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出现松动,中国决定派团
下面再从日本方面来看,进入1954年后逐渐发生了有利于中日关系发展的某些变化。曾在战后五次组阁的吉田茂下台,由民主党领袖鸠山一郎组织了新内阁。鸠山内阁在外交上想改变一下吉田内阁“向美一边倒”的政策,试图在对苏、对华关系上能有所突破。鸠山内阁成立的第二天,12月11日,外相重光葵发表声明,表示日本愿意在彼此可以接受的条件下,恢复同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尽管后来在美国的压力下,他又打了退堂鼓。
进入1954年,日本贸易界人士来华洽谈业务的情况有所增加。这一年,日本主要城市成立了促进日本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团体,并由社会各界名流组成恢复日中、日苏邦交国民会议,连续举行大规模的集会和群众性活动。1954年9月22日,日本在原有的促进日中贸易组织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以村田省藏为会长的“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在这个组织的推动下,日本国会通过了一项邀请中国贸易代表团访日的决议。村田省藏于1955年1月访华,向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正式发出了邀请。
这时,日本国内的经济情况有所好转,除贸易外,一切经济指数都超过了战前的最高水平,日本经济处在所谓“神武景气”的前夜。而中国,也于1952年底结束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农业生产突破了解放前的最高水平,进入了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经济上看,中日两国都具备了开展交流的条件。
在这样一种政治、经济及国际背景下,中国接受了日方的邀请,决定派遣贸易代表团前往日本进行谈判,签署第三次中日贸易协定。
当时,一个代表团要出国时,对出国前的准备工作都极为重视。我们集中到北京东单苏州胡同的一座小楼里进行学习。从此,直到出国前为止,我们每天都在这里上下班。
一天,在这座小楼的一层大厅开全体会议,我第一次见到团长雷任民。他四十岁刚出头,个子不算太高,眼大有神,动作敏捷,看起来很精干。他是对外贸易部常务副部长,也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代主席。听说,他年轻时曾到过日本,在东京法政大学读过书。也许时间隔得太久,他说过去学的日语早已淡忘了。这次全体会议,实际上就是日本人说的“结团仪式”。雷任民在会上讲了话。他是山西人,讲话略带一点口音,节奏比较慢,好像边讲边搜寻最恰当的词语。他说,我们的代表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问日本的贸易代表团。他详细地谈了这次访日的任务,明确指出这次去日本,就是要与日方缔结第三次贸易协定,以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雷任民的精干,还表现在他事前把问题考虑得很细。他说,我们出国以后,工作方法要改变,不能像在国内那样,凡事都经过充分讨论,按部就班,慢条斯理。工作方法可能简单化一些,这一点,请大家原谅。
代表团有两位副团长。一位是党外人士李烛尘先生。他约莫有六十多岁,是一位温厚的老者。据说,他是天津永利化学公司和九大精盐公司总经理,是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做过新中国政府第一轻工业部部长。他当时还担任天津工商联合会主席和全国工商联的常委。
另一位副团长是卢绪章。全国解放前,他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解放后,曾做过中国进出口公司经理,访日时,是对外贸易部第三局局长。他身材魁梧,刚毅忠厚,平时讲话很少。即使讲话,由于他那浓重的乡音,像我这样的北方人听起来感到很吃力。
这是一个庞大的代表团,最初确定的人数是三十九人。除了团长、副团长外,还有一位秘书长谢筱廼(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联络部长,括号内均为当时的职务),两位副秘书长:孙平化(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联络部副主任)、张纪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经济研究室主任)。张纪明同时担任了代表团的发言人。还有一位顾问符浩(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顾问)。张纪明和符浩虽然都挂着贸易促进会的头衔,但看来,日本人在当时就知道一位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而另一位则供职于外交部。
团员有八位:李范如(中国粮谷油脂出口公司代经理)、倪蔚庭(中国进出口公司副经理)、商广文(中国土产公司副总经理)、冯铁城(中国土产出口公司副经理)、李景唐(中国进出口公司天津分公司经理)、辛毅(中国化工杂品进口公司代表)、詹武(中国人民银行国外业务局局长、中国银行副总经理)、张致远(交通部海运管理总局副局长、中国外轮代理公司代表)。
代表团配备了五位专家:王迪(造船)、张方佐(纺织)、徐学升(电机)、陈冰孝(造船)、俞宗荫(银行)。另外,还配备了张华增、陆绶观等四位秘书和陈抗、丁子修等四位随员。这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