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猾的和珅
李庚辰
在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乾隆皇帝曾问和珅是忠臣,还是奸臣。和珅随机应变,称自己既不是什么忠臣,也不是什么奸臣,充其量只不过算个弄臣。乾隆问他什么意思,和珅答道:忠臣难免一死,奸臣难逃一死。他说自己不想死,只好当个弄臣了。乾隆又问他这弄臣怎么个当法,他答:事情要拣皇上高兴的办,说话要拣皇上高兴的说(大意)。也就是说,想着法儿让皇上高兴就是了。
和珅的回答可谓言简意赅,难得坦率。乾隆听后觉得他说的“倒是实话”,不能说无一点道理。可仔细想想,又觉得和珅所言又非全是实话,乾隆的评价也未必全有道理。
其实,既不想当忠臣,又不想当奸臣,这样的“第三条道路”在实践中很难走得通。比如,皇上不顾江淮灾民死活,要拿800万两白银修建护国寺。是忠臣,为国家社稷计,就会像宰相刘罗锅那样明确表示反对。这样皇上就会不高兴;而要让皇上高兴,和珅就只好无视灾区饿殍遍地,明知不对仍要高呼“皇上圣明”,他可以像狗一样俯伏在地跳跃逗乐,甚至可以摸准脉搏投其所好,怂恿皇上眠花宿柳狎妓嫖娼。如此这般,乾隆皇帝高兴倒是高兴了,但这有损“天威”、无益他的江山社稷是显而易见的,和珅所为只能是不折不扣的奸臣勾当。他说不当奸臣不过是个幌子,其实他正是货真价实的超级奸臣。据史载:乾隆死后嘉庆皇帝查抄和珅时,其家产多达8万万两之巨,他为相20年贪占的财产比清廷10年收入的总和还多,可见其罪不容恕。
问题在于,和珅的言行早已奸相毕露,而作为尚不算昏庸的乾隆皇帝何以居然熟视无睹,而且视之为肱股近臣而宠信不疑、言听计从?恐怕还是因为和珅能想着法儿让乾隆高兴,能够事情拣他高兴的办,说话拣他高兴的说,使他看着顺眼,听着顺耳,用着顺手,想着顺心,处处顺意。有了乾隆皇帝的这些“顺”,随之也就有了和珅的仕途大顺,路路皆顺,转眼间由一个地位卑微的抬轿夫而位极人臣。狡猾的和珅,将乾隆皇帝整个地装进了他的口袋!
不过和珅这一手也并非独家首创。“想着法儿让皇上高兴”的人历代都有。隋时有个大臣虞世基,为了让炀帝高兴,对天下大乱居然隐瞒不报,只说是“鼠窃狗盗”,要炀帝“勿以介怀”。因“言多合意,特为帝所亲爱”。然而,“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益坏”,直到隋炀帝的脑袋被人割了去。元代丞相哈麻爬上相位之前,为了让皇上高兴,竟然引来西方僧人,教顺帝房中术,甚至男女混杂,赤身露体,在皇上面前做各种下流动作,以博皇上一笑。皇上倒是高兴了,其统治则日益衰败以致临近了末日。历史已经下结论:他们想着法儿让他皇上主子高兴并不真为他的皇上,不过为了谋私逐利。这帮家伙恰是致君昏妄使其加速败国亡身的妖孽,是祸国殃民的奸臣贼子。
据此,是否可以这么说:忠奸之分,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一个重要标志是:忠者并不只是想着法儿让人高兴,而是实事求是,敢于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只以对国家人民有益为准,不看权势和脸色,不以个人利害得失萦怀;奸者则反是。
狡猾的和珅是个难得的反面教员,他给人上了难得的知人论世的一课。
199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