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手指及其他
赵畅
提起满汉全席,相信很多人会感到“如雷贯耳”。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是宫廷和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与汉人合坐、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的大宴。满汉全席菜品100多种,分几天吃完。其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烹饪技艺亦是了得,烧烤、涮锅、扒炸、炒烧应有尽有。据说,为了尝遍各道大菜,过去吃满汉全席的王公贵族都要备上一根鸡毛,等吃不下时,就用鸡毛捅喉咙,待吐完腾空胃袋后再吃,这样才能吃完全席。
满汉全席作为中华菜系文化之集大成者,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作为一种豪宴,其奢华浪费则不足取。
然而“满汉全席”的浪费,如今仍在传承。近年来在某些美食节上,“满汉全席”风光得很便是强有力佐证。据说这种“满汉全席”冷热荤素菜品极其丰富,动辄耗资几十万元,可如此美味佳肴最后大部分被倒进了垃圾桶,浪费实在惊人!
现在吃“满汉全席”还用不用鸡毛捅喉咙,笔者不详,倒是听说在别的场合有吃喝者用手指捅喉搡咙,为的是呕掉胃中之酒,以便能够应付接下来更多的劝酒。
正当的应酬喝酒,无可厚非。然而,喝那么多酒,喝了呕、呕了喝,多可惜!或许,用手指呕酒者会有自己的难言之隐,面对那种觥筹交错的情形,你想躲都难,你想不呕都不可能。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满汉全席”的浪费效应。
令人痛心的是,餐桌上的浪费远不止这些。有调查表明,普通餐馆一桌饭菜一般至少会剩下10%,一家餐馆平均每天要倒掉50公斤剩饭菜。全国一年在餐桌上的浪费就高达600亿元!有人估计,北京的餐桌每年倒掉的菜肴价值就高达数亿元。
可惜,这餐桌上惊人的浪费,国人似乎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望着餐桌上的大量剩菜被服务员倒掉,有谁还会脸红?
民以食为天。能够吃得饱,这是第一要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讲究吃得好。吃饱,是生存;吃得好,是发展。但是,如果讲排场,讲面子,在餐桌上大行浪费,这样的“发展”就值得反思了。
减少餐桌浪费,笔者以为要进行深刻的观念变革。淡化国人对“吃”文化的过度推崇,改变国人视“吃”为社交乃至政治生活中的润滑剂的观念,克服讲面子、摆排场的畸形消费现象,树立节约用餐、适度消费的生活理念。公款吃喝是餐桌上的浪费大户,能够做到饭菜基本不动就埋单走人,有多少是掏自己的腰包?所以,治理餐桌上的浪费,必须治理公款吃喝,那种用公款大搞铺张浪费的单位和个人,不仅应当受到道义的谴责,更该受到纪律的追究。个人消费也应该合理适度。现如今,我国不少家庭已达到小康生活水平,这既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政策,也是自己付出辛勤劳动换来的。人们富裕起来后,理所当然地要不断改善生活,但绝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勤俭节约、勤俭自强的传统美德,不能盲目攀比,搞奢侈消费。众所周知,瑞士是比较富裕的,可人家那里的宾馆、餐厅都有明文规定,顾客吃多少买多少不得浪费,否则罚款。笔者以为,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减少餐桌上的浪费,我们实在应该学学瑞士的做法。比如规定,一张餐桌,吃剩食物的重量超过多少,就相应加收一定比例的餐费,而且加收的餐费不给开报销凭据。或者规定,吃剩的食物不打包可以罚款,引导食客按量点菜,剩余打包,减少浪费。总之,建设节约型社会,应当从餐桌上的节约开始。
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