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郡王绵慜
历史上,有过庆亲王王爵的仅有三位。
第一位庆僖亲王永璘,前文已经述及。他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儿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贝勒。永璘与嘉庆皇帝同为孝仪纯皇后所生,兄弟两人感情深厚。所以,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去世,嘉庆皇帝亲政后,便恩封永璘为庆郡王,之后又将和珅府宅的大部及和珅名下的最大当铺“庆余当”一并赏给了永璘,另外和珅在热河的一处豪宅也成了永璘的产业。
关于庆郡王永璘,我们能看到的历史资料太少,无法还原、丰满和呈现这个历史人物的全貌。从《清史稿》的记载来看,只知道他是庆亲王奕劻的祖父。另外,他还是一个不太懂官场规则、不热衷权力角逐的亲贵王爷。有下列两件事可以佐证:
第一件事,嘉庆五年(1800年)正月,他“以祝颖贵太妃七十寿未奏明,命退出乾清门,留内廷行走”。
第二件事,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正月,乾清宫筵宴,其子辅国公绵慜“就席迟,奕绍推令入座,拂堕食碗”,这本是一件可以忽略过去的小事情,但永璘还是将此事告诉了内奏事太监。不料,这倒犯了诸王不得交接宫内太监的规矩,让嘉庆皇帝感到不悦。嘉庆皇帝为此下旨罚永璘俸并警告:“诸王奏事不得径交内奏事太监。”
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永璘本人确实对官场上的事情没有兴趣,也不太懂得官场的规矩,他为人虽然小心谨慎,却不料还是处处触动忌讳。他不因自己儿子犯错而留情,反而因自己不懂规矩更触动了皇帝的忌讳。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他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惶恐中度日如年了。
至于庆郡王绵慜,历史上留下的资料就更少了。只知道他如乃父永璘一样,处事小心谨慎,唯恐引来不测大祸。《清史稿》中说:
子绵慜,袭郡王。绵慜奏府中有毗卢帽门口四座、太平缸五十四件、铜路镫三十六对。上谕曰:“庆亲王府第本为和珅旧宅,凡此违制之物,皆和珅私置。嗣后王、贝勒、贝子当依《会典》,服物宁失之不及,不可僭逾,庶几永保令名。”府置谙达二,亦命裁汰。道光三年正月,赐绵慜三眼孔雀翎,管雍和宫、中正殿。十六年十月,薨,赐银四千治丧,谥曰良。上命再袭郡王一次。
由上述史料可以看到,庆郡王绵慜处处小心,唯恐得咎。由绵慜死后道光皇帝给他的谥号“良”以及命该支再袭郡王一次的恩典来看,绵慜在世时的表现应该不错,因而才会得到道光皇帝这样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