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1931年后日伪对东北进行的“国防资源”调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调查,从原来使用各种手段进行秘密调查转而肆无忌惮地进行公开调查。故此,这一时期的调查资料反映在资料文献上最多的当属日本知识分子和学者们对“满蒙”地区所进行的文化考古,以及矿业、石油、地质、煤矿勘察以及森林调查等方面的资料。其中,村田治郎的《满洲的史迹》(1944,座右宝刊行会)以及《满洲之风俗和传说》、《满蒙历史考古》等就是这一时期日本文化学者进行考古调查和地理历史调查的结果。此外,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考古学者在继1931年前对“满蒙”地区的考古调查,在1933年和1934年先后两次对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附近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此后,朝阳、内蒙古东部以及赤峰等地也遭到了日本考古队的野蛮调查。在这些考古调查中,日本国内各考古机构打着受伪满洲国委托的形式进行考古调查,除一部分不太重要的出土文物被“捐赠”给伪满洲国的各个博物馆外,其余考古出土的文物精华大部分被这些考古机构擅自运回了日本,被展示在日本国内各地的大学博物馆和公立博物馆中。按照此前国际考古学会的规定,国际合作的考古队对其出土文物有进行学术研究的权利,但不具有对出土文物的持有权和管理权。换言之,国际考古队需要将考古文物归还给文物所在国进行保管和展示,考古工作者无权将出土的文物进行权利转让或转运他国。由此,这一时期日本国内各机构派出的考古队不仅破坏了东北各地的文物,同时也盗取了东北地区的出土文物。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对东北的产业经济调查中,除了通过航拍对大兴安岭等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外,日伪还设立了“国防资源调查部”对“满蒙”地区进行大规模资源调查。按照学者们的研究,由满铁公司工程师、关东军、日本陆海军军官组成的“国防资源调查部”下设6个调查班,分别负责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铁矿、铝矿、石油及油页岩、煤炭、银铅锌矿等的国防资源调查。其中,负责铁矿调查的第1班先后三次对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以及当时的热河地区的铁矿进行了拉网式勘探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精密的铁矿矿产资源图[10]。此外,“国防资源调查部”下辖的第3班在关东军、满铁、“满洲石油株式会社”以及日本海军省派出的榎本隆一郎等人的主持下,先后对札赉诺尔、阜新以及义县等地进行了石油勘察和地质调查[11]。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在东北地区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在这一时期,由于日本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各种调查,可以说从理论上讲是近代以来日本对东北调查的高峰期,但实际上这一时期的调查主要是民俗文化考古调查,同时日本也将精力放在了对东北地矿资源的所谓国防资源的调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