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使节”最初指的是什么?
对于汉代“苏武牧羊”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苏武作为汉武帝派往西域的使者而被匈奴扣押了19年,这期间他受尽了苦难,最终手持使节回到汉朝。由此可知,汉代的使节与当今作为外交官意义的使节,两者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那么,古代的使节是指什么呢?
据史料记载,古代的“使节”是一种官职的凭证。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聘于诸侯时,国君要授其任职凭证,这种凭证就叫“使节”,又叫“符信”;秦汉两代,使臣受命出使他国时,国君也要给予他出使凭证,这种凭证也叫“使节”“符节”。做任职凭证的“使节”大多用铜铸成,并根据任职地区的不同,分别铸成不同的动物图像。在山区任职的,授其“虎节”;在平原地区任职的授其“人节”;在湖泽地区任职的授其“龙节”。做出使凭证的“使节”一般都用竹子为柄,上面缀些牦牛尾等装饰品,故又称“庭节”。与苏武一样,张骞出使西域时,持的就是这种“使节”。
宋代以后,由于使节是使者的随身之物,人们就习惯用使节来代表使者。于是,使节的称呼就一直沿用至今。
知识链接:史料中有关使节一词的记载
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最早有关“使节”一词记载的是《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荡辅之。”英荡:指带画的盛器。之后,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也在他的《严中丞枉驾见过》诗中提到了使节:“川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宋王安石也在他的《张工部庙》诗中提道:“使节纷纷下禁中,几人曾到此城东?”清汪懋麟《和孙屺瞻侍郎见怀原韵》诗:“吏民喧使节,湖海正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