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模式
(一)休闲农业模式
1.田园农业模式
田园农业模式是指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以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其中主要包括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农业)、园林观光游(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等)、农业科技游(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旅游活动,让游客了解和增加现代农业知识)、务农体验游(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四种类型。
2.民俗风情模式
民俗风情模式是指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习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乡村文化,以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其中主要包括农耕文化游(指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来开展的农业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游(指利用地方民居、民族服饰、饮食文化、传统礼仪、节气时令、游戏娱乐等开展的民俗文化旅游)、乡土文化游(指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的乡土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游(指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的民族文化旅游)四种类型。
3.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购、娱等旅游活动。其中主要包括农业观光(指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民俗文化(指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民居体验(指利用当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指以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舒适的服务等,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服务)、食宿接待(指以舒适、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可口的特色饭菜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农事参与(指以农业生产活动和工艺技术等,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六种类型。
4.村落乡镇模式
村落乡镇模式是指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的观光旅游。其中主要包括古民居和古宅院旅游(多指利用明、清时期村镇建筑来发展的观光旅游)、民族村寨旅游(指以民族特色的村寨发展旅游业)、古镇建筑旅游(指利用古镇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铺、古寺庙、园林等来吸引游客)、新村风貌旅游(指利用现代农村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开展的旅游形式)四种类型。
5.休闲度假模式
休闲度假模式是指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空气、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等,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的服务。其中主要包括休闲度假村(指以山水、森林、温泉为依托,以齐全、高档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为支撑,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等服务)、休闲农庄(指以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丰富的农副产品、优惠的餐饮和住宿,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度假等服务)、乡村酒店(指以餐饮、住宿为主,配合周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各种休闲服务)三种类型。
6.科普教育模式
科普教育模式是指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等,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服务。其中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教育基地(指以科研设施为景点,以高新农业技术为教材,向游客展示农业技术教育,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活动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农业园)、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指利用当地农业园区的资源环境、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经营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优质农产品展销等,开展农业观光、参与体验、实践活动等)、少儿教育农业基地(指利用当地农业种植、畜牧、饲养、农耕文化、农业技术等,让中小学生参与休闲农业活动,接受农业技术知识的教育)、农业博览园(指将当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农业产品、农业文化进行展示,让游客参观、学习等)四种类型。
7.回归自然模式
回归自然模式是指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奇异的山水景观、绿色的森林草原、静荡的湖水河流等,开展观山、赏景、登山、滑雪、滑水、滑草等项目,开发日光浴、森林浴等,让游客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返回大自然。其中主要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和自然保护区五种类型。
(二)乡村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发展,国外已经有了不少成熟的模式,如欧美的“度假农庄”模式、新加坡的“复合农业园区”模式、日本的“绿色旅游”模式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我国由于国情、文化和消费习惯等与国外的差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些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七种模式。
1.城市依托型:环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城市依托型源于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根据环城游憩带理论,旅游渐渐成为环城市乡村的主要功能之一,依托于城市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等,有利于在环城市区域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环城市乡村旅游圈。
2.景区依托型: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成熟景区巨大的地核吸引力,可为区域旅游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带来发展契机,有利于周边的乡村地区借助这一优势,抢先成为乡村旅游优先发展区。
3.产业依托型:特色庄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特色庄园模式以产业化程度极高的优势农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该模式适用于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著的地区,以特色农业的大地景观、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集观光、休闲、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从而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的延伸,最终形成强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应。
4.历史文化依托型:古村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古村古镇旅游是当前我国旅游开发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乡村旅游体系中一个比较独特的类型。古村古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和古色古香的建筑遗迹等受到游客的喜爱。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传承与商业化的博弈等,也给景区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惑和限制。因此,古村古镇旅游要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探索一种既能最大限度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又能弘扬、传承其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旅游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
5.民俗依托型:乡村文化活化与社区发展模式
随着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民俗文化在旅游中常常会受到冲击,有时甚至湮灭。面对民俗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面对地方居民与旅游经济的博弈,目前国内外尚未找到公认合适的路径。民俗依托型乡村旅游未来该如何发展、如何实现利益共享,寻找发展平衡点对于推动类似景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6.创意主导型:传统民间艺术助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民间艺术是区域大众生活的具体体现和主要特征,主要包括微雕、陶瓷、布艺、木艺、果核雕刻、刺绣、毛绒、皮影、泥塑、紫砂、蜡艺、文房四宝、书画、铜艺、装饰品、漆器等,代表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文化特征,具有区域的独特性。正因为这一特性,民间艺术逐渐成为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传统艺术创新,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体验,更强化了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
7.科技依托型:科技引导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现代科技在生产生活中体现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发达国家如荷兰、新加坡、日本等地科技引导的现代农业建设和乡村旅游已经为我国乡村旅游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启动的国家科技园区建设项目,已经促进了我国一批科技园区的建设,也加速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由现代科技引导的、展现农业风貌的项目,已经逐渐成为集教育、体验、观光、展示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产品,从而成为我国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点
(一)休闲农业的特点
1.休闲农业与居民收入、消费增长呈正相关
休闲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它日趋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人们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增强了旅游市场的消费能力,对旅游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也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的休闲农业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
2.休闲农业的定位具有可变性
产业定位实质上是涉及产业归属的问题。一般来说,产业归属、核心竞争力和运营模式等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中产业归属最为重要。确立休闲农业的产业定位,可以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深化休闲农业的内涵。休闲农业属于新兴产业,内涵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产业的积累,功能也在发生改变。因此,休闲农业的定位具有十分明显的可变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不同的地域定位可以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模式或种类。如观光型、度假型、教育型、科普型、参与型等。
3.休闲农业具有继承性和拓展性
休闲农业有别于观光农业。观光农业先于休闲农业发展,休闲农业继承和发展了观光农业的内容,可以看作是观光农业的高级形式,并由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农业转变。观光农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游客在体验农事活动的过程中,对农业文化、农村环境和农民具有的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观光农业外延的不断扩大,催生了休闲农业。
休闲包括休闲生活、休闲行为和休闲需求等,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经过规划设计与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农业经营特色的经济区域。休闲与观光是休闲农业的重要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农业旅游特色,并丰富了现代农业旅游的内涵。
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发端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而我国的休闲农业则出现于20世纪后期,有近200年的滞后,但原因却是一样的:休闲农业是工业化革命后对农业的回归与补偿,即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高楼林立、绿地减少、环境恶化,生活节奏紧张忙碌,使得人们身心疲惫。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欣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农业休闲具有使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诸多功能,休闲农业产业应运而生,也说明休闲农业具有继承和发扬光大观光农业的特点。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景观独特
我国乡村地域广阔、种类多样,加上受工业化影响相对较少,多数地区仍然保持自然风貌,还保持了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等,旅游产品或旅游景观独具特色。如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等。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朴、真、土”的产品,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增加了吸引力。
2.时空分散
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相隔五千(公)里、上下五千年,资源差别很大,且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表现形式。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和地域的分散性,可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主体参与
乡村旅游不是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休闲、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特点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它可以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愉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等。
4.高的文化品位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我国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居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大多蕴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当然,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更让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神秘性甚至诡秘性,对城市游客往往具有更大的诱惑性或吸引力。
5.雅俗共赏
以朴素的产品给游客带来高雅的体验,呼吸乡间清新的空气,品尝原生态、无污染的农家果蔬,感受农家居民的淳朴等,这些都可以给游客带来净化心灵、沉淀烦躁的效果。在这个繁忙、浮躁、快节奏的世界,乡村旅游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接受,从而使乡村旅游变得独一无二、雅俗共赏。
6.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现代乡村旅游融乡村自然意象、文化意象和现代科技于一体,融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于一体,融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于一体,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作为全人类的共识,只有“绝不例外”,没有“下不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