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专家鉴定意见
(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富仁(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认为,该著可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的学术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史上也会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产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从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正式酝酿建立至今也已有60年。对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成果做文献学上的系统完整地整理和总结的著作,这是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以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和陈述,同时也是正式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开始。其意义是重大的。
作者在中国古代文献学和西方文献学的基础上独创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不但在其完整性、系统性上保证了该编著的学术品格,也在其创新的意义上推进了文学文献学的发展。它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独特的学术经验和学术规范融入传统的文献学,丰富了中国固有文献学的内容和意义。基础扎实、融新于旧,其学术的意义和价值是无可辩驳的。
该编著在占有资料、阅读和分析资料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材料丰富,分类精细,结构绵密。虽然每种被评述的文献在该著作中只有寥寥数语,但评点准确,无浮泛语。可以说是高度精练,高度严密,反映了作者高度严肃的治学态度。这在充满学术垃圾的当代学术界,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我是将这部编著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来看待的,并对该编著的作者表示由衷的敬佩。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共识,也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事实上,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有一批学者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整理和发掘工作,并取得了卓越成就。进入21世纪之后,又有更多的学者潜心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使这一领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局部研究和个案研究最为活跃,而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尚缺乏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操作规范。因此,从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探索一套切合实际的文献学理论方法,建构一种能够有序地安排和容纳现有的现代文学文献的框架,是这一分支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从这一角度而言,《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一书作为第一部全面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体系的著作,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本书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探索性,对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框架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本书的突出特色和主要建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著作结合中国现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实践,在认真考查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和西方现代文献学学术史的基础上,试图突破中国古典文献学以史实考证为主的“实证”研究和西方现代文献学以文献信息的技术操作为主的“实用”研究的藩篱,把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置于现代文化传播视野中进行系统的考察,建构起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框架。这一思路中肯而切合实际,最终建构起来的研究框架实用有效。这不仅是对已有研究的总结,更对未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这一分支学科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平台。
第二,本书引入“文献活动”这一概念范畴来表征文献从生成、存贮、交流到消费利用的全部社会化过程,并把“文献活动”析分为“文献记录活动”和“文献交流活动”两个基本范畴,作为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理论的历史和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把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划分为三个理论板块:文献学基础理论研究、文献学本体研究、文献生产与传播功能研究。然后逐一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研究中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由此来看,作者具备明确的学科建构意识和创新尝试,也有着十分成熟的理论思考和系统的理论整合能力。这对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这一分支学科的建构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尽管其中某些看法还值得深入讨论,但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必然会引领这一分支学科未来的研究走向,其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第三,在对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进行总体建构的基础上,又用了五个部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整理、中国现代作家生平文献、中国现代文学原始文献、研究文献和研究之研究文献分别进行了分析、阐释,指出了各类文献的性质、研究方法和研究状况,分类严谨,史料丰富,析理透彻,总结全面,不仅展示了这一分支学科已有的研究基础,对未来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最为可贵的是,本书在讨论各类文献的研究方法时,始终以中国古代文献学和西方现代文献学为参照,但又不拘泥于其中的理论教条,而是根据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特征,在融合传播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等多种理论资料基础上,创造性地建构起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构想。思路缜密,态度客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作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初步尝试,本成果立论公允,引证文献史料丰富翔实,对问题的分析有深度。全书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这一分支学科为中心展开,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构架,为这一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该成果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引论”部分作为学科构建的理论基础,尚显得薄弱。
二、“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建构必须借鉴“中国古代文献学”和“西方现代文献学”的规范和经验,本成果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由于偏重于局部和技术层面的借鉴与革新,所以使这方面的论述显得简单了一些。
三、在对已有文献成果进行“举要”分析时,还应该更全面、公允一些,既要避免一些优秀成果被遗漏,也要避免一些平庸成果入选,以便能更好地反映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研究的全貌。
另外,第二编和第三编有可能存在交叉,导致边界模糊。
本成果可能或已经引起争鸣的观点:
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是很多学者的夙愿,但在“如何建构”的问题上,一直存在很大分歧,在几次有关现代文学文献研究的会议上,也出现过争论。而本书搁置争论,重在建设,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且是在做了充分准备基础上进行的尝试,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但由于阅读者的立场和观点不同,对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期待不同,这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所以本书有可能会在“如何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问题上引发讨论或争论,这对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建构无疑会大有裨益。
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可能会引起争论。如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如何借鉴中国古典文献学和西方现代文献学的结构和方法,本书只是一家之言,可能会引起人们的争论。
张全之(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现代文学距今虽然只有60年,但由于各种原因,如几十年来政治风云变化多端,曾经猖獗一时的极“左”思潮使得现代作家对自己的作品经常大加修改,而在学术研究上意识形态的观念性研究大占上风,而注重考证训诂的中国传统研究方法遭到忽视,因而,在现代文学研究中文献研究一直是一个很少有人关注的冷门。该课题可能是国家社科基金首次设立现代文学文献学的项目,其学术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性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可以说,该课题成果是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第一部集大成之作。首先,该课题成果详细地叙述了现代文学各种文献的历史状况和源流发展,包括资料集、目录、丛书、类书、总集、别集以及研究专刊、各种工具书等等,对这些文献书籍的编辑体例、涉及范围、各自特色等所作的细致的分析与比较,为读者进入现代文学文献学领域开辟了一条通道。其次,该课题成果对六十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了辑录和评述,重点放在现代文学史的编撰及现代文学史学史的研究上,因为文学史编撰和史学史的研究就其方法和对象而言更能显示出文献的重要性。通过这种成果的梳理,该课题成果为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再次,该课题成果对一些文献研究专家的学术成果进行了评析,尤其注意到了近期新成果,如金宏宇的版本学研究等,这些评析能够公允地评价其成就,深刻地发掘其意义,为现代文学文献学这一学科门类的建立提供了历史基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该课题成果在资料梳理的基础上,从学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关于建立现代文学文献学的一些构想。作者不仅指出现代文学文献学从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学科中分离出来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且细致地辨析了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概念范畴,深入地阐述了现代文学文献学与中国传统文献学、西方现代文献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指出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特性在于确立了一种人文主义文献观,突出了文献的人文内涵,强调了文献的本质不是静止的孤立的物,也不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单元,而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播媒介。这种文献观念既具有学理意义又具有现代意味,是对传统文献观念的一种超越。
总之,该课题具有很大的难度。课题主持人广收博集,条分缕析,既有细致的爬梳,也有充足的论证,在一个相当高的学术水准上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是现代文学研究在学科开拓方面一个新的突破。
论文的不足之处:作者比较关注传统的课题与方法,对近年来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产生的成果如“新国学”研究等关注不够。另外,文献学的重点应在于传授进入现代文献的学术方法,而对一般性的文献的举要不必予以太多篇幅。前者可以在出版时予以补充,后者意见仅供参考。
郭延礼(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是现代文学学科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对促进学科发展亦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这一课题很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特别是在尚未有这方面的专著之前,更显示出这一研究的重要。
该课题总论部分,对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建立、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其本体、功能诸方面作了系统的阐释,有史料、有分析,逻辑性强,亦有新见,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该课题对现代文学文献学中的版本、目录、校勘、考证、辑佚、注释诸问题进行了较系统而全面的论述,条理明晰,论说清楚,对现代文学研究者与爱好者有参考价值。
该课题第二、三、四、五编是现代文学文献中的主体部分,对作家生平文献、作品原始文献、研究文献、研究之研究文献,通过具体史料,逐一举例论析,对研究者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不足之处,课题在征引史料、举例方面,使用有关鲁迅的材料太多。修改时应注意在引用史料方面要有点有面,不宜只举一人或少数人的例子。
韩之友(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是一部内容丰富、编排适宜、结论可靠的学术论著。全书分为五编,论述了现代文学文献的整理、现代作家生平文献、现代文学原始文献、现代文学研究文献类型、现代文学研究的研究文献等问题,几乎囊括了现代文学文献研究中的所有重要问题。执此一编,不仅有助于初学者或者相关领域研究者了解现代文学研究资料状况,从而进入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就是对于现代文学研究工作者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在平实的论述中,总结归纳各家的成果,并不时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引人思考。
总体来看,它主要由三个关键词组成:“现代文学”、“文献学”和“研究”。由这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推断出这部著作探讨的时间范围、研究对象和学术特点。从探讨的时间范围上说,《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当然是现代文学的研究,但是作者显然并不仅仅局限于现代文学,因为所论述的内容,往往与中国古代文献及其研究多所相承,因此,在论述的过程中,往往上挂下联,打通古今。这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之一。从研究对象和学术特点来看,《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所关注的主要的“文献”问题,包括原始文献和研究文献两大类。这也与古代文献研究密切相关。古代文献更多地关注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以及历代职官、历史地理、年号名讳等问题。现代文学文献研究也主要牵涉目录、版本、校勘等问题,但是又有自己的特点,突出现代文学文献研究的特点,譬如论述平装书、毛边书等,就是古代版本学研究所没有的内容。这是本书的重要贡献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著作不仅具有创新价值,同时又具有工具书的性质,便捷实用,可以说这是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性著作。
如果说还有什么建议的话,第一,有些论断似乎还可斟酌,譬如第5页作者在论及现代文学文献的收集整理时说:“从类型上看,不会再出现新的文献类型;从现有的数量上看,收集也很丰富。”学术的发展往往多有出人意料的时候。尽管目前文献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其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受到时代因素的制约,很多作家作品还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电子文献的蓬勃发展,也为现代文学文献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未来现代文学文献的收集整理,依然大有可为。第二,由于文献学是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和研究路径,从事现代文学文献研究也不可避免地牵涉到古典文献学内容。如何介绍这部分内容,就有一个度的问题。目前这部分内容略嫌笔墨偏多,且前后时有重复。第三,归类似乎还可再做推敲,譬如第五编,与前面的内容多有重复。第四,建议附录几套索引,除参考文献之外,还应包括全书所论及的文献书目索引、作者索引。
总的说来,这是一部出色的文献学论著,推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