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领导力及其提升
领导力(The Leadership Challenge)研究是近些年关于领导能力和领导成效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对于领导者来说,领导力关注的基本问题,在于面对快速变化、错综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客观情势,如何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和决断力;对于组织来说,在于面对同样的客观情势,如何选择领导者。其共同的问题,则在于如何对“以变制变”, “好梦成真”。
一、领导力的涵义与构成
“领导力就是在实践中有用的一系列人们能看到的技巧和能力。”领导力“讨论的是领导者要创造一种氛围,让人们在此氛围下抓住极富挑战性的机会,取得非凡的成功”,即“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的成就”。领导力讨论的中心问题,“是领导者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把理念化为行动;把愿景化为现实;把障碍化为革新;把分裂化为团结;把风险化为奖赏”。
为此,领导者必须注重构成领导力的五种行为和完成十种使命。这五种行为是:(1)以身作则;(2)共启愿景;(3)挑战现状;(4)使众人行;(5)激励人心。这十种使命是:(1)明确自己的理念,找到自己的声音;(2)使行动与共同理念的一致,为他人树立榜样;(3)展望未来,想象令人激动的各种可能;(4)诉诸共同愿景,感召他人为共同的愿景奋斗;(5)通过追求变化、成长发展、革新的道路来猎寻机会;(6)进行实验和冒险,不断取得小小的成功,从错误中学习;(7)通过强调共同目标和建立信任来促进合作;(8)通过分享权力和自主权来增强他人的实力;(9)通过表彰个人的卓越表现来认可他人的贡献;(10)创造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来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
值得强调的是,在一定的意义上,领导力就是行动能力。“如果说经济学家和其他思想家们拥有思想,把思想付诸实践的却是政治家;这场思想巨变的一个突出的教训就是领袖和领导作用的重要性。”英国的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革命,美国的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革命,中国的邓小平革命,都是以信念和理想为先导,在献身精神的支撑下,坚定不移、顽强奋斗的经典。
二、领导力的层次
中国古来就有关于领导者的层次之分。优秀的领导人被明确分为英、俊、豪、杰四个层次:“故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明于天道,察于地理,通于人情。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知足以知变者,人之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隐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者,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知足以决嫌疑,廉足以分财,信可使守约,作事可法,出言可道者,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比,见难不苟免,见利不苟得者,人之杰也。”又道:“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
如从不入流者算起,领导者可以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者、圣者五个层次:“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忌,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所谓贤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其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菀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究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立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
也有人认为:领导力就是能不能、有没有办法影响他人。领导力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职位和权利,大家跟随你是因为他们必须这样做。第二层次是资源和个人关系。因此大家跟随你,是因为他们自愿的选择。第三层次是成绩和贡献。大家跟随你是因为你为组织做出了成绩和贡献,因而建立了威信。第四层次是星火相传。大家跟随你是因为你对他们的培养和提拔,你因此受到尊敬,虽然说你不是管他们,甚至有些人比你的职位更高,但是他愿意接受你的意见。第五层次,也是最高的层次,是因为大家尊重你的品德、为人、能力和你所代表的目标和理想。这一点与机遇和天赋有关。领导力实际上到最后影响两件事情:一是组织的风格或文化,二是组织的价值观。
三、提升领导力的主要途径
如同人的指纹、DNA不同一样,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相应的行为选择也是不同的。历史惊人地相似却不会重复。在此意义上,提升领导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两种途径:
1.悟道。悟道的意义在于领导者通过在自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不断理解客观世界、理解自我,以及客观世界与自我的关系。其价值基点在于寻求和确立主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在这里,宇宙观的意义在于确立客观世界的涵义,即通过不断的事实判断,解析客观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观的意义在于确立主观世界的涵义,即通过不断的价值判断,确立自我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并选择相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在实际的过程中,以上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无论确立宇宙观还是人生观的过程,都是主体的“心路历程”,包括三个要点:其一,观摩,即以客观现象、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琢磨“物理”以及衍生的“事理”、“人理”,不断认知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所谓“师法自然”就是这个意思。其二,“自视其心”,即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审视以及校正自己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中国古代所谓“内省”,就是这个意思。其三,悟道,即以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中心,进而寻求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健康、强劲、持久、广泛的交互作用的最佳途径和方式。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贱而小者,口腹也;贵而大者,心志也。”一个奋斗不息、卓越的领导者的“悟道”总是独特的。李嘉诚这样诠释他的成功之道:人生是一个很大、很复杂和常变的课题。我们用分析、运算、逻辑等的理性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IQ)解决诸多问题;用理解力和自我控制的情绪智商(Emotional Quotient, EQ)去面对问题;用追求卓越、价值及激发自强的心灵智商(Spirital Quotient, SQ)去超越问题。理性智商、情绪智商、心灵智商及其提升皆重要:学术专业的知识,使我们有能力去驰骋于社会各行各业中;对自己及他人环境的了解,能发挥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加强团队精神;慎思明辨的心灵能力驱使我们对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促动创造精神,把经验转化成智慧,在顺境和逆境之中从容前进。
2.知行合一。在这里,“知”是知识、感知;“行”是行为、行动;“合一”是二者的统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换言之,“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对于领导者提升领导力而言,无知的行是盲动,无行的知则非真知。所以,唯有知行合一,才是不断提升领导力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