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通州作家视域下的运河文化精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通县当成自己的生活基地”——浩然

浩然,1932年生于河北,在此度过了艰苦的童年生活。他接受的正规教育有限,主要靠自学成才。1946年参加工作以来,担任过村、区、县基层干部。1953年调通县地委党校当教育干事,后参加贯彻农村统购统销政策和农村合作化运动。近8年的基层干部工作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积累。1956年发表处女作《喜鹊登枝》。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担任过《红旗》杂志编辑等工作。直到1964年到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他对泥土有着浓厚的情感,以“深入一辈子农村,写一辈子农民,给农民当一辈子忠实代言人”为誓言,在冀东和北京郊区农村做了50年艰辛的生活积累和艺术耕耘,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绩。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乐土》《活泉》《圆梦》《春歌集》等。他的作品紧跟社会的步伐,主要写农村农业题材,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极具乡土气息,语言朴素自然,这跟他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分不开。有些作品还以连环画、广播、电影的方式发行,受到读者的欢迎。浩然出版了千万字的文学作品,尤以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为人称颂,新时期以来他的长篇小说《苍生》又给他带来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浩然朴实、勤奋的创作,扎根基层为农民写作,为乡土立传的精神,以及对青年作家的扶持,一直令人敬仰。

浩然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在文学创作上属于“大器晚成”型。“我从1949年做起当作家的梦,1958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算作‘好梦成真’,整整用了十年的光阴。跟我同时代的作家,一般比我成熟的时间要早五、六年,有的还要早。”[38]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浩然的成长经历。因为接受学校正式教育的时间少,为了心中的“文学梦”,他花了大量时间补充文化知识,用了大概五六年,为文学创作做知识储备。

浩然对通州一直有着很深的感情,对通州这块尊重文化、尊重文学、尊重人才的好水土充满欣喜之情。浩然把通州当作自己生活的基地、创作的基地、扶植文学青年的基地,因此无论他的生活、创作,还是文学活动、作家往来,都深深地印在了通州大地上。“我重新把通县当成自己的‘生活基地’。我投身于有希望的文学种子中间。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帮扶,以求自生,以求扎根、壮大。”[39]浩然积极扶植文学青年,帮助通州作家成长。他主持过两次“文艺绿化”工程。第一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郊区农村,以通县为基地;第二次是90年代初,地点在冀东,以三河为中心,辐射周边邻县。70年代初,农村的文艺凋敝,让人忧虑。浩然投身于“鼓动、扶植”文学青年创作的活动中。在通县“鼓动、扶植”农民业余作者,在县城和乡镇主办了几期“创作学习班”,跟学员到村子里体验生活,讨论作品,并编发了不定期的刊物《通州文艺》。虽然“文艺绿化”因为唐山大地震终止了,但是“文艺绿化”工程,让很多文学青年受益,这一工程扶植了活跃在通州或者北京文坛上的作家,如张宝玺、王梓夫等年轻作家。另一次“文艺绿化”工程,是在90年代,这时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农村的群众文艺被遗忘和冷落,浩然再次萌生了开展“文艺绿化”工程的想法。此时的浩然,已经移居冀东三河,此次工程还倡议成立三河文联,创办了《苍生文学》季刊。

浩然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并取得一定成就的作家之一。他的短篇《春歌集》、《幼苗集》和长篇巨作《艳阳天》因表现中国农村伟大变革引起强烈反响,曾经闻名于世。粉碎“四人帮”后,他重新燃起写作的激情,深入农村生活的深处,不断突破艺术的高度,在创作上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春风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浩然文集》,主要集结了浩然早期的文学作品。百花文艺出版社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浩然选集》,集中编选了浩然1978年以来创作的新作。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浩然选集》的出版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对于浩然来说是“梅开二度”,是他重新燃起奋发的斗争,开启另一个写作高峰的见证。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后,浩然跟当时的诸多作家一样,创作生涯受到诸多政治运动的影响。因补习成为一名作家必备的文化知识等主观因素,浩然的创作的旺盛期比其他作家来得迟,又赶上国家的多事之秋,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他的创作生涯一度停滞不前,甚至停产!对于一个处于创作旺盛期的作家来说,这是令人痛心疾首和苦闷迷茫的。“文革”结束了,中国人民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举国上下为之振奋的时候,作家浩然内心激情涌动,为迎来创作的时代而欢呼,他敏锐地感知到自己迎来了创作的春天:“从内心萌发起一股子要把失去的时间捞回一些的强烈念头:挣扎、拼搏,让创作生命的旺盛之火,再度燃烧起来!”[40]

他以“甘于寂寞,安于贫困,深入农村,埋头苦写”要求自己,他深入农村生活,抵制名利诱惑,坚持“写农民,给农民写”的原则,遵循“在内容上保持自然真切,不断地往生活的深广处开掘;在形式上发扬民族化、大众化的传统,不断地向艺术的完美处求索”[41]。《浩然选集》就是这个阶段的创作成果,也是他创作之火再度燃烧的成果。《浩然选集》分三册。第一册:包括对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活回顾的长篇小说《山水情》、中篇小说《浮云》。第二册:包括七个中篇小说。第三册:包括十个短篇小说,二十二个儿童故事,四个儿童中篇小说,以及三篇散文。创作的基调是歌颂,歌颂时代,歌颂农民群众的优良品质和不断斗争、追求进步的精神。主要内容侧重于三个方面:第一,艺术地反映时代的教训,让人们铭记教训,不重蹈覆辙;第二,反映时代进步给予人们的巨大变化和益处;第三,有些中短篇小说旨在抨击时弊,治病救人。总之《浩然选集》都是充满“自己味儿”的作品。

这三册厚重的《浩然选集》留下了浩然在通州(通县)的足迹。《浩然选集(一)》有两张作者照片,作为插图,第一张插图为1958年摄于北京的照片,第二张插图为1955年摄于通州的照片。从中可以看出,浩然在北京和通州度过的岁月和留下的创作印记,以及对北京和通州的深厚情感。《浩然选集(一)》里的中篇小说《浮云》作为再现历史失误内容的作品,1980年3月5日二稿完于通州镇。[42]

《浩然选集(二)》有《弯弯的月亮河》《姑娘大了要出嫁》《老人和树》《能人楚世杰》《傻丫头》《高高的黄花岭》《战士小胡》7篇中篇小说。其中《弯弯的月亮河》上卷1981年3月末草完于通州镇,下卷1981年4月中草完于通州镇。《老人和树》1982年3月2日改毕于通州镇。《能人楚世杰》1982年4月11日草完于通州镇。《傻丫头》1982年3月14日于通州镇草写完毕。

《浩然选集(三)》包括:第三卷短篇小说,有《道口》《青春的脚步》《火车上》等10篇;第四卷儿童文学,有《勇敢的草原》《枣花姑娘历险记》《长城的子孙》等4篇;第五卷故事,有《胖娃娃》《川川》《三次巧遇》等21篇;第六卷散文,有《两只小蝌蚪》《书迷》《怀念巴人》3篇。在《浩然选集(三)》中多篇作品创作或者修改于通州镇或者通县。故事《玲玲摔倒以后》1980年2月4日写于通州镇,《幼儿园的小老虎》1980年2月6日写于通州镇,《蓝蓝的天空》1980年2月11日改于通县,《好孩子和坏孩子》1980年2月23日改于通县,《飞来的祸》1980年10月31日草完于通州镇,《奶奶和煮鸡蛋》1981年2月28日写于通州镇,《秋风吹》1981年3月28日草完于通州镇,《看戏》1981年3月31日写于通州镇,《苗》1981年4月14日写于通州镇。《怀念巴人》为浩然纪念巴人逝世10周年而写的纪念文字,于1982年4月23日写于北京通县。

不仅仅是这套文集,浩然的文学创作、文学之路,以及文学相关的工作,都与通州紧密相关,与通州文坛紧密相关,与通州作家紧密相关。他一直赞扬通县风水好、水土好、出作家,他也把通县当成自己的生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