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线检查
一、检查方法与要求
(一)摄片
能够显示呼吸系统的大部分疾病,且简单易行、价格便宜,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初查。正位(后前位)(postero-anterior view)、侧位(lateral view)是胸部摄片最常见的投照体位。
(二)CR、DR
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在大多数医院已替代了传统X线胸片。
(三)×线胸部透视
操作简单,可进行胸部多方位观察及胸部器官运动的显示,但空间及时间分辨率低,不能保留影像资料,多数医院已淘汰。
(四)支气管造影
支气管造影既往用于观察支气管病变,目前CT完全可以取代,该方法已基本淘汰。
(五)容积DR体层摄影
可得到单张薄层图像,按照电影模式连续播放,快速观察整个胸部组织结构图像。
二、检查体位
(一)胸部后前位
胸部后前位成像示意图(图1-1-1),胸部后前位像结构示意图(图1-1-2)。


1.体位
(1)面向摄影架站立,前胸靠紧探测器,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2)正中矢状面对探测器中线,头稍后仰,将下颌置于胸片架上方,探测器上缘超过两肩3cm。
(3)双手置于髋部,两肘弯曲,尽量向前。两肩内转,尽量放平,紧贴探测器。
(4)探测器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150~180cm。
(5)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2.中心线
水平方向,通过第6胸椎,垂直入探测器。
3.标准影像显示
(1)肺门阴影结构可辨。
(2)锁骨、乳房、左心影可分辨肺纹理。
(3)肺尖充分显示。
(4)肩胛骨投影肺野外。
(5)两侧胸锁关节对称。
(6)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锐利。
(7)心脏、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二)胸部侧位
胸部侧位成像示意图(图1-1-3),胸部侧位像结构示意图(图1-1-4)。


1.体位
(1)侧立摄影架站立,受检胸部靠紧探测器,探测器上缘高于肩部。
(2)腋中线对探测器中线,前胸壁及后胸壁投影与探测器边缘等距。
(3)两足分开,身体站稳,双上肢上举,环抱头部,收腹,挺胸抬头。
(4)探测器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150~180cm。
(5)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2.中心线
水平方向,经腋中心通过第6胸椎,垂直入探测器。
3.标准影像显示
(1)无组织遮盖处呈漆黑。
(2)第4胸椎以下椎体清晰可见,呈侧位投影。
(3)颈部至气管分叉可连续追踪气管影像。
(4)心脏、主动脉弓移行部、降主动脉边缘清晰锐利。
(5)胸骨两侧缘重叠良好
(三)胸部前弓位
胸部前弓位成像示意图(图1-1-5)。

1.体位
(1)背靠摄影架站立,正中矢状面对探测器中线,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7cm。
(2)两足分开,身体站稳,手背置于髋部,肘部弯曲并尽量向前。
(3)身体稍离开摄片架,上胸后仰,上背部紧贴摄影架面板,腹部向前挺出,胸部冠状面与探测器成15°~20°角。
(4)探测器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150~180cm。
(5)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2.中心线
水平方向,经胸骨角与剑突连线中点,垂直入探测器。
(四)胸部右前斜位
胸部右前斜位成像示意图(图1-1-6),胸部右前斜位像结构示意图(图1-1-7)。


1.体位
(1)直立摄影架站立,胸壁右前方靠紧摄影架面板,探测器上缘高于肩部3cm,左右缘包括左前及右后胸壁。
(2)两足分开,身体站稳,右肘弯曲,右手置于髋部,左手上举环抱头部。
(3)左胸壁离开探测器,胸部冠状面与探测器成45°~55°角。
(4)探测器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150~180cm。
(5)服钡剂后,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2.中心线
水平方向,经左侧腋后线通过第7胸椎,垂直入探测器。
3.标准影像显示
(1)呈斜位投影,心脏大血管置于胸部左侧,不与胸椎重叠,胸椎投影于胸部右后1/3处。
(2)心脏、主动脉弓清晰锐利,胸部周边肺纹理可追踪。
(3)肺尖显示清楚,食管的胸段钡剂充盈良好。
(五)胸部左前斜位
胸部左前斜位成像示意图(图1-1-8),胸部左前斜位像结构示意图(图1-1-9)。


1.体位
(1)直立摄影架站立,胸壁左前方靠紧摄影架面板,探测器上缘高于肩部3cm,右前、左后胸壁与探测器边缘等距。
(2)两足分开,身体站稳,左肘弯曲内旋,左手置于髋部,右手上举环抱头部。
(3)胸部冠状面与探测器成65°~75°角。
(4)探测器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150~180cm。
(5)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2.中心线
水平方向,经右侧腋后线通过第7胸椎,垂直入探测器。
3.标准影像显示
(1)呈斜位投影,心脏大血管置于胸部右侧,胸椎投影于胸部左后1/3处。
(2)下腔静脉基本位于心影底部中央显示。
(3)胸主动脉全部清晰锐利,胸部周边肺纹理可追踪。
(4)肺尖显示清楚。
(六)胸部后前斜位
胸部后前斜位成像示意图(图1-1-10),胸部后前斜位像结构示意图(图1-1-11)。


1.体位
(1)仰卧于摄影台,长轴与摄影台长轴垂直,探测器上缘高于胸锁关节1cm,下缘包括剑突。
(2)双上肢内旋置于身体两侧。
(3)两肩尽量内收,使胸骨紧贴台面,头转向右侧。
2.中心线
自背部脊柱右后入左前方,经胸骨达探测器中心。中心线一般左侧倾斜20°~25°角。曝光时胸骨贴紧探测器,嘱患者均匀呼吸,曝光时间应包括1~2个呼吸周期。摄影条件宜选用低千伏、低毫安、长时间、近焦皮距。
3.标准影像显示
(1)胸骨正位全貌显示,胸骨柄、胸骨体及剑突边缘锐利、骨质、关节间隙清晰。
(2)胸锁关节、胸骨柄、胸骨体及剑突包括在照片内。
(3)胸骨与脊柱无重叠,骨纹理清晰,骨皮质边缘锐利。
(七)胸骨侧位
胸骨侧位成像示意图(图1-1-12),胸骨侧位像结构示意图(图1-1-13)。


1.体位
(1)侧立摄影架站立,探测器上缘高于胸骨切迹,下缘包括剑突。
(2)胸骨长轴对探测器中线。
(3)两足分开,身体站稳,两臂背后交叉,胸部向前挺出,两肩尽量后倾,胸骨呈侧位。
(4)探测器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100cm。
2.中心线
水平方向,经胸骨中心,垂直入探测器。曝光时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3.标准影像显示
(1)胸骨柄、胸骨体及剑突边缘锐利、骨质、关节间隙清晰,胸锁关节重叠,胸前壁软组织厚度及表皮轮廓可见。
(2)胸骨柄、胸骨体及剑突包括在照片内。
(3)骨纹理清晰,骨皮质边缘锐利。
(八)膈上肋骨前后位
膈上肋骨前后位成像示意图(图1-1-14),膈上肋骨前后位像结构示意图(图1-1-15)。


1.体位
(1)站立摄影架前,背部靠紧摄影架面板,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2)正中矢状面对探测器中线,下颌稍仰,探测器上缘超过两肩。
(3)手背置于臀部,两肘弯曲,尽量向前。
(4)探测器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100cm。
(5)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2.中心线
水平方向,通过第7胸椎,垂直入探测器。
3.标准影像显示
(1)左右第1~6前肋及第1~9后肋包括在照片内,包括两侧肋膈角。
(2)第7颈椎显示,肩胛骨显示为侧位影像且不与后段肋骨重叠。
(3)骨纹理清晰,骨皮质边缘锐利。
(九)膈下肋骨前后位
膈下肋骨前后位成像示意图(图1-1-16),膈下肋骨前后位像结构示意图(图1-1-17)。


1.体位
(1)仰卧于摄影台上。
(2)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对探测器中线。探测器上缘包括第5胸椎,下缘包括第3腰椎,两侧包括腹侧壁外缘。
(3)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稍外展。
(4)探测器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摄影距离100cm。
(5)呼气后屏气曝光。
2.中心线
通过脐孔上,向头侧倾斜10°~15°角,垂直入探测器。
3.标准影像显示
(1)膈下肋骨正位、斜位包括在照片内。
(2)左右膈下肋骨对称显示,第3颈椎显示。
(3)骨纹理清晰,骨皮质边缘锐利。
三、相关疾病及诊断要求
X线影像学可一定程度反映胸部病变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目前仍是临床诊断胸部疾病的常见检查技术。常规胸部X线检查项目包括摄片、CR、DR、胸部透视以及支气管造影。对于肺水肿、肺部感染性疾病、肺不张、肺结核以及肺肿瘤等,可以显示病变的位置、范围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初步诊断或明确诊断,尤其可对气胸以及肋骨骨折等疾病明确诊断,能为评估病变的可切除性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对于某些纵隔疾病(如胸内甲状腺肿、胸腺瘤、畸胎瘤和皮样囊肿、心包囊肿以及纵隔脂肪瘤等),可以初步观察纵隔形态,估计病灶大小及位置,有助于间接反映病变性质。
值得一提的是,胸部X线检查作为胸部结构的二维平面投影影像,由于组织重叠等因素干扰,部分隐蔽性病变多难以清晰显示。同时,胸部X线检查的密度分辨率低,仅能显示纵隔内积气或较大钙化,一般不用于纵隔疾病的诊断。随着医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新技术开发应用,X线成像技术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形态成像。容积DR新技术图像质量明显高于X线平片,相对CT而言,容积DR在满足诊断的同时可进一步减少辐射剂量,目前已应用于胸部疾病,尤其对于肺内小结节、空洞及气管等病变的显示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一)胸部血管性疾病
X线检查在排除可疑肺动脉栓塞与及其他疾病的鉴别方面有一定价值。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DD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早期肺栓塞患者的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合理应用DDR后处理分析技术及高质量DDR胸片是影像诊断的关键。早期诊断肺栓塞应做到:①选择适当管电压,充分利用图像后处理功能,提高输出影像的信息量;②高质量DDR胸片应具备气管隆嵴显示清楚、心脏缘锐利、下位肋骨显示较好;③伴有栓子者,应根据临床实际处理图像提取有效信息。但是DDR仅能间接证实肺栓塞,尽管其空间分辨率有所提高,但尚有待于新的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其次,DDR诊断的图像质量要求很高,合理应用后处理技术是关键。
(二)胸部肿瘤性疾病
迄今,X线胸片仍是肺癌筛查的常用检查方法,但早期肺癌仅表现为密度不均的小结节影,甚至不能显示。正位胸片上约43%的肺部面积和心脏、纵隔以及横膈等组织重叠。由于肺结节的空间体积比较小,常与肋骨及胸壁重叠,导致肺结节与背景影像的对比度较差,容易漏诊和误诊。容积DR检查获得的断层图像可观察肿瘤与支气管的关系。如肿块向腔内生长,表现为支气管腔内软组织影,可部分或完全占据支气管腔,表面欠光滑;若肿块大部位于腔外,邻近支气管可有受压改变,表现为支气管腔的狭窄,局部管壁可光滑或毛糙不光整。另外可发现阻塞性改变。尽管容积DR是连续多层面显像,但其不能分辨大血管周围的脂肪间隙,以及肺门肿块和肿大淋巴结,对纵隔内结构的显示也不理想。
影响读片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图像质量、图像传输与调取过程、阅片室环境、显示器的性能指标、图像后处理技术等。有研究显示,5M医用单色液晶显示器能更大程度地显示原图像的真实数据,提高信噪比,呈现出较多的细节,尤其对一些微小细节。IQQA-Chest系统在接入PACS后能够与PACS系统协同工作,专门用于诊断X线平片所见肺内小结节,对于筛查肺内小结节具有低成本优势,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人眼视觉观察影像的局限性,可提取出部分易漏诊的可疑病变,提高肺小结节检出率。
结合计算机辅助检测肺结节系统,能够发现解剖学死角区的结节,有助于避免放射科医师在大量阅片过程中由于视觉疲劳、注意力降低而忽略的一些微小病灶,从而提高肺结节的检出率。但其对于肺血管、肋骨重叠区、第一肋骨和锁骨连接处、乳头位置以及肩胛区等区域仍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而放射科医师比较容易鉴别,故不会影响检测敏感度。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辅助检测肺结节的系统存在高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尚不能作为一站式检查,其所检测可疑病变须由放射科医师进一步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有望带来革命性变化。
(三)胸部炎性疾病
常规DR检查是胸部炎性疾病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多用于体检、筛查及病变的定期复查。容积DR技术是传统断层摄影的延伸和发展,通过一次连续曝光即可获得胸部三维结构的部分容积信息,通过后处理重建出胸部某一层面的组织结构图像,较常规DR可发现更多的微小病灶,亦可通过多个层面的连续观察,得到关于病变形态及密度的更多的信息,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如多层面连续观察病灶形态呈斑片状、楔形、条状等,多提示炎症可能;如病灶内出现空气支气管征、气液平面,同样提示炎性病变。对于肺结核,容积DR可较清晰地显示重叠于肋骨、心脏或椎体的小病灶,常规DR检查时发现干酪样病变内的小空洞,从而提示诊断。值得一提的是,容积DR检查对病灶内的钙化显示能力欠佳。对于肺结核的诊断首选常规DR检查,若出现不典型的病例,可结合容积DR检查进一步观察病灶内部结构及胸部其他改变做出诊断。
(四)胸部外伤性疾病
诊断肋骨骨折最常用的影像诊断方法为常规DR检查。但常规DR检查是二维成像,骨折部位的组织较厚,各组织结构影像重叠,相互干扰;如部分骨质形态不规则,或是不全性骨折、无明显移位的骨折显示不佳;有时患者伤势较重,无法摆出正确的体位,不能获得标准的体位影像。双能量成像显示肋骨结构,更容易发现骨折部位和形态。容积DR一次检查可获得靶区域解剖结构的多角度投影数据,通过像素位移、叠加等特定的重建算法,可消除邻近解剖结构重叠的影响,明显提高肋骨骨折的显示能力,降低漏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