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四輔經之孳乳及道藏分部法
考《上清經》、《靈寶經》,係經之總稱,各統經數種或數十種,最初不過數十卷。後人據先出道經,敷衍增修,仍題以原名,卷帙遂因而增多。又據所統經文,修撰齋儀,仍編入此經,種數亦因以孳乳。今之《洞真》、《洞玄》二經,實即《上清》、《靈寶》二經演繹而成。又《洞神經》最初僅有《三皇經》,後增入其他道經,又增修齋儀,初亦不過十餘卷。四輔經之孳乳亦類此。故《三洞》、《四輔》經,端視其來源以爲區分。(故狹義之《三洞》經,僅指本文而言。)
道士率珍祕其書,不輕傳授;雖或廣搜異書,仍宗師説。故傳授亦爲重要。
道士之於其書,素所珍祕,傳授亦鄭重其事。故《抱朴子·勤求》云:“抱朴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祕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故歃血誓盟乃傳,傳非其人,戒在天罰。先師不敢以輕行授人,須人求之至勤者,尤當揀選至精者,乃教之。”又曰:“其指真之訣,或但口傳,或不過尋尺之素,在領帶之中;非隨師經久,累勤歷試者,不能得也。猥雜弟子,各隨其用心之疏密,履苦之久遠,察其聰明之所逮,及志力之所能辦,各有所授。”《廣弘明集》卷八釋道安《二教論》自注:“《玄光論》曰:道家諸經,制雜凡意,教迹邪險,是故不傳。但得金帛,便與其經。貧者造之,至死不覩。寶利無慈,逆莫過此。”又卷第十三釋法琳《辨正論》:“其法律也,若失符籙,則倒銜手板,逆風掃地,楊枝百束,自斫自負。盜奏章也,則匍匋灰獄,背負水漚。(原注:出道士《孫氏法義》。)責罰尤重,同奴隸之法。罪譴銜伏,比畜生之類。”
《上清經》以存想爲主,並用符呪。《靈寶經》以符圖爲主。《三皇經》以符圖爲主。《正一經》以符籙爲主。皆所以劾召鬼神。是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所出道書,以符圖爲主。與此同時,讖緯流行於我國。又《周易參同契》標題,仿緯書爲之。《真誥》仿緯候,以三言爲篇題。
自漢末,而三國兩晉南北朝,道書疊出。惟以道士之珍祕其書,當時道士,所藏道書,多不甚衆。然或則不憚跋涉艱苦,廣求異書,或則出貲購集;故東晉鄭隱集六百七十卷,(《抱朴子·遐覽》。)後魏王道義集萬餘卷。(《仙鑑》卷三十。)至唐開元中,乃列以爲藏。
歷代出世道書,溯其淵源,或有出于《三洞》、《四輔》之外者。而唐代修《道藏》,將道書强行統入七部。故所統道經,不盡與《三洞》、《四輔》經有關。
後世道士著述,分類之法,可得而言:例如《上清經》之注釋,以及宗《上清經》説之撰述,均入《洞真部》。但唐宋以來,道士撰述,如南北宗道士所著書,當入何部,殊難判定。
自唐開元以來,《道藏》屢經重修。然以歷安史、唐末、五季之亂,元代焚經之禍;故今明《正統道藏》,雖仍分爲《三洞》、《四輔》部,其中六朝道經,亦已分部混淆,非復《唐藏》本來面目;其他道書,更無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