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解读:从《莱昂瑟与莱娜》的舞台演出版本说起
《莱昂瑟与莱娜》是一部特殊的作品。对作者毕希纳来说如此,对读者/观众而言亦是如此。此剧是毕希纳创作的第二部剧作,且其创作本身带着明确目的性——它乃是毕希纳为参加一个出版商组织的征稿竞赛活动而作。然而,这部作品似乎“时运不济”。由于毕希纳错过了截稿日期,导致了它的“石沉大海”。直到60年后,始有剧团将之搬上舞台。
有意味的是,尽管该作品首演的时间与其问世之日相隔半个多世纪,可是时间却并未在它与观众之间隔出鸿沟。虽然,就笔者目所能及的材料看,尚未发现关于首演之日观剧情况的详尽记载,但在《莱昂瑟与莱娜》初现舞台之后的一百余年里,它居然还被反复排演,并且不断出现在欧美舞台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剧的艺术魅力之大。而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部极具艺术审美价值的作品的人,他的灵魂里必然蕴藏着极大的能量。
事实恰是如此。毕希纳就是这样一位灵魂中涌动着巨大能量的诗人。尽管在其短暂的24年的生命中,除了撰写了《莱昂瑟与莱娜》之外,仅写出了两部剧作,即《丹东之死》和《沃伊采克》及一篇中篇小说《棱茨》,但是它们以不凡的艺术魅力为这位年轻诗人在其身后赢得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德国本土一项重要的文学奖——“毕希纳文学奖”的殊荣。而曾经获得过这项荣誉的作家们在谈及毕希纳作品对于自己的影响之时,他们话语里的价值指向显示出惊人的一致性,他们均认为,“没有一个诗人像他那样改变了”自己的生活,“重读毕希纳的作品就意味着更敏锐地观察自己的现状”。毕希纳的作品对这些获奖者的精神世界都曾产生过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