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址中的人与水
●河姆渡的兴衰
江南水乡,河湖众多。在杭州湾畔的浙江余姚,有条宽阔的姚江,并没有什么名气。但是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姚江北岸发现了一片距今六七千年、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从中出土的文物震惊了世界。这就是现在广为人知的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野生动物遗骨,计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等各种动物达40多种。还出土了数量较多的水牛骨头、千余件骨镞。柄叶连体木桨的发现,说明当时已有舟楫之便。舟楫除用于交通外,可能也在捕鱼捞物等活动中使用。利用禽类骨管雕孔制成的骨哨,既是一种乐器,狩猎时也可吹音用以诱捕动物。
河姆渡原始居民及房屋复原模型
还发现质轻的木纺轮,连同大小轻重不一的陶、石纺轮,可供抽纱捻线之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许多建筑木构件上凿卯带榫,还有燕尾榫、带销钉孔的榫和企口板,标志着当时木作技术的突出成就。在河姆渡还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的漆器和采用竖井支护结构的最为古老的水井遗存。水井位于一处浅圆坑内,井口方形,边长约2米,井深约1.35米。井内紧靠四壁栽立几十根排桩,内侧用一个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顶,以防倾倒。排桩上端平放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水井外围是一圈直径约6米呈圆形分布的28根栅栏桩,另在井内发现有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苇席残片等,可见井上还当盖有井亭。
这些7000年前的先民掌握了水利技术、建筑技术,他们开挖运河沟渠,修建水田,种植水稻,修建大型房屋,创造了那个时代卓越辉煌的文明,也留下了壮观宏大的建筑遗迹。
那么,这个伟大的文明为什么又消失了呢?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通过对河姆渡遗址周围地质水文气候等古老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后得出结论:河姆渡先进的生产力带来了人口的过度膨胀,而大量的人口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又导致过度修建水利设施,向大自然的索取急剧膨胀,最终导致河流枯竭、环境恶化和生态平衡的崩溃。
河姆渡文化,兴于水利;败,也在于依赖技术的过分膨胀和扩张,从而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
●黄河岸边的大河村
在郑州北郊、黄河南岸,一望无际的旷野之中,有一座古文化遗址大河村,也叫河村,面积约30万平方米。从历次发掘的大量墓葬、房基等遗迹看来,这个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3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文化层深达4米至7米。最引人注目的是残存的房屋,目前已发掘出房基30多座,建筑方式各异,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一号房基的墙壁高达1米,距今已约5000年,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建筑,为目前国内该时期房基所仅有。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红陶黑彩、白衣彩陶。彩陶片上描有各种天文图像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日珥纹等。
大河村遗址模型(局部)
当时先民们已经掌握了木骨泥墙技术,在大地上修建起像模像样的大房子,完全摆脱了地穴式建筑的幽暗和简陋,与后来常见的北方建筑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他们还掌握了白垩抹灰技术,使室内光线明亮。用柴火把地面和墙面烧硬固化,隔潮除湿,又便于清洁打理。甚至,他们会用水和黄土打制土坯,使得建筑的建构更加精细。这些耸立于大地之上的民居,可以让先民远眺黄河之浩瀚,尽享沃野之丰腴。
大河村已是久远的故事,当今的中原大地,有家生机勃勃的媒体,名曰《大河报》,力图传承大河文化的衣钵和影响。
●浐河岸边的半坡遗址
人类许多文化遗址,都坐落在河边的台地上,这就是鱼水之利、舟楫之便吧。在古城西安东郊浐河的二级台地上,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一片巨大的聚落,这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
半坡遗址出土的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和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表明半坡先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的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考古学者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画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这里的地理环境非常好,渔猎和耕作都是可以选择的。温和的气候、丰饶的出产,为人的生存带来了多样化的选项。有研究证明,到了西汉时期,这里还有熊猫生存,可见植被是很发达的。半坡出土的器物上,最有名的就是反复出现的人面鱼纹装饰。有人说,这是聪明灵动的鱼儿带给当时的人们灵感,而产生的半人半神的图腾或吉祥符号;也有人说,这是早期平民艺术家和制陶工匠的创意和想象。不管怎样,它都成了北方民族人水情缘的物化表征,而被载入史册。
●秦陵地宫的水银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并不长的统治期内,创建了许多伟大的事业。除统一文字、度量衡,修建驰道和长城外,他还制订了许多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强大政权。
秦始皇怀雄韬伟略,生前创建伟大功业,也为自己修建了宏伟陵墓。据考古专家探测推断,秦陵地宫中使用大量水银绘制了秦统一中国后的山川地理图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就开始给自己修陵墓。陵墓选在骊山脚下,因为这里是秦的都城。它前后修了39年。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占地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封土原高50丈,(换算成今天的尺寸,就是115米),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秦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秦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出现“汞异常”,而其他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史记》中关于秦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有人推测,地宫中的水银可能多达几吨甚至上百吨。更让专家称奇的是,将地宫内水银分布探测图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疆域图对照,发现这两张图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
那么,秦始皇如此在地宫中大量使用水银难道仅是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恢弘想象吗?
众所周知,水银是一种有毒性的液态金属。如果有人进入地宫,会吸入水银所释放出来的汞蒸气而中毒。而且水银能够很好地隔热,在地宫之内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层,同时水银具有杀菌作用。所以,科学家普遍认为地宫中的水银是用来防腐防盗的。
水银还是金属器物镀金镀银非常重要的一种材料。所以可以推测,在春秋时期,墓室里面放水银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同时,水银也是炼制所有丹药的一种最基本的材料。
许多汉墓中都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
在《述异记》中,有“鲁班,以石为禹九州图”的记载,在《后汉书·马援传》中,有“聚米为山,指画地形”的记载,以指画地,画以“四渎、五岳、列国之图”等,说的都是制作“四渎、五岳”的立体地形模型。既然,在秦始皇时期就有制作山川模型的技艺,那么将这类模型放入墓中,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水银,作为可流动的金属,比自然的水,更具有永恒的寓意和实在的质感!它其实还是一种期望和象征:帝国的版图和秦皇的伟业,都将永存于世!
●马王堆汉墓的千年莲汤
1972年,在长沙东北郊的马王堆,一座古老的土冢无意中被发现。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西汉时期封国长沙国宰相夫人的陵墓。这里出土了许多那个时代的资料,也留下了许多奥秘供人们去思考和探索。
令人惊奇的是,考古学家在现场发现了一个精美无比的食盒,并密封得完整如初。当它被小心翼翼打开的时候,里边竟然是一碗汤,中间还飘着一片莲藕。在众目睽睽之下,那片莲藕因接触空气而气化,转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碗古老的莲汤和那具千年不腐的女尸,都成了很多科学家研究的对象。它们究竟是使用了什么方法,保存得如此长久?
●古代冰窖
炎热的夏天,食物的保存和水果的保鲜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今天的人们可以使用冰箱来轻松搞定。在古代的时候,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在公元前建造的秦朝咸阳一号宫殿所留下的巨大夯土台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深达十几米的、用沉井法制造的、带陶管护壁的井。井中并没有水,只有带绳索的陶盆的遗存。原来,古人利用深厚土层中温度较为恒定的原理,将食物、水果与冰一同储存于深井处,以此来冷藏保鲜。
邺城冰井台之井深15丈,用以储藏冰块、粮食、煤炭等物,或许是中国最早的“冰箱”
后来,三国时期,曹魏在邺城修建了著名的冰井台,也是利用了相似的技术。
这是来自生活中的经验总结,进而转变成了古建筑当中的奇思妙想。
千百年来,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人水情缘不断深化交融的史实和故事。
自然造化的物质环境,因为人的智慧而演化出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它蕴含在人们的思想、习俗、行为规范、礼仪、传说、观念、爱好之中,并固化为建筑形制、衣食风尚、语言文字、书籍典章、故事传说和谚语歌谣,代代相传,沐风教化。
人,离不开水;水,也因为人们的经营和利用具有了更大的意义和作用。
水是自然之物,人与水的关系的经营也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