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經考證
今之《靈寶經》,東晉末葉葛巢甫(葛洪從孫。)所造。至宋文、明二帝時,陸修静更增修,立成儀軌。於是靈寶之教,大行於世。
度人經變相
變相是重要的佛教藝術之一,從域外傳入中國,與本土繪畫藝術相融合,至唐而達於極致,且對道教繪畫藝術産生了較大的影響。變相,梵文原名大約有二:一是viparinam,二是mandala。前者的意思是指把一種東西變成另一種樣式,後者是指求神時的一種神奇圖畫。主要藝術手法是象徵,在早期佛教藝術中曾經被廣泛地運用。
把佛教圖像稱爲“變”或“變像”之記載首見於東晉。如《法顯傳》有“睒變”之説。王齊之的《薩陀波倫贊》則謂“因畫般若台,隨變立贊”。稱佛教圖像爲“變相”,在唐代才蔚爲風氣。唐·裴孝元撰《貞觀公私畫史》説:“維摩詰變相圖一卷,張墨畫。”黄元之《潤州江寧縣瓦官寺維摩詰畫像碑》云:“在江寧縣瓦官寺變相者,晉虎頭將軍顧愷之所畫也。”黄文正題稱“維摩詰畫像”,文中稱之爲“變相”,可見變相指的就是佛教圖像。
佛教變相畫影響到道教繪畫。隋·展子虔繪有“道經變相”,《宣和畫譜》云:“展作道經變相尤爲世所稱賞,自非畫外有情,參靈酌妙,入華胥之夢,與化人同遊,何以臻此!”顧名思義,是據道教經典而繪成的變相畫,表現的是道教題材。又如《天台山志》乾道四年曹勳《重修桐柏觀記》:“又摹古石本,繪度人經像於壁。”
《元妙觀志》卷一引范成大《吴郡志》:“天慶觀在長洲縣西南,即唐開元觀也。兵火前,棟宇最爲宏麗。紹興十六年,郡守王重作兩廊,畫《靈寶度人經變相》,召畫史工,山林、人物、樓櫓、花木,各專一技者,分任其事,極其工緻。”
《寶刻叢編》卷五:“唐題《度人經變相》:予家舊藏閻立本畫《靈寶度人經變》,褚遂良題字。惜其歲久湮滅,將失傳,獨字畫僅可模刻,以貽好事(者)云。元祐戊辰(三年。)仲冬,韓城范正思記。”(本碑跋。)
《洞霄圖志》卷一:“三清殿聖像乃汴京孟成忠所塑,號爲絶技。”《太平廣記》卷二百二十二老君廟畫:“東都北邙山有玄元觀,觀南有老君廟,臺殿高敞,下瞰伊、洛;神仙泥塑之像,皆開元中楊惠之所製,奇巧精嚴,見者增敬。”
諸道書所述靈寶經淵源之誤謬
道書述《靈寶經》淵源,互相牴牾。兹就道書之可以確定其出世年代者,斷於唐代,推考之如下:
《雲笈七籤》卷四引宋文帝元嘉十四年陸修静《靈寶經目序》及潘師正《道門經法相承次序》述《靈寶經》淵源,皆本《靈寶五符序》。蓋以《五符經》事,移植於《靈寶經》。至其傳授,則《靈寶經目序》云“仙公授文於天台”。《道教義樞》卷二《三洞義》謂徐來勒等三真於會稽上虞山傳仙公葛玄,玄於天台山傳鄭思遠。而唐道士徐靈府《天台山記》據《仙公本起傳》謂太極三真人(太極真人徐來勒、太上玄一第一真人鬱羅翹、太上玄一第二真人光妙音、太上玄一第三真人真定光,見《雲笈七籤》卷三引《靈寶略紀》。)在天台山降授《靈寶經》於葛仙公。
《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上:“今傳《靈寶經》者,則是天真皇人於峨嵋山受於軒轅黄帝,又天真皇人受帝嚳於牧德之臺。夏禹感降於鍾山,闔閭竊窺於句曲。其後有葛孝先之類,鄭思遠之徒,師資相承,纏聯不絶。”
按《抱朴子》,葛玄乃葛洪之從祖。葛洪師鄭君,而鄭君則葛玄之弟子也。但洪撰《抱朴子》及《道藏》引《抱朴子》佚文,又洪撰《神仙傳·葛玄傳》,皆未載此事。蓋本無其事,因六朝吴會間,盛傳葛玄神蹟,故造經者依託之耳。元·譚嗣先造《太極葛仙公傳》,録有陶弘景《吴太極左仙公葛公之碑》,亦未記此事。蓋弘景宗《上清經》,且知斯事之依託故也。
葛巢甫造搆靈寶
按上引《真誥·叙録》謂王靈期“見葛巢甫造搆《靈寶》,風教大行,(按葛巢甫,葛洪從孫,見《道教義樞》卷二《三洞義》。)深所忿嫉,於是詣許丞求受上經”。又言許黄民於晉安帝元興三年奉經入剡。至宋文帝元嘉六年乃移歸錢塘。王靈期詣黄民求經,即於是時。既已“風教大行”,或《靈寶》行世已頗久。巢甫,葛洪之從孫。故其造此經,當在靈期詣黄民求經之前,葛洪去世之後。按葛洪卒於晉康帝建元元年,歷五十四年而至元興三年,即當在東晉末葉也。《道教義樞》卷二《三洞義》曰:“至從孫葛巢甫以晉隆安之末,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之徒。相傳於世,於今不絶。”《南嶽總勝集》及《南嶽小録》謂徐靈期,吴人,隱衡嶽,宋蒼梧王元徽元年卒。
南朝宋代靈寶經卷數
至《靈寶經》卷數,則陸修静《太上靈寶授度儀表》云:“然即今見出元始舊經,并仙公所禀,臣據信者,合三十五卷。”按元始舊經,即元始天王所傳經之義。仙公所禀,則《無上祕要》引《仙公請問經》,今佚。又陸修静《靈寶經目序》曰:“頃者以來,經文紛互,似(按當作是。)非相亂,或是舊目所載,或自篇章所見,新舊五十五卷。學士宗竟,鮮有甄别。余先未悉,亦是求者一人。既加尋覽,甫悟參差。或删破《上清》,或採摶餘經,或造立序説,或迴换篇目,裨益句章,作其符圖,或以充舊典,或别置盟戒,文字僻左,音韻不屬,辭趣煩猥,義味淺鄙,顛倒舛錯,事無次序。”據此,劉宋初《靈寶經》之可信者,有三十五卷。是時已多僞造,且與《上清經》雜糅,總五十五卷。唐高宗時潘師正《道門經法相承次第》卷上曰《洞玄部》五十一卷。唐末閭丘方遠《太上洞玄靈寶大綱鈔》云五十八卷。
宋·陸修静更加增修,立成儀軌,於是靈寶之教,大行於世。(見《太上洞玄靈寶大綱鈔》。參閲國符撰《道教齋醮儀源流考略稿》並附録二《陸修静總括三洞條》。)至自葛巢甫至陸修静,其間傳授,今不可考。疑既謂“風教大行”,則巢甫傳授,必甚濫。
真文赤書、人鳥五符
《真誥·叙録》曰,陸修静“既敷述《真文赤書》、《人鳥五符》,教授施行已廣”。是《靈寶經》中,《真文赤書》、《人鳥五符》,陸氏最所重視。
《無上祕要》卷六十六《呪請品》引《洞玄真文赤書玉訣》,文見《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此經與宋真宗之奉迎天書,未知有關否?此經標題,據《通志略》道家符籙,應省天書二字。)是《真文赤書》即在此經中。宋·劉元道《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旁通圖》卷中,云據《五篇真文》定五方五帝姓諱。其五方五帝姓諱見此經卷上,則此經卷上之《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九炁青天赤書玉篇真文》、《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三炁丹天赤書玉篇真文》、《中央玉寶元靈元老一十二炁黄天赤書玉篇真文》、《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七炁白天赤書玉篇真文》、《北方洞陰朔單鬱絶五靈玄老五炁玄天赤書玉篇真文》,即《五篇真文》。此《五篇真文》即《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卷上之《東方九炁青天真文赤書玉訣》、《南方三炁丹天真文赤書玉訣》、《中央黄天真文赤書玉訣》、《西方七炁素天赤書玉訣》、《北方五炁玄天真文赤書玉訣》,但前者爲篆文,後者爲真書。據是經卷上,此《元始五老赤書玉訣》亦稱《五篇真文》,蓋即陸修静所施行之《真文赤書》。其功效與符同,皆所以劾召鬼神。又《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卷下《元始赤書服食青牙導引九炁青天玉訣》、《元始赤書服食赤牙導引三炁丹天玉訣》、《元始赤書服食戊巳導引元炁黄天玉訣》、《元始赤書服食素牙導引七炁素天玉訣》、《元始赤書服食玄牙導引五炁玄天玉訣》,亦稱《五篇真文》。《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四《靈寶中盟經目》中,首列《太上洞玄靈寶五篇真文赤書》上下二卷,當即此經二卷也。
《无上黄籙大齋立成儀》卷十七引《五符人鳥經》,卷三十四引《靈寶五符人鳥經》,今本《五符經》(即《太上靈寶五符序》。)無其文。《无上祕要》卷四《靈山品》引《洞玄五符經》,今本《五符經》亦無其文,但見《玄覽人鳥山經圖》。是《五符人鳥經》非今本《五符經》。此書《道藏闕經目録》未見著録,蓋亡佚已久矣。《雲笈七籤》卷二十六東方朔《十洲三島》:聚窟洲“上有大山,形似人鳥之象,因名之爲人鳥山”。《玄覽人鳥山經圖》曰:“太上曰:無數諸天各有人鳥之山,有人之象,有鳥之形,峰巖峻極,不可勝言。”
道書常謂道經具避禍降福諸靈效,謂之經德。《靈寶》經德,見《无上祕要》卷三十一《經德品》引《洞玄五稱經》。(今《道藏》有《太上無極大道自然真一五稱符上經》,詞句與此略有異同。)
度人經
《靈寶》諸經有《靈寶无量度人經》,簡稱《靈寶經》或《度人經》。故《太上洞玄靈寶大綱鈔》曰:“都五十八卷,其經旨在此《度人經》中,其五十七卷,皆演説科儀、齋法、教戒、緣起。”《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四之《靈寶中盟經》,皆《靈寶經》也。
甯、王《上清靈寶大法》中説:“立教垂科,度人接物,以法爲用,但法出於經而經涵道妙,豈獨區區于齋修經咒之間而已哉。倘能深徹玄機,稍窺靈奥,要須因法以知經,因經而悟道,知道中之道,則超三界六極之外也。”
今《道藏》另有《靈寶无量度人上品妙經》六十一卷,卷一爲經文,餘六十卷則敷演經文而成。
《通志略》道家《靈寶度人經》一卷,又四卷,(李少微注。)又四卷。(道士成玄英疏義。)《祕目》子類道書有《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一卷,李少微注《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卷,道士成玄英撰《靈寶無量度人經疏義》四卷。《鼂志》神仙類《度人經注》三卷,《附志》《御序集註無量度人經》二卷。《道藏闕經目録》卷下《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傍通圖》。
今《道藏》收有《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四卷、(齊·嚴東,唐·薛幽棲、李少微、成玄英注,宋·陳景元集註。)《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註》三卷、(青元真人註,清河老人頌,郭鳳岡參校并讚。)明·張宇初《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四卷、宋·蕭應叟《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内義》五卷、元·陳致虚《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註解》三卷、元·薛季昭《元始無量上品妙經註解》三卷、宋·陳椿榮《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法》五卷,皆收入《洞真部》玉訣類。按當入《洞玄部》。
四注本末附《經説》,謂此經太上道君受之於元始天尊。卷一道君《前序》,卷二及卷三前段爲正經,卷二爲《元始洞玄章》,(國符按《洞玄章》中三十二天隱名,三十二帝諱,是否有譯自外國文者待考。)(校者按:考三十二帝者,《无量度人經》云:“一曰鬱艦玉明,二曰須阿那田,三曰元育齊京,四曰劉度内鮮,五曰醜法輪,六曰恬懀延,七曰正定光,八曰曲育九昌,九曰理禁上真,十曰空瑶醜音,十一曰重光明,十二曰摩夷妙辯,十三曰阿迦婁生,十四曰鬱密羅千,十五曰龍羅菩提,十六曰宛黎无延,十七曰開真定光,十八曰婆婁阿貪,十九曰招真童,二十曰薩羅婁王,二十一曰閔巴狂,二十二曰明梵光,二十三曰勃勃監,二十四曰飄弩穹隆,二十五曰慧覺昏,二十六曰梵行觀生,二十七曰那育醜瑛,二十八曰龍羅覺長,二十九曰總監鬼神,三十曰眇眇行元,三十一曰運上玄玄,三十二曰大擇法門。通前三十二天,並是諸天隱諱、諸天隱名者也。四方各配八天、八帝,四八所以爲三十二天、三十二帝。”柳存仁認爲,《洞玄靈寶度人經大梵隱語疏義》給讀者提供了某些所謂梵音的資料。這些梵音,實際上是把另一種外國語音譯成漢語。他發現《度人經》中龍羅菩提、蔡濘元、阿答和、薩羅婁王、空瑶醜音、迫落萬刑等名字,來自波斯語。參見柳存仁著、林悟殊譯《唐前火祆教和摩尼教在中國之遺痕》,《世界宗教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三期。據柳存仁考證,道教經典《度人經》中吸收了不少摩尼教和基督教的思想,如《度人經》説:“大者,大隗也,是三界之都録,主生死圖籍。醜者,醜伯也,是三界之魔王,常受事於大隗。”所説的“大隗”就是《舊約》中的“大衛”(David),醜伯就是《舊約》中的約押(Joab)。見柳存仁《和風堂集》上《唐代以前拜火教摩尼教在中國之遺痕》,其曰:“疑此大衛與約押或大隗與醜伯之故事曾爲摩尼教文獻所吸收,輾轉更爲道教利用,幸尚未全失其真。”又曰:“此誠道教在中國文化史上突出之特色,初則排拒,繼則儘量吸收外來養料,時復加以融化。”)卷三前段爲《三洞玉曆章》,此二章即爲正經。後段自“道言此二章並是諸天上帝及靈魔王隱祕之音”起,爲道君《中序》。卷四前段爲《大梵隱語》。薛幽棲注目:“此是題目也。梵者,道也。言此篇乃是三十二天中大道隱諱語,不可測量也。”内僅有道君撰《靈書中篇》。後段自“道言,此諸天中”至“大量玄玄也”爲道君《後序》。通義本及薛季昭注本同。青元真人註本,《内義》本,陳致虚注本,《經法》本,則於《大梵隱語》中,增入《靈書上篇》,《後序》後附《靈書下篇》,云天真皇人撰。又附《太極真人頌》。(前述《靈寶无量度人上品妙經》卷一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