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几星霜:战后中日关系亲历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日本人比较喜欢文艺的东西”

为《人民中国》创刊号撰写发刊词的郭沫若也一直关心着它的成长。20世纪60年代初,编辑部负责人之一李翼曾多次要求我跟郭老联系,去拜访他,听取他对杂志的意见。经郭老秘书王廷芳斡旋,郭老同意1962年5月15日在大院胡同的住处见我们。在一座平房的会客室里,我们围着八仙桌坐下。

郭老亲切地说,他每期都收到编辑部直接寄给他的日文版《人民中国》。他说,从以往的《人民中国》的内容来看,它是给左派看的。今后有必要降低调子,来争取更广泛的读者。《人民中国》可以多登一些健康的有趣味的文章,但不要办成黄色的和单纯迎合读者趣味的刊物。

在谈到刊物内容的构成时,郭老说,日本人比较喜欢文艺性的东西,这方面可以多搞一些。“陈叔老家里搜集了不少历代名家使用过的砚台,你们可以找他谈一谈。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我想读者还是愿意看的。书法方面可以找上海的沈尹默。另外,有一些不硬的学术性论文,只要有新的见解,也可以选用一些。最近,上海、广州的学术界发表了不少这样的文章。但是,这类文章不要太学术性了。不然,读者就会不看。《人民日报》第六版上的短文,例如《长短录》,我们看了,觉得有意思,不知日本读者是否感兴趣?”郭老在谈话中,还引用他看过的一部电影《走向生活》,说明刊物也同电影一样,不要处处配合中心任务,板起面孔教训人。

改版前的《人民中国》经常刊登《人民日报》或《红旗》杂志的社论,我们请教郭老今后是否要这样做?郭老说,这些社论“不可没有,也不可太多”。他说一本杂志要有几篇成为核心的文章,但必须有其他一些文章配合,也就是“牡丹虽好,还得绿叶扶”。郭老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这就像夜晚的天空一样,不能光有一轮月亮,圆嘟嘟的,月亮旁边还要有几朵云彩,而在远处还可以配上几颗星星,这样才能把月亮烘托出来。”

就在这次会见时,郭老还向我们讲述了一些日语的名词与汉语的关系。他说,日本人喜食的生鱼片,日语叫“刺身”(sashimi),这“sashimi”就与我国广东一带吃的生鱼片“渗身”(samsm)很相近。日语“纸”的发音是“kami”,这与我国的古音“签”(kem)相似。郭老兴致勃勃地边说边用红铅笔写给我们看。

在《人民中国》的历史上,令人很难忘的一件大事,就是1963年6月13日在北京举行日文版创刊十周年、印尼文版创刊五周年的庆祝会时,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亲临外文出版社,不仅仔细地参观了展览会,而且出席酒会,发表了热情的讲话。当时,我正随外文出版社代表团访日,未能出席这一盛会,不能不说留下了一个莫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