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电气安全技术
(一)引起触电的三种情形
发生触电事故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形,即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和雷击触电。
1.单相触电
在电力系统的电网中,有中性点直接接地单相触电和中性点不接地单相触电两种情况。
(1)中性点直接接地 电网中的单相触电如图1-19所示。当人体接触导线时,人体承受相电压。电流经人体、大地和中性点接地装置形成闭合回路,触电电流的大小决定于相电压和回路电阻。
图1-19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单相触电
(2)中性点不接地 电网中的单相触电如图1-20所示。因为中性点不接地,所以有两个回路的电流通过人体。一个是从W相导线出发,经人体、大地、线路对地阻抗Z到U相导线;另一个是同样路径到V相导线。触电电流的数值决定于线电压、人体电阻和线路的对地阻抗。
图1-20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单相触电
2.两相触电
人体同时与两相导线接触时,电流就由一相导线经人体至另一相导线,这种触电方式称为两相触电,如图1-21所示。两相触电最危险,因施加于人体的电压为全部工作电压(即线电压),且此时电流将不经过大地,直接从V相经人体到W相,而构成了闭合回路。故不论中性点接地与否、人体对地是否绝缘,都会使人触电。
图1-21 两相触电
3.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和雷击触电
当一根带电导线断落地上时,落地点的电位就是导线所具有的电位,电流会从落地点直接流入大地。离落地点越远,电流越分散,地面电位也就越低。对地电位的分布曲线如图1-22所示。以电线落地点为圆心可划出若干同心圆,它们表示了落地点周围的电位分布。离落地点越近,地面电位越高。人的两脚若站在离落地点远近不同的位置上,两脚之间就存在电位差,这个电位差就称为跨步电压。落地电线的电压越高,距落地点同样距离处的跨步电压就越大。跨步电压触电如图1-23所示。
图1-22 对地电位的分布曲线
图1-23 跨步电压触电
此时由于电流通过人的两腿而较少通过心脏,故危险性较小。但若两脚发生抽筋而跌倒时,触电的危险性就显著增大。此时应赶快将双脚并拢或用单脚着地跳出危险区。
导线断落地面后,不但会引起跨步电压触电,还容易产生接触电压触电,如图1-24所示。图中当一台电动机的绕组绝缘损坏并碰外壳接地时,因三台电动机的接地线连在一起,故它们的外壳都会带电且都为相电压,但地面电位分布却不同。左边人体承受的电压是电动机外壳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即等于零。右边人体所承受的电压却大不相同,因为他站在离接地体较远的地方用手摸电动机的外壳,而该处地面电位几乎为零,故他所承受的电压实际上就是电动机外壳的对地电压即相电压,显然就会使人触电,这种触电称为接触电压触电,它对人体有相当严重的危害,所以,使用中每台电动机都要实行单独的保护接地。
图1-24 接触电压触电
此外,雷电时发生的触电现象称为雷击触电。人和牲畜也有可能由于跨步电压或接触电压而导致触电。
(二)电气安全技术措施
化工生产中所使用的物料多为易燃易爆、易导电及腐蚀性强的物质,且生产环境条件较差。对安全用电造成较大的威胁,为了防止触电事故,除了在思想上提高对安全用电的认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以及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外,还必须依靠一些完善的技术措施。
1.隔离带电体的防护措施
有效隔离带电体是防止人体遭受直接电击事故的重要措施,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绝缘 绝缘是用绝缘物将带电体封闭起来的技术措施。良好的绝缘既是保证设备和线路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防止人体触及带电体的基本措施。电气设备的绝缘只有在遭到破坏时才能除去。电工绝缘材料是指体积电阻率在107Ω·m以上的材料。
电工绝缘材料的品种很多,通常分为以下几种。
①气体绝缘材料常用的有空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②液体绝缘材料常用的有变压器油、开关油、电容器油、电缆油、十二烷基苯、硅油、聚丁二烯等。
③固体绝缘材料,常用的有绝缘漆胶、漆布、漆管、绝缘云母制品、聚四氟乙烯、瓷和玻璃制品等。
电气设备的绝缘应符合其相应的电压等级、环境条件和使用条件。电气设备的绝缘应能长时间耐受电气、机械、化学、热力以及生物等有害因素的作用而不失效。
应当注意,电气设备的喷漆及其他类似涂层尽管可能具有很高的绝缘电阻,但一律不能单独当作防止电击的技术措施。
(2)屏护 屏护是采用屏护装置控制不安全因素,即采用遮栏、护罩、护盖、箱(匣)等将带电体同外界隔绝开来的技术措施。
屏护装置既有永久性装置,如配电装置的遮栏、电气开关的罩盖等,也有临时性屏护装置,如检修工作中使用的临时性屏护装置。既有固定屏护装置,如线的护网;也有移动屏护装置,如跟随起重机移动的滑触线的屏护装置。
对于高压设备,不论是否有绝缘,均应采取屏护措施或其他防止人体接近的措施。
在带电体附近作业时,可采用能移动的遮栏作为防止触电的重要措施。检修遮栏可用干燥的木材或其他绝缘材料制成,使用时置于过道、入口或工作人员与带电体之间,可保证检修工作的安全。
对于一般固定安装的屏护装置,因其不直接与带电体接触,对所用材料的电气性能没有严格要求,但屏护装置所用材料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耐火性能。
屏护措施是最简单也是很常见的安全装置。为了保证其有效性,屏护装置必须符合以下安全条件。
①屏护装置应有足够的尺寸。遮栏高度不应低于1.7m,下部边缘离地面不应超过0.1m。对于低压设备,网眼遮栏与导体距离不宜小于0.15m;10kV设备不宜小于0.35m;20~30kV设备不宜小于0.6m。户内栅栏高度不应低于1.2m,户外不应低于1.5m。
②保证足够的安装距离。对于低压设备,栅栏与裸导体距离不宜小于0.8m,栏条间距离不应超过0.2m。户外变电装置围墙高度一般不应低于2.5m。
③接地。凡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屏护装置,为了防止屏护装置意外带电造成触电事故,必须将屏护装置接地(或接零)。
④标志、遮栏、栅栏等屏护装置上,应根据被屏护对象挂上“高压危险”、“止步,高压危险”、“禁止攀登,高压危险”等警示牌。
⑤信号或联锁装置。应配合采用信号装置和联锁装置。前者一般是用灯光或仪表显示有电,后者是采用专门装置,当人体越过屏护装置可能接近带电体时,被屏护的装置自动断电。屏护装置上锁的钥匙应有专人保管。
(3)间距 间距是将可能触及的带电体置于可能触及的范围之外。为了防止人体及其他物品接触或过分接近带电体、防止火灾、防止过电压放电和各种短路事故及操作方便,在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其他设备设施之间、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均需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架空线路与地面、水面的距离,架空线路与有火灾爆炸危险厂房的距离等。安全距离的大小决定于电压的高低、设备的类型、安装的方式等因素。
2.采用安全电压
安全电压值取决于人体允许电流和人体电阻的大小。我国规定工频安全电压的上限值,即在任何情况下,两导体间或导体与地之间均不得超过的工频有效值为50V,这一限制是根据人体允许电流36mA和人体电阻1700Ω的条件下确定的。国际电工委员会还规定了直流安全电压的上限值为120V。
我国规定工频有效值42V、36V、24V、12V、6V为安全电压的额定值。凡手提照明灯、特别危险环境的携带式电动工具,如无特殊安全结构或安全措施,应采用42V或36V安全电压;金属容器内、隧道内等工作地点狭窄、行动不便以及周围有大面积接地体的环境,应采用24V或12V安全电压。
3.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就是把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呈现危险的对地电压的金属部分同大地紧密地连接起来,把设备上的故障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的安全措施,如图1-25所示。保护接地常简称为接地。保护接地应用十分广泛,属于防止间接接触电击的安全技术措施。
图1-25 保护接地示意图
保护接地的作用原理是利用数值较小的接地装置电阻(低压系统一般应控制在4Ω以下)与人体电阻并联,将漏电设备的对地电压大幅度地降低至安全范围内。此外,因人体电阻远大于接地电阻,由于分流作用,通过人体的故障电流将远比流经接地装置的电流要小得多,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也就极大地减小了。
采用保护接地的电力系统不宜配置中性线,以简化过电流保护和便于寻找故障。
(1)保护接地应用范围 保护接地适用于各种中性点不接地电网。在这类电网中,凡由于绝缘破坏或其他原因而可能呈现危险电压的金属部分,除另有规定外,均应接地。主要包括:
①电机、变压器及其他电器的金属底座和外壳;
②电气设备的传动装置;
③室内外配电装置的金属或钢筋混凝土构架以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遮栏和金属门;
④配电、控制、保护用的盘、台、箱的框架;
⑤交、直流电力电缆的接线盒、终端盒的金属外壳和电缆的金属护层、穿线的钢管;
⑥电缆支架;
⑦装有避雷针的电力线路杆塔;
⑧在非沥青地面的居民区内,无避雷针的小接地电流架空电力线路的金属杆塔和钢筋混凝土杆塔;
⑨装在配电线路杆上的电力设备。
此外,对所有高压电气设备,一般都是实行保护接地。
(2)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是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称。运行中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应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
①接地体 接地体有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两种类型。
自然接地体是指用于其他目的但与土壤保持紧密接触的金属导体。如埋设在地下的金属管道(有可燃或爆炸介质的管道除外)、与大地有可靠连接的建(构)筑物的金属结构等自然导体均可用作自然接地体。利用自然接地体不但可以节约钢材、节省施工经费,还可以降低接地电阻。因此,如果有条件应当先考虑利用自然接地体。自然接地体至少应有两根导体自不同地点与接地网相连(线路杆塔除外)。
人工接地体可采用钢管、圆钢、角钢、扁钢或废钢铁制成。人工接地体宜垂直埋设;多岩石地区可水平埋设。垂直埋设的接地体可采用直径40~50mm的钢管或(40mm×40mm×4mm)~(50mm×50mm×5mm)的角钢。垂直接地体的长度以2.5m左右为宜。垂直接地体一般由两根以上的钢管或角钢组成,可以成排布置,也可做环形布置。相邻钢管或角钢之间的距离以不超过3~5m为宜。钢管或角钢上端用扁钢或圆钢联结成一个整体。垂直接地体几种典型布置如图1-26所示。
图1-26 垂直接地体的典型布置
水平埋设的接地体可采用40mm×4mm的扁钢或直径16mm的圆钢。水平接地体多呈放射状布置,也可成排布置或环状布置。
水平接地体几种典型布置如图1-27所示。
图1-27 水平接地体的典型布置
②接地线 接地线即连接接地体与电气设备应接地部分的金属导体。有自然接地线与人工接地线之分,接地干线与接地支线之分。交流电气设备应优先利用自然导体作接地线。如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及设计规定的混凝土结构内部的钢筋、生产用的金属结构、配线的钢管等均可用作接地线。对于低压电气系统,还可以利用不流经可燃液体或气体的金属管道作接地线。在非爆炸危险场所,如自然接地线有足够的截面积,可不再另行敷设人工接地线。如果生产现场电气设备较多,以敷设接地干线,如图1-28所示。必须指出,各电气设备外壳应分别与接地干线连接(各设备的接地支线不能串联),接地干线应经两条连接线与接地体连接。
图1-28 接地装置示意图
1—接地体;2—接地干线;3—接地支线;4—电气设备
③接地装置的安装与连接 接地体宜避开人行道和建筑物出入口附近,如不能避开腐蚀性较强的地带,应采取防腐措施。为了提高接地的可靠性,电气设备的接地支线应单独与接地干线或接地体相连,而不允许串联连接。接地干线应有两处与接地体相连接,以提高可靠性。除接地体外,接地体的引出线亦应做防腐处理。
接地体与建筑物的距离不应小于1.5m,与独立避雷针的接地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为了减小自然因素对接地电阻的影响,接地体上端的埋入深度一般不应小于0.6m,并应在冻土层以下。
接地线位置应便于检查,并应不妨碍设备的拆卸和检修。
接地线的涂色和标志应符合国家标准。不经允许,接地线不得做其他电气回路使用。必须保证电气设备至接地体之间导电的连续性,不得有虚接和脱落现象。接地体与接地线的连接应采用焊接,且不得有虚焊;接地线与管道的连接可采用螺丝连接,但必须防止锈蚀,在有震动的地方,应采取防护措施。
④保护接地的局限性 在中性点接地的低压配电网络中,假如电气设备发生了单相碰壳漏电故障,若实行了保护接地,由于电源电压为220V,如按工作接地电阻为4Ω、保护接地电阻为4Ω计算,则故障回路将产生27.5A的电流。为保证使熔丝熔断或自动开关跳闸,一般规定故障电流必须分别大于熔丝或开关额定电流的2.5倍或1.25倍。因此,故障电流便只能保证使额定电流为11A的熔丝或22A的开关动作;若电气设备容量较大,所选用的熔丝与开关的额定电流超过了上述数值,则此时便不能保证切断电源,进而也就无法保障人身安全,所以,接地保护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保护接零
保护接零时将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用导线与低压配电系统的零线相连接的技术防护措施,如图1-29所示,常简称为接零。
图1-29 保护接零、工作接地、重复接地示意图
1—工作接地;2—保护接零;3—重复接地
与保护接地相比,保护接零能在更多的情况下保证人身的安全,防止触电事故。
在实施上述保护接零的低压系统中,如果电气设备一旦发生了单相碰壳漏电故障,便形成了一个单相短路回路。因该回路内不包含工作接地电阻与保护接地电阻,整个回路的阻抗就很小,因此故障电流必将很大(远远超出27.5A),这就足以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熔丝熔断、保护装置或自动开关跳闸,从而切断电源,保障了人身安全。
保护接零适用于中性点直接接地的380/220V三相四线制电网。
在低压配电系统内采用接零保护方式时,应注意如下要求。
①三相四线制低压电源的中性点必须接地良好,工作接地电阻应符合要求。
②采用接零保护方式时,必须装设足够数量的重复接地装置。
③统一低压电网中(指同一台配电变压器的供电范围内),在采用保护接零方式后,便不允许再采用保护接地方式,如果同时采用了接地与接零两种保护方式,如图1-30所示,当实行保护接地的设备M2发生了碰壳故障,则零线的对地电压将会升高到电源相电压的一半或更高,这时,实行保护接零的所有设备(如M1)都会带有同样高的电位,使设备外壳等金属部分呈现较高的对地电压,从而危及操作人员的安全。
图1-30 同一配电系统内保护接地与接零混用
④零线上不准装设开关和熔断器。零线的敷设要求与相线的一样,以免出现零线断线故障。
⑤零线截面应保证在低压电网内任何一处短路时,能够承受大于熔断器额定电流2.5~4倍及自动开关额定电流1.25~2.5倍的短路电流。
⑥所有电气设备的保护接零线,应以“并联”方式连接到零干线上。
必须指出,在实行保护接零的低压配电系统中,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在其正常情况下有时也会带电。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三种。
①三相负载不均衡时,在零线阻抗过大(线径过小)或断线的情况下,零线上便可能会产生一个有麻电感觉的接触电压。
②保护接零系统中有部分设备采用了保护接地时,若接地设备发生了单相碰壳故障,则接零设备的外壳便会因零线电位的升高而产生接触电压。
③当零线断线又同时发生了零线断开点之后的电气设备单相碰壳,这时,零线断开点后的所有接零线的电气设备都会带有较高的接触电压。
5.采用漏电保护器
漏电保护器主要用于防止单相触电事故,也可用于防止有漏电引起的火灾,有的漏电保护器还具有过载保护、过电压和欠电压保护、缺相保护等功能。主要应用于1000V以下的低压系统和移动电动设备的保护,也可用于高压系统的漏电检测。漏电保护器按动作原理可分为电流型和电压型两大类。目前以电流型漏电保护器的应用为主。
电流型漏电保护器的主要参数为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动作电流可分为0.006mA、0.01mA、0.015mA、0.03mA、0.05mA、0.075mA、0.1mA、0.2mA、0.5mA、1.3mA、5mA、10mA、20mA等15个等级。其中,30mA以下(包括30mA)的属于高灵敏度,主要用于防止各种人身触电事故;30mA以上及1000mA以下(包括1000mA)的属于中灵敏度,用于防止触电事故和漏电火灾事故;1000mA以上的属于低灵敏度,用于防止漏电火灾和监视一相接地事故。为了避免误动作,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不得低于额定动作电流的一半。
漏电保护器的动作时间是指动作时的最大分段时间。应根据保护要求确定,有快速型、定时限型和延时型之分。快速型和定时限型漏电保护器的动作时间应符合相关要求。延时型只能用于动作电流30mA以上的漏电保护器,其动作时间可选为0.2s、0.4s、0.8s、1s、1.5s及2s。防止触电的漏电保护,宜采用高灵敏度、快速型漏电保护器,其动作电流与动作时间的乘积不应超过30mA·s。
6.正确使用防护用具
为了防止操作人员发生触电事故,必须正确使用相应的电气安全用具。常用电气安全用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绝缘杆 绝缘杆是一种主要的基本安全用具,又称绝缘棒或操作杆,如图1-31所示。绝缘杆在变配电所里主要用于闭合或断开高压隔离开关、安装或拆除携带型接地线以及进行电气测量和试验等工作。在带电作业中,则是使用各种专用的绝缘杆。使用绝缘杆时应注意握手部分不能超出护环,且要戴上绝缘手套、穿绝缘靴(鞋),绝缘杆每年要进行一次定期试验。
图1-31 绝缘杆
(2)绝缘夹钳 如图1-32所示,绝缘夹钳只允许在35kV及以下的设备上使用。使用绝缘夹钳夹熔断器时,工作人员的头部不可超过握手部分,并应戴护目镜、绝缘手套,穿绝缘靴(鞋)或站在绝缘台(垫)上,绝缘夹钳的定期试验为每年一次。
图1-32 绝缘夹钳
(3)绝缘手套 绝缘手套是在电气设备上进行实际操作时的辅助安全用具,也是在低压设备的带电部分上工作时的基本安全用具。绝缘手套一般分为12kV和5kV的两种,这都是以试验电压值命名的。
使用绝缘手套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使用前检查时可将手套朝手指方向卷曲,检查有无漏气或裂口等现象;
②戴手套时应将外衣袖放入手套的伸长部分;
③绝缘手套使用后必须擦干净,并且要与其他工具分开放置;
④绝缘手套每半年应检查一次。
(4)绝缘靴(鞋) 绝缘靴(鞋)是在任何等级的电气设备上工作时,用来与地面保持绝缘的辅助安全用具,也是防跨步电压的基本安全用具。
使用绝缘靴(鞋)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绝缘靴(鞋)要存放在柜子里,并应与其他工具分开放置;
②绝缘靴(鞋)使用期限,制造厂规定以大底磨光为止,即当大底露出黄色面胶(绝缘层)时就不适合在电气作业中使用了;
③绝缘靴(鞋)每半年试验一次。
(5)绝缘垫 绝缘垫是在任何等级的电气设备上带电工作时,用来与地面保持绝缘的辅助安全用具。使用电压在1000V及以上时,可作为辅助安全用具,1000V以下时可作为基本安全用具。绝缘垫的规格:厚度有4mm、6mm、8mm、10mm、12mm等5种,宽度为1m,长度为5m。
使用绝缘垫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注意防止与酸、碱、盐类及其他化学品和各种油类接触,以免受腐蚀后老化、龟裂或变黏,降低绝缘性能;
②避免与热源直接接触使用,应在空气温度为20~40℃的环境中使用;
③绝缘垫定期每两年试验一次。
(6)绝缘台 绝缘台是在任何等级的电气设备上带电工作时的辅助安全用具。其台面用干燥的、漆过绝缘漆的木板或木条做成,四角用绝缘瓷瓶作台角,如图1-33所示。绝缘台面的最小尺寸为800mm×800mm,为便于移动、清扫和检查,台面不宜做得太大,一般不超过1500mm×1000mm。绝缘台必须放在干燥的地方,绝缘台的定期试验为每三年一次。
图1-33 绝缘台
(7)携带型接地线 携带型接地线可用来防止设备因突然来电如错误合闸送电而带电、消除临近感应电压或放尽已断开电源的电气设备上的剩余电荷,如图1-34所示。短路软导线与接地软导线应采用多股裸软铜线,其截面不应小于25m2。
图1-34 携带型接地线
使用携带型接地线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电气设备上需安装接地线时,应安装在导电部分的规定位置,并保证接触良好。
②装设携带型接地线必须两人进行,装设时应先接接地端,后接导体端,拆接地线的顺序与此相反。装设时应使用绝缘杆并戴绝缘手套。
③凡是可能送电至停电设备,或停电设备上有感应电压时,都应装设接地线,检修设备若分散在电气连接的几个部分时,则应分别验电并装设接地线。
④接地线和工作设备之间不允许连接刀闸或熔断器,以防它们断开时设备失去接地,使检修人员触电。
⑤装设时严禁用缠绕的方法进行接地或短路。这是由于缠绕接触不良,通过短路电流时容易产生过热而烧坏,同时还会产生较大的电压降作用于停电设备上。
⑥禁止用普通导线作为接地线或短路线。
⑦为了保存和使用好接地线,所有接地线都应编号,放置的处所亦应编号,以便对号存放。每次使用要做记录,交接班时要交接清楚。
(8)验电笔 验电笔有高压验电笔和低压验电笔两类。它们都是用来检验设备是否带电的工具。当设备断开电源、装设携带型接地线之前,必须用验电笔验明设备是否确已无电。
高压验电笔是一个用绝缘材料制成的空心管,管上装有金属制成的工作触头,触头里装有氖光灯和电容器。绝缘部分和握柄用胶木或硬橡胶制成,如图1-35所示。
图1-35 高压验电笔
1—氖光灯;2—电容器;3—接地螺丝;4—绝缘部分;5—护环;6—握柄
使用高压验电笔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必须使用额定电压和被检验设备电压等级一致的合格验电笔。验电前应将验电笔在带电的设备上验电,证实验电笔良好时,再在设备进出线两侧逐相进行验电(不能只验一相,因在实际工作中曾发生过开关故障跳闸后某一相仍然有电压的情况)。验明无电后再把验电笔在带电设备上复核它是否良好。上述操作顺序称为“验电三步骤”。
②反复验证验电笔的目的,是防止使用中验电笔突然失灵而把有电设备判断为无电设备,以致发生触电事故。
③在没有验电笔的情况下,可用合格的绝缘杆进行验电。验电时要将绝缘杆缓慢地接近导体(但不准接触),以形成间隙放电并根据有无放电火花和噼叭声判断有无电压。
④在高压设备上进行验电工作时,工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
⑤高压验电笔每六个月要定期试验一次。
低压验电笔是用来检查低压设备是否有电以及区别火线(相线)与地线(中性线)的一种验电工具。其外形通常为钢笔式或旋凿式,前端有金属探头,后端有金属挂钩(使用时,手必须接触金属挂钩),内部有发光氖泡、降压电阻及弹簧,如图1-36所示。
图1-36 低压验电笔
1—工作触头;2—氖灯;3—炭精电阻;4—金属夹;5—弹簧;6—中心螺钉
使用低压验电笔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测试前应先在确认的带电体上试验以证明是否良好,防止因氖泡损坏而造成误判断;
②日常工作中要养成使用验电笔的良好习惯,使用验电笔时一般应穿绝缘鞋(俗称电工鞋);
③在明亮光线下测试时,往往不容易看清楚氖泡的辉光,此时,应采用避光观察并注意仔细测试;
④有些设备特别是测试仪表,其外壳常会因感应而带电,验电时氖泡也会发亮,但不一定构成触电危险。此时,可用万用表测量或用其他方法以判断是否真正带电。
(三)触电急救
1.触电急救的要点与原则
触电急救的要点是抢救迅速与救护得法。发现有人触电后,首先要尽快使其脱离电源,然后根据触电者的具体情况,迅速对症救护。现场常用的主要救护方法是心肺复苏法,它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法。
人触电后会出现神经麻痹、呼吸中断、心脏停止跳动等症状,外表呈现昏迷不醒状态,即“假死状态”,有触电者经过4h甚至更长时间的连续抢救而获得成功的先例。据资料统计,从触电后1min开始救治的约90%有良好效果;从触电后6min开始救治的约10%有良好效果;从触电后12min开始救治的,救活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所以,抢救及时并坚持救护是非常重要的。
对触电人(除触电情况轻者外)都应进行现场救治。在医务人员接替救治前,切不能放弃现场抢救,更不能只根据触电人当时已没有呼吸或心跳,便擅自判定伤员为死亡,从而放弃抢救。
触电急救的基本原则是在现场对症采取积极措施保护触电者生命,并使其减轻伤情、减少痛苦。具体而言应遵循:迅速(脱离电源)、就地(进行抢救)、准确(姿势)、坚持(抢救)的“八字原则”。同时应根据伤情的需要,迅速联系医疗部门救治。尤其对于触电后果严重的人员,急救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动作迅速、操作正确。任何迟疑拖延和操作错误都会导致触电者伤情加重或造成死亡。此外,急救过程中要认真观察触电者的全身情况,以防止伤情恶化。
2.解救触电者脱离电源的方法
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就是要把触电者接触的那一部分带电设备的开关或其他断路设备断开;或设法将触电者与带电设备脱离接触。
(1)触电者脱离电源的安全注意事项
①救护人员不得采用金属和其他潮湿的物品作为救护工具。
②在未采取任何绝缘措施前,救护人员不得直接触及触电者的皮肤和潮湿衣服。
③在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的过程中,救护人员最好用一只手操作,以防再次发生触电事故。
④当触电者站立或位于高处时,应采取措施防止脱离电源后触电者的跌倒或坠落。
⑤夜晚发生触电事故时,应考虑切断电源后的事故照明或临时照明,以利于救护。
(2)触电者脱离电源的方法
①触电者若是触及低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设法迅速切断电源,如拉开电源开关、拔出电源插头等;或使用绝缘工具、干燥的木棒、绳索等不导电的物品解脱触电者;也可抓住触电者干燥而不贴身的衣服将其脱离开(切记要避免碰到金属物体和触电者的裸露身躯);也可戴绝缘手套或将手用干燥衣物等包起来去拉触电者,或者站在绝缘垫等绝缘物体上拉触电者使其脱离电源。
②低压触电时,如果电流通过触电者入地,且触电者紧握电线,可设法用干木板塞进其身下,使触电者与地面隔开;也可用干木把斧子或有绝缘柄的钳子等将电线剪断(剪电线时要一根一根地剪,并尽可能站在绝缘物或干木板上)。
③触电者若是触及高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迅速切断电源,或用适合该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靴并用绝缘棒)去解脱触电者(抢救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自身与周围带电部分必要的安全距离)。
④如果触电发生在杆塔上,若是低压线路,凡能切断电源的应迅速切断电源,不能立即切断时,救护人员应立即登杆(系好安全带),用戴绝缘胶柄的钢丝钳或其他绝缘物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如是高压线路且又不可能迅速切断电源时,可用抛铁丝等办法使线路短路,从而导致电源开关跳闸。抛掷前要先将短路线固定在接地体上,另一段系重物(抛掷时应注意防止电弧伤人或因其断线危及人员安全)。
⑤不论是高压或低压线路上发生的触电,救护人员在使触电者脱离电源时,均要预先注意防止发生高处坠落和再次触及其他有电线路的可能。
⑥若触电者触及了断落在地面上的带电高压线,在未确认线路无电或未做好安全措施(如穿绝缘靴等)之前,救护人员不得接近断落线地点8~12m范围内,以防止跨步电压伤人(但可临时将双脚并拢蹦跳地接近触电者)。在使触电者脱离带电导线后,也应迅速将其带至8~12m外并立即开始紧急救护。只有在确认线路已经无电的情况下,才可在触电者倒地现场就地立即进行对症救护。
3.脱离电源后的现场救护
抢救触电者使其脱离电源后,应立即就近移至干燥与通风场所,且勿慌乱和围观,首先应进行情况判别,再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对症救护。
(1)情况判别
①触电者若出现闭目不语、神志不清情况,应让其就地仰卧平躺,且确保气道通畅。可迅速呼叫其名字或轻拍其肩部(时间不超过5s),以判断触电者是否丧失意识。但禁止摇动触电者头部进行呼叫。
②触电者若神志昏迷、意识丧失,应立即检查是否有呼吸、心跳,具体可用“看、听、试”的方法尽快(不超过10s)进行判定。看,即仔细观看触电者的胸部和腹部是否还有起伏动作;听,即用耳朵贴进触电者的口鼻与心房处,细听有无微弱呼吸声和心跳声;试,即用手指或小纸条测试触电者口鼻处有无呼吸气流,再用手指轻按触电者左侧或右侧喉结凹陷处的颈动脉有无搏动,以判定是否还有心跳。
(2)对症救护 触电者除出现明显的死亡症状外,一般可按以下三种情况分别进行对症处理。
①伤势不重、神志清醒但有点心慌、四肢发麻、全身无力;或触电过程中曾一度昏迷、但已清醒过来。此时应让触电者安静休息,不要走动,并严密观察。也可请医生前来诊治,或必要时送往医院。
②伤势较重、已失去知觉,但心脏跳动和呼吸存在,应使触电者舒适、安静地平卧不要围观,让空气流通,同时解开其衣服包括领口与裤带以利于呼吸。若天气寒冷则还应注意保暖,并速请医生诊治或送往医院。若出现呼吸停止或心跳停止,应随即分别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或胸外心脏按压法进行抢救。
③伤势严重、呼吸或心跳停止,甚至都已停止,即处于所谓“假死状态”,则应立即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进行抢救,同时速请医生或送往医院。应特别注意,急救要尽早进行,切不能消极地等待医生到来,在送往医院途中,也不应停止抢救。
4.心肺复苏法简介
心肺复苏法包括人工呼吸法与胸外按压法两种急救方法。对于抢救触电者生命来说,既至关重要又相辅相成。所以,一般情况下两法要同时施行。因为心跳和呼吸相互联系,心跳停止了,呼吸很快就会停止,呼吸停止了,心脏跳动也维持不了多久。所以,呼吸和心脏跳动是人体存活的基本特征。
采用心肺复苏法进行抢救,以维持触电者生命的基本措施是通畅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1)通畅气道 触电者呼吸停止时,最主要的是要始终确保其气道通畅;若发现触电者口内有异物,则应清理口腔阻塞。即将其身体及头部同时侧转,并迅速用一个或两个手指从口角处插入以取出异物。操作中要防止将异物推向咽喉深处。
采用使触电者鼻孔朝天头后仰的“仰头抬颌法”通畅气道,如图1-37所示。具体做法是用一只手放在触电者前额,另一只手的手指将触电者下颌骨向上抬起,两手协同将头部推向后仰,此时舌根随之抬起,气道即可通畅,如图1-38所示。禁止用枕头或其他物品垫在触电者头下,因为头部太高更会加重气道阻塞,且使胸外按压时流向脑部的血流减少。
图1-37 仰头抬颌法
图1-38 气道阻塞与通畅
(2)口对口人工呼吸 正常的呼吸是由呼吸中枢神经支配的,由肺的扩张与缩小,排出二氧化碳,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一旦呼吸停止,机体不能建立正常的气体交换,最后便导致人的死亡。口对口人工呼吸就是采用人工机械的强制作用维持气体交换,并使其逐步地恢复正常呼吸。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①在保持气道畅通的同时,救护人员用放在触电者额上那只手捏住其鼻翼,深深地吸足气后,与触电者口对口接合并贴近吹气,然后放松换气,如此反复进行,如图1-39所示。开始时,可先快速连续而大口地吹气4次(每次用1~1.5s),经4次吹气后观察触电者胸部有无起伏状,同时测试其颈动脉,若仍无搏动,便可判断为心跳已停止,此时应立即同时施行胸外按压。
图1-39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②除开始施行时的4次大口吹气外,此后正常的口对口吹气量均不需过大(但应达800~1200mL),以免引起胃膨胀。施行速度每分钟12~16次;对儿童为每分钟20次。吹气和放松时,应注意触电者胸部要有起伏状呼吸动作。吹气中如遇有较大阻力,便可能是头部后仰不够,气道不畅,要及时纠正。
③触电者如牙关紧闭且无法弄开时,可改为口对鼻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时,要将触电者嘴唇紧闭以防止漏气。
(3)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循环)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发动机”。正常的心脏跳动是一种自主行为,同时受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及体液的调节。由于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把氧气和养料输送给机体,并把机体的二氧化碳和废料带回。一旦心脏停止跳动,机体因血液循环中止,将缺乏供氧和养料而丧失正常功能,最后导致死亡。胸外心脏按压法就是采用人工机械的强制作用维持血液循环,并使其逐步过渡到正常的心脏跳动。
正确的按压位置称“压区”,是保证胸外按压效果的重要前提。确定正确按压位置的步骤如图1-40(a)所示如下。
图1-40 胸外按压的准备工作
①右手食指和中指沿触电者右侧肋弓下缘向上,找到肋骨和胸骨结合处的中点。
②两手指并齐,中指放在切迹中点(剑突底部),食指平放在胸骨下部。
③另一手的掌根紧挨食指上缘,置于胸骨上,此处即为正确的按压位置。
正确的按压姿势是达到胸外按压效果的基本保证,其按压姿势如下。
①使触电者仰面躺在平硬的地方,救护人员立或跪在伤员一侧肩旁,两肩位于伤员胸骨正上方,两臂伸直,肘关节固定不屈,两手掌根相叠,如图1-40(b)所示。此时,贴胸手掌的中指尖刚好抵在触电者两锁骨间的凹陷处,然后再将手指翘起,不触及触电者胸壁,或者采用两手指交叉抬起法,如图1-41所示。
图1-41 两手交叉抬起法
②以髋关节为支点,利用上身的重力,垂直地将成人的胸骨压陷4~5cm(儿童和瘦弱者酌减,为2.5~4cm,对婴儿则为1.5~2.5cm)。
③按压至要求程度后,要立即全部放松,但放松时救护人员的掌根不应离开胸壁,以免改变正确的按压位置,如图1-42所示。按压时正确地操作是关键。尤应注意,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时应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如图1-43所示,避免不正确的按压,如图1-44所示。
图1-42 胸外心脏按压法
图1-43 正确的按压姿势
图1-44 不正确的按压姿势
按压救护是否有效的标志,是在施行按压急救过程中再次测试触电者的颈动脉,看其有无搏动。由于颈动脉位置靠近心脏,容易反映心跳的情况。此外,因颈部暴露,便于迅速触摸,且易于学会与记牢。
胸外按压的方法:
①胸外按压的动作要平稳,不能冲击式地猛压。而应以均匀速度有规律地进行,每分钟80~100次,每次按压和放松的时间要相等(各用约0.4s)。
②胸外按压与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法同时进行时,其节奏为,单人抢救时,按压15次,吹气2次,如此反复进行;双人抢救时,每按压5次,由另一人吹气1次,可轮流反复进行,如图1-45所示。
图1-45 胸外按压与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