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国在西线的胜利
不设防的马其诺防线
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人员伤亡过大。后来,法国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惨重的人员伤亡,开始在战略上采取防御政策。于是,法国对即将开始的西线战事的反应就是加强防御力量。为此,法国大规模兴建防御工事,并对依赖重型大炮保护的法军重新部署。
德国加紧备战的消息传来,法国军民强烈呼吁加强边境的防御力量。1929年12月,马其诺就任法国陆军部长,他提议在法国东北边境修建堡垒防线并得到国会的多数通过。从此,马其诺防线开始全线施工,1936年完工,并以法国陆军部长马其诺的名字命名。
由于德国相继占领了萨尔区,吞并了莱茵兰,1937年,法国不得不从马其诺防线北端,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缘,修建了达拉第防线。同时对马其诺防线也进行了加固,工程一直修到1940年5月德军进攻法国时。
马其诺防线从隆吉永至贝尔福,长达390千米。它连接了梅斯堡垒地域、萨尔地域、劳特尔堡垒地域、下莱茵堡垒地域和贝尔福堡垒地域。防线的宽面由纵深4~14千米的保障地带和纵深6~8千米的主要防御地带构成。
相关链接
★防御工事
构筑土木工事在拿破仑战争中已经出现了,可是挖掘战壕和地下掩体却是在美国内战中才开始的。胜利者要建造许多海岸要塞以保护重要的港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炮的改进及大量机枪的涌现迫使步兵们转入了地下。诸如钢梁、混凝土等材料的采用使得现代的防御工事变得异常坚固。
整个马其诺防线最坚固的是梅斯和劳特尔。在这两个地域的一些重要地段修建了地面和地下相结合的环形防御工事群。地上由装甲和钢筋混凝土组成机枪和火炮工事群,地下多达几层。
地下工事拥有指挥所、休息室、储藏室、弹药库、救护站、电站、通风室等。工事之间均有通道连接,甚至能通电车。射击工事里的武器都是由军事专家精心设计的。
另外,还修建了大量的防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埋设了大量地雷。防线上遍布金属桩或木桩铁丝网,许多地段修建了通电铁丝网。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使用过毒气。但在马其诺防线上,法军可以用通风过滤设备来解决这一问题。炮手作战时非常安全,并不直接观察目标,而是由地面观测员用潜望镜观测,再用电话通知炮手。
如果战争时需要狙击步兵,法军可以用悬在头顶上的轨道将坦克炮收回,很快,一挺先进的机枪就冒了出来。马其诺防线的很多机枪下拥有升降凸轮,使得机枪火力能够覆盖更大的火力控制区,射出的子弹保持1英尺距地高度。
即使大量敌人越过了这座地堡,只要指挥室一按电钮,就能引爆整个地下工事。即使引爆地下工事还没有消灭敌人,法军士兵也可以立即从秘密出口撤离,通过一个很小的通道,来到一个垂直的出口。由此可见,马其诺防线的设计构想多么精细。
事实证明,马其诺防线在许多方面是很难攻克的。一些德国军官曾回忆说,德军士兵在靠近马其诺防线时像兔子一样逃窜。在大型火炮群和机枪的火力网覆盖下,只要有任何车辆和士兵落入射程内,都会灰飞烟灭。
当时,马其诺防线经过法比边界的阿登大森林的南部。法国总参谋部认为,阿登森林和莱茵河一样是安全的。1934年,一些法国国防部的高级军官在视察这一防线时说:“阿登森林是不可穿越的天然屏障,不存在任何危险。”
德军在马其诺防线进行了多次侦察,认为无论从时间上或资金上,都不允许法军用这种防线来保卫国家,事实证明法国边防上仍存在着极大的疏漏。就在过了阿登森林,介于比利时与英吉利海峡之间这段防线,法军没有认真修筑工事。
当时,法军认为盟国比利时是一处很好的缓冲区,能够为法军至少争取八天的时间来组织防御力量。
战争爆发的种种迹象接踵而至,危机随时都可能发生,迫使驻守在没有防御工事地段的法军指挥官加紧修筑工事。就这样,漫长的法德边界又出现了成千上万的与整个防线极不相称的小型工事。
当时的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大元帅被西方人士称为“世界第一流职业军人”,他拟定了一项击败德军的绝密计划。
甘末林认为,在法国边境修建一条由钢铁堡垒组成的长城,配备现代化的火力网,使得敌人不管投入多少步兵来进攻,最终都将倒在枪林弹雨中。
按照甘末林的理论,法军为了防止德军入侵而在法国东北边境修筑堡垒体系,可以用地下坑道将碉堡连起来。
法军一些有识之士对马其诺防线提出一些质疑。他们说:“马其诺防线在法德边界只修了150多千米,终点是隆古庸。然而,从隆古庸到比利时边界的地带却没有修,长度快跟马其诺防线一样了。难道德军不会绕过马其诺防线,沿着这个地带进攻吗?”
那些支持甘末林修筑马其诺防线计划的人无奈地回答说:“把防线继续向前修,一直穿过比利时。”但比利时人不同意,他们宁愿保持中立而不敢得罪德国人。即使可以延长防线,政府再也支付不起如此庞大的开支了。
就这样,法国没有把马其诺防线修完,而采纳了甘末林的计划:一旦发生战争,盟军将部署在未修筑工事的法比边境一带,与20万比利时军队会合,建立庞大的防御阵地,固守马斯河防线。因为在现代化战争中处于防御地位具有很大的优势,德军如果发动进攻,将会受到毁灭性打击。
1940年5~6月,正如一些法国有志之士所担心的,德军果然绕开漫长的防线,通过阿登山脉,自马其诺防线左边出现,突破达拉第防线,攻占法国北部,出现在马其诺防线的大后方,法国劳民伤财修筑的马其诺防线也就失去了意义。
“绥靖者”张伯伦下台
1940年5月10日凌晨4时30分,希特勒终于打破了西线的平静,彻底践踏了公认的国际法准则,破坏荷兰和比利时的中立,野蛮地对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动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进攻。
希特勒进攻荷、比、卢,既是他称霸欧洲计划的一部分,也是进攻英法的序幕。它宣告了英法祸水东引政策的彻底破产。早在希特勒发动西线战争前,英国下院就对英军在挪威的败局展开了辩论,不仅反对派批评张伯伦政府,保守党人也对它进行抨击。
1938年9月,就在希特勒不断向四邻挑起战争的关键时候,张伯伦参加了判定希特勒对捷克领土要求的慕尼黑会谈。在那次会议上,张伯伦和达拉第面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强大压力,一让再让,终于签署了那个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
张伯伦想以此“为英国和整个欧洲带来和平的希望”。没想到却引起英国国会和整个舆论界的纷纷指责,责怪他对希特勒如此姑息纵容。
后来的事实证明,张伯伦以妥协退让为核心的绥靖政策,无法满足希特勒称霸世界的狂妄野心。直到希特勒向东边的邻国波兰下手的时候,张伯伦似乎才无可奈何地认识到,他费尽心机所做的一切调停都无济于事。
正是在慕尼黑问题上的所作所为,以及在政府的若干内政,张伯伦遭到了内阁大臣们和整个社会舆论的强烈指责。当希特勒进攻西线的消息传到伦敦,这不啻于火上浇油,张伯伦政府受到猛烈冲击,立即垮台。一贯主张对德国采取强硬路线的保守党人、原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组成了保守党、工党、自由党等的联合政府。
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满怀激情地向下院发表演说,表明他对英国的忠诚和把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
丘吉尔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斗;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斗。我们的目的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由此来看,丘吉尔已彻底改变了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而用全部力量对法西斯暴政进行战斗,并且充满着胜利的信心。
德国依靠它强大的空军和伞兵部队,迅速占领了荷兰和比利时的战略要地。5月11日,英法联军企图驰援荷兰,因受德军阻击,未能实现,只好从安特卫普经鲁文、那慕尔沿马斯河往南建立了一道防线,企图用重兵阻止德军前进。
5月13日,德军从迪南和色当两地猛攻马斯河防线,向马斯河的推进,与其说是正规的军事战役,不如说是一场赛跑,法军工事尚未修就被冲垮了。
5月14日,希特勒发出第11号指令,其中指出:“近日攻势的进展表明,敌人还没有及时理解我们作战行动的基本意图,他们仍然把重兵放在那慕尔—安特卫普一线,似乎忽视了A集团军群所攻击的地区。”而德军A集团军群的7个坦克师在3天之内就跨过了阿登,进逼马斯河。
在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强大攻势下,法军节节败退。5月中旬,法军统帅部试图挽救危局,组织了几次反击。50岁的戴高乐指挥新建的第4装甲师在拉昂和阿布维尔战斗中重创德军,俘敌600多人。戴高乐因此被晋升为将军。
如果法国战前建立起强大的装甲部队,战时坚决抵抗,死拼硬打,它是不会遭到那样的惨败的。但法国当权人士低估了法西斯侵略的危险,没有做好反侵略的准备。现在法军在个别战斗中的胜利根本无法改变整个局势。
尤其是德军进抵英吉利海峡以后,盟军中的失败主义情绪更为严重。5月28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未经比政府内部讨论,也未与英法政府商量就宣布投降了。
敦刻尔克
——炼狱还是奇迹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装备强大的军事力量,绕过马其诺防线以A、B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当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16千米,眼看着敦刻尔克唾手可得,一举就可攻下时,德军却被命令停止前进!
5月24日,德军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希特勒的这一命令使德军将领们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长叹。这让向比利时进军迎战德军右翼B集团军群的英法联军非常意外,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北部的联军事实上已经被包围在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地区。
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40多万英法联军开始全部集中向敦刻尔克撤退。西面的英吉利海峡成为联军绝处逢生的唯一希望。英法联军退缩到敦刻尔克一块很小的三角地带,前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后面是如狼似虎的追兵。
这时由部分法军担任后卫,准备向英国撤退。而英国早有撤退的准备,它动员了850多艘各种类型的船只,从巡洋舰、驱逐舰到普通的木头小帆船,集中到敦刻尔克附近海岸。法国海军和商船也参加了运兵工作。
从5月26日到6月4日,英法水兵和船员冒着德机的轰炸和炮火的轰击,把残兵败将一批又一批地运过海峡。经过9个昼夜的苦战,33.8万英法和其他盟军逃离了法国,渡过海峡,进入英国。法国一些较为先进的海军舰艇已于5月29日果断撤走,但4万多来不及撤退的法军却当了俘虏。
这次大撤退对于保存英军实力,重新武装,重整旗鼓,以利再战不是没有意义的。撤退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希特勒的停止前进的命令。这样英法联军便取得了3天时间修筑防御工事,掩护退却。
这个命令执行的结果是,英法联军在对德军B集团军群的进逼下向敦刻尔克撤退,而截断他们退路的A集团军群距离敦刻尔克更近,却在敦刻尔克以西的运河地区停止进攻,并没有集结兵力沿着海岸包抄,这给了英法联军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这一命令后来引起的争论,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一个愚蠢的命令。实际上,希特勒的这一命令有他的考虑:在法国北部的战事明朗后,德军需要为下一步作战行动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敦刻尔克地势遍地沼泽和低洼,不利装甲部队前进,没有必要再让装甲部队遭受损失。
尽管后来德军装甲部队为阻止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而恢复攻势,但他们面临敌人有组织的防线而无法突破。英法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进攻,并且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了更多的时间。
5月20日,德军装甲部队切断了英法联军与其南翼法军的联系,英法联军3个集团军约40个师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佛兰德地区。随后德军抵达英吉利海峡沿岸,联军被压缩在宽50千米的敦刻尔克滨海地区。
5月26日,英国海军下令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行动。德国空军猛烈轰炸敦刻尔克,将港口炸成废墟,阻止联军撤退,英国海军军舰由于吃水深,无法靠近海滩,撤退速度较慢,5月27日只撤出了7000多人。
5月28日,敦刻尔克地区恶劣的天气,阻止了德军空袭,近1.7万人得以撤离。撤退开始后,德军加强地面进攻,并从空中和海上攻击英法运输船队。英军坚守其东西两侧战线,以确保向海峡沿岸撤退的通道畅通,并加紧部队登船工作。他们以各式各样的小船充当摆渡,还将卡车沉入海中,作为海滩延伸入海的登船栈桥。
5月29日,撤出4.7万人。
5月30日,浓雾再次阻止了德军空袭,联军撤出5万多人。
5月31日,撤退人数达到6.8万。敦刻尔克的包围圈逐步缩小,但德军无法阻止联军从海上撤走。英国空军为了掩护地面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地抗击了德军的空袭。
尽管在德国空军的攻击下损失惨重,6月1日仍有6万多人撤出。由于德军空袭和逼近敦刻尔克海滩的炮火,6月2日,开始利用夜间进行撤退。其后联军利用暗夜的掩护每天将2.6万人撤往英国。6月4日,德军攻陷敦刻尔克,担任后卫来不及撤离的法军4万人被俘。
从5月26日至6月4日,历时九天,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个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个全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尽管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但英法联军在德军地空火力的猛烈轰击下,仍撤出了33.8万余人,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正如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撤退时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巴黎不设防
当敦刻尔克的交战还在进行时,希特勒就踌躇满志地调动兵力,重新部署,准备进攻巴黎了。随着敦刻尔克大撤退,北方的战事基本结束。希特勒下令让德军南下,深入法国腹地准备进攻巴黎,彻底征服法国。
1940年6月5日,希特勒发表了《告军人书》,煽动德军加紧侵占巴黎,说这是“历史上一次最大的战役”。天刚亮,德军庞大的轰炸机群就出现在法国上空。随着阵阵震天动地的爆炸声,法军的许多重要目标遭到破坏。巴黎附近的空军基地受损最为严重,数百架战斗机来不及起飞便被炸毁。德军一下子掌握了制空权。
6月5日这一天,天空中上千架德机盘旋俯冲,地面上2000多辆德国坦克横冲直撞,100多个德国师如入无人之境。
雷诺这时显得十分沮丧,因为魏刚报告说,法军已经精疲力竭了。贝当认为,法国目前的处境已无法改变,要打赢这场战争是毫无希望的,在法国还有足够的军队维持秩序到和平来临的时候,要求停战。
6月5日夜间,法国总理雷诺再次改组政府,任命戴高乐为国防部次长。
雷诺虽然希望法国战斗到底,最后获胜,但是他的周围都是一些失败主义者。为此,雷诺要戴高乐去见丘吉尔,让他向英国政府表示法国将继续战斗,更重要的是让他设法从伦敦获得可靠保证,保证皇家空军特别是战斗机将继续参加法国的战斗,并探询一下撤离敦刻尔克的英军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重新装备起来,派回法国作战。
5月31日,雷诺指示魏刚,要他对建立阵地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因为要在法国继续作战,只有撤到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作为桥头堡来坚守。
6月8日,雷诺与戴高乐讨论该计划。在魏刚的总部所在地,戴高乐与来请示工作的各个参谋部的熟人交流了看法,大家都一致认为这场战争输定了,尽快结束战争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戴高乐又见了雷诺一次,并开门见山地建议撤销魏刚的总司令职务,换上洪齐格尔将军。虽然雷诺原则上同意了戴高乐的意见,但认为这时候进行人事变更是不可能的。
就在法国摇摇欲坠之际,意大利在法国背后又插了一刀。
6月10日,墨索里尼在匆忙宣布对法宣战后,便着手付诸军事行动。
6月11日,意大利集中乌姆贝托指挥的西方集团军群对法开战。西方集团军群共有22个师,32.5万人,约3000门火炮和3000余门迫击炮。
而这时法意边界上的法军只有6个师,总共17.5万人,远不如意军人多。由于法军占据着有利地形,加上意军的无能,意军在战场上没有取得什么显赫的战果,但却给法国增加了压力。
德军渡过马斯河后,巴黎被包围了。为了避免无谓的伤亡和文物古迹受到损毁,魏刚于6月11日下令法军撤出巴黎,撤到图尔,只留下警察局维持治安。
当时,丘吉尔、雷诺和他们的首席军事顾问在布里阿尔附近的米居厄堡召开了作战会议。
丘吉尔认为,如果军队被打垮了,法国应该打游击战。贝当说,这样做会使法国受到更深的伤害。结果法国不愿意采取丘吉尔游击战的建议。
6月12日到16日,雷诺内阁在康热召开会议,会上魏刚要求停战。在此期间,法国政府讨论的主要是停战问题。
6月13日,法军护城部队撤至巴黎以南的朗布依埃—儒维西一线。下午5时10分,德军先头部队抵达巴黎北郊,随后,德军B集团军群所属部队包围了巴黎。
同日,丘吉尔由英国代表们陪同,来到法国图尔与雷诺总理会谈,雷诺向丘吉尔解释,法国固然尊重盟友英国,但也有权单独投降。丘吉尔说,英国不同意法国投降。
丘吉尔和大臣们离开后,以副总理贝当和总司令魏刚为首的投降派宣布巴黎成为“不设防城市”,向德国政府正式提出停战请求,出卖了法国和法兰西人民。
巴黎城防司令不战而交出巴黎,严令镇压人民反抗,并向群众宣布:凡从事抵抗者格杀勿论。当听到政府要放弃保卫首都的命令时,法国作家莫鲁瓦这样说道:“就在那一刻,我知道一切都完了,法国失去了巴黎,成了一个无头的躯体,我们战败了。”
此时,丘吉尔仍极力主张法国建立防御阵地。很快,英军在法国西部集结一支部队,由阿兰·布鲁克将军指挥。
由于将军们都对执行这个计划没有信心,6月14日晚,法国西部的英国军队撤退了。
与此同时,6月14日早晨,德军第18集团军一部开进巴黎。B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在香榭丽舍大街举行了阅兵仪式。这个丰富、快活、喧闹的大都市此时竟成了死城。除了警察外,很难找到人,多数人逃到了县市和乡间,少数人躲在家里。
协和广场前,只有一片沮丧的沉寂不时被德国军官座车的声音所打破。唯一不同的是在埃菲尔铁塔顶端、外交部、市政厅的旗杆上,德国国旗取代了法国三色旗。
巴黎这座著名的大城市此时几乎空了,法国国内难民多达600万人,在大街小巷中川流不息。
法国当局宣布“巴黎不设防”,向德国法西斯投降,出卖了自己尊严的同时,也给法兰西人民带来无尽的民族屈辱。
法国投降
——又见贡比涅森林
1940年6月21日,对法国人而言,是一个充满耻辱的夏日。在德国贪婪地攻陷了法国首都巴黎之后,希特勒和法国的停战谈判,就是在贡比涅森林中的一块小小的空地上举行的。
这个地方是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向法国及其盟国投降的地方。希特勒将在这儿一洗前耻,因为这个地方本身也会增加他复仇的快感。
1918年11月1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在巴黎东北方贡比涅森林“福煦列车”上签订了停战协定。
22年后,在这片法国人曾经引以为傲的贡比涅森林里,历史向法国人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法国人扮演了22年前德国人所不愿意扮演的角色。
为了谈判,对这一历史性地点进行了专门布置。1918年德国失败之后同法国人签署停火协定的车厢被从博物馆里拉出来。如今,遵照希特勒的命令,将它放在22年前所在的位置——车站中央的轨道上。
那是一列国际卧铺列车的普通餐车,里面的一个包厢被改建成了会议室。一张大桌子,四周围摆放着椅子。通向“停火地点”的林荫道前有座法国人立的胜利纪念碑,上面雕着一只跌落的德国鹰。
1940年6月21日下午3时15分,希特勒驱车前往贡比涅森林。他在离空地近300米的一座一战结束时立的塑像前走下汽车。希特勒的表情十分严肃,他缓缓地绕行了一周,注视着1918年议和的纪念碑和福煦的半身塑像。在福煦的塑像前,希特勒的手下给他立了一尊他本人的塑像。
希特勒在车厢外巡视了一周,在车厢附近的花岗岩石碑前停住了脚步,开始读碑上的文字。他的脸上燃烧的是蔑视、愤怒、仇恨、报复和胜利……
然后,希特勒及其随行人员走进停战谈判的车厢,他坐在1918年福煦坐过的那把椅子上。
五分钟以后,法国代表团来了。这是一个以色当的第二军团司令查理·亨茨格将军为首的代表团,他现在正亲身经历着德军造成的第二次崩溃。
显然他们事先并不知道会在这个曾经让法国人引为骄傲的地方来受这种屈辱。他们的这种震惊,无疑正是希特勒所期望的。
在凯特尔将军对法国人宣读了停战条款的序文以后,希特勒和他的随行人员马上离开了车厢。
谈判工作交由最高统帅部长官继续进行,但对于他亲手所拟订的条件没有留出丝毫的回旋余地。
凯特尔把这些条款读完以后,亨茨格马上对德国人说:“条件太冷酷无情了!”这比1918年法国在这里向德国提出的条件差得多。
在德国人提出的条件中,最恶毒的一条就是,强迫法国把法国本土和海外属地上的反纳粹的德国流亡人士,全部交由德意志帝国;凡是与别国联合对德国作战的法国人,被捕后立即枪决;所有战俘都将被关押到签订和约时为止。
停战条约中最难处理的是法国海军问题。在法国将要崩溃的时候,丘吉尔曾经表示,法国如果把海军开到英国来,过去不单独媾和的诺言就可取消。希特勒决心不让这件事情实现。
因此,他在停战协定中规定,法国舰队必须复员、解除武装,并把舰只停泊在本国港口废置不用。德国无意使用在德国监督下的港口所停泊的法国舰队来为自己作战。
在贡比涅举行停战会谈的第二天,法国代表还在继续拖延和争论。到下午6时30分,凯特尔发出了最后通牒。法国必须在一小时之内接受或者拒绝德国的停战条件。在这一小时内,法国政府屈服了。
1940年6月22日下午6时50分,亨茨格和凯特尔分别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这个曾经拥有300万大军、号称欧洲头号陆军大国,这个在一战中曾四年不败的法兰西,在这次战争爆发六周以后就投降了。这是法国统治集团长期推行绥靖政策所造成的恶果。
停战协定规定,法国军队全部解除武装并把武器交给德国,法国被肢解为两部分,法国北部约占全国五分之三的富庶工业区由德军占领,法国负担德国占领军的全部费用。
其他非占领区表面上由贝当傀儡政府统治,实际上整个法国完全被置于德国人的统治之下。法国从此陷入了亡国的深渊。
当法国代表团从停战谈判的车厢走出来的时候,天空下起了霏霏细雨。这时,一群德国士兵正起劲地叫喊着,开始移动那节车厢——“福煦列车”。
“运到哪里去?”一个美国记者问道。
“运到柏林去!”他们要把车厢运往柏林当作展品。至于那座在1918年立的花岗岩纪念碑,则在两天以后,被一队德国士兵奉命用炸药炸毁了——只有福煦元帅的塑像留了下来。
这是一个令法国人民很久都不能忘怀的历史插曲。
戴高乐在伦敦树起“自由法国”的旗帜
法国名存实亡后,戴高乐的事业此时几乎陷入绝境,但他仍然信心百倍。这时,他的事业所得到的最重要支持来自英国。
1940年6月18日下午6时,在英国广播电台的播音室里,戴高乐向全世界、也向沦亡的法国,发表了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演说。
戴高乐说:“法国并非孤军作战,它可以与控制着海洋并在继续作战的不列颠帝国结成同盟。我,戴高乐将军,现在在伦敦。我向正在英国领土上和将来可能来到英国领土上的持有武器或没有武器的法国官兵、军火工厂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发出号召,请你们和我取得联系。”
戴高乐还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法兰西抵抗的火焰决不会熄灭!”
尽管法国的军政官员们没有人理睬戴高乐的声音,但这声音却深深震撼着几千万法国人民的心。
在戴高乐的旗帜下,集中了来自法国各方的自由战士,他们在打败德国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伦敦的戴高乐接到回国的“命令”。贝当政府命令戴高乐到图卢兹的圣米歇尔监狱去“自首”,听从“战争委员会”审判。
这个委员会先是判处戴高乐4年的徒刑,然后根据伪政权国防部长魏刚的指示,改判“死刑”。
戴高乐又向法国驻海外的殖民总督们发电报,要求他们坚持作战。他还请他们来伦敦会谈,得到的是一片嘲笑声。那些总督们认为戴高乐是个野心勃勃、追名逐利的家伙。
6月22日下午,法国代表和凯特尔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全世界人民都注视着法兰西,许多法国人听到广播后都哭了。德国控制的傀儡维希政府显然已经无法代表法国,几千万法国人民成了亡国奴!
6月23日晚上,戴高乐将军在伦敦发表广播声明。他说,由于波尔多政府投降所造成的局势,法国的政治机构已不能自由地行使职能,法国人民无法表达他们的真正意愿,因此在英国政府的同意下,他宣布在伦敦成立法国民族委员会。
6月28日,英国正式承认戴高乐为“一切自由法国人的领袖”。丘吉尔对戴高乐说:“你虽然孤身一人,但我只承认你一个人!”
这样,戴高乐就在伦敦树起“自由法国”的旗帜,组织英国领土上的法国武装部队和海外法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争取法兰西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为了法国的独立,他一边与挪威、荷兰等国的流亡政府取得联系,寻求它们道义上的支持,一边扩充实力。因为他的力量有限,他必须争取别国的支持,永不言败。
他向英国借来白城体育馆作为招兵基地,接见逃到英国的法国人,用他那粗犷的声音打动他们:“法西斯的侵略已经引起大多数国家的反抗。法国暂时还有很多困难,但法国一定会重新获得解放!”
戴高乐坚忍不拔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法国爱国志士,很快有几百人站到他的旗帜下。6月29日,他来到利物浦附近的特伦特姆公园,招募了200名阿尔卑斯山步兵,以及一些炮兵、工兵和通讯兵。
几天后,两艘法国潜艇和一艘巡逻艇宣布追随他继续作战。圣阿塔恩的几十名飞行员也前来追随他。6月30日,米塞利埃海军中将逃了出来,加入“自由法国”的阵营。
这时,陆续有人从法国逃出来,其中有不少不甘屈辱的中高级军官,甚至有许多人从北非来到伦敦,前来追随戴高乐。
法国的国庆节这一天,为了向全世界宣告反法西斯的法国军队仍然存在,戴高乐决定举行阅兵式。7月14日上午,7000多人的“自由法国”部队聚集在白城体育馆。戴高乐全副武装地站在台阶上,身后悬挂着巨大的福煦元帅画像。
这是戴高乐的部队第一次在伦敦公开亮相,是对德国的公开宣战。紧接着,第一批“自由法国”的飞行员进行了对德国鲁尔区的轰炸。
这时,戴高乐以“自由法国领袖”的身份与丘吉尔进行“必要的谈判”。通过艰苦的努力,双方达成《丘吉尔—戴高乐协议》。
在协议中,戴高乐坚持英国必须保证恢复法国的疆界。他以这种办法从法律上打消英国人怀有的任何攫取法国领土的想法。最终,英国政府承认其有义务“恢复法国的独立”。
“自由法国”军队的开支先由英国政府垫付,戴高乐坚持表明这是借贷。所有开支将立账,以后偿还。这一协议的签订使戴高乐摆脱了物质困难,同时使英国和“自由法国”的关系正常化。
在军事上,戴高乐身边有一批得力的参谋,他们认为不能总待在英国,必须动身去非洲发展。戴高乐决定先去乍得、喀麦隆和刚果,使它们加入“自由法国”。
1940年8月2日,戴高乐派勒让蒂约姆将军去索马里半岛,派普利文、帕朗少校和内阁总管埃蒂埃·德布瓦兰贝尔去赤道非洲。这些人很快使“自由法国”的洛林十字旗帜飘在乍得和喀麦隆的上空。
达喀尔是戴高乐想争取的地方,因为控制了达喀尔就控制了塞内加尔和法属西非的大片地区。为了使这个计划成功,就必须请英国提供海上援助。关键时刻,丘吉尔依然一如既往地支持他。
10月27日,戴高乐在布拉柴维尔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布成立国防委员会:“我要以法国的名义,而且只是为了保卫法国行使我的职权。为了协助我进行工作,我从即日起,组织一个法国防务委员会。”
1941年,“自由法国”运动在戴高乐的领导下,不仅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且建立起一支精悍的海陆空武装部队。
1941年9月24日,戴高乐宣布成立“法兰西民族委员会”,代行政府职能。法国本土的抵抗运动在戴高乐的影响下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