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概念界定
本书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合约和激励机制。下面对概念及其在本书中的使用作以界定。
一 合约
合约的英文是“Contract”,对应的相近概念很多,如合同、契约、协议等。下面分别予以解释和区分。
(一)合约
合约作为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一般基于简单抽象的委托—代理模型,来研究双边协商交易情形。“合约是双方可信的允诺,对于所有可能的事件状态,其中各方的责任都有详细的说明。”其中,管理人员具有完全的讨价还价能力,“决定合约关系的条款”[16]。
(二)契约与合同
契约是两人及以上相互间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契约是种双方法律行为,是由当事人互相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这里的当事人可以是多个,但只有两方,即对立双方。
合同是现实生活中使用的由双方或多方签署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合同法》第二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5条: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简言之,合同是具有特定内容的协议,属于多方法律行为。
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契约与合同差别细微。在国外,自德国学者孔茨(Kun Ze)于1892年提出“合同行为为共同行为”以后,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合同是共同行为,契约是双方的法律行为。中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已经淘汰了“契约”的称谓,只是在学术研究中,仍有学者沿用“契约”一词,尤其在中国台湾地区常用。
(三)协议
协议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相互之间为了某个经济问题,或者合作办理某项事情,经过共同协商后,订立的共同遵守和执行的条文。协议是最一般和广泛的概念,合同与契约都是协议的一种表现形式。
协议与合同的区别:(1)合同有违约责任的规定,协议书没有。(2)经济合同有“合同法”作为依据,协议书暂时没有具体法规规定。(3)协议书比合同应用范围广,其项目往往比合同项目要大,内容不如合同具体。在协议书签订之后还要根据需要来分项签订专门合同。
综上,“协议”是一般性概念;“合同”是具备特定内容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与“契约”相近,实践中已取代“契约”;“合约”是经济学名词,特指基于委托—代理关系建立的由管理人员制定的双方可信的条款。本书用“合约”侧重从理论层面探讨基层服务—补偿这一交换关系,主要借助合约理论,研究大学生基层服务合约及其激励机制的设计,对双方规定的其他具体细节并不作过多涉及。
二 激励机制
机制(Mechanism)传统上指一种能够进行运动转换、能量传递或控制活动的机械装置。《辞海》的解释则进了一步:机制不仅是指特定的装置,而且还指内在机理。《大不列颠百科词典》有进一步的说明:作为机制,它的主要特点是其组成部分作有约束的运动,也就是说,这些组成部分只能做限定性的相对运动。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机制就是保证系统运动有序的程序和力量的总和。所谓机制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17]
合约视角下的“机制”指的是为控制参与者之间的博弈而设置的一套规则[18]。许多研究也称其为“激励机制”。在赫尔维茨的框架中,机制是一个信息系统,行为人相互交换信息,这些信息共同决定了结果,成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另外,它是一种“特定机制”,意指“机制”是和特定“目标”相对应的。马可-斯达德勒和佩雷斯-卡斯特里罗将其看成是激励机制,或需要被设计的合约[19]。在拉丰和马赫蒂摩以及韦默的研究中,“机制”等同于制度,其实质也是提供一种激励[20][21]。可见,“机制”在这里指的就是激励机制。
机制的形成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行为主体在相互博弈中自发形成的;二是在经济主体相互博弈的基础上由第三者设计的。激励相容原则在第一类机制形成中是自然的贯彻,强调激励相容的关键是对第二类机制的形成而言。因为在这类机制的形成中,第三者设计机制时很可能陷入信息不对称的圈套,而使设计的目的与机制需求者的目的发生偏离。因此,机制设计必须清楚机制需求者的行为基础及其模式。
本书着重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基层服务合约的激励机制,其作用是协调潜在群体行为,实现政府(公共)目标。该机制由第三方(本书)设计,需要同时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具体地,针对委托—代理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该机制将由价格机制、信息甄别机制和道德风险控制机制组成。
最后,机制与方案不同。方案是整体性的,是显性的和外在的,接近最终形式上呈现的政策。机制是微观的,与合约配套使用,是合约的核心,是内在的、系统性的,后台自动执行的。虽然涉及合约签订和执行的完整时序,但只是方案的微观部分。另外,方案可大可小。大到整个政策方案,小到信息甄别机制设计产生的供选择的“菜单”,都可以称为方案,没有特指的意味。在经济学的合约研究中,“机制”是专用概念,也是主要研究内容。由于机制对应机理,实际上是一种微观的行为激励的原理设计,或者基于模型的求解和分析,最终需要放在具体的方案中才能得以体现。机制设计最终落脚为方案的优化原理。在合约的研究中,除了机制设计外,还应考虑方案优化时合约模式的选择、具体方案设置和配套措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