现发烧、恶心、呕吐、心慌出汗者,可应用镇静剂,如肌肉注射25毫升异丙嗪,即可缓解其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