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宗矿产品来源和应对策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铁矿石定价机制演变及影响

(一)铁矿石定价机制演变

1.长协谈判的形成和发展

(1)长协定价机制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钢铁工业在获得大规模发展之前,大多数铁矿石矿山由钢厂直接投资兴办或者仅在北美和西欧市场上出售产品。1965年以后,铁矿石的国际贸易开始获得较快发展,由于主要采取海运发货方式,铁矿石国际贸易主要是指海运贸易,与最初的国内市场或者周边地区市场价格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随着日本钢铁工业的蓬勃发展和贸易全球化,铁矿石国际贸易也日渐成熟,到8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其特定的交易惯例和价格机制,即年度定价长协机制。

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决定年度铁矿石价格的谈判开始于1980年(1981财年),此后谈判机制逐步稳定并延续了近30年。其框架是:铁矿石供需双方长期协议“定量不定价”,价格一年一谈,确定“首发价”后,其他矿山公司和钢厂进行确认跟随。在长协合同中确定供货的数量或采购的数量,期限一般达到5~10年,甚至20~30年。根据惯例每年第四季度开始,由世界主流铁矿石供应商与其主要客户进行谈判,决定下一财政年度铁矿石价格,价格一经确定,双方则依照谈定的价格在一年内执行。铁矿石需求方中的任意一方与铁矿石供应方中的任意一方价格达成一致后则谈判结束,国际铁矿石供需双方均接受此价格为新财年的价格。这一谈判模式即“首发—跟风”模式;且计价基准为离岸价,同一品质的铁矿石各地涨幅一致,同一类型各品质铁矿石涨幅一致,即“离岸价、同涨幅”。

传统的铁矿石年度长协谈判主要在全球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和全球各大钢铁企业之间举行。在中国采购崛起之前,世界铁矿石长协谈判是三大矿山和日、韩、美、欧的几家大钢厂之间势均力敌的垄断博弈,这些钢厂和矿山之间还彼此交叉持股。根据传统的谈判习惯,国际铁矿石市场分为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其中,亚洲以日本的新日铁和韩国的浦项为代表,欧洲以德国阿赛洛为代表与世界铁矿石主要供应商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以及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分别确定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的铁矿石产品价格。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2003年底(2004财年度谈判)宝钢作为中国钢企的代表加入到了铁矿石谈判的队伍中,而宝钢的加入以及中国对铁矿石的巨大需求量逐渐成为改变铁矿石长协谈判格局的因素之一。

2008年由于海运费的大幅上涨,以及现货价远高于长协价等因素,各大巨头纷纷表示出对现行定价机制的不满,积极谋求对自身有利的定价方式。最终“首发—跟风”和“同涨幅”的规则被打破,在淡水河谷谈定首发价后,力拓单独争取到了更大的涨幅;原有的铁矿石谈判机制面临再一次变革。2009年度的谈判是空前的“马拉松”,在日、韩钢厂与三大矿确认了“首发价”后,中国方面没有执行“跟风”的规则,不承认日、韩接受的33%的跌幅,并与三大矿山之外的FMG达成了价格略低的协议。但实际上,中国协议钢企大多按照日、韩协议价购买长协矿,但长协的执行比例大幅下降,有一部分资源不得不以现货价购买,铁矿石长协谈判就此破裂。

(2)铁矿石传统长协定价机制转向更为灵活的定价机制

在2010年3月,全球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商淡水河谷率先宣布改变原有的销售政策,执行更为灵活的铁矿石定价模式——原有年度基准定价机制改变为季度定价。

2010年4月三大矿山公司在打破了一年一度的铁矿石谈判模式之后,将之改成季度定价模式的同时也发展出了指数定价。所谓指数定价,就是钢厂和矿山约定以前3个月指数平均价格,确定下一季度长期合同铁矿石价格,指数由第三方咨询机构公布。从2010年起,三大矿山开始通过指数定价的方式,对每个季度或每个月的铁矿石价格进行调整,所使用的指数主要参考现货市场的价格走势。目前国际上已有不少机构率先推出了铁矿石价格指数,并且得到了实际运用,如TSI指数、普氏指数、金属导报MBIO指数等。尤其是普氏指数,被矿业巨头纷纷引用,成为主流定价标准。不久前普氏指数收购了在铁矿石套期保值业务上领先于其他同类服务商的TSI指数,进一步加强了其垄断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铁矿石定价服务市场的激烈竞争局面。

表10 铁矿石价格与定价机制变迁

2.指数定价的形成

(1)目前主要价格指数介绍

①普氏铁矿石指数

2008年4月,荷兰普氏能源资讯推出了普氏铁矿石指数,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而在此之前铁矿石指数并未引起市场关注。普氏采集的价格为中国主要港口的铁矿石CFR现货价格,并将这些价格经过相关处理标准化为至中国青岛港口固定品位的参考价格。

Platts IOdex铁矿粉指数是按美元计价,以成本加海运费(CFR)运往中国青岛等主要港口的品位62%并含有标准杂质每干公吨(dmt)的铁矿粉现货价格。Platts IOdex铁矿粉指数以62%品位的铁矿粉为指标,其他品位的铁矿粉价格将被转为62%品位相等价格,主要规定为:最低发货量3.5万干公吨;合同发货期在4~8周内;FOB价格、海运费和其他价格将被转为CFR价格。普氏还根据至五个基本原产地流动性最强的路线发布了每日货运净价。

②TSI指数

环球钢讯(SBB)在2008年5月推出了铁矿石价格指数,主要发布两种铁矿石现货参考价格,分别为含铁62%和58%的铁精粉中国港口CFR进口价。SBB通过相关产品公司采集铁矿石现货的实际成交价格,并将这些交易价格按一定要求换算成参考价格制定的产品规范标准,并剔除不符合规范的信息,最后对这些标准化数据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参考价格。

③金属导报(Metal Bulletin)MBIO指数

MBIO指数的制作采集了钢厂、铁矿石供应商和贸易企业三方面的价格和成交数据,排除异常数据,对不同产地、不同品位、不同港口的成交数据经过相关标准化处理而成。该指数是以中国青岛港口的62%品位的铁精粉价格为基准,58%~66%品位的铁矿石价格都将会被换算为62%品位的价格,再按照交易量加权平均,最后得出该铁矿石指数。

④中钢协铁矿石价格指数(CIOPI)

2011年10月10日,中钢协正式发布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CIO-PI)。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由国产铁矿石价格指数和进口铁矿石价格指数两个分项指数组成,均以1994年4月价格为基数(中国的钢材价格指数和CRU价格指数都是以此时间为基点)。该指数按周发布,同时在每月底将对上月的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发布。其中,进口铁矿石价格指数,以进口量最大的粉矿为基础并折算为含铁品位62.0%的干基粉矿价格来计算,样本采集则以中钢协会员企业和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会员企业报送的进口铁矿石数量和到岸价格为依据,样本采集覆盖范围可达进口量95%以上。未来中钢协可能将加大指数的发布频率,如每周两次,以解决时效性较差的问题。

(2)现货交易平台模式的发展

①新加坡Globle Ore

2012年,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在新加坡推出铁矿石现货交易电子平台——环球铁矿石(Globle Ore)。

Globle Ore是必和必拓复制了其在煤炭电子交易平台——环球煤炭的交易模式而推出的。Globle Ore计划在新加坡注册,受新加坡法律监管。

②北矿所交易平台

2012年1月16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北矿所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正式启动。3月20日,澳大利亚FMG加入;3月30日,力拓加入;4月17日,巴西淡水河谷加入。随着必和必拓的签约,国际四大铁矿石供应商已经全部加入这一由中方发起成立的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FMG等矿山企业,宝钢、鞍钢、首钢、武钢等钢铁企业,中钢、五矿等贸易企业已经加入该平台,前期完成了规则制定审核、软件开发调试、会员签订等工作,3月29日近百家境内外企业参与平台测试,5月8日正式上线运行。目前,该平台已有国内外会员152家,其中国内会员120家,国外会员有32家。

2012年5月8日至2013年3月29日,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总申报1496笔,总申报数量1.27亿吨。其中,买盘申报352笔,买盘申报数量4218.38万吨,卖盘申报1144笔,卖盘申报数量8510.73万吨;总成交108笔,总成交数量1144.33万吨,美元成交额12.84亿美元,人民币成交额16.52亿元。

3.期货、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1)铁矿石期货交易

2009年新加坡交易所率先推出了铁矿石掉期交易,以填补市场空白,但铁矿石一直是世界上没有相关期货市场的最大单一商品。2011年8月12日,新加坡商品交易所推出了铁矿石期货,这是继2011年1月29日印度商品交易所(ICEX)和大宗商品交易所(MCX)推出首个铁矿石期货后,全球第二个推出铁矿石期货的交易所。铁矿石期货以及掉期交易的推出与成熟,为全球的铁矿石供应商、贸易商以及终端用户寻求规避风险的途径。

①印度铁矿石期货

全球首个铁矿石期货交易品种是由印度商品交易所(ICEX)和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MCX)联合推出的,是以矿石指数TSI为结算价格的矿石期货(IOF)。印度推出的铁矿石期货将每月交割,以标准品位62%的铁矿石为交割对象,以100干吨铁矿石为交易单位,初始保证金比例8%。ICEX使用的结算价格为TSI指数,该指数跟踪的是折算为品位62%的天津港铁矿石到岸价格。但由于印度铁矿石期货合约以卢比计价,且仅限国内贸易商进行交易,存在一定局限性。

②新加坡铁矿石期货

新加坡商品交易所期货合约以中国青岛港62%品位铁矿石(CFR)作为交易标的,合约大小为100吨,采用现金交割方式进行交割。新交所推出的铁矿石期货合约将以美元计价,面向全球的投资者开放。新交所铁矿石期货合约将依据Metal Bulletin提供的铁矿石指数进行结算,该指数是参考铁品位62%粉矿到青岛的到岸价格。该合约将以现金结算,以100吨为一手。基于较小交易单位的设计,能够使铁矿石供应及价值链上各种规模的贸易商都能够参与到期货交易中,有效降低合约方的风险。此外,还能够更好地与广泛交易的铁矿石掉期合约竞争,掉期合约是以500吨为交易单位。新交所的目标是吸引中国、印度、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的贸易商参与到铁矿石期货交易中。

③中国铁矿石期货

2013年10月18日,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铁矿石期货,中国版铁矿石期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2)铁矿石掉期

掉期交易是指在买进或卖出某种货币或商品的同时,卖出或买进同种货币或者商品,掉期交易没有专门的市场,是交易双方私下进行的,一般都是非标准化合约,不能像期货合约和期权合约那样上市交易。互换与掉期本身都起源于外汇市场,现在已逐步扩展至商品市场。从本质上来讲,掉期交易更类似于套期保值,只是不同期限、相同金额的两笔相反的交易,本身并不属于衍生产品。掉期交易是买与卖有意识地同时进行;买与卖的货币、商品种类相同,金额相等;买卖交割期限不相同。

2008年5月,瑞士信贷和德意志银行在三大铁矿石指数推出之后共同开发了铁矿石OTC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又称柜台交易市场,没有规定的成员资格,没有严格可控的规则制度,没有规定的交易产品和限制,主要是交易对手通过私下协商进行的一对一的交易),推出了第一份现金结算的铁矿石掉期交易合约。起初的这份铁矿石掉期交易是以铁矿石普氏指数为交易标的,以一年掉期合同为准,每月结算,合同的基准是澳大利亚—中国的CFR和印度—中国的CFR,也就是基于海运指数和铁矿石价格变化而设计的产品。掉期合约的场外交易特性使其类似于一对一的对赌协议,由于铁矿石掉期合约推出之初金融资本依然是主要力量,德意志银行在产品中既扮演中介商的角色,又扮演交易对手的角色。

(二)进口铁矿石定价机制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分析

1.各种定价模式的简单分析

表11 铁矿石定价机制的对比

2.如何完善现有定价机制的研究

商品市场定价机制的演进取决于相关实体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以原油为例,其供给垄断程度较铁矿石更低,且需求的广度、深度和持久性较铁矿石更高,原油定价经过了“殖民定价体系”“OPEC官方定价”“以供需为基础的多元定价”“期货定价”等几个主要阶段,历经50多年。我们应该从维护国家利益、有利于钢铁行业发展的角度,仔细研究铁矿石长期合作机制与现货化定价的路径选择。

从历史上看,某一国家的铁矿石消费存在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即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开始增长,中期维持高位,末期逐年下降并逐步被废钢替代。日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海外购买权益矿并构建长协定价机制,保障了铁矿石的稳定供应。事实证明,日本没有选择铁矿石现货化定价是符合其国家利益和钢铁行业强周期特征的。

从现实条件看,铁矿石现货市场主要在中国,产生现货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集中度低、买家众多且分散。三大矿山在海运铁矿石市场上处于自然垄断状态,成本低、产量大且市场占有率高,具有绝对的定价权。短期来看,铁矿石现货化定价既无法扭转资源保障劣势,又增加了钢铁生产企业成本控制的难度;长期来看,没有一定的资源保障作基础,无论采用什么定价模式,铁矿石采购成本都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2010年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三大矿山均放弃有40多年历史的长期定价机制,进入一个全新的指数定价时代。这可能是铁矿石价格走向“现货+期货市场”模式的一个过渡。相对于年度谈判和“现货+期货市场”的定价模式,拟与现货市场挂钩的季度短期定价合约本身从表述上就为“现货+期货市场”的定价模式留有余地。因此,若一旦拟与现货市场挂钩的短期合约最终确认,国际铁矿石市场最终的演变结果很可能是“现货+期货市场”的交易模式。理论上讲,“现货+期货市场”的交易模式归还了市场的自主权,也有助于降低国际铁矿石交易成本和各种类型的交易障碍。

走出年度长协机制,逐渐由季度定价逐渐过渡到“现货+期货市场”的定价模式,对供需双方都将有利。一方面,相对于年度协议定价,季度定价和“现货+期货市场”定价模式增加了铁矿石市场的灵活性,使得价格更能反映市场变动状况,调节市场供需,促进优胜劣汰,而非如长协机制单纯依赖价格博弈;另一方面,季度定价和“现货+期货市场”的定价模式使铁矿石供需双方能够根据市场价格信号做出投资决策,缓解铁矿投资不足对铁矿石价格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