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含义及其衡量方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Brundtland委员会)在其学术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曾广泛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进一步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现了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和协调性的原则,是一种以自然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经济持续发展为任务,以社会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新发展观。本文着重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及其衡量方法。
一 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源是指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状态的或未加工过的资源可被输入生产过程,变成有价值的物质,或者可以直接进入消费过程给人们以舒适而产生价值。这样,那些没有发现或发现了但不知其用途的物质就不是资源,因而也没有价值。同样,虽然有用,但与需求相比因数量太大而没有价值的物质也不是资源(兰德尔,1989)。因此,世界上存在的那些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一切物质都可称之为资源,而那些至今仍没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质则属于非资源。
这里所指的资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资源与非资源的划分只是相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提高,过去一些没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质开始转化为资源,为人类所利用。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采掘和滥用,以及在资源利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正在使某些资源逐步枯竭,或者失去使用价值和价值,从而转化为非资源。目前,地球上每8种已知植物物种中至少有一种面临灭绝的危险。在贫困国家,热带雨林正以每年0.9%的速度消失,土地灌溉面积的1/4受到盐碱化的侵害,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0.5%—1.5%(世界银行,1992)。
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看都是极为稀缺的。然而,在当今社会,人类在不断创造社会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在漫无节制地大量消耗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少数经济发达国家的资源消耗总量和人均资源消耗量都远高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在1981年发表的一个公告中预测,如果发展中国家对矿物原料的需求达到美国的水平,则现有的铝土矿储量在18年以后将消耗殆尽,铜9年,石油7年,天然气5年,铝6年,锌只有6个月(张富安,1998)。
从人均拥有量看,我国是世界上资源最为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由于滥采滥用和环境污染,加上人口和工业的迅速增长,当前我国的资源形势已日趋严峻,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以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为例。在1986—1995年10年间,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耕地达7000多万亩,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达2960万亩,致使人均耕地面积由1.37亩迅速下降到1.18亩。在我国现有600多个城市中,大约有400个城市缺水,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缺水60多亿立方米(魏后凯,1998)。水资源缺乏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制约因素。
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0年,我国将有10%的煤矿和铁矿、26%的铜矿、40%的铅锌矿、70%的金矿生产能力,因资源枯竭而消失。另据有关部门论证,若按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来看,到20世纪末约有1/3的矿产保有储量不能满足2000年的需要;到2010年,短缺的矿产将占到一半;到2020年,绝大多数矿产现有探明储量均不能满足需要。到2000年,仅石油和铁矿石的产量缺口就将分别达到3000万—4000万吨和7000万吨(富矿);到2010年,将分别达到甚至超过1亿吨(张富安,1998)。因此,如何保持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问题,不仅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和亟须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二 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能长期延续的发展,可持续性也就是长期延续性。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9)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前提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这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安居乐业。显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强调公平和代际平等的重要性。今天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人,由于过度破坏地球的资源和污染地球的环境,可能会使今后几代人的处境恶化。因此,当今人们为获取经济增长与繁荣,不能以牺牲其他人以及未来几代人的经济福利为代价。
可持续发展概念有着十分广泛的内涵,它涉及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然而,过去我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往往把着重点放在环境保护方面,以致有些人把可持续发展狭义地理解为环境保护。事实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同样重要,二者均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许多环境问题大都是由于人们对资源利用不当引起的。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际上也是保护环境的一种积极措施。
所谓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在不损害社会和其他人净福利,并考虑到未来几代人需要的前提下,人类对各种短缺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从社会道义和公正的角度看,任何国家、地区和个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要考虑自身的需要,而且也要考虑到其他国家、地区和个人乃至未来几代人的需要。当今人们从自身需要出发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只能是资源合理利用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其全部内涵。这里所讲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人们在利用各种资源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不能对社会和其他人的净福利产生负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个人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除其自身获取经济价值外,还可能会对其他国家、地区和个人产生一种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是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造成的影响,包括正的和负的影响。因此,在评价一个资源开发项目对社会所产生的净福利效应时,应从其自身获取的经济价值中,减去其所产生的净负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减去正外部效应)。只有在其对社会所产生的净福利大于零的条件下,这种资源利用才算得上是可持续利用。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净福利大于零只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当前人们在利用资源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要同时考虑到不能牺牲未来几代人的需要。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在资源利用方面的代际平等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这代人在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当前的需要,而且也要同时考虑到未来几代人的需要。我们不能采取“有水快流”和高消耗的政策,过度采掘和消耗浪费地球上的短缺资源,更不能任意破坏和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废墟和一个千疮百孔的地球。因此,从代际平等的角度看,人类对各种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所产生的净经济价值应该逐步增加,或者至少应该保持不变。这种资源净经济价值的递增性,是保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充分条件。
(3)人类对各种短缺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这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条件。我们不仅要保护好那些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资源,而且也要保护好那些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暂时还无法加以利用或没有价值的非资源即潜在资源,更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积极地保护好各种资源和环境,这是增加资源可供给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前提。同时,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就必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有效利用而不是浪费短缺资源。一方面,人们对资源利用的效率应该保持在现有技术条件许可和经济上可行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资源利用的效率应该逐步提高。因此,保持资源利用的高效率及其递增性,这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①人类利用资源所产生的社会净福利大于零;②保持资源净经济价值的递增性;③保持资源利用的高效率及其递增性。只有在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前提下,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才真正具有可持续性。完全符合这三个条件的资源利用方式,才可以称之为资源可持续利用。因此,与可持续发展一样,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是人类梦寐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三 资源利用的总体效应评价
从广义的角度看,资源利用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包括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而且也包括对人力资源以及社会和经济资源的合理使用。人类开发和征服自然、发展经济生产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地球上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过程。这种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既可能会对人类自身发展产生一些有利的影响,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我们把这种有利影响称为资源利用的正效应,而把其不利影响称为资源利用的负效应。
(1)资源利用的正效应。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取一切有用的社会经济成果,增进人类自身的福利。包括:①获取人类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②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增强人类自身的能力;③生产制造社会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如基础设施、农产品和工业品等;④建立一个高效运行的社会经济体制。这些有用的社会经济成果,大都可以用其所形成的资本存量价值来进行衡量。一般地说,人类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本存量,主要包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人造的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些存量资本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所留下的宝贵遗产和社会财富。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资源开发利用所产生的正效应,就是其所形成的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人造的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和。
(2)资源利用的负效应。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等负效应。这种负效应往往是伴随着经济增长与繁荣而产生的,是经济增长的副产物。它可以看成是人类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代价。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加上人们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淡薄,人为导致了对资源的严重破坏和开发利用不当,其代价是十分巨大的。从价值量上看,这种代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①由于资源利用不当造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②为恢复生态平衡、挽回生态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生态投资。
(3)资源利用的总体效应。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既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利的正效应,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的负效应。因此,在对资源利用的总体效应评价中,应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即从其所产生的正效应中扣除负的效应。假定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投资所形成的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人造的资本和社会资本分别为NCi、LCi、MCi、SCi,该项目所造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为ILi,为恢复生态平衡、挽回生态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生态投资为ELi,那么,该国或地区资源利用所产生的总体效应为VRt:
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在其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都要求尽可能获取最大的正效应,同时尽可能减少其负效应,从而使其总体效应最大化。对国内或区内各个资源开发项目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一个资源开发项目所产生的总体效应为负,即负效应大于正效应,那么该项目所采取的资源利用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利用所产生的总体效应为负,那么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利用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具有可持续性的资源利用方式,应该是其总体效应最大化的资源利用方式。
四 自然资源和环境核算问题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经济增长不能以耗竭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世界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日益出现国际化的趋势,贫穷国家对热带雨林的破坏正在影响着全球气候,一些国家的大气污染正在对其他国家的环境质量造成影响,少数发达国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日益加剧了全球资源短缺状况。因此,要根本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需要各国政府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
然而,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核算体系,并不能精确地反映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消耗的状况。这种传统的国民核算体系,至少具有两个重要缺陷:一是现行的GDP指标并没有把人力资本的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包括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的代价计算在内。这样,当资源和环境破坏发生时,GDP这一总量指标并不足以较好地测算经济活动。二是由于忽视了自然资源提供的服务,现行国民核算体系限制了决策者所能获得的信息。不计这些服务,就忽视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吸纳”废弃物和作为投入物“源泉”这两种作用的影响(世界银行,1992)。
为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一些学者提出了绿色GDP这一新的概念。所谓绿色GDP,就是把资源和环境损失因素引入国民核算体系,即在现有的GDP中扣除资源和环境损失,包括由于经济增长造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挽回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林丕,1997)。
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核算新体系,关键是自然资源和环境价值的核算问题。从各国的经验看,自然资源和环境核算大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人们对资源破坏(掠夺性开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②为减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如恢复植被、复垦土地等)所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或开支;③由于过度采掘和大量消耗,导致自然资源衰竭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实行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核算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率,从而增进社会福利。同时,采用绿色GDP这一总量指标,也有助于更实际地测算一国或地区经济的生产能力。据一项关于墨西哥国民账户的试验报告表明,在对石油、森林和地下水的耗竭进行调整后,墨西哥的国民生产净值降低了几乎7%。如因避免环境衰退,尤其是空气和水的污染及土壤侵蚀的代价而进一步调整,国民生产净值还要下降7%(世界银行,1992)。
在中国,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十分巨大的。据世界银行(1997)的估算,目前中国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价值,按支付意愿价值估计为540亿美元/年,约占1995年GDP的8%。若按人力资本价值估计,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则为240亿美元,占GDP的3.5%(世界银行,1997)。如果把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全部计算在内,估计现行的GDP总量至少应降低10%以上。
参考文献
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从经济角度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的探讨》,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林丕:《试论国内生产总值政治的代价和正负效应》,《新视野》1997年第1期。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环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世界银行:《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中国财政出版社1997年版。
魏后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化战略》,《管理世界》1998年第1期。
张富安:《论我国面向21世纪矿产资源形势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资源经济学研讨会论文,中国地质矿产经济研究院,199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