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几星霜:战后中日关系亲历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终于战战兢兢地从木桥上渡过了溪流峡谷”

签字仪式的地点,选在西交民巷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大厅。这里,解放前曾是一家私人银行的建筑。1952年6月1日,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签字仪式。南汉宸代表中方,日方三位代表分别代表自己所在的三个民间贸易团体在协议上签了字。

中日双方代表热烈握手祝贺。南汉宸、高良富、帆足计和宫腰喜助激动地发表讲话,共祝谈判成功和协议的签订。帆足计掏出他写的一首诗,交给廖承志,题目是《谁也阻挡不了春天的来临》。诗写得颇有感情,诗中说这是三位拓荒者的信念,也是他们的共同期望,今天通过双方人士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帆足计感慨地说:

“我们三个人终于战战兢兢地从木桥上渡过了溪流峡谷。”

廖承志称赞高良富等三位客人毅然冲破日本政府的阻挠应邀访华,堪称开拓中日航道的先行者,又说他们是第一批不怕犯法,推开中国大门的勇士。廖承志认为,中日民间贸易协定中所开列的向中国出口的甲、乙类物资,基本上都在美国对中国的“禁运货单”上,这撬开了美国封锁、遏制中国铁门的一道缝,而且在被美国军事占领的日本打开了“封锁、禁运”的缺口,堪称带有政治意义的协议,或者说是一个开启“二战”后中日民间经济外交活动的协议,它不仅拓宽了中日贸易的道路,而且也开辟了中日友好的道路,在战后中日关系上具有重要意义。

高良富等三人回到日本时,简直就像凯旋将军,受到成千上万日本普通人的热烈欢迎。他们到处做访华报告,给战后日本带去了被封闭的新中国的第一手信息。

他们回国后,日本政府的态度如何?起初,日本当局声称要给高良富等三人处罚,指责他们“违反签证法”“胆大妄为”“让共产党中国‘洗了脑’”,扬言要给他们“法律追究”。但俗话说“雷声大,雨点小”,迫于社会压力,加之舆论与群众的配合斗争和支援,日本当局既没有“追究”,也没有“处罚”,最后不了了之——日本外务省和通产省都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在战后中日关系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毛主席和周总理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廖承志站在第一线,努力贯彻执行——一句话,中央领导以巨大的魄力和勇气,抓了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的签订、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的召开以及协助在华日侨回国三件大事。这三件事,打开了新中国对日关系的局面,应当说,这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