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争论的思考
通信系统团级干部读书班开班之时,社会上正在大讲“一分为二” ,批判“合二而一”的观点,学员们要求就此问题做一个专题来讲。
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大体是这样的。毛泽东于1957年在《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一分为二”的观点。他先后讲道:“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对立面的统一是无往不在的。”“无论什么世界,当然特别是阶级社会,都是充满着矛盾的。”[1]这一观点总体上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精神的。它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以及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矛盾论》中基本思想的发展,也为人们在实践中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一分为二”的理解却出现了偏差,即夸大了矛盾斗争性的方面。
195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左”倾思想有所抬头,特别是反右扩大化以后,党内的一些同志对阶级斗争的形势做出了错误的估计。1958 年8月,当时的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今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杨献珍在《略论两种范畴的“同一性” 》一文中就批判了一些人只讲对立面的斗争、不讲对立面的统一的现象。1963年3月,杨献珍在给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61班学员讲授《唯物主义引言》时,第一次使用了“合二而一”的概念。他说,事物既是“一分为二”的,也是“合二而一”的。1963年11月,他在给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学员和工作人员讲授《认识论》时又说,“合有无谓之元”“合二而一”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光辉思想。1964年5月29日,《光明日报》哲学专刊上登出了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艾恒武和林青山合写的《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学习毛主席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体会》的文章。这篇文章认为,事物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而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合二而一”正是表达了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因此,他们认为,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通过“合二而一”来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
正是这篇文章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有的人认为“合二而一”是“阶级调和论” ,是“修正主义” 。许多支持“合二而一”观点的人受到了斗争和打击。
现在回想起来,在当时的争论中,“一分为二”的观点几乎是以压倒性优势取得了“胜利” 。但是,当时不少人对“一分为二”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带来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混乱。
首先,对“一分为二”做了简单化的理解。人们认为,“一分为二”就是要分出对与错、好与坏、资与无、敌与我。“一分为二”成了口头禅,成了一个套子。其次,对“一分为二”做了经验化的理解,认为有些事物也不能讲“一分为二” 。比如,共产党不能一分为二,国民党也不能一分为二,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更不能一分为二。这实际上是否定了“一分为二”的客观规律性。最后,人们把“一分为二”理解为只讲分、不讲合,只讲斗争、不讲统一。谁要是讲合、讲统一,那就是“阶级调和论”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斗争哲学”做了论证。
实际上,上述几个方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想状况。在我看来,“一分为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哲学命题。当时人们的一些理解和做法,是把本来内容丰富的哲学概念变得教条化、绝对化、经验化了。
鉴于不少人对“一分为二”的简单化理解,我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力求讲得准确些、全面些。经领导同意并审阅讲稿后,我做了专题讲座。我主要讲两个问题:一个是介绍理论界批判“合二而一”的观点,另一个是如何把握“一分为二”的观点。我的认识是:
第一,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个观点应该坚持。因为矛盾是普遍存在、无时不有的,我们绝不能认为有的事物有矛盾、有的事物没有矛盾。毛泽东指出:“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3]“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4]“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5]。因此,否认某些事物的可分性必然导致否认事物的矛盾。
第二,任何事物的一分为二都有自身的特点,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鲜明地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6]“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7]“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8]同时,毛泽东还批判了有些同志对待事物矛盾的教条主义态度。他强调:“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也不了解研究当前具体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重要的意义。”[9]因此,我们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能简单地用正确错误、优点缺点、先进落后去划分,要按照事物的性质认识事物矛盾的自身特点。有些同志之所以认为某些事物不是一分为二的,正是因为不懂得任何一分为二都具有特殊性。一分为二是事物的共性,具体事物如何一分为二有其个性,应当用矛盾特殊性的观点去认识具体事物的一分为二。比如,我们在讲到毛泽东思想是一分为二的时候,是说毛泽东思想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的统一;讲共产党一分为二的时候,是说共产党内部也存在着内部矛盾,存在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的斗争,甚至不同派别的斗争。
第三,任何事物的一分为二的两个方面都不是平衡的,不是半斤和八两的关系,而是有主次的,即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毛泽东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10]“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11]。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事物一分为二的两个方面不能平等看待,要善于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第四,任何事物的一分为二的两个方面既互相斗争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斗争性和矛盾统一性的问题。通过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矛盾发生转化,旧的矛盾为新的矛盾所代替。这种又同一又斗争的关系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人们在认识和处理矛盾双方的关系时,应注意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这就是说“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都是从不同侧面对矛盾关系的表述,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
第五,任何事物的一分为二都不是静止的、孤立的。不是静止的,是说矛盾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产生,旧的一分为二被新的一分为二代替,这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旧事物为新事物所代替,新事物仍然是矛盾的统一体,是一分为二的。如果事物作为一个统一体永远不会分裂,那么事物就不能发展。一分为二作为矛盾概念的通俗表述,其实质在于标示事物的发展性。
第六,事物内部的矛盾和事物外部的矛盾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既要善于把握事物内部的矛盾,也要善于从外部联系中观察和分析问题;既要看到内部矛盾的决定作用,也要看到外部环境对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既要坚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又要善于利用外部矛盾、抢抓机遇,促进事物的不断向前发展。
对“一分为二”的这种理解,读书班的同志认为符合《矛盾论》的观点,有助于克服对“一分为二”的片面理解。同时,学员也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一个事物的内部是否只分为两个方面,有没有三个方面、四个方面?如通信兵学院这个事物内部就包含着校长、政委、教员、政工干部、后勤人员以及不同级别的学员等。又如,社会主义中国这个事物包含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革命干部,还有阶级敌人,这种情况应如何理解?经过讨论,大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看法:首先,任何事物作为哲学意义上的矛盾统一体,其内部都是一分为二的,即都存在着既同一又对立的两个方面,无一例外。其次,事物就其内部的结构来讲,其构成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多样的。如一个学校,它内部的要素不止两个方面,它内在的矛盾也不止一个,但归根到底其内部矛盾集中体现为教和学的矛盾,即“教”和“学”是学校这个统一体的一分为二的两个方面。这里的“教”不仅包括教员,还包括领导和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都承担着贯彻教育方针、为教学服务、培养人才的任务。这里的“学”也不仅包括学员,就是学校的领导、各类干部和教员也有学习的任务。所以,教和学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它贯穿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中,教与学的联系是学校这个事物的最本质的联系。以教学为中心正是这个本质的联系的体现。人们要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客观事物,不能不分析它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也不能不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本质存在于多样性中,事物都是多样性的统一。
此外,读书班的学员提出如人民内部矛盾如何一分为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如何一分为二,反动派能否一分为二,物质如何一分为二,精神如何一分为二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大家在讨论中都取得了一些正确认识,但不可能完全搞清楚。我向学员反复强调的是,应当坚信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都是矛盾的这一观点,这是辩证法的实质所在。然而要认识事物的矛盾,就必须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原则,全面而真实地反映认识的对象,不仅反映其现象,还要深入事物内部进行分析。这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不容易的事,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入的调查研究、敏锐的分析能力。只凭一般性的观察,眉头一皱,就想对某个事物做出一分为二的判断,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分为二”的表述又重在分析。至于对“合二而一”观点的批判,囿于当时的政治大气候,学员又都是共产党员,我们没有展开讨论,基本上是按党报上的观点做介绍的。
总之,我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毛泽东的哲学著作,从最终的意义上说,就是要解决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引导人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启迪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提高人的辩证思维能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哲学教学比较重视人的世界观的改造,不大重视哲学的方法论功能。而对世界观的改造,其正面效果应当肯定,负面影响也是有的。
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2-333.
[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资料室.“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日志.教学与研究,1964(5):27-36.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1.
[4][3]同305.
[5]同[3]307.
[6]同[3]304.
[7]同[3]308.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8-309.
[9]同[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