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柳子戏的起源与发展
1 柳子戏的起源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黄河以北称之为“北(百)调子”“糠窝窝”,临清、夏津一带称之为“吹腔”。其早在清初就兴盛一时,还一度成为国内影响很大的声腔剧种。中国戏曲史上曾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记载,其中的“东柳”就是指山东的柳子戏。
与俗曲同名的柳子戏曲牌有“山坡羊”、“锁南枝”、“耍孩儿”、“驻云飞”、“打枣竿”、“桂枝香”、“黄莺儿”、“闹五更”、“叠落金钱”、“银绞(纽)丝”和“扬州歌”等30余种。由此可知,柳子戏主要是在元、明以来民间流行的俗曲小令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演唱使用俗曲小令(包括柳子调)的剧目为主。弦索腔多用弦索乐器伴奏,常见的如三弦、琵琶、筝等。柳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笛、笙,又被称为“弦子戏”。柳子戏发展较快,成为弦索系统代表性剧种,在历史上柳子戏也被称为“弦索腔”。

柳子戏主要伴奏乐器
早在明代,山东章丘人李开先(1502~1568)在《市井艳词》的序言中提到:“正德初,尚‘山坡羊’;嘉靖初,尚 ‘锁南枝’……虽见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语意则直出肺肝,不加雕刻。”其中所述应是山东地区的实况。之后,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又说:“而江左所习 ‘山坡羊’,声情指法,罕有及焉。虽非正音,仅名‘侉调’,然其怆怨之致,所堪舞潜蛟而泣嫠妇者,犹是当年逸响云。”山东人历来被称为“侉子”,可见这种“侉调山坡羊”流传甚广。王骥德的《曲律》中说:“小曲《挂枝儿》,即《打枣竿》,是北人长技,南人每不能及。”从这里也能够看出,俗曲不仅流布山东,而且流传至各地。
明万历年间,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时尚小令》中记载:“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盛,自宣(德)、正(统)至成(化)、弘(治)后,中原又行 ‘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自兹以后,又有 ‘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嘉(靖)、隆(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乾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纽丝’之属……此年以来,又有 ‘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这里的“中原”,当指以河南开封为中心的区域,正是柳子戏的主要流行地区。
成稿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小说《歧路灯》记载:“那块头是得时衙役,也招架两班戏。一班山东弦子戏,一班陇西梆子腔。”书中又说:“先数了驻省城几个苏昆班子……又数陇西梆子腔,山东过来弦子戏,黄河以北的卷戏,山西泽州锣戏,本地土腔大笛嗡。”《日下看花记》的序言中说:“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咏升平,伶工荟萃,莫盛于京华。”此处所述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晋京以前的情况,柳子戏已被列为“一时称盛”的剧种,与昆曲、梆子腔、弋阳腔不分伯仲。
近代的齐如山在《京剧之变迁》中说:“清初北京尚无二黄,只有四种大戏,名曰: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昆、弋、梆三种,人人尽知,惟东柳一种,知道的很少了。东柳原名柳子腔,现已失传,听说山东尚有。”梅兰芳在《东柳重青》中说:“年青时听老辈说,在四大徽班尚未进京,皮黄未盛行前,中国流行的曲调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昆腔我从幼年起就开始学唱的。弋阳腔发源于江西,后来演变为高腔,流播区域很广,在北京的舞台上也曾盛行过一个时期。陕西、山西、河北……梆子更是常见的剧种。只有 ‘柳子腔’没有看到过。京剧里有一出《小上坟》大家说是柳子腔,用笛子伴奏,唱词七字成文,花旦肖素贞,讲究腰腿跷工,袍带丑扮刘禄景,舞蹈运动很多。这本是一出载歌载舞表达夫妻团圆悲喜交集的喜剧……《小上坟》里的刘禄景,据说是影射清代书家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的,刘是山东诸城人,所以用柳子腔来唱。除了这出戏以外,就再找不到‘东柳’的痕迹,我一直以为这个剧种已经失传了。”由此可以看出,柳子戏在兴盛时期影响颇大,部分声腔已被京剧和其他剧种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