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纹羽病
白纹羽病在我国许多果树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病树初期生长不良,树势逐渐衰弱,严重时导致植株枯死。该病为害范围很广,可侵害苹果、梨、桃、李、杏、葡萄、樱桃、枣、核桃、柿、茶、桑、榆、栎、甘薯、大豆、花生等多种果树、林木及农作物。
【症状诊断】白纹羽病主要为害根部,多从细支根开始发生,逐渐向侧根、主根等上部扩展,但很少扩展到根颈部及地面以上。发病后的主要症状特点是:病根表面缠绕有白色或灰白色网状菌丝,有时呈灰白色至灰褐色的菌丝膜或菌索状(彩图1-21~彩图1-25);病根皮层腐烂,木质部腐朽,但栓皮不腐烂呈鞘状套于根外;烂根无特殊气味,腐朽木质部表面有时可产生黑色菌核。轻病树树势衰弱,发芽晚,落叶早,坐果率低,有时地上部易产生气生根;重病树枝条枯死,甚至全树死亡(彩图1-26~彩图1-29)。
彩图1-21 白纹羽病在病根表面的白色菌丝膜
彩图1-22 病根腐烂后表面残余有白色菌丝膜
彩图1-23 幼树根颈部表面产生的菌索
彩图1-24 葡萄病根表面产生的白色菌丝膜
彩图1-25 葡萄病根表面产生的白色菌索
彩图1-26 白纹羽病导致葡萄枝蔓上产生许多气生根
彩图1-27 梨树受白纹羽病为害,病树叶片萎蔫干枯
彩图1-28 葡萄受害较轻时,枝蔓上部新梢开始枯死
彩图1-29 葡萄受害较重时,地上部枝蔓整体枯死
【病原】褐座坚壳[Rosellinia necatrix(Hart.)Berl.],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无性时期为白纹羽束丝菌(Dematophora necatrix Hart.),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束梗孢目。自然界常见其菌丝体阶段,有时可形成菌核,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非常少见。该病菌寄主范围较广,可侵害60多种高等植物(彩图1-30)。
彩图1-30 甘薯表面的白纹羽病病菌菌素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或菌丝膜)、菌索及菌核在田间病株、病株残体及土壤中越冬,菌索、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以上。近距离传播(果园内及其附近)主要通过病菌及病残体的移动扩散,病健根接触也可传播。直接穿透新根的柔软组织侵染,或从各种伤口侵入为害。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病苗木的调运。
甘薯、大豆、花生是白纹羽病菌的重要寄主,在幼树园内间套种甘薯、大豆、花生等病菌的寄主作物,易造成该病传播扩散与严重发生。树势衰弱,病害发生蔓延快而较重;树势强壮,病害发生蔓延缓慢而轻。
【防控技术】避免在旧林地、河滩地、古墓坟场或老果园处建园及苗圃是预防白纹羽病的重要基础;培育和利用无病苗木是预防发病的关键;及时治疗病树是避免死树及毁园的保证;注意果园间作与加强栽培管理是防控病害的重要辅助。
1.加强苗木检验与消毒 调运苗木时应严格进行检查,最好进行产地检验,杜绝使用病苗圃的苗木,已经调入的苗木要彻底剔除病苗并对剩余苗木进行消毒处理。一般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浸泡苗木3~5分钟,而后栽植。
2.加强栽培管理 育苗或建园,尽量不选用发生过白纹羽病的田块、老苗圃、老果园、旧林地、河滩地及古墓坟场等场所,如必须使用这些场所,首先要彻底清除树桩、残根、烂皮等带病残体,然后再对土壤进行翻耕、覆膜暴晒、灌水或休闲、轮作,促进残余病残体的腐烂分解。增施有机肥及农家肥,培强树势,提高树体伤口愈合能力及抗病能力。幼树果园行间避免间套作花生、大豆、甘薯等白纹羽病菌的寄主植物,以防传入病菌及促使病菌扩散蔓延。
3.及时治疗病树 发现病树后首先找到发病部位,将病部彻底清除干净,并将病残体彻底清到园外销毁,然后涂药保护伤口,有效药剂有2.12%腐植酸铜水剂原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50~100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45%石硫合剂晶体20~30倍液等。另外,也可根部灌药对轻病树进行治疗,效果较好的药剂如45%代森铵水剂500~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等。浇灌药液量因树体大小而异,以药液将整株根区渗透为宜。
4.其他措施 发现病树后,及时挖封锁沟对病树进行封闭,防止病健根接触传播,一般沟深50~60厘米、宽20~30厘米。病树治疗后及时进行根部桥接或换根,并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树势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