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耀之江:浙江优秀人才故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454/25171454/b_25171454.jpg)
丁列明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A34E2/1354423290322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7_0001.jpg?sign=1738885526-viICQ6MTKaXN2Ve9Luqq9R5jnfvmyTvN-0-92d9e60d80245ef88a73df323775d35f)
丁列明,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带领研发团队成功研发了国内首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该项目于201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我们做了一件在美国做不到的事
2012年4月2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座谈会”,被赋予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称—我的中国梦。8位“千人计划”专家代表在会上发言。
“……感恩中国,我们做了一件在美国做不到的事!假如不回国,凯美纳(盐酸埃克替尼)这个项目在美国很难独立完成。祖国的人才政策和对创新项目的扶持给了我们机会,使我们实现了梦想。我们成功了!”
发言的中年人一脸憨厚,近视眼镜后面,闪烁的是睿智的光。他就是“千人计划”专家代表、海归博士、浙江贝达药业公司董事长丁列明。
抉择
丁列明清晰地记得,那是2002年8月13日。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机场。他将告别拼搏奋斗了10年的美国,登上泛美航空公司的班机回国。
对他来说这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出国梦圆之后,圆“中国梦”开始。
在小石城,丁列明的家是中国留学生的“据点”,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常聚集在一起,时不时会做起同样的中国梦。2002年7月,丁列明与已在耶鲁大学做博士后的王印祥和医用化学博士张晓东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讨由张晓东设计、多位博士共同参与的抗癌新药项目的推进问题。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是在美国研发还是回国创业?三位博士掀起了头脑风暴。
“当今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的热土,经济高速发展,有能力进行高科技项目的投资,市场很大。美国的生活好是好,作为中国人,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谈及此,丁列明动情了。
“我们是中国人,学成之后理应回国报效!”王印祥说。
把项目带回祖国开发!中国人研发的新药要首先给中国患者享用!虽然他们知道,回国创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他们义无反顾,毕竟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华夏儿女的热血。
一个月后,丁列明告别家人,登程归国。开创中国抗癌新药新纪元的壮举,由几位海归博士悄然进行。
攀登
1960年,美国科学家Stanly Cohen首次发现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R),这是世界抗癌史上的重大突破,选择性治疗癌症药物—靶向抗癌药成为世界医药界研究的目标。1986年,Stanly Cohen因这一发现获诺贝尔医学奖。
丁列明他们瞄准的就是这种靶向抗癌新药。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A34E2/1354423290322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49_0001.jpg?sign=1738885526-HCH9rLAco16J0FvmXwzEiHVMm7LAk1bB-0-4d4898a443b59f407d97bbdb66a9143e)
丁列明很清楚,新药研究风险极大。美国开发一个新药一般需要10年,要投入10亿美元。无数科学家在新药开发上,把时间金钱消耗了,最后无果而终。
为了祖国,冒再大的风险也值得!海归们有决心和信心。
2003年1月,丁列明和王印祥在杭州市余杭区创办了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公司的目标就是从事抗癌新药以及治疗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新药的研究开发。此后,张晓东、谭芬来、胡邵京、康心汕博士先后加盟。以六博士团队为核心,丁列明高擎起大旗,众海归纷纷会聚麾下。大旗下,一批抗肿瘤药、抗心脑血管病、抗糖尿病类新药等领域的博士云集,他们互相配合开展新药研发。
攻克民生领域“两弹一星”的战役打响了。
危机
就在丁列明回国创业的2002年,由英国阿斯里康公司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靶向抗癌新药吉非替尼(易瑞沙)在日本上市。2003年,美国FDA(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吉非替尼在美国上市。这是人类肿瘤治疗的新纪元,世界为此轰动了。
2004年,世界上第二个靶向抗癌药厄洛替尼(特罗凯)在美国问世。
两个抗癌新药的上市,对丁列明博士团队的研究既是有力的推动,又是挑战和压力。
在浙江余杭贝达公司,与在美国相比,实验室条件之简陋简直判若霄壤。更要命的是,人们并不相信,这么几个人能搞出世界尖端的抗癌药来。在研发过程中,困难接踵而至,海归们负重前进,夜以继日加紧研发。
到2005年年底,他们在合成出能对抗肺癌细胞的化学物质的基础上,完成了制剂、药学、药效、毒性评估等20多项临床前研究。
对这批热血归国博士,国家给予了多方面的关爱和支持:埃克替尼项目被列入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火炬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以及浙江省和杭州市“十一五”重大专项等支持。余杭区更是为他们提供了资金、土地、政策等优惠条件,还给丁列明核心团队的博士每人一套人才专用房和一笔安家费。
2006年6月,令人兴奋的消息传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盐酸埃克替尼进入临床试验!这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临床的化学类靶向抗癌药。
海归们为自己的成果起了一个很好的名字:凯美纳,拉丁文的意思是肺的健康食品。
临床试验需要成批的凯美纳。为此,丁列明收购了当地一家药厂作为新药生产基地,建起了新厂房,生产临床试验所需的药品。
临床是新药研发的关键环节,需要一个既懂药学又善于公关的行家里手来主持。丁列明拨通了还在美国的谭芬来博士的电话:“新药上临床了,老谭,该你出马了!”
谭芬来,医学博士后,先后毕业于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院、克利夫兰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祖国在召唤,老友在召唤。谭芬来毅然抛妻别子,回到祖国,挑起了临床试验的重担。
临床试验必须在权威的大医院进行。然而大医院接受临床试验必须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制药企业,大医院的门槛很高。
后来在多番寻找下,一、二期临床试验得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和浙医一院的支持,试验到2008年上半年顺利结束。接下去就是在全国范围铺开的三期临床试验。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A34E2/1354423290322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51_0001.jpg?sign=1738885526-vrdnXHH9dwgKmvp90feABfihCbmqAJAd-0-a8905559570eaa280861f3574dd3eddd)
博士核心团队认真研究,决定率开先例,在中国第一次选择国际品牌专利药易瑞沙为阳性对照进行头对头的随机双盲试验。他们对自己的产品有足够的信心。这是一个风险极大的试验,一旦失败,前功尽弃。但他们决定冒这个风险。他们选择27家国内著名医院的400个晚期肺癌患者进行双盲比对试验。
临床试验是新药烧钱阶段,给患者服用的药品全部免费,还要向医院支付费用。攀登世界医药巅峰需要巨大的付出,他们决定上。
然而,就在他们信心满怀准备负重攀登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了。
2008年10月的一天,丁列明接到一个越洋电话,电话是承担三期临床费用的跨国风险投资公司打来的,对方告诉他,该公司投资凯美纳三期临床的计划因金融危机取消了。
手持话筒,丁列明愣住了……
风险基金公司的毁约使贝达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之中,不但进行中的临床试验将中途夭折,企业也将面临破产的危险。
丁列明一边发动博士们抵押房产,出售个人股票用于维持企业运转,一边四处找钱,寻求投资。
然而,金融危机下,外向型经济发达的浙江备受冲击,部分中小企业已面临倒闭,老板纷纷跑路……
丁列明陷入绝境,企业已难以支撑……
就在他感到绝望时,政府向他伸出援手。
余杭区政府通过下属的创投引导基金为他们解决了1500万元;2008年启动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基金给了他们有力的支持;浙江省、杭州市也以不同的方式予以扶持。在贝达最困难的时候,国家和省、市、区各级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先后为贝达药业解决资金缺口5000余万元。
雪中送炭,丁列明绝处逢生!
2009年2月,三期临床试验启动。
头对头的双盲比试将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揭盲
2011年6月15日下午,余杭贝达药业总部,丁列明在办公室里坐立不安,他在等待着一个决定命运的时刻。这个时刻,将决定他以及他的博士团队的命运。
同一时刻,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院士办公室,凯美纳三期临床揭盲仪式正在进行。贝达药业参加揭盲的是王印祥和谭芬来。
掌握这成功还是失败命运信息的孙院士,此刻端坐在计算机前,等待着盲底的到来。
14点30分,泰格公司将盲底郑重交给孙院士。
孙院士将信封打开,盲底是每个病人对应的号码,第一次揭盲揭出AB组,疗效指标显示: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A组为137天,B组为102天,A组疗效优于B组。
谁是A谁是B?这要第二次揭盲才能知晓。
在电脑上输入数据,敲击回车键,结果赫然呈现:“啊,你们是A! ”孙院士激动地站了起来。
双盲比对研究表明,凯美纳疗效和安全性优于进口药易瑞沙,安全性更好,给药剂量和方案更适合中国人!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揭盲的结果显示,中国终于登上了世界抗癌药研究的最高峰!
在杭州贝达总部,丁列明案头的座机终于爆响起来。
强压住狂跳的心,丁列明拿起了话筒。话筒里传来谭芬来略带湖南口音的普通话:“老丁,酒准备好了吗?打开酒瓶吧……”
一阵灼热滚过心头,丁列明感到喉头一阵发酸发紧,他的眼眶湿润了……
阴霾过去,阳光普照,走出困境的贝达开始走向坦途。
2011年6月7日,凯美纳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成为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创新药。
奇迹
2011年8月1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的新药发布会在此举行。
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工程师桑国卫院士认为,凯美纳的成功,为实现我国从仿制向创新、从医药大国到医药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卫生部陈竺部长说:“这项重大突破,我认为是我们民生领域内,堪比‘两弹一星’成果的重大突破!”
凯美纳对肺癌的作用究竟有多好?
原国家药监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马丁患肺癌于2010年8月手术,术后口服特罗凯后出现中度皮疹,一年20多万元的费用也使他感到无力承担。一年多后改服凯美纳,连续用药至今,无任何不良反应,现病情稳定。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9A34E2/13544232903224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54_0001.jpg?sign=1738885526-ywmZGK1DXMmKltO0q0GKyqggGH0au2kl-0-13674a16e30cc56ba32473c345322911)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奇迹!奇迹!一个又一个奇迹,发生在凯美纳上市后的中国癌症治疗史上。
“上市至今,已有6000多名晚期肺癌病人服用凯美纳,疾病控制率达79%,治疗有效率34%,不良反应明显低于进口药。”丁列明在中组部座谈会上说,“上市7个月,销售1亿元。目前月销售3000万元,2017年将实现销售3亿元,创税6000多万元。感恩祖国,是祖国给了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和机会。我们的事业完全符合祖国的需要,满足人民的需求。对未来的发展,我们充满信心。”
记者在贝达药业车间看到一行标语:“创业改变命运,行动成就梦想。”
这个海归博士群体用自己的行动,成就了他们的科技强国梦!
文章来源:杭州市委人才办
照片来源:杭州市委人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