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新诗运动及新思潮

文学革命初期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白话文如何取代文言文,尤其是能不能用白话写出优秀的诗歌来。

晚清的诗界革命,提出了“新意境”和“新语句”,但“新语句”难以与倡导者所追求的“古风格”统一起来。采用新语句,必定要打破传统诗词的格律;而想要保留传统诗词的格律,就无法采用新语句。这是晚清诗界革命的重大局限所在。

胡适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前,已经开始思考诗歌采用白话写作的问题。在留美时与同学梅光迪等人交换意见,他就提出要使白话文能够通行,必须用白话写新诗。这样做的目的,是打破诗词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他在《论新诗》中提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后来他又把这一主张概括为“作诗如作文”,强调诗歌语言要近于说话,反对“镂琢粉饰的诗”。这与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主张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的观点是一致的。为了保证白话新诗不致失去诗的素质,胡适又提出用“自然的音节”取代旧诗词的格律,用口语的语法取代文言的语法,并吸收外国的新语法。这样做的结果,是新诗走向散文化,并由此建立起了一套新的诗歌美学。

胡适在进行新诗理论探索的同时,开始了新诗创作。1917年,他在《新青年》4卷1号上发表了《鸽子》(这是发表的第一批新诗,同时发表的有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的《月夜》等)。到1920年,他把创作的新诗加以筛选,出版了《尝试集》。《尝试集》两年内销售了一万部,说明新诗已经开始被许多读者接受,胡适因此不无得意地宣称:“新诗的讨论期,渐渐的过去了。”胡适:《〈尝试集〉四版自序》, 《尝试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胡适对于新诗有首创之功,《尝试集》中写得比较好的白话诗,是《一颗星儿》、《老鸦》、《威权》等,当然《蝴蝶》和《鸽子》虽有旧诗词的调子,却也清新隽永。不过,总体看,胡适的新诗带有初创期的局限,艺术成就不高。他一方面要挣脱旧诗词的格律,努力采用白话的文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把“诗的散文化”与“诗的白话化”统一起来,实现“诗体的大解放”;可是另一方面,已经养成的作旧体诗的习惯不可能仅仅凭留学西洋的短短几年就彻底打破,所以他的新诗语言是日常的口语,而调子却有旧诗词的成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新诗是从旧式诗词曲调里脱胎出来的。由于竭力用口语写诗,他的一些诗做到了通俗易懂,然而也带来了过于直白、诗味不浓的缺点。

与胡适一起勇敢地“尝试”新诗的,还有沈尹默(1883—1971)、俞平伯(1900—1995)、康白情(1896—1958)、傅斯年(1896—1950)。他们的新诗也大多带有旧诗词的痕迹。沈尹默的《三弦》、《月夜》意境清新,情调隽永,但音节像格律诗。俞平伯的《冬夜》和康白情的《草儿》是当时影响很大的新诗集,得到了新诗界的好评,但也存在尝试的特点。真正摆脱了旧诗词的束缚而又内涵丰富、具诗美的是周作人的《小河》。《小河》写一条自然流淌的小河被农夫筑堤拦腰截断,升高的水位使小河变得焦躁,也让下游两岸的小草和树木担忧河水决堤会带来灾难,所表达的是尊重自然人性的现代思想。艺术上,它着眼于小河形象的描写,用流畅的口语写出,避免说理,因而诗意浓郁,被胡适推荐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胡适:《论新诗》, 《胡适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72页。

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是崇尚自然与平实的风格。大凡反映人生疾苦的,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胡适的《人力车夫》、周作人的《两个扫雪人》、刘大白的《卖布谣》、康白情的《草儿在前》,都写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而托物寄兴的,如胡适的《鸽子》和《老鸦》、周作人的《小河》、沈尹默的《月夜》等,也都清新可读。当然,由于革新者关注的重点是摆脱旧诗词的束缚,所以免不了过分追求散文化的效果而使诗失去诗的特点,或重在说理,使诗的诗味不浓了。

反对新诗的守旧人士最不满意新诗的地方,就在新诗用白话写作。一些守旧人士指责新诗“数典忘祖,自矝创造”,咒其“必死必朽”;但新诗并没有“死”,而是相反,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发展势头。

文学革命紧随着新诗的“尝试”,向纵深推进。最突出的表现,是广泛地吸收外来的思想资源,推动了新思潮的涌现。如果说胡适提倡白话文运动,是受到了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强调意象的“具体性”,反对语言的堆砌,那么在文学革命的深入时期,引进和借鉴外国文学的经验就变得更为普遍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为新文学确立了人道主义的原则,他所提倡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与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一致。李大钊对文学的理解,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影响。《新青年》先后译介了屠格涅夫、王尔德、契诃夫等众多的外国作家的作品,还发行了一期《易卜生专号》,发表易卜生的《娜拉》、《国民公敌》等三篇剧作,引发了一场演易卜生的戏、讨论易卜生的问题的“易卜生热”。《新潮》、《少年中国》、《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刊物也大量登载了翻译作品。短短的几年间,这些刊物把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印象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心理分析派以及人道主义、实证主义、尼采哲学、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大都介绍进了中国。外来的思潮激发了中国本土的文学创作力量,许多文学青年从西方文学中吸取营养,探讨人生的问题,表达内心的苦闷,从而形成了五四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峰并峙、现代主义因素渗透其间的独特景观。

文学新思潮涌起的一个突出标志,是文学社团的纷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率先在北平成立,同年夏天留学日本的学生宣布成立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在五四时期影响最大,分别代表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思潮。随后成立的新月社、语丝社、湖畔社、浅草社、弥洒社、沉钟社等,也各有文学主张,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流派特色。文学社团的成立,文学流派的涌现,标志着文学革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