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将之五德
【原文】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详解】
毛泽东说:“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性因素。”
可见选将之重要。孙子各篇中,从不同角度都给“将”许多笔墨,他说“将”是国宝、国之辅、司命、至任、安危之主。
既把“将”提到了主导的高度,又对“将”提出了诸多要求。梳理一下他在各篇如何讲“将”:
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作战: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形篇:故善战者,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故其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败者也。
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弗责于人,故能责人而任势。
虚实: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则深间弗能窥也、智者弗能谋也。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形。所以,胜者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军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九变: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洁廉,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行军:卒未专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专亲而罚不行,则不用。故合之以文,济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者,民服;素令不行、以教其民者,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地形:
·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上将之道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为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九地: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火攻:故曰,明主虑之,良将随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兴军,将不可以愠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用间:惟明主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这是孙子十三篇关于对将领要求的字句,只有“形”“势”“虚实”“行军”四篇没有明确提出对将领的要求,但内容却是对将的要求。
因此,这里明确讲将领的五项基本素养,曹操注解说:“将宜五德备也。”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将领应该是“智勇双全”,除了智慧、谋略外,还有勇敢,但这里将智放在了第一位,勇则放到了第四位,可见孙子更强调智将,而非勇将。
(1)智。
先秦时,没有“智”字,“知”与“智”通。
将领的“智”首先体现在“知”上,孙子要求将领要“知己知彼”“知天知地”“五条知胜”“知形知势”“知战时知战地”“知迂直之计”“知九变之利”“知九地之变”“知人情之理”“知五火之变”“知五间之用”。
其次,表现在权变上,杜牧注解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盖智者,能机权、识变通也。”
将领要会因地、因人、因时而变,能够在战场上“奇正之用”,掌握战场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
第三,“智”还体现在将领的管理素质上,孙子在讲“兵有六败”(地形篇)时,有“四败”因将领的管理造成。一种是“卒强吏弱”,士兵强横而官吏软弱;一种是“吏强卒弱”,官吏强横,士兵软弱;一种是“大吏怒而不服”,高级军官不服将领的管理;一种是“将弱不严”,管理混乱,将令不一。
最后,表现在心理素质上,要能够“静以幽,正以治”,同时还能够在不同阶段控制士卒的心理。
(2)信。
信是将帅的威信,或是将帅的权威性。
信跟“令”有关系,既要对部下讲信用,说话算话,让部下绝对信得过,又要让部下服他,令行禁止,绝对服从,这样才是将领的信。
杜牧注解说:“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
杜牧把“信”的本质讲透了,将领如何建立信任、威信?
简言之,就是让部下知道做哪些事能得到什么奖励,做哪些事得到什么刑罚,而且严格执行。
商鞅变法,第一件事就是立信,要想法令顺利推行,必须在民间立信。于是立木取信,在南城门立木,谁能将木头背到北门,就赏五十金。大家都觉得不可能,有个小伙子背了,果真得五十金,以此来建立政府之信,为推行新法建立信任基础。
商鞅“立木取信”的方法并非他的原创,而是从吴起那里学来的。吴起镇守河西郡的时候,有个秦国哨所靠近魏国边境,经常来骚扰老百姓,规模又不大,不值得调动军队。吴起在北门放了一根车辕,说:“谁搬到南门,赏上等田地、上等住房。”有人搬过去了,他兑现了承诺。后来又放一石红豆,如果搬到指定地点也有赏赐,又兑现了承诺。然后他下令攻打哨所,并宣布打掉哨所的赏赐,这样就靠当地老百姓打掉了这个经常袭民的哨所。
“令而无信”比“言而无信”更可怕,对于将帅而言,所下达的命令,士卒是否严格执行非常关键。商鞅变法能够成功,为新法立威,建立令行禁止的绝对权威非常重要。
(3)仁。
杜牧注解说:“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
从杜牧的注解看,对将领的“仁”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有仁爱之人,要爱护士兵;二是悯物,要爱护公物,不随意浪费;三是能够跟大家一起劳动。
将领要爱兵如子,跟大家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关心士兵的生活。吴起一生打了七十二场战争,六十四胜,其余平,没有败绩。他始终与士兵同甘共苦,不搞特殊,有个士兵伤口化脓,吴起用嘴为他吸脓,这位士兵的母亲听说这件事后痛哭流涕。别人说:“将军这么关心你儿子,你应该高兴才是,怎么哭了呢?”她说:“我的丈夫就是吴将军为他吸脓后,打仗奋不顾身而死,现在儿子也会被感动,为打仗卖命。”
曾国藩带兵,要求士兵自己种地、种菜、养猪,这样既给大家找一些事情做,避免没事时大家不务正业,将来回到家乡成为兵痞,又能改善大家的生活。同时,他还特别注意士兵营地的卫生,既让大家住得舒服,又能避免瘟疫。
(4)勇。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充满了危险,勇气是军人的首要品质。”当然,将军与士兵不同,为将者更强调智,但缺乏勇气,在决策上就容易犹豫,难以抓住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战机。
杜牧注解说:“勇者,决胜乘势,不逡(qun)巡也。”逡巡,是迟疑、退让之意。
带兵打仗要善于决断,谋划好之后,就要下决心,抓住战机要快速谋划好,开始行动,最怕好谋无断,总在谋划,反反复复,而不决定,贻误战机。
决断靠的是勇。不勇,则不能断疑以发大计,总是犹豫不决,或是决定了,下决心了,但不够坚决,执行就不彻底。执行的人看决策者不够坚决,自己心里也没底,执行中打折扣,最终效果不理想。
可见,成大事者,必须要有勇。
(5)严。
杜牧注解说:“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
严与法密切关联,主要是执法严格。
张预注解说:“严不敢犯。”将领要制定军法,军法公布之后,让士兵清楚做什么能得到奖赏,做什么要得到处罚,然后就是严格执行。
执法上通常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国君的亲信能不能一视同仁;二是对将领自己的亲信能不能一视同仁、严格执法。这二者决定了将帅之严,也决定了将帅的威信。
只有平时严格执法,才能在战场上行动一致。
对于将领而言,只有两个任务:一是准备打仗;二是打仗,故法令之严关键在平时。“行军篇”说:“令素行以教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只有平时能够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兵卒,士卒才能认真、严格贯彻将令,做到战场上行动一致。
就像现在军队里,走队列、整理内务等事情,看似与打胜仗没有关系,但都为了战场上行动一致性。
以上五德体现在具体治兵上,就四个字——“赏罚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