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医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社区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心理治疗方法

一、心理障碍的概述

(一)心理障碍的定义

心理障碍又称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功能失调现象。主要反映为一个人在发展和适应上的困难,包括多种适应不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患有心理障碍的人经常心情忧郁、情绪不稳、缺乏自制、行为失调,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一个人的心理障碍程度可以根据其行为上的偏差程度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偏离社会生活的程度越厉害,其障碍程度也就越深。根据症状和严重程度的不同,心理障碍主要分为适应障碍、人格障碍、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等几种类型。

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中有一段详尽精辟的描述,即“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发生的具有诊断意义的行为或心理症状类型,伴有当前的痛苦烦恼或功能不良,或较多伴有明显的发生死亡、痛苦、功能不良或丧失自由的风险。而且,这种症候群或症状类型不是对某事件的可期望、文化背景所认可的心理反应,例如对所爱者死亡的心理反应。不论其原因如何,当前所表现的必然是一个人的行为、心理或生物学的功能不良,但是,无论是偏离正常的行为,还是个人有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都不能称为精神障碍,除非这种偏离或冲突正如前述那样的一种个人功能不良的症状。”

(二)几个概念的区分

1.神经病—神经病学范畴

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疾病(脑血栓、中风后遗症、面部神经麻痹)。

2.精神病—精神病学范畴

狭义:患者心理功能严重受限,自知力缺失(对自我状态正常与否的觉察),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接触。

3.神经症—精神病学及心理学范畴

狭义:由心理原因所致,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

4.心理障碍—精神病学及心理学范畴(精神障碍)

狭义:由心理原因所致,如神经症。

(三)心理障碍产生原因分析

人为什么会产生心理障碍呢?原因非常复杂,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种,并且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1.生物因素

包括人体疾病、遗传素质、生化改变和药物影响等。

大量科学证据表明,脑病变与神经生理过程失调可引起精神障碍,发生变态行为。感染、中毒,代谢障碍能导致脑代谢障碍,也是心理异常发生的重要原因。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伴随的兴奋、易激惹和恐惧感,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伴发的抑郁等,都是临床症状。

心理障碍具有一定遗传性。例如,先天愚型为遗传因素所决定;在躁狂抑郁症患者家族中有较多的同类患者;在焦虑症与强迫症患者中,其近亲发病率也较一般人高等。但通常认为,遗传因素只是形成了易患体质(常以某种人格特征的形成表现出来),只是扣动了社会应激的这个“扳机”,心理障碍才发作出来。体内生化改变也可以引发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研究显示,情感性障碍者的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有代谢障碍。另外,碳酸锂能够治疗躁狂症、三环类抗抑郁药能够改善抑郁,本身就表明生化变化可导致情绪变化。

2.心理因素

心理障碍者通常有某种隐蔽的心理冲突或精神创伤,在催眠的状态下可再现痛苦的根源。这说明心理因素是心理障碍的成因之一。这些心理因素包括:各种消极的动机冲突造成的心理矛盾;持久过度的紧张状态造成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自私、自卑、消极、任性、固执、孤独、抑郁等造成整个性格类型的病态等。

3.社会因素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生态环境、家庭、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4.宗教、文化因素

心理障碍与宗教、社会文化也有关系。比如,阿拉伯国家和欧美国家的心理障碍者的障碍内容和形式也不一样。

5.性别因素

心理障碍与性别有关系。如女性的更年期心理障碍较男性为多,这里既有生理因素又有社会影响的作用。

心理活动分布图

二、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

(一)适应性障碍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障碍,一般是因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上具有易感个性而出现的以情绪障碍为主、伴有适应不良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适应性障碍影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其学习、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等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适应性障碍患者,一般成人以情绪障碍多见,而青少年则以品行障碍多见。在儿童可表现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语或吸吮拇指等形式。症状通常出现在应激事件或生活改变后一个月之内。患者一般有个性缺陷,心理障碍持续时间在半年以内。

适应性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1)情绪障碍:多见于抑郁者,表现为情绪低落、沮丧、失望、对一切失去兴趣、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心悸及呼吸不畅等。

(2)品性障碍:多见于青少年,表现为违反社会道德或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如逃学、斗殴、说谎、酗酒、吸毒、滥用药物、离家出走、破坏公物及过早发生性行为等。

(3)躯体不适:疼痛(头、腰背或其他部位)、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或其他不适,而临床检查又往往发现不了什么躯体疾病。

(4)工作、学习能力:学习、工作能力下降,以致出现学习、工作困难。

(5)社会退缩: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不愿上学或上班、常闭门在家,但没有抑郁或焦虑情绪。

(二)神经症性的心理障碍

(1)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经常怨天尤人,自忧自怜,毫无缘由地悲叹不已;碰上一点小事,往往坐立不安;遇到一点紧张的心理压力,便会慌张地不知所措,注意力难以集中,难以完成工作任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

(2)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郁郁寡欢,悲观厌世,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不愿与人交往,情绪呆板,总以“灰色”的心情看待一切,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

(3)恐怖性障碍。患有恐怖性障碍的人,所害怕的对象在一般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但仍出现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主要表现就是赤面恐怖,也就是在众人而前脸红,面部表情惊恐失措,不敢正视对方,害怕别人看透自己的心思而难堪,心理产生紧张不安、心慌、胸闷等症状。

(4)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①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

(5)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

(三)性心理障碍

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正常性兴趣及性行为改变,导致不能产生满意的性行为所需要的心理反应及快感。包括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泻、性冷淡)、性偏好障碍(异装癖、窥阴癖、露阴癖)、性取向障碍(同性恋、双性恋)等。

(四)人格障碍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轨道。人格障碍者是在先天缺陷的基础上,加之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促使人格偏向发展,自童年起就开始逐步形成。患者不存在智力障碍,但持久而特殊的行为模式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1)反社会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这种人无论是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自我价值观念等方面均与正常人不同,他们往往缺乏正常的人间友爱、骨肉亲情,缺乏焦虑和罪恶感,常有冲动性行为,且不吸取教训,行为放荡,无法无天。

(2)偏执型人格障碍:亦称妄想型人格。这类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①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容易害羞,自尊心过强,对他人对自己的“忽视”深感羞辱,满怀怨恨,人际关系往往反应过度,有时产生牵连观念;②经常无端怀疑别人要伤害、欺骗、利用自己,或认为有针对自己的阴谋,对别人善意的举动做歪曲的理解,总认为他人不怀好意,怀疑他人的真诚,警视四周;③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易于埋怨,怪罪他人,推诿客观,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他人,不从自身寻找主观原因;④容易与他人发生争辩、对抗,尤多意见,常有抗议,单位领导常觉得这类人员难以安排;⑤常有病理性嫉妒观念,怀疑配偶或情侣的忠诚,限制对方和异性的交往或表现出极大的不快;⑥易于记恨,对自认为受到轻视、不公平的待遇等耿耿于怀,引起强烈的敌意和报复心;⑦易感委屈;⑧自负,自我评价过高,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给人以得理不饶人的感觉,固执地追求不合理的利益或权利;⑨忽视或不相信与其想法不符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服或事实来改变其想法或观念。

(3)分裂型人格障碍:是比较常见的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男性略多于女性,表现为:①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回避社交,离群独处,我行我素而自得其乐;②缺乏热情和温柔体贴,缺乏幽默感,对人冷漠,缺乏情感体验,对于批评与表扬及别人对他的看法等漠不关心;③常不修边幅,服饰奇特,行为怪异,其行为不合时宜,不符合当时当地风俗习惯或目的不明确;④言语结构松散、离题,用词不当,表达意思不清楚,但并非智能障碍或文化程度受限所致;⑤爱幻想或有奇异信念,有时思考一些在旁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如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人为什么没有尾巴等,有些人在从事抽象思维的领域可有成就;⑥可有牵连、猜疑、偏执观念,或奇异感知体验,如一过性错觉或幻觉等知觉体验。

(4)依赖型人格障碍:是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将本人的需要依附于别人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以妇女多见,这类人的特征是缺乏自信,不能独立活动,常常是在没有别人反复劝告或保证下便不能做出日常决定,一般难以自己主动确定计划,情愿把自己置于从属的地位,一切悉听他人决定,如为儿童或少年,衣食住行和空闲时间安排都要由父母做主;由于不能独立生活,许可他人对其生活的主要方面承担责任,妇女从事何种职业得由配偶决定,他们为了获得别人的帮助,随时需要有人在身旁,每当独处时便感到极大的不适,当与亲密的人中断联系或孤独时,患者即感到失助或焦虑不安,感到自己孤独无助和笨拙。

(5)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人容易发生强迫性神经症,而强迫性神经症患者病前为强迫人格者为72%,更年期抑郁症患者病前人格多为强迫型,抑郁症的病前人格为强迫型者易于伴发强迫症状,正常人可有一些强迫现象,不应与强迫型人格混淆,后者的职业或社交能力受到严重损害可资区别。

(6)表演型人格:亦常涉及司法精神病学鉴定,这是由于这类人与反社会人格有一定重叠,易于发生违犯社会法纪的行为,过分情感性即自我戏剧化,即过分夸张的情绪表达,情感肤浅,易变,极不稳定,往往由一种情绪状态转变为另外一种情绪,暗示性高,感情上的好恶决定了暗示性,如感情是正性的即易于接受这样的暗示,负性的就难于接受暗示。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需要自己成为注意的中心,如不能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即感到很不痛快。

(7)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人格障碍,不能接受批评。①颐指气使。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词,希望受人特别关注。②过分自信。坚信自己关注的问题是世界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人物了解。③想入非非。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幻想。④唯我独尊。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虚荣、渴望长久的关注与赞美。

(五)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最严重的心理障碍,有突发性和慢性之分,包括积极症状(幻觉、错觉、联想散漫)和消极症状(情感贫乏、社会技能差)。主要表现是:患者心理活动脱离现实,在知觉情感思维及意志行为之间互不协调及互相影响,导致学习、工作、生活、社交等适应能力降低、因此常不能维持原来的学习工作能力,原来的生活习惯方式也变为异常。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年富力强的青年时期起病,以25岁左右为最多,也有不少在15~40岁的少年和壮年时期起病;大多数起病缓慢,少数呈急性或亚急性,多数冗长,从数月至数十年不等。如不及时治疗常会反复发作。发作高峰期,患者精神活动有分裂现象,工作、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均受到严重影响。但患者对自身疾病毫无认知,往往说“我没病”,拒绝就医,即使家人勉强将其带至医院,大多数也不愿意接近医生、诉说自身的感觉。如果家人迁就,往往会使疾病拖延治疗,致使反复发作或逐步发展为慢性,晚期逐渐变为精神衰退;整日无所事事、对任何东西均漠不关心、不与亲人来往、学习工作上毫无要求,甚至连吃饭、喝水、个人卫生等基本自理能力都消失。

三、常用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一)《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

目前采用ICD-10,包括各科疾病,第五章是关于精神障碍的分类,为欧亚多数国家采用。ICD-10第五章分类类别如下:F00-F009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F10-F19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F20-F29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F30-F39心境(情感性)障碍,F40-F49神经症、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F50-F59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F60-F69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F70-F79精神发育迟滞,F80-F89心理发育障碍,F90-F98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F99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二)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美国的精神障碍分裂系统称为《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

(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

CCMD-3系统将精神障碍分为10大类:①器质性精神障碍;②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③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④心境障碍;⑤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⑥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⑦人格障碍、习惯与冲突控制障碍和性心理障碍;⑧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⑨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⑩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四、心理障碍的评估

(一)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1)医学标准:该标准将精神障碍当作躯体疾病。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异常心理现象或行为可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

(2)个人经验标准:个人经验指两方面:一指患者的主观体验,即患者自觉焦虑、抑郁或无明显原因的不适感,或不能适当地控制其行为,而欲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二指观察者的判断,即观察者据已有经验做出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判断。

(3)社会适应标准:正常的情绪变化通常是短期性的,人们通常通过自我调适,重新保持心理平稳。而病理性症状常持续存在,甚至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症状还会逐渐加重恶化。

(4)心理测验标准:普通人群中,人们心理特征的测量结果常显正态分布,居中的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即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偏离正常。

心理障碍的最终确定需要经过周密的临床检查和科学评估,这是由临床医师和心理学家共同合作来完成。在我国实际情况中,精神科医师偏重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心理咨询师偏重于门诊会谈,而社区心理医生则偏重观察、会谈和心理测量等技术的运用,这些不同的工作方法,都是为了一个最终目的,即更为准确地帮助来访者确定主要心理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二)常用评估方法

对社区居民的心理障碍进行全面的鉴定,将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社区心理医生常常要采用一系列评估方法。最常用的有观察法、会谈法、调查法和心理测量法等。

1.观察法

是信息来源最真实可靠的方法,社区心理医生最好直接观察来访者的表现,系统观察个体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及非言语行为。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外表和行为、思维和感知觉、情绪和心境、智力状况、意识状况。关注来访者的外部表现与内心体验,以及社会适应状况。对被援助者的问题进行评定。

2.会谈法

是心理障碍检查和治疗的一种基本技术,是社区心理医生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会谈时要取得来访者与陪同者的信任,使他们没有顾忌地诉说和较好地配合,会谈过程中要与来访者有情感交流,避免诱导或暗示性的提问,让其尽量反映实情,尤其关注病因和早期症状的发展。访谈帮助社区心理医生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通过临床访谈,社区心理医生可确定障碍发生的时间,并确认与障碍同时出现的其他事件(如生活压力、创伤、躯体疾病)。收集个体的基本生活信息,了解其精神状况,当前问题的资料史,理解其人格发展历程,了解其问题的根源,为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做准备。

3.调查法

调查法是做好来访者客观记录,社区心理医生和监护人反映的信息可能很杂乱,要注意记录有价值的内容,最好采用他们陈述的原话,或者直接调查患者的亲属或好友。对他人提供的信息要认真分析,因为他人对来访者的态度与情感不同,且与来访者接触的时间、地点、方式也有不同,因此,反映的问题程度差异很大,要尽量避免掺杂信息提供者的个人情感成分,让来访者自己叙述病情,或收集来访者的日记、图画、信件作为参考内容。采集的信息要经过整理归纳,使之条理清楚,简明扼要。为了使记录的信息更客观全面,可以按以下项目做极简单的记录。

一般资料:姓名、性别、职业、收入、婚姻、住址、出生地和日期、文化程度和主要调查内容。主要调查内容如下:

(1)求助的主要原因;

(2)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经受的挫折或不良行为);

(3)现实生活状况、婚姻家庭状况;

(4)对性的认识与要求、性生活质量;

(5)人际关系、沟通状态和社会活动、兴趣等问题;

(6)自我评价:优缺点、能力、价值观、理想;

(7)身体方面的主观感觉(主观症状);

(8)情绪体验、生活态度。

4.常用的心理测量法

(1)智力测验:①比奈-西蒙量表;②斯坦福-比奈量表;③韦克斯勒学前和初小、儿童、成人三套智力量表。

(2)人格测验:①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 ②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③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④主题统觉测验(TAT); ⑤罗夏墨迹测验。

(3)评定量表: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 ②生活事件量表(LES); ③焦虑自评量表(SAS); ④贝克焦虑量表(BAI); ⑤抑郁自评量表(SDS); ⑥贝克抑郁量表(BDI)。

(三)心理障碍评估的内容

有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临床评估过程分成四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了解来访者问题,与之商定评估手段和步骤;二是信息输入阶段。即通过调查观察会谈或量表评定收集有关信息;三是信息加工。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四是信息输出。提出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社区心理医生对任何一个来访者进行评估基本都包含这四个阶段。评估的有效性取决于收集信息的可靠性,而收集信息的过程是有一定要求的。

(1)个体心理活动,特别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自我概念、认知、情绪、情感等方面现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2)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尤其是性格,可以使评估者对被评估对象的心理特征形成印象。

(3)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个体对周围环境的评价,个体一般的交往方式,个体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的处理方式、理解方式、应对方式等。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首先是要确定来访者的心理活动是否正常,如知、情、意、行等心理过程是否统一,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根据来访者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活动的强度、节律性、耐受力、自控力、自信心、意识水平、社交状况和康复能力等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做出评估。社区心理医生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断学习进取,对多项测定进行综合分析,提高评估技巧。区分来访者是正常人,还是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来访者病因可分为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根据这种思路,可以大体把握来访者的主要心理问题和原因,并能为咨询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来访者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患者,就不是社区心理医生的服务对象,应转医院治疗。而由社会因素产生的一般心理困惑不需采用药物治疗,社区心理医生可望获得好的疗效。

五、常见心理障碍的处理

(一)常见心理障碍的处理方式

对于适应性障碍的治疗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疗法、合理宣泄等,必要时定期心理咨询。

(2)药物治疗:对抑郁、焦虑明显者可酌情使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物,如多塞平、阿米替林等;有明显暴力行为者也可使用氟哌啶醇。

(二)对于偏执型人格在早期进行调节

调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觉地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在这种良好的人际环境中,患者通过良好的沟通与交往,容易理解他人、信任他人、减少敏感多疑。父母、教师对青少年患者不要轻易地责备、侮辱、彼此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要经常进行沟通和交往,减少或避免不良刺激。患者也要尽量克制自己。

(2)学会自我暗示调解法,逐渐消除异常人格特征。最好每天默念一次类似“一个人固执多疑,不利于人际交往。一定要改掉固执多疑的缺点,要谦和,要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积极地理解、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要总认为自己比别人能干,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千万不要高傲自大,不要整天去怀疑有人在搞鬼,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的话语。最好能在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的早晨、午休或就寝前进行默念。坚持一段时间,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许多人格特征就会得到缓解,甚至会有明显的改善。

(3)学会自我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一些非理性观念,逐步消除异常人格特征。例如,每当出现对他人怀疑或有敌意的观念时,就要自我分析一下是不是卷入了“信任危机”或“敌对心理”的漩涡之中。通过自我分析法,可以阻止患者的偏执行为。有时患者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偏执行为,事后应抓紧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防止再犯。

(4)若上述方法不能奏效,应及时求助医生,辅以药物治疗。抗精神药物有一定疗效,但必须听从医生的吩咐。最好同时结合上述心理调节方法。

(三)对于分裂型人格障碍也要用多种方式进行调节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与人的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终日不断被父母责骂、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他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公正,就会使儿童是非观念不稳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有些儿童因此而分离、独立,逃避与父母身体和情感接触,进而逃避与他人和事物的接触,这样就极易形成分裂型人格障碍。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社交训练法

有助于纠正不合群性。首先要提高认知能力,懂得孤独不合群、严重内向的危害,自觉投入心理训练;其次,制定社交训练评分表,自我评分、每天小结、每周总结。以奖励表扬为主,对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并给予强化,以鼓励其自信心,这一点很重要。切忌批评责备,以免造成患者产生心理反感和对自己丧失信心。训练内容从简到繁,从易到难。

2.兴趣培养法

兴趣培养有助于克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首先,提高认知。懂得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确定积极人生的理想追求目标;其次,多参加社会实践。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接受社会信息量,促使兴趣多样化;最后,多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如绘画、歌咏、舞蹈、艺术、体育锻炼、科技活动等小组。这是培养兴趣的较好形式。

(四)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一般采用的方法

1.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因此,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可以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分。要时常告诫自己:必须努力工作,用取得成绩来博得别人的赞美;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要争取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2.学会爱别人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五)对于表演型人格障碍一般采用的方法

1.提高认知法

帮助患者正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及其危害,才能扬其长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

2.情绪自我调整法

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情绪表达夸张,旁人常无法接受。对别人讨厌的情绪表达要坚决予以改进,对别人喜欢的则适当保留。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的表现作一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3.升华法

让表演型人格障碍者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原有的表演能量得到升华。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人格障碍者的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六)对于强迫型人格障碍一般采用的方法

1.听其自然法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纠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顺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情进行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的努力,症状会缓解。

2.当头棒喝法

当一个人过分执着于经典与规矩时,他对活生生的多变的现实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强迫型人格障碍习惯于按教条办事,总是按“应该如何,必须如何”的准则去做,像个机器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砸开锁链、打开牢笼,让曾经囚禁的自由思想主宰自己的行为。当头棒喝便是打开牢笼的妙方。应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独特事件,让这些独特事件带来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改变墨守成规的习惯。

(七)对于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处理方式

1.习惯纠正法

依赖性人格障碍者的依赖行为是一种习惯,必须首先破除不良习惯,才能进一步实施有效治疗。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每天做记录,记满一个星期,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对自主意识较差的事件,可以找一个自己最依赖的监督者,防止依赖复发。

2.重建自信法

首先要消除童年时父母、长辈、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不良影响的话,把这些话语仔细整理出来,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并将这些话语转告给你的朋友、亲人,让他们在试着干一些事情时,不要用这些话语来指责你,而要热情地鼓励、帮助你。其次要重建勇气。选做一些冒风险的事,每周做一项,可以增加你的勇气,改变你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八)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员的防范处理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中,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最为重视的。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治标不治本;心理治疗,对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毫无作用。认知领悟疗法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有一定疗效。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电击、禁闭),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反社会行为会减少。

(九)对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应对方式

1.消除自卑感

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要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相信事在人为。

2.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必须给自己制订一个交朋友的计划。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最好找一个监督人,让他来评定执行情况,并督促坚持下去。在开始进行梯级任务时,可能会觉得很困难、毫无趣味,但要尽量设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十)对于神经症型的心理障碍患者的应对方式

神经症型心理障碍患者不仅家人感到身心俱疲,连他本人也十分苦恼。患者到处求医问药,要求使用各种滋补强壮中西药物。不少患者,尤其是病程短、发病急、常因几天睡眠差而服补气、壮阳药的患者,不仅不能改善病情,反而火上加油,使病情更加复杂化。

(1)心理治疗:要关心患者,做好思想工作,帮助解除顾虑,增强治愈信心;

(2)可用药物减轻症状:在医生指导下,可适量服用镇静剂、阻滞剂、谷维素、安神补心丸等;

(3)不必卧床休息,可适度减轻或调整工作,合理安排生活,适度参加体力活动及锻炼;

(4)治疗见效后,不要立即停止治疗,否则可能复发。一般应维持2~3月的治疗时间,然后逐渐停药。

(十一)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对方式

(1)精神分裂症,除了患者本人健康受到很大损失外,家属及同事也背上了精力、经济及心理上的负担。所以,精神分裂症一旦发现应及时治疗。

(2)精神分裂症治疗以综合治疗为原则,精神药物治疗为关键性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改善社会心理环境,改善患者的心境也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是在患者病情好转时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进行。病情缓解期或慢性阶段,除适量药物治疗外,环境、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十分必要,特别是对患者的社会康复,预防患者的精神衰退,以及提高患者适应社会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3)急性阶段的安全护理及慢性阶段或康复期的家庭监护也很必要。

①积极治疗:对急慢性病例要采取积极治疗措施。通过积极治疗可缓解病人症状、改善接触,促进精神康复,同时也可防止精神衰退。

②康复治疗:在药物及各种治疗的同时配合以康复治疗,包括音乐治疗、运动疗法等。

③心理治疗: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配合以不同的心理治疗,在疾病缓解期和恢复期尤为重要。发挥患者在治疗中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巩固疗效,对有精神缺损和衰退的患者要训练他们的劳动及生活能力,使之将来能重返社会。

④院外治疗:对临床治愈或出现基本缓解的患者要加强院外治疗及管理,医生要定期复查或家庭随访。长期服用维持量的精神药物,可以减少精神分裂的复发及再住院。

⑤护理。急性期主要是做好患者的安全护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或伤人最难预防。据统计,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自杀企图,其中10%自杀身亡。因此,无论对住院患者或门诊患者均应提高预防患者自杀与伤人的警惕性。慢性期主要是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及家庭康复护理工作,要为患者安排丰富的疗养生活,如读报、下棋、扑克、音乐、美术等文体活动及工娱活动,督促患者参加集体活动,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规定每人每天完成一定项目,使患者生活规律,同时提高患者兴趣,有利于精神活动的康复。

总之,对于任何有心理障碍的患者首先要量化等级,然后对症下药,强调助人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