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2 做不受欢迎者
近期,朋友圈内火了一篇文章,大意是用勒庞的《乌合之众》的理论撕破O2O的面纱。其中一段点评颇为传神:“创业者和用户正如一群乌合之众,沉浸在一场真金白银的狂欢之中。O2O创业者用其强大的‘伪推理’能力来打动自己和投资人;用户在口口相传中享受吃白食的狂欢和乐趣。创业者纷纷涌入,烧完融资还未盈利就拍拍屁股转身离场;用户每日来回穿梭寻找更优惠的平台,没有补贴就拍拍屁股转身离开。”
似曾相识,在产业地产领域,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新一代孵化器是否也在演绎着O2O的疯狂呢?每每以发现“新大陆”、颠覆旧模式的面目示人,谈估值时就扯上“WeWork”,谈产品时就瞄准中国特色,当然再辅以庞大光鲜的创业导师团,频繁在各个城市串联,创业已然运动化。
生活、氛围与创业服务成为其核心武器。氛围的小资不必多言,而生活则以各项活动为突出代表,如跑步、K歌、包饺子大赛等,创业服务则是“高低配”——基础的注册、财务服务搭配高级的创投服务。因为租了我的空间,所以我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它,更好地投资它吗?这些创投机构调研团队的专业能力,有这么不堪吗?遥想曾经红火的创新工场,如今不知又将走出怎样的路来。
与此同时,老一辈传统孵化器的创立者们正在集体失声,虽然他们在此领域已苦守二十余载,如今却成了抱残守缺的代表,全然不顾其在该领域的深厚积淀。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当下的这些做法,他们不仅都做过,而且还尝试过当下还没有想到的一些创新。令人费解的是,为何他们当年百思不得其解的盈利方式,当下却被推行得如火如荼?
曾有人戏言,当一个企业的盈利模式令你无法参透的时候,就说明这家企业要么在骗政府,要么在骗投资人。只是,创业、产业升级、成果孵化,这是多么需要脚踏实地的领域啊,怎么能有半点虚假?这是想要再鼓噪出一个“龙芯事件”才皆大欢喜吗?
毫无疑问,这其间必有别有用心者,或许只有撞了墙才知道痛。
我曾参加过某知名设计机构主导的孵化器主题沙龙,其主设计师大力宣扬,开放式设计比围合式设计更方便外部资源导入,更能促进内部企业的成长。但我有些疑问,简单的一段围墙就可以隔绝交流吗?又或者还是早期的互联网单纯拼流量的思维在作怪?
我似乎看见了各怀心思的人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大快朵颐地抢食众创这一大餐,倒下的不过是未经世事的年轻人,以及其背后的父母亲,又或者,倒下的是一个时代,兴起的是一片浮躁?
或许我的言论有些过激,可能离理性远些。我并非拒绝新生事物的兴起,我只是拒绝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们,利用别人的理想来完成自己的积累。
“做不受欢迎者”,是我的追求。
也许几年之后,我的言论中有不少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我相信在此时已泛滥滔天的众创浪潮下,错误的言论反而是我的正确之处。
很庆幸,虽然我也是三位编者之一,但我的偏激并没有影响到本书,本书内容一如既往的详实与客观,在此我要感谢辛苦编著此书的另外两位作者:梁椿,因其人生的首份工作即为国内首个孵化器,而对孵化器领域有着初恋般的眷恋,在他眼中,目前孵化器领域存在的所有的缺陷只为成就更美好的未来;宋振庆,为人不善言辞,但担负了此书编撰的绝大部分工作,在此向二位表达深深的感谢。
我相信,唯有从不断的否定中,方可无限接近那沉睡的真相。
沈斌
2016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