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重庆大轰炸的受害规模
一 重庆大轰炸档案
重庆市档案馆馆藏抗战(1937~1945)档案全宗内,都或多或少地与重庆大轰炸有着一定的关系。有整个全宗均为轰炸与反轰炸内容的,如重庆防空司令部、重庆市防空洞工程处等;也有一个全宗内有相当内容是集中反映轰炸与反轰炸的,如重庆卫戍总司令部、重庆市政府、重庆市警察局、重庆市社会局、重庆市工务局、重庆市参议会等机关的档案;再有就是几乎所有的馆藏抗战档案全宗内,都对轰炸与反轰炸的情况,有程度不一的涉及和反映。其反映的主要内容,大体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是国民政府及重庆市政当局有关防空机构,如重庆防空司令部、重庆空袭紧急救济联合办事处(陪都空袭救护委员会)、重庆防空洞管理处、工程处以及其他反空袭机构的成立经过、组织规章、机构沿革、人员状况、工作条例、工作计划、工作情形和工作报告等。
第二类是重庆地区消极防空的相关档案,特别是人口疏散的有关政策、规定、办法及其执行情形和结果,各类防空洞、沟、壕的开凿、管理和容量,空袭时期交通、灯火和车辆的管制,为避免空袭损失扩大而进行的隔火巷的开辟、市区房屋的拆迁,轰炸后政府当局及各界人士对轰炸现场的消防、救灾和对受灾市民的赈济、救护等。
第三类是自1938年起至1943年止约5年半的时间里,日机空袭重庆的经过情形及其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包括日机历次轰炸重庆时的飞机架数、投弹种类及数量、市民死伤人数及财产损失状况等的统计数字。
其中,震惊中外的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轰炸、1940年的“八一九”、“八二〇”大轰炸和1941年的“大隧道惨案”等的经过情形和善后处理,档案中均有翔实的记载。
第四类是重庆人民反空袭的斗争,包括战时汇集于重庆的各阶层人民对日机野蛮轰炸的声讨、抗议,踊跃捐款捐物,修建防空洞及救济灾民,于空袭时期不畏轰炸、坚持生产,重建家园以及于空袭后对受灾人员和空袭救护人员的慰问等。
第五类是重庆各部门各团体有关遭受空袭损失的详细调查、统计材料以及以此为据向日本政府索赔的文件、函电、办法、规定等。
二 重庆大轰炸受害统计的调查机关
本鉴定书所采用的有关重庆大轰炸的数据,是根据两处防空主管机关的调查统计而得出的。
1.重庆防空司令部
重庆防空司令部关于日机空袭重庆情况暨伤亡损害概况的系列调查表,对从1939年1月7日日机的第12次空袭到1943年8月23日日机第203次空袭为止,日机空袭重庆市区及重庆防空司令部监视区域者为192次(但缺少192次中的第180、181次的空袭情况的记载)空袭情况及其损害情况,都依次有着详细的记载。
另外,同第三章所示,其记载的内容分为“敌机经过路线”“空袭次数”等12个大项。其填写的依据则是“每次空袭警报时,即派员分赴市内各防护分团、警察局及空袭紧急救济联合办事处,准备视察联络,及至敌机空袭或解除警报之顷,即已将各区损害概况电话报告本部”。
应该说,作为原始档案,其可信度和权威性都是较高的,因为其他方面特别是新闻报纸发布的诸多材料和数据,都是根源于重庆防空司令部的这些数据。
特别是该调查表的完整、系统性,更为我们调查研究“重庆大轰炸”的有关情况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这也是本文在“重庆大轰炸”相关数据方面所依据的主要材料。
为弥补该调查表因距轰炸后之时间过短而于投弹数量、人口伤亡、房屋损毁等方面调查所带来的不足而造成的遗漏和缺陷,本文还参照了与战时重庆防空或救济事务密切相关的重庆卫戍总司令部档案,以互为补充和映证。
2.重庆卫戍总司令部
重庆卫戍总司令部在一定时期内是重庆防空司令部的上级主管机关,其制作的《重庆卫戍总司令部调查×月×日敌机袭渝情况暨伤亡损害报告表》虽然不及重庆防空司令部的调查表完整系统,但其填制时间多在轰炸后的二三日内,在调查的时间上比重庆防空司令部更为充裕。
另外,在调查的内容上两者大体相同,在投弹地点与投弹数目以及人员伤亡方面的调查,该表比重庆防空司令部所制表格更为详细。
此外,在数据来源上,该表综合了重庆市政府、重庆市警察局、驻防重庆的第36军、重庆防空司令部、宪兵第三团以及重庆卫戍总司令部办公室第三组、稽查处各方的调查所得,因而更加权威,也更具可信度。
三 重庆大轰炸的时期划分
抗战时期的重庆大轰炸,按照日本帝国主义的轰炸战略和实际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38年2月到1939年1月。在此期间,日军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空中侦察和试探性轰炸,了解重庆的气候状况、地理环境和防卫能力,为其日后大规模轰炸重庆做准备。
第二阶段是从1939年5月到1941年9月。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实施重庆大轰炸的主要阶段。
在此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配合其侵华政略、战略的需要,凭借其强大的空中优势,先后采用“高密度轰炸”“疲劳轰炸”“月光轰炸”“无限制轰炸”等战术,对重庆进行了反复轰炸,相继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重庆“五三”“五四”大惨案(1939),“八一九”“八二〇”大轰炸(1940)和“较场口大隧道惨案”(1941),使重庆遭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屠杀、大破坏和大损失。
第三阶段是从1941年10月到1943年8月。此为日本帝国主义实施重庆大轰炸的尾声。
在此期间,随着美国对华空军援助增加所带来的中国制空权的增强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及太平洋战争发生后日本军事重心的转移,日本帝国主义对重庆的轰炸开始减少和削弱。
1943年8月23日日机最后一次轰炸重庆市区,日本帝国主义对重庆所实施的重庆大轰炸至此宣告结束。
四 重庆大轰炸的区域对象
狭义上的重庆大轰炸,仅以当时的重庆市行政区域为限,这个区域就是“东至广阳坝,南至温泉场,西至歌乐山,北至寸滩”这一片大约370平方公里的法定行政范围。
广义上的重庆大轰炸,以当时重庆防空司令部所管辖1市32县即“重庆市及黔江、酉阳、秀山、石柱、彭水、丰都、垫江、大竹、邻水、长寿、涪陵、南川、綦江、巴县、江北、江津、永川、荣昌、大足、璧山、铜梁、合川、武胜、广安、岳池、渠县、营山、达县、仪陇、巴中、通江、南江等32县又1市”的行政区域为限,其区域面积为90249.64平方公里。
中义的重庆大轰炸,以当时的重庆市及其周边的江北县、巴县、北碚管理局所辖行政区域为限,这个区域的行政面积是5954.21平方公里(内巴县为2917.12平方公里,江北为2167.09平方公里,北碚管理局为500平方公里)。
在上述3种地域范围界定中,笔者个人倡导并主张中义的重庆大轰炸地域范围。得出此结论的部分理由已经在前面记述过,下面阐述一下余下的理由。
第一,重庆市当时系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已成为独立的省级行政区划,一切统计,理当单独计算。
第二,重庆当时又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是中国抗战的神经中枢,日机轰炸重庆,抱有明显的与轰炸其他地区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且当时的重庆防空司令部,也是将日机轰炸重庆市区的有关统计数字与其他监视县的数字明确分开了的。
第三,因为由巴县、江北及北碚管理局构成的环重庆地区在地理上与重庆市邻接,在社会、经济、政治上相互紧密关联、密切交流。就日机对环重庆地区实施的大轰炸与对重庆实施的大轰炸进行比较可知,二者受害的真实情况基本相同,因此认为日军对二者具有共通的轰炸目的。
从这一角度而言,很难区分日机实施的重庆大轰炸中,是对重庆实施的轰炸,还是对重庆周边的环重庆地区实施的轰炸。
因此,在四川省档案馆整理公布的《四川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空袭损害统计》(1938~1944)表中,所有年份均未单独列出日机轰炸巴县、江北和北碚管理局的记载,显然是将其包含在了重庆之中。
笔者认为,重庆大轰炸作为日本帝国主义对以重庆为核心的中国战时首都所实施的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政略、战略轰炸,其地域范围,既不应仅仅局限于单纯的重庆市这一狭隘的行政范围之内,也不应无原则、无限制地扩大,而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核心范围,这个范围就是以当时的重庆直辖市为核心,包括与重庆市紧密相连的四川省属巴县、江北、北碚管理局在内的行政管辖区域。
因此,笔者认为,重庆大轰炸的地域界定应以当时重庆市管辖的行政区域为核心,同时包括巴县、江北、北碚管理局在内的区域,这个区域的面积为5954.21平方公里。本文所有有关重庆大轰炸的研究数字都是以这一地域范围为对象的。
五 重庆大轰炸受害统计数据的确立
在有关日机轰炸重庆主要数据的统计上,我们的前人已为我们做了示范,确立了统计口径和标准。
在重庆市档案馆馆藏的《重庆防空司令部调查日机袭渝情况暨伤亡损害概况表》中,其调查填写的内容包括“敌机经过路线(内分窜入路线、逸去路线)”,“空袭次数”(实际上应是重庆防空司令部发布的警报次数),“被炸弹区次数”(即遭到轰炸地区的被炸次数),“警报时间”(内分空袭、紧急、解除、经过时间),“敌机架数”,“投弹地点”,“投弹种类、枚数(内分爆炸弹、燃烧弹)”,“人口伤亡(内分伤、亡、合计,伤、亡栏内又各分男、女)”,“建筑物损毁(内分房屋、交通工具,其中房屋又分栋和间)”,“施救情形”等大项。
另外,在上述的“附记”中,关于调制该表所遵循的标准、原则,做了“①敌机架数系以侵入市区或监视县计算之”“②警报次数系本部发布警报累计计算之”“③被炸区域次数系一次警报内在何处投弹计算一次”“④投弹数目以调查所得,其他投入江中者未计入”的说明。
这四点,恰恰为我们调查研究重庆大轰炸的相关数据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统计标准和口径,应为我们现在统计、确定有关重庆大轰炸次数、架数等数据方面所继承和遵循。
馆藏《重庆卫戍总司令部调查×年×月×日敌机袭渝情况及伤亡损害报告表》中,除列有空袭经过概况、投弹时间、投弹地点、投弹种类、投弹数目及合计、炸毁焚塌建筑物数目、伤亡人口(内又分伤、亡及总计)、救护部队及施救情形、备考等项外,在附记中,还对该表的制成经过、资料来源及统计标准做了说明。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财产损失中的房屋间数给了一个明确的统计标准。那就是“焚”“炸”房屋每号门牌或每栋房屋,概以3间计算,从而为我们计算重庆在轰炸下的主要财产损失——房屋的统计,提供了一个相对统一、科学的口径和标准。
综合前人的成果,笔者认为,在重庆大轰炸的调查研究中,有关主要数据的统计和确认,可采取下列标准:
1.警报次数(次):以重庆防空司令部发布的空袭警报累计计算之,而无论其是否轰炸、扫射或侦察。
2.空袭次数(次):凡在一次警报内,经敌机施行一次乃至多次轰炸或扫射者,列为被空袭一次;敌之侦察机或其他飞机飞临上空但未投弹亦未扫射者,不计入轰炸次数。
3.飞机架数(架):指参与空袭投弹或扫射之敌机群架数,敌之侦察机及其他飞临上空但未投弹亦未扫射者,既然未列入空袭次数,当然也不列入飞机架数。
4.投弹数目(枚):以实际调查所得为准,其他投入江中不能计算者以及因其他原因不能确定者,不计入投弹数目之列。
5.死伤人数(人):以当时实际调查公布的死伤数据(包括因遭受空袭直接死伤及因空袭受伤而间接死亡者)为标准,其他死伤不明、失踪者,不在统计之列。
6.房屋损毁(间):以当时调查公布的数据为标准,其中,每一门牌号或栋,均以3间计算。
7.财产损失(元):以当时调查公布的数据累计之,至于其折算标准,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应依据统计学的原理及物价上涨指数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