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戏史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柳子戏的历史演变

柳子戏虽然是北方剧种,但流布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等省的许多地区,乾隆五十年(1785)刊印的《燕兰小谱》中的“郑三官”条附诗说:“吴下传来补破缸,低低打打柳枝腔。庭槐何与风流种,动是人间王大娘。”

称《王大娘补缸》(《锔大缸》)为“柳枝腔”,说明乾隆年间柳子戏已在北京相当流行。这还说明,柳子戏早已流传到南方,还非常受欢迎。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记载:“开封和临清二地,是河南弦索腔与山东柳子戏这两大姊妹剧种生长的良好温床。”书中还说:“弦索向更远的地方流布,则以山东的临清为集散地,乾嘉之际弦索腔曾南至苏州,北至北京,一度以 ‘东柳’称盛。”苏州老郎庙内立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历年捐款花名碑》中就有关于“梨局总局”及分局“山东局”“胶州局”“济南局”的记载。苏州老郎庙内立于嘉庆三年(1798)的《钦奉谕旨给示碑》中提及“弦索……等戏,概不准再行演唱”的禁令。柳枝(子)腔本应是从山东传来才对,这里却说从“吴下传来”,这就说明一个事实:当时柳子戏早已在江浙一带流传,并生根开花,出现了新的剧目。

柳子戏与孔府关系密切,衍圣公孔令贻曾客串演柳子戏。从《孔府档案》中,可以发现多处关于柳子戏班社在孔府演唱受赏的记载。每逢春丁、秋丁祭祀时,在孔林常演柳子戏,俗称“林门会”,柳子戏演员曾在那里演唱过《大桑园》(《齐王访无盐》)、《桑棵记》等剧目。身为衍圣公的孔令贻,不仅以“顾曲周郎”自居,而且还粉墨登台,与艺人同台演唱。孔府的乐舞生都会唱柳子戏,被称为“孔家班”,很多艺人曾向他们请教过,著名旦角李文远演唱的《三喜合》、《婚书》(小拉墓)、《高老庄》、《东吴招赘》等戏均自孔府学来。

1790年,值乾隆皇帝“八旬万寿”,朝廷征调三庆徽班入京,由此,皮黄剧开始在蓬勃兴起。再加上清廷(乾隆、嘉庆两朝)“概令改归昆弋两腔”,禁演“弦索”,柳子戏艺人只好返回山东、冀南、豫东及江苏、皖北一带,在农村和小城镇中演出。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战争频繁、经济凋零,艺人们的经济、政治地位每况愈下,加之柳子戏自身的局限性,该剧种在艺术上发展迟缓,影响力越来越小。“东柳”已难再与“西梆、南昆、北弋”抗衡。

抗日战争时期,柳子戏饱受摧残,更加凋零,艺人们有的改唱其他剧种,有的归乡务农,只有个别班社惨淡经营。柳子戏这一古老剧种此时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柳子戏又获新生。山东省内陆续组建的柳子戏职业剧团有郓城县工农剧社、复程县新声剧社、曲阜县新生剧社、嘉祥县人民剧社等,其中以郓城县工农剧社最为著名。

1959年,山东省委的领导检查工作时发现了柳子戏,为了使这个古老剧种得到更快的发展,同年6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郓城县工农剧社调到省里,成立了山东省柳子剧团,并组织省内一批专家和文艺工作者,与剧团老艺人合作,整理、加工、排演了《孙安动本》《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等一批传统优秀剧目,自此,柳子戏第一个专业表演艺术团体诞生了。

1959年,毛泽东在济南观看了柳子戏《玩会跳船》和《张飞闯辕门》。此后,山东省柳子剧团曾三次晋京演出,在1959年的“柳子戏、两夹弦、柳腔晋京汇报团”在京演出期间,剧团曾三进国务院为国家领导人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徐特立、彭真、陈毅、彭德怀、陆定一、万里、杨尚昆、史良、罗瑞卿、郭沫若、周扬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文艺界知名人士梅兰芳、荀慧生、马少波、邓拓、马连良、欧阳予倩、张庚、孟超、阿甲、伊兵、陶钝、鲁煤、冯其镛、景孤血、李忆兰、翁偶虹等观看了演出,他们还在《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光明日报》与《戏剧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给予高度评价,柳子戏一时誉满京城。剧团随后还赴上海、南京、杭州、绍兴、宁波、石家庄、邢台、安阳、洛阳、郑州、西安、徐州等地进行巡回演出,所演剧目如《孙安动本》、《玩会跳船》、《红罗记》、《张飞闯辕门》、《鞭打督邮》、《揽馆》、《白兔记》与《打登州》等均受到好评。各地的专家、艺术评论家们在各报刊上纷纷发表文章,盛赞这一古老剧种的新生与演员的精彩表演。1961年8月,《孙安动本》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在全国放映。

1959年在京演出期间,刘少奇、陈毅亲切接见演员

随后,山东省戏校、菏泽戏校和江苏省戏校设立了柳子科。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江苏的丰县与徐州、河南的滑县与清丰县及山东菏泽地区,专业剧团先后建立。各地名伶荟萃,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如老树开新花,柳子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

1959年晋京演出期间,柳子戏老艺人与梅兰芳先生合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山东省柳子剧团不仅继续上演《孙安动本》、《玩会跳船》、《红罗记》、《五台会兄》、《张飞闯辕门》与《白兔记》等优秀传统剧目,还改编、移植了《琵琶遗恨》、《王昭君》、《花木兰》、《卧龙求凤》与《江姐》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剧团先后到全国十几个省市巡回演出,并为来自英国、德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的客人演出,进行文化交流。2000年,剧团推出大型历史故事剧《风雨帝王家》,首演取得成功,这是继《孙安动本》后的又一部力作,该剧获山东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第八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大奖、泰山文艺奖、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目奖等奖项。

2006年5月,柳子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山东省柳子剧团作为该项目的主体保护单位,秉承“保护传承发展、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工作思路,创作、排演了一批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2007年,剧团应邀赴香港演出,将多出尘封多年的优秀传统剧目精心包装、倾情演绎,受到香港观众热烈欢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7年山东省柳子剧团赴香港演出的海报

2007年香港的报刊对柳子戏的报道(之一)

2007年香港的报刊对柳子戏的报道(之二)

近年来,剧团还挖掘了《鱼篮记》、《巾帼雄风》、《错断颜查散》与《胡罗锅抢亲》等传统剧目,创作了反映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新编现代戏《选民老冤蛋》。《鱼篮记》获第九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精选剧目优秀演出奖”和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展演奖;《选民老冤蛋》获第九届齐鲁文化艺术节“剧目创新奖”,两名青年演员获“新人奖”,同年该剧还喜获山东省第四届泰山文艺奖三等奖,2013年参加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展演。

柳子戏系列丛书

柳子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经过多年的积累,剧团还出版了《柳子戏音乐曲牌大成》《柳子戏唱段精选》《柳子戏史料汇编》《柳子戏图像大观》《柳子戏史研究》等系列丛书和《柳子戏唱腔荟萃》《柳子戏集锦》等音像制品,扩大了柳子戏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柳子戏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