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如画”:境况电影的构图与视角
早期境况电影的取材,并不仅仅是纯粹的都市风景(例如街道和建筑),还包括社会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加冕礼、葬礼、体育比赛、游行和阅兵等)。这也显示了都市的社会性特征:它是物质性和文化性的交融。而这些记录都市物质和文化风景的单镜头电影,往往被当时的摄影师或观众称为“照片”(picture)或“摄影”(photograph)而不是“电影”(film or cinema)。根据1903年出版的《柯林斯图解英语词典》(The Collins Graphic English Dictionary),“摄影”是“通过光和显光材料来制作照片”的技术,而“照片”则是“一张展示图片的绘画,或图像的再现”[1]。可见当时对于“电影”的理解依据“摄影”,而“摄影”则依据“绘画”。因此,摄影和绘画这两种视觉艺术的语汇也就自然而然进入了电影。当时很多电影(照相)公司在推出活动影像时会附带手册,以便对影片的内容进行文字性的描述和介绍,例如华威贸易公司(Warwick Trading Company)说自己某部电影中的桥“很值得画成油画,也会成就一张很棒的照片”[2],另外一部电影中的骏马“姿态优美,罗莎·博纳尔(Rosa Bonheur)会非常乐意用画笔呈现出来”[3]。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在认识风景时的审美和感知习惯:无法摆脱长期以来绘画所影响的视觉欣赏模式和美学标准。正是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以绘画或摄影的艺术语汇来理解和认识当时境况电影中的都市风景是顺理成章的。尤其在选景或取材的时候,境况电影所拍摄的风景往往非常符合一个画家所选择的对象。然而,当时的电影公司和摄影师也非常清晰地认识到电影的“运动”或“连续”特征,因此华威贸易公司说:“运动性和多样性是连续影像(animated photograph)至关重要的特征。”[4]
从摄影的角度来说,清晰度是非常重要的画面因素,所以清楚、明晰或光亮是常见的判断标准。然而,清晰度并非完全同成像技术相关,同拍摄对象(场所或风景)的选择亦紧密相连。要创造明亮、清晰的画质,拍摄时间一般是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白天,例如华威贸易公司于1899年宣传关于开普敦的影片时称“明媚的阳光将一切都照得非常光亮而美丽”[5],特别是摄影师约瑟夫·罗森塔尔(Joseph Rosenthal)所拍摄的南非骑兵照片“由于南非清新干净的空气而变得高雅”[6]。再如另一个公司赫普沃思(Hepworth&Co.)[7]于1900年用活动影像宣传南安普顿港口时说:“晴朗的天空下,乘客们虽然一大早上岸,但都穿戴整齐、神采奕奕,照片也变得光彩明亮。”[8]然而,也有一些公司表现了阴雨等恶劣天气中的城市街景,例如华威贸易公司于1898年拍摄划船赛事时突遇大雨,然而比赛依然进行并被拍摄成影片。当时手册的描述是“尽管天气恶劣,但照片依然很棒”,且宣称“同晴空白日相比,阴雨蒙蒙的画面具有别样的味道”[9]。
然而,一些先锋性或前卫性的摄影师会积极探索不清晰的影像效果。伦敦的联合圈兄弟会(The Brotherhood of the Linked Ring)致力于推动摄影的艺术化进程,他们于1892年举办的摄影展中,舍弃了皇家摄影学会(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所追求的清晰明亮的摄影传统,实验性地运用柔焦、模糊、黑暗的画面和木纹纸材质来呈现其艺术摄影作品。根据格恩斯海姆夫妇(Helmut and Alison Gernsheim)的说法,这些作品拥有“阴沉的影调、粗糙的材质和糟糕的透视效果”[10]。而早期境况电影的摄影师们大都不喜欢这种前卫性的影像,自发地追求清晰、明亮和高透视度的画面效果。然而,一些光影方面的运用还是会受到追捧,例如罗伯特·保罗(Robert W-Paul)称他于1898年拍摄的一部《火车驶过福斯大桥》(TrainApproachingOver the ForthBridge)的影片“由于光穿过桥的钢梁照射在火车头上”,因此“画面效果精美绝伦”[11]。
而从构图的角度来说,境况电影往往偏爱熙来攘往的城市街景,于是人在画面中的大小或比例值得关注。一般来说,传统的肖像画(或摄影)要么表现肩膀以上的头部,要么表现全身,而当时的电影偏爱后者的取景。当时的摄影师还没有明确的“景别”概念,更缺乏对于“特写”或“中景”功能与表现力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全景”式的画面既能表现人物,又不至于被人挡住背景中的建筑或街道。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所拍摄的《工厂大门》等影片都能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工人经过大门,走向外面。而罗伯特·保罗1900年所拍摄的“威尔士(Wales)亲王与王妃在切尔西医院(Chelsea Hospital)同士兵妻子们交谈”的影片也恰好拍摄了王子和王妃的全身照,且画面清晰明亮。
此外,前景与后景的关系也是构图的重要因素。当时电影公司的手册文字中经常会说到“后景”的内容,以提醒观众注意。约瑟夫·罗森塔尔于1900年拍摄了埃塞克斯团(Essex Regiment)在南非一场战斗中的影像,人们“小心翼翼地走在行动的路线上”,而“背景则是一排士兵向前挺进,正在行动的一艘舰炮也在远处隐约可见”[12]。再如华威贸易公司1900年在朴次茅斯(Portsmouth)码头拍摄的《强盛号满载莱迪史密斯的英雄们荣归故乡》(HMSPowerful's Return Home withthe Heroes of Ladysmith)影片中的“背景是纳尔逊(Nelson)的旗舰上,装饰华丽的彩旗迎风飘舞”[13]。这些文字描述都反映了当时境况电影在拍摄时对于背景或后景的重视。此外,透视关系、对角线结构、向摄影机移动、摄影机的移动等都是摄影师们在画面构图上非常关注的要素,尤其是画面“深度”或纵深感以及画面的清晰度,都在境况电影的画面美学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赫普沃思公司所拍摄的系列影片《巴黎世博会全景》(Panorama ofthe Paris Exposition,1900)(图2-4)在当时引起了轰动,由于摄影机放在塞纳河的一艘轮船上,画面上能够看见建筑物之间的间隔以及展览会的盛况,因此画面具有纵深上的丰富性。
而从视角来说,摄影机的摆放位置决定了画面的内容和效果。由于当时的摄影机很难运动,因此如何选取最合适的固定位置便十分重要,而定点拍摄的镜头也就呈现出特定的视角和程式化的画面美学。如果仅仅是为了拍摄或展示城市街景,那摄影机就会按照风景画的原则放在画家作画的地方,于是摄影机代替了画家的眼睛。根据汤姆·甘宁的观察,这些展示风景或者“景观”的电影更多的是为了突出“吸引力电影”的特征,它们能够捕捉到一个景观或场地最完整、精彩和多样性的面貌,令观众觉得这样一个地方并不“普通”和“随便”,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和魅力,特别有利于展示动作或运动,并满足观众的好奇心。[14]然而,也有很多境况电影非常热衷于拍摄重大事件(例如阅兵、节庆、游行、葬礼、比赛等),这些事件往往在城市的某个重要空间或角落进行,因此如何构图成为重要的考量。对于拍摄城市里的游行来说,摄影机往往需要将一条道路的长度或宽度都涵括在构图中,以便获得一个非常清晰的透视效果,同时令画面具有一定的纵深感。例如,华威贸易公司在拍摄《皇家参观肯辛顿》(A Visit ofthe Royal Family to Kensington,1899)的影片时,摄影机“放在肯辛顿博物馆的对面,于是清晰而完整地拍下布朗普顿(Brompton)路的街景,卫兵和群众整齐地在路两边排成行”[15]。而在拍摄《维多利亚女王访问都柏林》(QueenVictoria's Visit to Dublin,1900)时,摄影机“将圣母大街(Dame Street)的左右两侧都收入眼底,展示了两边宏伟精致的建筑和比肩接踵的人群”[16]。而将摄影机放在高处也会形成有趣的效果,例如斯科拉达诺夫斯基将摄影机放在柏林的屋顶上,于是以俯瞰的视角拍摄了城市街景和高耸的教堂尖顶;而赫普沃思公司所拍摄的《朴次茅斯全景风光》(The Panoramic View of Portsmouth,1900)则将摄影机放在朴次茅斯市政厅的台阶上,于是眼睛所及之处是整个港口城市的全貌,一幅壮阔的城市风景映入眼帘。
图2-4 《巴黎世博会全景》(图片来源:LibraryofCongress)
在当时对于境况电影画面的描述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美学概念是“风景如画”(picturesque)。早在18世纪晚期,这一概念便被艺术评论家们用来描述绘画中的自然风景,例如花园、树林、河流、原野等,尤其被用于赞美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和萨尔瓦多·罗萨(Salvator Rosa)的作品。威廉·吉尔平(William Gilpin)认为,“风景如画”指的是风景画中的美感,这种美带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他也将这一美学概念同埃德蒙·伯客(Edmund Burke)的“崇高”(sublime)和“优美”(beautiful)相比较,它既不同于前者的狂野与豪放,又不同于后者的静谧与温和,而是一种“不规则、多样性、有趣味的风格”[17]。克里斯托弗·赫西(Christopher Hussey)认为这一概念提供了一种观看影像风景的独特方式或者视角,并将所有的风景或景观分成三大类:后景(例如山脉或湖泊)、中景(例如峡谷或树林)、前景(例如岩石或废墟)。[18]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对于境况电影的评价中,这一概念倾向于指涉影像当中那些令人愉快和惬意的风景,尤其是都市或城镇风光。例如在华威贸易公司拍摄开普敦的全景影片中,“山坡上竖立的小木屋和高高低低的建筑星罗棋布,风景如画”[19]。另外该公司所拍摄的《布洛涅森林的瀑布》(The Waterfallin the Bois de Boulogne,1900)的画面被描述为“岩石、树木、蕨类植物和宁静的小湖,与瀑布一起构成了风景如画的全景”[20]。赫普沃思公司也使用了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从火车上拍摄的德文郡(Devonshire)的美丽都市风景:
早期境况电影的摄影师们还将这样一种“风景如画”的美学拓展到城市中的盛大活动和体育比赛当中,例如赫普沃思公司的电影《淑女的音乐之旅》(MusicalRide by Ladies)(图2-5)记录了1899年的女性自行车比赛,被描述为“精美的服饰与装点着花朵的自行车,如同优雅的展览一般,风景如画”[22]。而华威贸易公司也称影片《开普敦的新南威尔士骑兵》(NewSouthWales Lancers inCape Town,1900)中“骑兵们整齐地经过路边的花朵、旗帜和群众,墙壁和巷道、飞舞的彩旗同他们的荣誉融为一体,风景如画”[23]。
图2-5 《淑女的音乐之旅》(图片来源:BFINationalArchive)
如果“风景如画”描述的是境况电影画面的优美或惬意,那还有一些其他的美学原则也是摄影师们所追求的,例如生动、活跃、有趣、新鲜、运动等。盖瑞·特维总结了早期境况电影的三个美学追求:美丽(令人陶醉、惬意或享受)、有趣(不常见,能够满足视觉上的好奇)和生动(具有活力,运动感十足)。[24]对于都市风景来说,境况电影乐此不疲地拍摄热情的人群、川流的街道、躁动的马车、飞舞的旗等,以体现一种活力、运动感和趣味性。
以上从清晰度、构图、视角和画面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时境况电影中风景(尤其是城市风景)的美学原则,这些都显示出当时的摄影师们自觉的艺术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境况电影绝不仅仅是对于现实的客观记录,而是经过艺术家人为选择、编排和设计的。
注释
[1]Williams.The Collins Graphic English Dictionary.London: Collins, 1903:631.
[2]Barnes.The Beginnings of the Cinema in England, 1894-1901:Vol-5:1900.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7:235.
[3]同上222.
[4]Turvey.Panoramas, Parades and the Picturesque: The Aesthetics of British Actuality Films, 1895-1901.Film History, 2004,16(1):10.
[5]Barnes.The Beginnings of the Cinema in England, 1894-1901:Vol-4:1899.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6:237.
[6]Barnes.The Beginnings of the Cinema in England, 1894-1901:Vol-4:1899.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6:214.
[7]赫普沃思(Hepworth&Co.)是由早期摄影师塞西尔·赫普沃思(Cecil Hepworth)和蒙迪·威克斯(Monty Wicks)于1899年在英国泰晤士河畔沃尔顿(Walton on Thames)成立的,而后于1903年更名为赫普沃思制造公司(Hepworth Manufacturing Company)。
[8]Barnes.The Beginnings of the Cinema in England, 1894-1901:Vol-5:1900.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7:167.
[9]同上214.
[10]Helmut and Alison Gernsheim.A Concise History of Photography.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71:151.
[11]Barnes.The Beginnings of the Cinema in England, 1894-1901:Vol-3:1898.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6:182.
[12]Barnes.The Beginnings of the Cinema in England, 1894-1901:Vol-3:1898.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6:224.
[13]同上161.
[14]甘宁.纪录片之前:早期非剧情电影及“景观”美学.严毓倩,译.电影艺术,2015(5):103-104.
[15]Barnes.The Beginnings of the Cinema in England, 1894-1901:Vol-4:1899.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6:241.
[16]同上311.
[17]Hussey.The Picturesque: Studies in a Point of View.London: Frank Cass and Co-Ltd-,1967(1927):31-32.
[18]同上115-116.
[19]Barnes.The Beginnings of the Cinema in England, 1894-1901:Vol-4:1899.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6:237.
[20]同上223.
[21]Barnes.The Beginnings of the Cinema in England, 1894-1901:Vol-4:1899.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6:207.
[22]同上200.
[23]同上203.
[24]Turvey.Panoramas, Parades and the Picturesque: The Aesthetics of British Actuality Films, 1895-1901.Film History, 2004,1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