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蓝皮书 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9):关注民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tou1

B.15
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商务楼宇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刘杨 张乃心 于腾刘杨,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乃心,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于腾,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社区自治办公室主任。

摘要: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立足辖区二元结构突出的特征,在排摸楼宇企业和白领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党建引领,以楼宇企业和白领需求为导向,以开展楼宇服务为抓手,搭建服务楼宇工作平台,形成了推进楼宇社区治理、促进楼宇与居民区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使楼宇企业、白领和社区居民得到实惠,促进了社区治理活力的提升。

关键词:楼宇社区 治理模式 淮海中路街道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在给当下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社会治理模式。淮海中路街道地处上海市中心,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北部地区淮海中路、新天地商圈时尚繁华,高档商务楼宇和高端住宅集聚,辖区内共有商业商务楼宇31幢,每天在楼宇内工作的职业白领达到7万人左右;南部地区为生活居住区,还有部分成片的二级以下旧里,居住人口中老年人比例达到35%以上。面对“新群体、老土地”并存的现状,既凝聚新阶层、新群体,又服务好老社区、老居民,是街道推进社会治理中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对此,淮海中路街道自2014年以来,通过走访楼宇和开展调研座谈,在摸清企业和白领现实需求基础上,以楼宇企业和白领需求为导向,以开展楼宇服务为抓手,在党建引领下,通过统筹场地、组织、人力、政策等资源,搭建服务楼宇工作平台,健全服务体系,推动楼宇服务“三个转变”,即服务范围由税收落地企业向驻区企业转变、服务对象由企业高管向白领转变、服务内容由经济服务向“三公”服务转变,逐步构建楼宇社区治理体系,并形成了推进楼宇社区治理、促进楼宇与居民区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淮海中路街道楼宇社区治理的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增“磁性”,为楼宇社区注入“红色基因”

近年来,淮海中路街道持续推进商务楼宇内“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在制定实施《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党工委关于推进新时代楼宇社区党建工作行动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楼宇党组织设置,将党组织建在片区和楼宇上,在片区层面成立联合党委,在商务楼宇层面推动成立楼宇联合党委或楼宇党建促进会。通过在淮海路沿线楼宇内建立党建(群团)服务站,打通服务企业和楼宇白领的“最后一公里”,组织开展各种服务楼宇企业和白领的活动。

一是建立复合型的功能定位、散点状的服务阵地网络布局。建立了“一站多点”楼宇服务阵地,服务辐射辖区所有楼宇。“一站”即企业天地楼宇党建服务站,“多点”即金钟广场、柳林大厦、复兴SOHO等多个楼宇党群服务联系点,服务站与联系点有效实现了服务延伸、功能拓展和工作覆盖。

二是设置片区专职联络员,实行网格化服务和管理。根据楼宇分布情况,将辖区划分为五个片区,每个片区覆盖300~400家单位,安排2~3名专职党群社工负责具体联络企业。党群社工按照责任区域,定期走访联系片区内单位,了解掌握有关信息,实现服务的整合式提供。

三是探索“三联三共”,实现扁平化管理。在管理机制上,实现了不同部门间平台联建、活动联办、队伍联管;在具体实务上,实现了工作共商、资源共享、覆盖共推。打破了各条线各自为政的局面,将原党建、工会、团委、妇联的工作人员全部纳入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了党群工作人员一专多能的综合业务水平。

案例1 “淮海+伯乐汇”

“淮海+”,是淮海中路街道党建工作品牌。“淮海+”Logo,主体为石库门和红色飘带以及一个“+”号,石库门是淮海中路街道居民建筑主要特色,门柱是大写的H,正好是淮海两字拼音的首字母;淮海中路街道是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红色飘带代表红色基因。

“淮海+伯乐汇”是在黄浦区委组织部、区人保局、区金融办等部门支持下,专门针对企业人才方面的实际需求,通过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在企业与街道之间搭建的一个服务交流平台。以商务楼宇社区的外延发展为基础,“淮海+伯乐汇”代表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内涵要求,其核心在于打造“亲、清”政商关系。2017年4月20日,在淮海中路街道重点企业恳谈会上,陈卓夫副区长宣布“淮海+伯乐汇”平台启动。在摸排、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召开了成员大会,成员单位达到46余家,参加的人力资源总监近50人,形成了《“淮海+伯乐汇”章程》,商定了平台目标、运行机制以及相关保障制度,该平台逐步延伸为政企互动、行业交流、双向服务、党建工作的多功能平台。

(二)贴心服务增“韧性”,全面提升楼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坚持“六位一体”聚合力。在上海市统一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后,街道主动作为、优化机制,完善了“六位一体”的组团式服务模式。即依托街道、在地统计办、楼宇租赁部、市场监管(税务)专管员、招商分中心、区属招商公司等六种力量,针对入驻初期的企业,联系区招商部门主动上门,为企业商事注册登记、办公场地装修等提供便利化服务;针对租约到期的企业,提前介入“防流失”,协调区相关职能部门和楼宇租赁部,做好场地续租和调整工作。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强服务。针对企业和楼宇白领“就餐难”“就医难”等问题,街道协调启动“金钟楼宇白领食堂”“长征医院午间门诊”等项目;针对企业普遍关心的税收“营改增”问题,组织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邀请分管区长、区金融办、区商委等部门领导现场为企业家作政策解读;针对员工关心的户籍、居住证积分、外国人工作签证等问题,邀请区出入境管理办、街道派出所等同志为大家答疑解惑。

三是坚持线上线下“零距离”。通过街道APP、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信息化手段将日常分散在各个地区、楼宇和企业的楼宇白领,通过各类活动有效地连接起来。比如,定期召开的重点企业家座谈会建立了“淮海企业家微信群”, “淮海+伯乐汇”建立了“企业HR群”,楼宇负责人联席会议建立了“淮海楼宇微信群”,楼宇白领午间课堂、楼宇运动会等项目建立了“淮海楼宇白领活动群”。楼宇、企业、企业家、楼宇白领等不同群体的诉求都有相应的反馈渠道和解决路径,有效疏通了企情民意。

案例2 金钟白领食堂

针对白领普遍反映的就餐难、就餐贵问题,淮海中路街道联合上实集团推出了金钟白领食堂,不仅方便了楼宇内部的白领,也给周边楼宇的白领带来了实惠,有效增强了社区归属感。

2015年中旬,淮海中路街道通过集中走访商务楼宇、重点企业,召开楼宇负责人联席会议、重点企业家座谈会等,广泛搜集辖区企业和白领诉求,将比较集中的需求结合街道资源进行了二次开发,形成了淮海楼宇白领需求调查问卷,共采集到300多家企业近千份有效问卷。七成多的白领对午餐需求反映最强烈,白领需要的午餐价位集中在15~30元,最关心的是食品卫生安全。

针对白领需求最强烈的午餐问题,街道组织楼宇企业代表考察了多家知名标准化配餐企业,选定百颖餐饮和盒马外卖作为首批合作对象,为70家企业组织了56场试餐会,小红书等多家企业与百颖餐饮达成长期固定供餐合同。2017年与上实集团合作,启动金钟白领食堂项目,对原楼宇内部食堂进行改造,扩大经营面积,逐步对外开放名额。改造后,白领食堂面积达到1600平米,同时引进专业力量标准化运作,粗加工厂、厨房、餐厅分设,提供食堂座位450个,午餐可接待2200人次。自2017年4月运营以来,目前已经办卡3800多张,日均就餐达到1600人次,覆盖大上海时代广场、新茂大厦等多个楼宇。餐食价格更为合理优惠,早餐5~10元,午餐和晚餐18~35元。

(三)健全机制增“黏性”,推动楼宇共建共治

一是注重家园“共建”。街道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双向、共建双赢的原则出发,在企业天地和金钟WE+社区先行建立了“淮海+”服务站,与金钟WE+联合办公空间合作,并与瑞安广场、金钟广场等8个楼宇签署了共建协议,在文明城区创建、旧区改造、重大项目建设、历史建筑风貌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门责管理等方面达成建设“淮海家园”的共识。

二是注重社区“共治”。街道将“大安全”作为楼宇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把街道平安建设和楼宇风险防范结合起来,将金融风险防范作为安全共建的重要内容,逐步完善淮海金融智库(辖区银行、证券、律所等)、企业负面名单等若干风险防范机制,有效建立了“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三是引导企业“反哺”社区。辖区内的中银保险、雄狮旅行社、楷亚锐衡等企业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如针对辖区老年人多的特点,专门设计了防范旅游风险的讲座;膳魔师启动“情暖重阳·善爱老人”项目,走访慰问高龄和独居老人,组织员工走进街道老年日托所、孤寡老人家中,定期开展为老人理发、助卫、助浴等志愿活动。有的楼宇为居民提供“错时停车”服务,有效缓解小区停车难;有的企业为辖区困难居民提供公益岗位,帮助他们实现就近就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有效增进了企业与社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了更为紧密的社区共同体。

案例3 楼宇平安工作室

面对发达且富有活力的商务楼宇社区,如何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楼宇平安建设工作的方式方法,营造辖区安全、有序的营商环境,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淮海中路街道切实转变工作理念,转变方式方法,试点在商务楼宇内部设立“平安工作室”,搭建起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居委综治工作站之外的综治平安工作体系“第三极”。街道依托平安工作室建设,形成“自治+共治”合力,将原先消防、安全生产、治安防范、禁毒、金融风险防范等各项工作内容整合,在大上海时代广场、中环广场、力宝广场等11幢楼宇试点先行,探索楼宇平安建设工作的规范系统。

一是突出考虑辐射带动,科学选址平安工作室布局。如大上海时代广场有各类入驻企业75户,其中类金融8户、新入住24户,企业入驻率达90%,在淮海中路沿线各商务楼宇中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突出考虑实体运作,建立“三个一”工作模式。即建立一套工作制度,在工作室志愿队伍配置、工作例会、项目内容等方面予以规范;成立一支工作队伍,按照“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理念,以楼宇员工为主体,成立平安工作志愿督导队;三是制订一批项目清单,不断丰富充实平安工作室内涵。

三是突出考虑项目引领,确保工作室运转有抓手。平安工作室建立运转后的首批项目是围绕商务楼宇消防安全工作,结合楼宇消防站建设开展消防安全疏散演练和楼宇禁烟活动,成效初显。

(四)文化涵养增“品性”,不断满足职业群体文化需求

一是挖掘辖区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街道与高校合作,全面梳理和提炼淮海中路街道社区的历史文脉,编纂了《漫步上海淮海街区》,集中展示“淮海家”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石库门文化,通过优雅的文字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街道辖区内历史建筑、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挖掘孕育并发展于革命场馆、历史街区中的红色基因,寻找渊源、收集故事,使楼宇企业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淮海街道文化的认同。

二是打造一批优质文化品牌项目。如与华师大出版社合作,启动“幸福淮海·智慧人生”读书会;与瑞安房地产合作,启动楼宇白领剪纸午间课堂;与春美术馆合作,启动楼宇白领油画晚间课堂等项目。先后推出了“百姓戏舞情”“文化e讲堂”“淮海瑜美人秀”“楼宇白领午间课堂”“浦江国学班”等项目。其中“楼宇白领午间课堂”还荣获了“2016年上海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的称号。

三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街道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阵地,通过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运营和管理,实现了文化活动从物理空间到内容创作到参与体验的全面拓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项目从最初的23项增加到目前的40项,对辖区居民和楼宇白领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部分楼宇白领利用午休、下班后时间就近参加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和图书阅览。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为主,以K11、湖滨道、香港广场、大上海时代广场为辅的“一体多翼”文化网点布局,构建了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案例4 白领午间课堂

白领午间课堂,与辖区楼宇合作,以非遗文化之舟为核心,逐步形成政策解读、非遗手工、时尚生活、读书会等四大类课程。自2016年6月8日启动以来,先后服务辖区20多个楼宇,共组织各类活动230场,吸引近6万人次参与互动,近万人次直接参与,被评为“2016年度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

2016年8月底,街道联合K11美术馆、瑞安房地产、香港广场、淮海集团等楼宇和企业,策划启动了“魅力淮海·缤纷八月”淮海楼宇社区居民午间文化周系列活动,将街道正在组织的剪纸、油画、陶艺等活动与辖区蒙娜丽莎、蒂姆伯顿个人展等活动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文化展览、手工制作、音乐赏析等三大类15项活动。活动连续十天进行了集中展示,反响热烈,3300多名楼宇白领参与互动,15个商务楼宇47家企业的200多名楼宇白领参加了各类课堂活动,部分外区楼宇白领也闻讯前来。

白领午间课堂自启动以来,始终将非遗传承作为一项重要使命,2016年引入海派剪纸、陶艺、绒绣、扎染,2017年引入篆刻、木版水印、埿金彩塑、京剧脸谱扇绘、海派木偶制作、木结构营造(孔明锁), 2018年引入衍纸、磁盘刻画、刨花创意画、彩色刻纸等非遗手艺。

2018年,街道启动“漫步淮海”文化品牌建设。结合淮海楼宇连廊非遗文化四季展,将非遗手工细化为12类若干场午间课堂,目前已经完成苏州桃花坞年画、御制耕织图、“弄堂记忆”展、“二十四节气”绘画摄影等,还组织木版年画、苏绣、剪纸等11类80多场活动。

二 楼宇社区治理主要成效

通过楼宇社区治理体系的构建,不仅形成了探索推进楼宇社区治理、促进楼宇与居民区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还使楼宇企业效益实现提升,使楼宇白领和社区居民得到实惠,更进一步增添了社区治理的活力。

(一)楼宇企业增了效益

淮海中路街道以全区6.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黄浦区近1/4的经济贡献量。街道通过搭建平台,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淮海+伯乐汇”、楼宇租赁部负责人联席会议等,精准掌握企业的发展需求,推动企业投资与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相协调,政府扶持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相配套,政府高效服务与企业需求相衔接,从而促进了楼宇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增长。以企业税收为例,2015~2017年,黄浦区实现税收超亿元楼有60多幢,其中18幢坐落于街道淮海中路沿线,占比近30%,三年来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

(二)楼宇白领和社区居民得了实惠

街道从解决楼宇企业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问题入手,把企业中优秀员工吸纳进党组织,满足其政治发展的需要;针对企业员工午餐就餐难、看病难的问题,协调开展午餐白领食堂和午间门诊项目,满足他们基本生活需要;此外,还为企业员工提供潮汐式停车、午间课堂、学说上海话、科普项目进楼宇等活动,满足企业员工个性化需求。同时,街道楼宇企业也积极回馈居民区,组织员工为社区居民、养老机构等提供志愿服务,仅2017年楼宇企业就与街道居委会、阳光之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开展慰问和志愿服务活动60余次,受益人群达1600余人次。新天地社区境外人员服务站三年来累计为305人次境外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三)社区治理增添了活力

居民区和楼宇企业的互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企业社会责任的辐射,延伸了楼宇社区发展。楼宇社区服务主体与居民区服务对象的直接对话交流,以及利益相关方与责任相关方的直接沟通,使原本需要借助外力协调的事,变成了社区与社区、企业与企业民主协商的事。楼宇治理使楼宇与居民区、楼宇与楼宇、人与人之间增进了关爱和友情,激发了活力,营造了和谐的社区氛围。近年来,淮海中路街道先后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为“上海市文明社区”,被上海市综治委命名为“上海市平安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