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风录](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11/26675511/b_26675511.jpg)
點校説明
中國古代有編纂方言俗語辭書的優良傳統。西漢揚雄的《方言》是最早記録方言詞的著作,東漢服虔的《通俗文》則是第一部記録並詮釋俗語的著作。受其影響,歷代研究者不絶。明清時期,尤其是清代,編纂方言俗語辭書現象蔚然成風。《土風録》就是清代學者顧張思所著的一部成績比較突出的俗語辭書。
顧張思,字懷祖,號雪亭,江蘇太倉人,是清代學者、詩人顧陳垿之姪。除此書外,顧張思還著有《雪亭詩草》及多種筆記雜著。《土風録》以考證民俗與俗語爲主,記録清代乾嘉以來江浙風俗與百姓的日常俗語。全書共十八卷,十四萬餘字,每卷内容以類相從。全書體例上基本按照時令、民俗、日用、器物、飲食、人體、俗語、三字語、四字語、諺語、單字、疊字、稱謂、神靈等類别排列,並從民俗、訓詁等多方面對所收材料加以詮釋,各類材料一千餘條。在解釋民俗與俗語時,多采《爾雅》、《釋名》、《方言》與其時民俗、俗語相結合的方法。内容上,對時令、民俗的記述,類《荆楚歲時記》等風俗記載書籍;對服飾、典章制度的考釋,則如《事物紀原》等考證事物起源和沿革的類書;對成語、方言、俗語的詮釋,有如《通俗編》、《恒言録》等俗語辭書。該書文稿完成於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以前,第一次刊行在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左右,第二次刊行是嘉慶三年(一七九八)。現僅存嘉慶三年刊本。
《土風録》在民俗研究、語言研究、辭書研究上都有重要意義。該書於時令、民俗、服飾、典章制度、成語、掌故、方言俗語等材料無所不收,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錢大昕序謂「其鋪叙節物,則《陽羨風土》、《荆楚歲時》之遺也;其詮釋器服,則《匡謬正俗》、《事物紀原》之例也;其考證方語,則《方言》、《釋名》、《釋常談》之亞也。徵引必檢元文,而道聽塗説弗取也;折衷必諧六書,而鄉壁虚造弗尚也。以視夫《齊諧》、《諾皋》、《冥通》、《夢遊》之作,語怪誨淫,以取悦于販夫盧兒者,其用心豈可同日語哉!」該書徵引資料的範圍與《通俗編》、《恒言録》相比較則更爲廣泛,由傳統經典擴大到類書和歷代筆記、小説、雜著等,引用方志資料尤多,如范石湖的《吴郡志》,張寅的《太倉州志》、《鎮江志》,方鵬的《崑山志》,盧熊的《蘇州府志》,王文恪的《姑蘇志》等;某些俗語則采自民間,是當時活的語言的記録。翻檢是書,確可以「見風俗之變遷,方言之有自」(朱珪序),因此對民俗研究、漢語詞彙史研究以及中國古代俗語辭書的研究都是很有價值的。
《通俗編》等俗語辭書,學界較爲重視;但其他辭書如《土風録》則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由於《土風録》祇有嘉慶三年刊本,日本學者長澤規矩也所編之《明清俗語辭書集成》中收有此書,東京汲古書院一九七四年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據此重新影印出版。臺北宗親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出版的《中國方言謡諺全集》、揚州廣陵書社二〇〇三年出版的《中國風土志叢刊》亦均收録該書。雖曾影印,而流布不廣,因此學界瞭解得較少,到目前爲止還祇有零星的引用。另一方面,雖該書較之《通俗編》、《恒言録》亦不遜色,然其引書有所不足:或三言兩語,徵引未全;或間有訛誤,易致誤解。我們在進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明清俗語辭書及其所録俗語詞研究」的相關研究工作時,有幸申請到了全國高校古委會的項目,對此書作一標點、校勘、注釋,重新排印出版,以廣流傳。
下面對本書的點校體例作一個簡單的説明。
一、本書以清嘉慶三年刊本爲底本。
二、本書施以新式標點。書内引文多與被引原書有出入,仍一律加引號。
三、本書祇對引文出處不確、引文有誤或易致誤解之處略加注釋,引文過略處亦略加注釋。
四、原文中誤字加圓括號,改正之字置於六角括號内。脱字,在不影響閲讀的情況下,不補字。書名、篇名,原文多爲省稱而非脱字。如《漢書》省稱《漢》,《字彙補》省作《字補》之類,皆以書名號標示,不另作説明。原文省略過甚而影響閲讀者,則據原文補字,所補之字加六角括號,如「《郭橐駝傳》:病僂,〔隆〕然伏行」。衍文予以保留,唯加圓括號以别之。
五、常見的通假字,保留原有字形,不作改動。異體字、俗字一般改爲通行體。
古籍整理工作有一定的難度。我們雖已盡己之能,但或許還有不當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曾昭聰 劉玉紅
二〇一三年二月於暨南大學